中国民间有"红白喜事"之说,婚姻丧葬乃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纽成部分。因为婚丧嫁娶是人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所以临洗民间对于操办婚事和丧事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风俗。临洗婚丧风俗在与全国各地婚丧风俗大体相似的基础上,又行其独特之处。临洮民间的婚嫁风俗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福,而丧葬风俗则体现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无比尊敬和深切怀念,总之,和其它风俗相比,婚丧风俗中包含了更多的人情味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
婚嫁
订婚:临洗农村的婚嫁习俗具体来说主要分三个程序,即订婚、娶亲、回门。而订婚则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婚嫁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亲戚、朋友或专职媒人到男女双方家提亲,首先详细介绍对方的人品长相、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及生活状况等,再由男方父母请阴阳按照男女双方生辰所占的十二相属及五行来推算是否相克,谓之“合婚”,如果合婚合适,双方无异议,才进入实质性的第一步——相亲。相亲的时候由媒人按照选定的时间带着男方拿上三色礼去女方家,由女方亲自为男方和媒人泡茶、端饭热情接待,以便让男方具体地了解女方的人品长相、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水平。如果男方觉得满意的话,就得给女方赠见面礼。见面礼一般按照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双方的家庭状况而定,近年来一般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之间,但必须是双数。如果女方看不上男方,过后会将见面礼和三色礼退给媒人,再由媒人退还男方。而如果女方满意的话,就要选定日子到男方家去,当地称之为"看屋里”,同样由媒人带女方及其父母或至亲去男方家,以掌握男方家的房屋、牲畜、家具等生活条件及地理、交通、吃水等环境条件,男方就会提前杀鸡宰鸭、买酒买菜,极尽款待之能事,最后还要给包括媒人在内的每个客人一定的礼金。之后,由媒人征求双方的意见,再带男方父母去女方家商定财礼、衣物、首饰的数额以及送彩礼的时间,谓之"扎酒”。
接着就是送酒礼。送酒礼这天,女方要备好酒席,请舅父舅母、姑父姑母、姨夫姨母及家族中的长辈来喝酒,女方要准备好大馍馍或花炕子(一般为10个,要用食用色素在上面点上红色花点以示喜庆)、酒(一般为2瓶)、衣服(包括头巾、衣裤、鞋袜等从头至脚要齐全)、彩礼钱(必须是双数)。如果男方家一次拿清彩礼有困难的,先拿一少部分礼金,谓之“送酒瓶”,等以后备足礼金再送一次,谓之“送大酒”。到女方家后,双方亲戚互致问候,然后开席上酒,这时女方厨子或帮厨(一般为家族中的女性)要用盘子端一碗汤,碗上放一双红筷子,上面再苫上一块红手帕,要求男方亲家品尝,男方亲家在夸赞一番菜的味道后,在手帕上放上几十元或上百元钱,谓之“尝汤钱”,这才正式开席。酒至半酣,由媒人将男方所带的礼金、衣服等当众点清,男方亲家在衣服或馍馍上放几十或上百元钱,谓之"收财我",由女方家族中一位女性带为收好彩礼。接着女方要向未来的公公磕头以示尊敬,未来的公公要慷慨地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磕头钱”以示大方,男方也要向女方在场的所有长辈磕头,女方长辈同样要给男方磕头钱,最后双方亲家持酒杯浇莫以示将这门亲事告知已故的祖宗。最后男方告别时,女方要在喝完酒的两只空酒瓶里装满麦子,以红布、红线封住瓶口让男方带回,表示女方一生的禄粮已到了男方家。至此,订婚仪式就算宣告结束,婚事也宣告确定了。在整个过程中,选定的日期、需要的人数、互送的礼金都必须是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
娶亲:娶亲是整个婚嫁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青年男女定亲之后,男方家根据情况决定大致的娶亲时间,由男方父母带上礼品、衣服面料去女方家“要媳妇”,如女方"家没意见,男方则要抓紧时间请阴阳按照双方相属查吉日,并将所选日子、时辰、喜神方位、用相、避相以及其它注意事项用红纸写成“喜书”交给男方一,男方要及时将时间告知女方,以便让女方抓紧时间赶做嫁妆。
临洗农村娶亲嫁女多在腊月、正月农闲时节。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要备酒席力、"上马宴席”,邻居及亲戚、朋友都要前来"添箱"贺喜。新媳妇要仔细梳妆打扮,或让家族中女性长辈拔汗毛、文眉毛、盘头发或去理发店美容,谓之“上头”。男方娶亲的人马来到大门前,女方家族中妇女和孩子将大门关紧,并从门里向外泼水,设“关卡”嬉戏,男方则向里面撒零钱要求开门。然后和订亲时一样例行“开席”、“收财”、“尝汤”、“磕头”等诸多程序,所不同的是在男方所带的娶亲礼品中除衣物、化妆品之外还要给女方家族、至亲每家一份礼物,谓之“带礼”,给女方家三斤猪肉,谓之"离娘肉”,给新媳妇一条裤子,谓之“上马裤”。一应程序进行完毕,新媳妇按时辰上马出发时,所有避相的人都要回避,然后在大门前燃一堆火,选定一位“拉马娃”(或司机)将马(或车)头朝喜神的方向停候在火堆旁,由女方家族中一位用相的人将新媳妇抱出大门,从火堆上跨过去以示辟邪,再抱上马或车,在送亲的鞭炮声中正式出发。由乡邻、亲戚、朋友组成送亲队伍,谓之“把戌”,由家族中一位有威望的长辈带队,称做"把戌头"。这段时间,新媳妇一般都会哭哭啼啼以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一路上,还要在沿途的寺庙前、水沟边、树上、墙上和石头上粘贴"喜条”,表示一路喜气。据传此风源于古时土著民族抢亲之风,临洮南乡娶亲多在晚上,女方必须组织强悍的护送队伍,在“戌”时前将新媳妇安全送到婆家。以前农村娶亲一般用马或驴,因骡子不生育,所以忌用骡子娶亲,现在农村生活富裕了,都用小轿车娶亲。
至男方家门口,男方家所有避相的人回避之后,同样在门前燃一堆火,并鸣炮迎接,拉马娃将马头朝向喜神方向,由男方家用相中的一个"全美”人(指儿女双全、不鳏不寡、作风正派的人)将新媳妇从马上(或车上)抱至新房,从娘家到婆家,新媳妇双脚不能落地。男方家族中一位女性长辈提前用红褥子、红毯子铺好炕,待新人一进门,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核桃、红枣、桂圆等撒在炕上,取"早生贵子"之意,边撒口中边念:“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女子满炕跑”,让新郎新娘争抢,新郎抢的多就意味儿子多,新娘抢的多就意味女子多。当晚,男方家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全体乡邻、至亲前来伺候女方家亲朋,劝吃、倒茶、划拳喝酒,好不热闹,谓之"接把戌”。新媳妇则不能睡,由一位送女客(一般女方姊妹或姑嫂)陪同坐到天亮。但"把戌”必须要在天亮前返回。临走前,“把戌头"要执酒杯(俗称“抓盅”)向男方父母“靠女儿",不外乎是说些今后新媳妇不周之处请谅解等话。“把戌”出门时,男方家还要在大门摆一张桌子,用大杯子斟满酒设“拦门酒”考验“把戌”,“把戌”中酒量大者先斩将过关,酒量小者求人代酒才能出去。在娶亲过程中,忌用犒牛、骡子等不能生育的牲畜,娶亲、送亲的人数都必须是双数。
天亮之后,远远近近的亲朋们开始前来恭喜。开席前,娘家人要在嫁装箱内放一定数量的钱,俗称"压箱钱”,连同花花绿绿的嫁装摆在院中,婆家人则要在箱子上放数额较多的“开箱钱",从娘家某个孩子手中赎取嫁装箱子的钥匙,双方亲家“抓盅”,向天、地及家神浇奠完毕,按照来客的辈份、年龄依次人座,宴席也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席间新郎和新娘要给长辈磕头或鞠躬,筵席至高潮,新郎舅舅还要当众给新郎从头到脚换上全套新衣,然后新娘在新郎带领下逐桌敬酒认亲戚。席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邻居及亲戚中年龄小点的同辈还要闹
乡村婚礼
洞房让新媳妇点“喜烟”,按照点烟的方法、难度而分为“喜鹊垒窝”、“金蛇出洞”、“二龙戏珠”等多种形式。至晚,所有亲朋散去,婚礼就算正式宣告结束。
试刀面:如果把婚嫁活动比做一出戏的话,那么订婚就是序幕,娶亲就算正戏,而尾声则无疑是回门了。
在临洮南部,举行娶亲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拜望父母,而新郎也要陪同新娘一块去拜望岳父岳母,称之为“回门”。回门这天,新郎新娘要早早起来,梳洗打扮得光光鲜鲜,带一盘(一盘为10个)大馍馍、三色礼或四色礼双双去拜望娘家父母,娘家则准备上好的饭菜热情款待女儿女婿,畅叙母女、翁婿之情。但是,回门这天新娘新郎不得留住在娘家,必须及早赶回婆家,准备当天的下一个中心节目一试刀面。试刀面是流行在临洮、康乐、渭源等汉、回、藏多民族聚居地方的一个比较独特的民间遗风。新娘新郎从娘家赶回婆家后,稍事歇息,新娘就得抓紧做饭,新郎则要动身去邀请家族中的长辈和村子上有声望的人前来吃试刀面。试刀面一般为臊子面,因为臊子面即能体现和面、揉面、切面、煮面等一系列的厨房基本功夫,又能体现配菜、配料、配汤等诸多厨房技术能力,是乡村最上等的饭食,也是最能体现新娘厨内技艺的饭食。臊子面一般是新娘手工擀好切成的面条,既体现新娘的厨艺,又代表幸福长久。到晚饭时分,被邀请的客人陆续到来,被邀在炕上或沙发上就坐,然后新娘就会在新郎的指点下按辈分大小依次端上饭请客人们品尝,让大家“验收”新媳妇的“手艺"。吃完饭,客人们会在碗上面的筷子上放上或四五元或一二十元钱,以示对新媳妇手艺的肯定和奖励。吃罢试刀面,新娘还要端两个酒杯,斟满酒,依次给客人敬一轮酒表示认亲,然后由客人们互相划拳行令,尽情饮酒,直至半夜兴尽而散,整个婚嫁活动才算宣告圆满结束。
生辰
绑筵席:临洮南乡有一种风俗叫“绑筵席”,即谁家生了孩子(一般是长子或长女,以后生下的孩子不再办满月筵席),在孩子生下第七天,孩子的外奶奶要来看望,而庄子上的乡亲们要带上绳索(一般为又粗又扎的猪毛绳)簇拥到主人家,要求主人家给孩子办满月筵席。如果孩子有太爷(曾祖父)、太太(曾祖母)的话,只是象征性地吓唬吓唬,并不动真格的,而对孩子的爷爷奶奶那就毫不客气地用绳子捆绑了,在他们脸上用锅底墨涂抹一番,要求爷爷奶奶答应什么时候办满月筵席,如果爷爷奶奶痛痛快快答应了筵席的日期,则玩耍一会就放了;如果爷爷奶奶答应得不痛快,那就要吃不少苦头了,把他们绑起来平躺在木车或架子车上,由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拉着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巷道里狂奔一会,一圈下来,他们的骨头都要被颠散架了,只能满口答应什么什么时候办宴席,哀求乡亲们绕过他们。但不管乡亲们怎么闹腾,行动如何粗鲁,也不能生气,陪着笑脸承诺筵席的日期。等闹腾够了,才能被松绑,好烟好酒加肉菜招呼大家。如果孩子的爷爷还有弟兄的话,还要轮流到另外几个爷爷家如法炮制,如此一圈下来,家家好烟好酒殷勤招待,等把几个爷爷奶奶都绑完了,大家酒足饭饱,才结束嬉闹。
这种绑筵席的风俗有时也有做过了头的。传说在临洮南乡衙下集一带的一个庄子里绑筵席时,大家将主人绑在大门外的一棵柳树上,而众人则在屋里划拳喝酒,及至半夜,听见被绑的主人在门外哀号呼叫,大家也不在意,后来竟然把主人给忘记了,等到大家酒足饭饱一个个东倒西歪走出大门时,可怜的主人已经被狼咬死了。
近年来,绑筵席的风俗比旧时文明多了,不像以前那样粗鲁和放肆了,只是作为一种民俗象征性地玩耍玩耍,用一种快乐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也算是孩子初到人世的第一个与自己有关的隆重节日。
接顾脚:接顾脚也就是吃出月。孩子出生满月那天(一般为男孩29天,女孩30天),主人家要给孩子举办满月筵席,主要是接待孩子母亲的娘家人,谓之"接顾脚”这也是满月筵席的主要内容。筵席这天,庄上的人全部来帮忙,和结婚筵席差不多,但规模比结婚筵席小一点,来的客人大多为女性。孩子的外奶奶(即孩子的外祖母,是主人要接待的最主要的客人)必须要给自己的女儿、外孙各拿一套衣服,还要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拿衣服或茶叶点心什么的,此外,还要给“老娘婆”(即接生婆)拿礼物以示感谢。特别是要给自己的女儿拿上两个“油圈圈”、鸡蛋(称"壮腰蛋”)以滋补身子。所谓"油圈圈”即是普通的“花炕子”,中间做一个20公分大的圆形洞。一般不是直属的娘家人适当随一点份子钱就可以了。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外奶奶要带着所有的娘家人(一般都是女人)来"送顾脚”。孩子到了主人家之后,主人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外奶奶将带来的衣服和“油圈圈”全部摆在桌上,同时在衣服上面放一定数量的钱,叫收财钱。庄子上的小辈用锅底墨在外奶奶的脸上涂抹嬉闹一番,娘家人还要将“油圈圈”戴在孩子奶奶的脖子上,双方互相嬉闹,极尽欢乐。然后由孩子的姑姑或大妈、二妈(婶婶)用盘子收下桌子上的衣服和钱物。收财结束后,外奶奶要“看月娃",由孩广的姑姑或大妈、二妈抱着孩子关上门在屋里静候,外奶奶要给一定数量的钱才能开门,开门后进去看孩子的时候,外奶奶要给孩子和孩子母亲较大数量的钱。由于旧时农村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孩子出生后成活率很低,所以外奶奶一般还要给孩子送一个"长命锁”,以期孩子能够长大成人。以上仪式结束后,筵席就开始了。临洮南部靠近康乐县的个别地方,娘家人还要唱“搭喜花儿”,大致内容是“我是月娃奶奶奶,给月娃送着顾脚来……"等等。
抓周:孩了一周岁那天,全家人要做好吃的,欢欢乐乐地给孩子过周岁,届时要在炕上或地上铺一张单子,在单子上面放一些钱、笔、筷子、剪刀、铲子等让孩子抓,孩子抓到钱预示孩子以后能经商挣钱,抓到笔预示孩子将来能读书做官……以此验证孩子将来卜什么,称之此‘抓周”。丧葬
临洗民间十分重视丧葬,一直沿袭木棺土葬。老人过世后受传统礼仪及地方习俗的影响,办理丧事最为隆重,丧葬规格、礼仪,视家庭状况及亡人年龄身份而异。有"一堂僧”(只请阴阳看坟、念经)、“两堂僧”(请阴阳、礼宾或吹响)、"三堂僧”(请阴阳、礼宾、喇嘛或吹响)、"四堂僧”(请阴阳诵经、礼宾祭奠、喇嘛超度、吹响奏乐)。农村办理老人丧事,灵堂设老宅正房,院内设招待桌凳灶房,全庄乡邻帮忙料理。城区楼房住户一般在小区院内或临街空地搭设帐篷、陈设灵堂、客厅、灶房等,由孝子同事、朋友帮忙料理。一般程序如下:
送终:老人病重之时,要通知外家(男)或娘家(女)人前来探望,安慰宽心,请医生不时观察,子女等直系亲属日夜守护身边,输液喂药、翻身洗身。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理发梳头、换穿寿衣(一般为七件,上四下三,以丝织品为佳,棉布次之,忌用化纤、毛织衣料,颜色为白、红、黑、蓝)、听取遗言,直到老人咽气过世。临咽气之际,在宅院门前烧一纸马及冥币若干,叫做“倒头马”、“倒头纸”。
卧丧:老人过世当天,要在堂屋正中置一木床,将亡人平置于床上,按照屋子的方向,头左脚右,枕亡人日常用的枕头,头部苫烧纸数张,俗称“苫脸纸”,双脚用麻辫扎在一起。供桌上正中供亡人灵牌,献"倒头饭”(小米干饭)两碗、"倒头鸡”一只、"倒头钱”(按亡人的年龄油炸铜钱大小的面饼)两串、“常明灯"'一盏及水果、糕点之类,并在灵堂摆放"安灵纸火”,一般有童男女、纸马、金山银山、仙鹤、花篮、香幡、花圈、引魂幡等。灵床前罩一布帐,前置一烧纸盆,地铺麦草,孝男亲眷燃烛焚香、奠酒、化纸,孝男孝眷在灵堂草铺开始守孝。
报丧:老人去世当天(晚上去世的在第二天),孝子即手拿一炷香,到庄上各家各户大门口磕头清乡邻前来帮忙办丧事,叫做"跑干事”,因孝子戴着孝,不能进人家的大门。帮忙的人到齐后,东家要委托一个有经验的人主持指挥,叫做“总管"或"经理”,派人请阴阳、喇嘛、礼宾、吹响等,再派一部分人分头请亲戚,亡人若为男性须请外家,若女性须请娘家,叫“报丧”。阴阳算好出殡的日期(一般为第三天,也有做七天道场的)后让来请的人先回来告知东家,傍晚,阴阳、礼宾、喇嘛、吹响就要到家做干事。近年来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一般亲戚朋友用电话通知就可以「,但重要亲戚必须登门去请。
守孝:守孝也叫守灵,亡人过世之日至出殡这几天内,孝男、孝女、孝媳、孝婿、孝孙、孝外孙、孝侄、孝甥都要身穿白布孝衫,头戴孝帽,腰系麻绳。孙子和重孙辈的孝帽上还要粘一块红纸,谓之“戴花花孝”,孝子还要手执丧棒,在灵堂以女头男脚为序,或跪或坐在灵堂地上守灵,昼夜不离。随时敬烛、敬
灵堂
守孝香、焚冥币、奠酒、拨弄"常明灯”,日:“守孝不离方寸地"。其他亲友及帮忙的人,忙完请人、布置灵堂、物品采购等事务后,有
的陪伴孝子守孝,有的则各执其事。
出告:出告又称出纸,即先人亡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上,由礼宾或阴阳写好“告牌”(用白纸写上亡人的姓氏名讳、出生日期、去世日期及所有孝子的名字、与老人的关系),大孝子身背贴有告牌的木板,从出灵堂倒退至到大门外。帮忙的人在大门外栽一根长木杆,上面悬挂“桶桶幡”(塔状或伞状的纸火,分若干层不等,按亡人年龄每10岁一层),大孝子将告牌立在桶桶幡下面的木杆上,孝男孝眷绕纸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半碗面条捞出挂于纸杆下圈周围,并焚香燃烛、化纸奠酒、鸣炮、磕头。
招亲:孝子弟兄多并且家庭条件好的,要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大招亲”,届时亡人的女儿、女婿、侄女、侄婿则要在头一天前来参加招亲。招亲一般在晚1:举行,仪式大致分"招亡灵”、“渡桥”、"撒食”、"转城”几部分。"招亡灵”即由阴阳、喇嘛诵经做道场,从阴间的酆都城招请七世先人的亡魂来受领祭祀;“渡桥”也叫“顶桥布”,由大孝子头顶一卷几丈长的麻布走在最前面,其他的孝子按大小跟在后面,边走边将麻布扯开顶在头上,从灵堂开始走出大门,再到附近的大路上,如一条
出告长龙。麻布代表金银桥,以表示让亡人渡过奈何桥,走上金银桥。“撒食”也叫“放食”,即渡桥的过程中由阴阳、喇嘛一路上边做法事边抛洒小米或大米。据说一粒米代表一个大馍馍,表示给吃不上饭的众多孤魂饿鬼施舍放饭。然后在大路上生起一堆大火,打发走前来蹭饭的饿鬼;“渡桥”完毕就进行“转城”,在大场里用麻线拉一个长方形,由阴阳、喇嘛一边诵经一边带领孝子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转完后阴阳、喇嘛各在一头念经、撒食,男女孝子分别跪在两边烧纸、磕头,直至深夜才能结束。
吊亡:送殡当日上午10时至12时,被安排迎客和接客的人要在大门口迎接前来吊亡的亲戚故交,亲戚朋友前来吊亡时,在大门口礼桌上搭礼金,然后迎客的向院内喊一声“x碗饭”,里面的人应一声“便意”,鸣炮的人燃放鞭炮,接客的人将客人送来的花圈、花篮、香幡、挽嶂、大馍馍10个或麦子10余斤等接进大门。这天招待亲朋的饭食除了烩菜,主食为"禄食”(在木模中压成直径五六公分大的圆形烤饼)、花炕子、大馍馍等。吊亡中最为重视的是"迎外家”和“迎娘家”。“外家”或“娘家”吊亡的人到大门不远处,接客人员即通知孝男孝眷手持燃香、丧棒在大门口列队跪迎,乐师奏乐、鸣炮。“外家”或"娘家”在大门口上礼后,迎入灵堂,在灵堂举转献饭、献“茶食”(各色糕点)、化纸、举哀后,招待人员请入特设席面就坐,上茶敬烟。孝子手柱丧棒、头顶木盘,盘内按“外家”、“娘家”户数用烧纸包裹熟猪肉排骨若干份及孝衫、黑纱等,依次跪在“外家”、"娘家”席前。“外家”或“娘家”人开始“摆威(读wai)”,向孝子询问对老人生前是否孝敬、亡后如何治丧等。孝子应如实回答。对亡故老人生前不孝顺、不尽赡养之责,亡后丧事草率不周的大逆不孝之人,"外家”或"娘家”除厉声责骂外,还可夺过丧棒打其几下,以示惩罚,须由经理等人劝说方罢。若孝子对老人生前赡养、服侍及治丧比较好,稍事“摆威”便结束。"摆威”完毕后,孝子叩首退位,招待人员即上菜敬酒,款待至周。餐毕“外家”、“娘家”是亡人长辈和平辈的请到外面就坐,是晚辈的则要更换上孝衫入灵堂守孝。孝婿、孝侄婿如有"祭猪”或“祭羊”的,则要把宰杀好的猪或羊端端正正放在大门前由帮忙的人提前预备好的桌子上,孝婿在桌子的四角上各放一盒或两盒烟,由帮忙的四个人连桌子一起抬进去。然后由总管带着孝婿给礼宾、阴阳、喇嘛、吹响等主持的人各送两盒香烟、各敬两杯酒,以表对烦劳人家的谢意。
祭奠:祭奠是丧葬仪式的中心内容。祭奠从出殡前一天下午开始叫做晚奠,出殡当天有早奠和午奠。奠前由执事准备好以下祭品(俗称茶酒撰):献鸡一只、米饭两碗(上插纸制花伞)、献饭四碗、肉一盘、果品一盘、糕点一盘、羹汤两碗、盏碟2个、汤匙2个、筷子2双、酒三杯,另备洗手脸盆、毛巾、香、蜡烛、黄表、鞭炮等。祭奠前孝子到礼宾写文处行迎神礼,鸣炮、乐师跟随奏乐,向礼宾三叩首、敬酒,跪迎“祭文”,礼宾右肩斜披大红被面、上衣右下口袋挂白毛巾,整冠整衣,徐步行止灵堂前,向亡人行三鞠躬礼,即举行祭奠。然后礼宾高声宣布:"晚(早)奠开始,内外肃静!祭官就位,执事者各执其事!” 各执事分别应声喊到"x x执事(内执事)到矣! ”由乐师敲锣或拔、击鼓数下,鸣炮,孝男孝眷携杖出庐,男左女右于灵前列队仰望遗容,肃立!接着行参灵礼、转献礼等。祭奠中规格最高、仪程最繁、祭品花样最多的是午奠。午奠的供品一般有三牲(花猪头1个、献鸡1只、献羊头1个或羊肉1盘)、馔(米饭两碗,上罩纸伞)、爵(酒三杯)、肴(献饭四碗)、果(水果、干果各1盘)、点(各色糕点数盘)、茶(盖饭茶2杯)、盏碟汤匙各2副,特备八珍大献3副,每副各8盘,分别为羹(肉汤)、馔(小米或大米米饭少许)、脯(四方形肉1块)、饼(点心或馍1个)、果(水果1个)等,各用彩色剪纸在盘底衬上。午奠的中心内容是"转三献”,先由直系孝子行初现礼,厨师将上述供品在灵堂正房门外东侧案几摆放整齐,由一个人向跪成一排的孝子手里传递,依次传递到跪在灵前的大孝子手中,大孝子双手端贡品举过头顶,然后向“孝子盆”(即烧纸盆)里进行浇奠。在此期间,厨师要进行“炙肝”,即将切好的猪肝(供品)在倒有清油的炒勺里用大火煎炒,当清油达到一定的高温后,炒勺里会窜起一两米高的火焰,煞是壮观。直系孝子上完供品后看,再由孝婿、孝女行亚献礼,最后由孙子行终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的规程和初献礼大致差不多。整个祭奠过程均由礼宾主持,程序十分繁杂,仪式非常严谨。
入殓:入殓又称入棺,即将亡人的尸体入棺。临洮民间棺材的类型和规格有很多讲究,一般档次的多为松木材料,形状多为“一部书”,画成“大五彩”(颜色花哨,图案没有太多讲究)即可;中档的有“松木棺材柏木档”,画工比一般档次的稍微讲究一点;高档的有“三套材”、"八出头”、“柏木十摞”等,材料以柏木制作,所画的图案有“前蟒后鹤"、“前龙后蟒”、“五蝠捧寿”、“十二贤孝”等,并饰以“栖凤磊砂”,所谓"柄凤磊砂”即画的时候先用专门的工具将石膏泥挤在棺木板子上,形成凸起的线条图案,然后用石色染色,色调多为"三蓝”(即深蓝、中蓝、浅蓝)。煞土坊与底座围有"暗八仙”雕花板子,棺木盖子一般刷成黑色,留七个圆形,代表北斗七星。入殓时要用布单将门窗遮住以避光,除了孝子和帮忙的相邻外,谢绝其他人进入灵堂。将大孝子的褥子铺在下面,将女儿的褥子盖在上面,有俗语日“儿铺呢,女盖呢,孙子女孩受盖呢”。也有将亡人生前喜爱之物,如烟袋、眼镜、小饰物等装入棺内的。入殓完毕后,先请娘家(或外家)与遗体告别,入室绕棺一周,退出;再叫孝男孝眷与遗体告别,入室绕棺一周,期间忌讳动哭声,然后木匠盖棺用木卯钉牢(一般忌用铁钉),将棺材头朝室门抬顺。
遣奠:灵枢出发前要举行遣奠仪式,把棺木抬到院子里,在灵枢前设一香案,孝男捧遗像面向灵柩跪,主要仪程为:燃烛敬烛,燃香敬香,化彩,供牲等,礼宾读遣奠祝文,再奠牲、奠酒、化纸、三叩首。遣奠的时候,由庄子上帮忙的人把灵堂地上的草扫干净,全部倒在大门口点燃,将童男女和纸马在火堆中烧化。烧纸马前,要给拉马娃取好名字,依东家的姓,名字多为“孝顺”、“顺手来”等,烧纸马的时候孝子要跪在火堆前高声呼叫"爹(妈),快上马”。遣奠礼毕后即鸣炮起灵。
出殡:出殡即送葬。大孝子头顶“孝子盆”(化纸盆)在灵柩前躬身而行,孝孙持"引魂幡”前导,其他孝子怀抱遗像、灵位牌,抓“引魂鸡”,众人抬棺出大门,一路上吹响奏哀乐,直达坟地。所有的纸火除了留一个收土用的花圈外,全部要打到坟地。出殡的路上若遇水沟、神庙等一般要由礼宾读祭文进行祭祀,以示给龙王和神打招呼,不然亡人的灵魂会被扣留下。
入穴:入穴即在阴阳选定的吉时下葬。下葬前,挖坟的“土匠”要在墓穴中少量留一此土,请“姑父"(亡人的女婿及侄婿)验收墓穴,"姑父”们要往墓穴中扔数元至数十元钱,土匠拾起钱后才把留下的土铲出来。吉时(城区一般下午3时,乡间下午4至5时)一到,众人扯绳吊棺入穴,待阴阳用罗盘摆正棺材方向,将“倒头饭”放置在棺材头部,孝子把丧棒丢进墓穴,孝男孝眷依次跪在墓前向墓穴手捧"三把土”,而后众乡邻用铁锨轮流填土入穴,攒起坟堆。轮换的时候忌从前一个人的手中接铁锨,等前一个把铁锹扔在地上,后一个人才能拾起填土。填完土后大孝子把引魂幡插到坟头上,将所有的纸火点燃.礼宾宣读祝文,孝子三拜九叩,以香烛酒牲金钱祭奠坟园后土尊神,祈祝神灵保佑冥府安然之意。送丧的人回到大门口,东家要在大门前放置一桶清水和一把切刀,众人用清水洗手,用切刀刮手,意思是把晦气“刀刮水洗”。礼宾还要到大门、堂屋、厨房等处宣读提前写好的祭文来祭一遍(如果自己家里地方窄小而临时占用了隔壁的,还要到隔壁祭一下),阴阳则要在每个屋子里用清水泼洒一遍。
收土、念百天:葬后第三日早,孝男率孝眷前往坟墓前上香点烛、献酒供牲、焚纸跪拜,孝男孝女抓住一条白布带的两头,象征性地用白布带将坟堆上的土往起收拢一下。到了第一百天,还要请阴阳来给亡人念经超度一番,称为"念百天"。
出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