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92
颗粒名称: 地域风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1
页码: 16-36
摘要: 临洮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些民俗活动的分布范围很小,如拉扎节仅在临洮南部以及相毗邻的渭源、康乐的个别地区;有些分布范围稍大一点,如花儿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有些如社火、傩舞等虽然分布范围较大,但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却不尽相同,独具特色。这些民俗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粗犷、淳朴,汉仪、番风相得益彰,体现出了临洮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
关键词: 临洮县 地域风俗

内容

临洮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些民俗活动的分布范围很小,如拉扎节仅在临洮南部以及相毗邻的渭源、康乐的个别地区;有些分布范围稍大一点,如花儿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有些如社火、傩舞等虽然分布范围较大,但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却不尽相同,独具特色。这些民俗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粗犷、淳朴,汉仪、番风相得益彰,体现出了临洮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
  花儿与花儿会“花儿”是广泛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回、东乡、撒拉等民族中的一种用汉语传唱的山歌。因传唱地域、曲调和方式的不同,又分作“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派别。
  临洮花儿两派并存,从内容看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叙事歌三种,而情歌则是其中数量最多也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分。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散花”与“本子花”。“散花”也叫“草花”,指单首独立成篇者;而“本子花”则指内容较多、故事连贯的叙事花儿,多取材于古代历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洮岷花儿中的《出五关》《水浒X封神》《孟姜女》等,河州花儿中的《十二月念情》《卜二月牡丹》等。"本子歌”大多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文本和现有材料,连缀成篇,实际上是借花儿之体,传历史与现实的时代之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并普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临洮流行的花儿以洮岷北路花儿为主,兼有河州花儿。在南片的衙下集、南屏、玉井等乡镇主要流行洗岷花儿,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 (亦称两莲儿),演唱方式是分两组搭班对唱,每组三至五人,有一人负责编词、协调、组织等工作,叫做“串班长”,一首花儿每人轮流唱一句,最后以合唱“花哟,两莲儿”结束。也有一个人唱完一首花儿的,但那需要很好的音域和娴熟的换气方法,否则很难一气呵成。全县大大小小30个花儿会也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乡的青山绿水之中。一些山区花儿会如紫松山、石头豁幌、马花梁等花儿会上还有马莲绳拦路、敬酒告别等饶有趣味的经典场面。
  临洮北片的太石、红旗和东片的连儿湾、窑店、龙门等乡镇则流行河州花儿,演唱形式多为零散地独唱,兼有对唱者,但由于没有固定的花儿会,所以其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南乡洮岷花儿的盛大。近年来,在县城的岳麓山、城中公园、体育场等处又兴起了不定期的花儿演唱活动,演唱形式多为河州花
  油磨滩花儿会
  儿,兼有洮岷花儿。流行在临洮的河州花儿曲令主要有“直令”、“二牡丹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脚户令"、“三闪令”等。由于临洮处于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属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由两种花儿相互影响、交融所衍生的双套花儿,曲工词美,别具丰韵,使得临洗花儿成为西北高原上一朵独具特色的文艺奇葩。
  临洮全县有大小30个花儿会场,均分布在县城以南的衙下、南屏、玉井、洮阳等几个乡镇。这些花儿会从农历三月份开始到七、八月份结束,历时半年之久。这期间花香鸟语、莺飞草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年之中的黄金时段,也是人们踏青旅游的最佳时节。每逢会期,人们穿着夏日盛装,手搭凉伞、轻摇彩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于青山绿水中搭起一座座白色帐篷,尽情地游山玩水、赛歌对唱、交易商品,忘我地狂欢一天,其情其景,堪称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大观。在这些花儿会中,规模最大的紫松山、油磨滩、张家寺滩、骤马沟等花儿会,不仅县内群众参加,而且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人、歌手、客商和新闻记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人数最多时可达五、六万之众,堪称山乡群众的狂欢节。
  临洮的花儿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紫松山花儿会。紫松山,距临洮县城南部三十多公里,与康乐县接壤。这里山峦
  南屏山花儿会
  叠翠、林木葱茏、溪水潺湲、百鸟欢歌,不仅自然风光宜人,而且一年两度的花儿会规模盛大,享誉陇上。每年春暖花开之际,紫松山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花儿会拉开了全县近三十个花儿会的序幕,最后又接莲花山盛会,以六月六花儿会推向高潮,吸引着邻近几个县的数万嘉宾、游客、歌手及商人云集于此,尽情游山、对歌、做生意,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紫松山花儿会主要分拦路上山、进香会友、搭班对歌、敬酒告别等内容。花儿会这天,紫松山附近的歌手们早早搓好马莲绳,一人牵着一头拦在上山的路上,等待远方歌手们的到来。这就是被誉为"民间艺术精典”的临洮民俗马莲绳拦路。"马莲绳绳堵的宽,好象铁打虎牢关,看你高处过吗底里钻?"拦路的歌手们唱道。而远道来的歌手则用歌声问道:“剪子要绞花布呢,马莲绳绳堵路呢,堵路者有啥缘故呢?”拦路的又唱"马莲绳绳往右拧,多不唱了唱一声,权当给我送人情。”远来的歌手接唱道"玉石碗,玛瑙盘,甭用绳绳把路拦,咱们同唱花儿同浪山,拴住日头唱三天。”“筏子打者浪上了,没约下者撞上了,刚到我的向上了。”于是,拦路者放开马莲绳,两班歌手你来我往边唱边上山,吸引来更多的歌手加入其中,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条条歌的河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紫松山。
  紫松山花儿会拦路对歌
  上山以后,人们并不急于游山对歌,而是先来到娘娘殿湾,向佛祖、菩萨、牛上爷等诸神佛上香、点蜡,以求保佑全家大小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这里,歌手们一边上香一边等待同班的歌手。值得一提的是,在紫松山上人们祈求神佛的形式与众不同。他们不是去跪拜祷告,而是用唱花儿的形式祈福求财。如"紫松山的松柏旺,唱了先给佛爷唱.叫全家大小都健康。”、“紫松山的牡丹旺,唱罢再给马王唱,就叫牛成对对马成双。”给人一种幽默而风趣的气氛。花儿会就这样以求年丰、讨平安的形式拉开了序幕。
  上罢香,该等的朋友也等齐了,大家西行二百多米,来到了主会场,这里早已是帐篷满山,花伞飘摇,人山人海,歌声如潮了。才华横溢的歌手们早已嗓子发痒,清歌满喉,在山坡上选好地方,两班歌手开始了对歌。“材一根,两根材,紫松山上摆歌台,唱着去,对着来,就象牡丹并着开。"“针插盒里九根针,你一声的我一声,唱着石山落一层。"一首花儿一般二至六句,每人轮唱一句,最后合唱“花呀,莲叶儿”结束。紫松山花儿曲调高吭,气氛热烈,异彩纷呈,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人们在紫松山尽情游山赏景、赛歌对唱、流连忘返,自由狂欢一天,直到夕晖染红天际之时,才恋恋不舍地相互敬酒
  花儿大奖赛告别。"曲子不好酒不香,就连半碗水一样,敬上一杯表心肠。” “香香香,尽着香,就连蜜糖水一样,喝上一杯永不忘。”然后又相约来年花儿会再见"这一声唱罢就走呢,地里黄田招手呢,明年六月六还有呢。”花儿会就在大家依依惜别中进入尾声,满山的花伞、满山的人流、满山的歌声又沐浴着灿烂的夕阳,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溶入了淡淡的暮蔼之中。
  临'洗县花儿会一览表(按时序排列):
  花儿会名称农历时间会址天数备注
  紫松山花儿会3月28日南屏镇光明村紫松山1
  大郎庙花儿会4月2日衙下集镇中川村1以庙会为主
  曲子寺花儿会4月8日南屏镇曲子寺1庙会与花儿会
  玉井峰花儿会4月8日玉井镇玉井峰山1庙会和花儿会,规模较大
  任家沟花儿会4月12日南屏镇锁林村任家沟1以庙会为主
  朱家坪花儿会4月12日玉井镇朱家坪村1以庙会为主
  佛归寺花儿会4月17日洮阳镇旭东村佛归寺1庙会与花儿会
  杨家庙花儿会4月22日衙下集镇赵家集村杨家庙1以庙会为主
  打钟湾花儿会5月5日南屏镇张家湾村打钟湾2
  高桥花儿会5月5日玉井镇高桥村1
  靳家庵花儿会5月5日南屏镇苟家滩村靳家庵1规模较大
  貂崖沟花儿会5月5日衙下集镇潘家集村貂崖沟1
  常爷庙花儿会5月6日洮阳镇李范家村常爷庙1以庙会为主
  五朝山花儿会5月8日衙下集镇民联村五朝山1近年衰败
  地洼梁花儿会5月10日洮阳镇西坪地洼梁1
  九龙山花儿会5月16日衙下集镇寺洼山村1近年兴起,规模较大
  油磨滩花儿会5月19日玉井镇中营村油磨滩1已被下会代替
  油磨滩花儿会5月19日衙下集镇中川村洮河桥头3替代上会,规模大
  黄茨滩花儿会5月22日洮阳镇西坪黄茨滩1
  打钟湾花儿会5月23日南屏镇张家湾村打钟湾1已被5月5日花儿会替代
  王马家滩花儿会5月23日衙下集镇赵家集村王马家1已被黑窑沟花儿会替代
  黑窑沟花儿会5月23日南屏镇三甲村黑窑沟1规模较大
  河洼滩花儿会5月24日南屏镇三甲村河洼滩2
  麻花梁花儿会5月27日南屏镇上吊林麻花梁1已被南屏山花儿会替代
  南屏山花儿会5月27日南屏镇南屏山方崖滩1替代上会石头豁觇花儿会5月29日南屏镇光明村石头豁幌1规模较大
  何董家花儿会5月29日衙下集镇何董家村1近年兴起
  紫松山花儿会6月6日南屏镇光明村紫松山1接莲花山花儿会,规模大
  盘道花儿会6月9日南屏镇光明村盘道口1规模小
  峰窝寺花儿会6月12日南屏镇石晶岩村峰窝寺1已被张家寺滩花儿会替代
  张家寺滩花儿会6月12日衙下集镇张家寺村1替代峰窝寺花儿会
  山神梁花儿会6月24日南屏镇合好村杨家湾1
  红崖湾花儿会6月29日南屏镇裕丰村曹家湾1已消失
  骤马沟花儿会7月7日衙下集镇中川村骤马沟1规模较大
  仙姑滩花儿会7月15日衙下集镇高崖村1规模较小
  蛤蟆石花儿会7月22日洮阳镇马家窑村蛤蟆石1
  鹑鸽崖花儿会8月衙下集镇鹑鸽崖1
  唐家沟花儿会8月15日衙下集唐家沟口1近年已衰败
  杜家林花儿会9月1日衙下集镇杜家林1已消失
  说明:此表以当地群众所公认的具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花儿会场为统计对象;2、表中共统计传统花儿会和新兴起的花儿会39处,除已消失的8处,现在全县实际有花儿会场31处;3、群众临时演唱场所如城中公园、体育场、东山脚下等和有关单位不定期组织的花儿演唱活动不在此表中统计范围。
  拉扎节
  地处西北地区洮河流域的临洮,自古以来就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里的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流行于临洮南部的拉扎节就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临洮南部的衙下集、南屏等乡镇和与之相邻的渭源、康乐、临潭等县部分地区除了过春节以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媲美的节日,那就是拉扎节。拉扎节不同于春节而又与春节相比肩,各村不在统一的时间过,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时间。它从每年庄稼上场或新麦入仓后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每村一天轮流过,直至十月初一最后一个"送寒衣”拉扎结束,历时两个半月,时间之长,规模之盛,真可谓临洮民俗文化之
  一大景观。
  每当拉扎节临近的这一段时间内,男人们就杀猪宰羊、购烟买酒,女人们则打扫卫生、择菜炸馍,提前三五天做好一应准备,兴奋地等待着节日的到来。拉扎节这天,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们穿着一新,携带礼品,从四面八方喜气洋洋地汇聚而来、一般本家亲戚带的礼品多为大馍馍,表示给主人送新麦面,而其他亲友则多为烟酒糖茶之类,给节日平添了诸多喜庆的气氛。男主人将客人迎进屋内,敬烟上茶,互致问候,女主人则端上花馍馍、油炸果、油炸馓子等茶食,待客人吃喝歇缓片刻之后,才正式上菜。一般家庭主菜为猪肉烩菜或卷肉烩菜,经济状况好点的还要精心炒几个菜每当这时,就是女主人极尽烹调之能事、大显厨内之手艺的时候。待客人吃饱以后,主人便拿出酒, 一边划拳喝酒一边推心置腹地谈天说地,不仅互相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而且还互相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信息。也有乘着节日这天给子女们提亲、订亲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吃拉扎去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还增加了从电视机、VCD中欣赏音乐、戏曲的内容这天谁家来的客人多就证明谁的社会交往“响当”,全家人便会引以为荣。如果你在该村有几家亲戚需要走访,那么你在第一家吃喝时要留有余地,不然你在第二家去不吃不喝,主人会很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吃"拉扎" 有个忌讳,无论怎样可口的美食佳酿,都不得吃光喝尽,以小吉庆有余。吃“拉扎”既不空去,也不空回,东家要给客人带此 "拉嘛(食品)”回去让其家人尝尝,以便共享丰收喜悦,就这样,整个村子里迎来送往,弥漫着酒香,荡漾着笑语,回响着音乐,完全沉浸在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拉孔是藏语“山神”的音译,拉扎节也就是汉藏杂居地区的群众祭祀山神的一种民俗活动但巧合的是“拉扎”在当地汉语方言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人跟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能和睦相处;第二是指把很多东西拉在了一块儿,有丰收的意思。本地的“拉扎节”与干收和山神大有关联。因为在旧时,这些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老天爷的喜怒哀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生死存亡,为了确保庄稼的丰收,老百姓春播之后就在险要山头插山神以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一个庄子供奉一位山神,有的两三个庄子供奉一位山神。为了感谢上天对本地的保佑,每当秋收之后,新粮打
  拉扎节跳神场面
  碾,当地群众要以供奉山神的“牌下”为单位,举行答谢祭祀仪式,请法师跳神三天。拉扎节前一天为"揽坛神”,即在山神庙前的神场里设坛请神,法师设起法坛,穿上神衣,戴上摆头(小辫子),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击鼓条击鼓,跳傩舞祭祀山神。拉扎节的这天为“正神”,法师们跳神来完成祭山神、接泉神等内容。祭山神一般在白天,就是向山神献牲,以答谢这年神灵对全村人畜的保佑,祈祷来年人畜兴旺、全村平安;晚上还要接泉神,村民们打着火把,由四五个村民头戴柳枝编的帽子,手里捧着插有柳枝的水瓶扮做水神,由法师边舞边引,从附近的泉中舀来清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天为跳"黑神”,主要内容是跳护神和送瘟神,法师们全抹成黑脸,口含两颗猪虎牙,头戴五方佛罩,三出二进,形象可怖,将象征瘟神的几个纸人恫吓、诅咒一番后点燃,到了晚上每户扎一个火把,点燃后一齐汇聚到神场,表示把瘟疫疾病清扫出门,跳神便宣告结束。
  在当时没有其它任何文化娱乐活动的时代,这种跳神活动就成了当地仅有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个庄子跳神,其它庄子的人都来看热闹,作为东家必须要接待亲戚朋友,“拉扎节”就这样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山神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节日被世代相传了下来。拉扎节跳神活动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的内涵之中却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也表现了大家追求天、地、人、神同欢共娱的美好心愿。
  各村的“拉扎节”因地而异,都不在统一的时间过,基本上是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到十月初一结束,尤其以中秋节和重阳节最为隆重。有谚语云"八月十五一川,九月九一山”。那么吃“拉扎”为何不统一固定在同一天,第一是因为地域气候有差别,庄稼成熟有迟早,于是,吃拉扎都是先川后山,逐村挪移。第二是因为过“拉扎节”要请法师跳神,而一个地方的法师有限,遂将各村庄过“拉扎节”的时间安排错开。
  拉扎节具体起源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它作为番、汉杂居地区汉族人民特有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源流之长久却是不容置疑的。据明代《临洗府志•临洮府题记》记载:当时“(临洮南部)华民什七,夷民什三,华风近质,夷俗多训。”清代临洮著名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之句,这里的海甸峡(位于临洮和渭源交界的洮河河段)有一块石碑,系嘉靖30年(辛亥)12月15日立的,碑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语,这里的“番民”即藏民。据《临洗县志》记载,临洮南部地区的衙下集原有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有大衙、二衙、三衙),是土司赵琨的封地,称"党布里"。不仅说明当时临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而且也充分说明各民族之间共同生活、交叉影响、风俗互染的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至今这一带还有不少村庄的名称仍沿用藏语,如拉扎湾、汪布阙、唐嘎、牙扎拉、哇扎拉嘎等之类的地名便是藏传遗风的延续。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认识能力的
  拉扎节跳神
  提高,很多地方对跳神(尤其是大跳)已经淡漠了,甚至取消了,但是人们在“拉扎节”之日的礼尚往来和相互之间的祝福慰问比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6年9月,“临洮拉扎节” 已列入甘肃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
  社火是临洮民间春节期间最隆重的一项文化娱乐习俗。进入腊月,农活做完,年关将至,各地便以村庄为单位开始忙着排炼社火。社火表演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打秧歌、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唱小戏、唱大戏等。由于花样繁多,表演难度大,有些村庄要从外地请来师傅排练,有的村庄则是自己按照耳闻目睹的程式自己进行排练。排练一个月后,一般要在腊月二十五到二十八选定时间进行最后一猜彩排。
  正月初五开始,各庄子便开始一庄接一庄轮流耍社火。耍社火的时间各庄有各庄约定俗成的日子,以免几个庄子在同一天而发生冲突。耍社火这天,庄子上的每家每户都要提前预备好充足的肉菜、烟酒等,做好接社火的一应准备。女人们在家里忙里忙外搞卫生、做肉菜,男人们则要全部到社火场集中。早上十点左右,各庄子的社火队开始出发,一路上打着彩
  旗,扭着秧歌,耍着狮子,敲
  狮子舞锣打鼓,接踵而至,方圆数里之内"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响彻云霄。外庄的社火队进场时,东道主要提前摆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插三炷香,摆上烟酒糖果,给客人散烟散糖果,
  然后放一挂鞭炮表小隆重迎接。进场后,社火队先要耍进场秧歌,一般是排长队,打着彩旗在场上变换队形或左转,或右转,或穿插,主要表现在队形的变换和彩旗的表演上。表演一阵后站在场内齐唱"高高山上庙门开,给爷们送着秧歌来,爷们坐着秧歌唱,要给爷们降吉祥......"“远看庄子雾沉沉,近看庄子一座城。一座城来叫四方,亲戚朋友的好地方……”唱罢继续打秧歌,打一会继续唱,如此重复几次。等请来的社火队到期了,以各庄社火队为单位组成几个队伍,大家一起打秧歌,边打边唱“太阳上来点点红,照着亲戚的虎坐门,虎坐门上两条龙,前院照的后院红..…”几个社火队在场上如龙蛇群舞,五彩旌旗呼啦啦飘舞,秧歌声一浪高过一浪,锣鼓声、啖呐声、牛角号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雷动,热闹非凡。
  中午,上满场秧歌结束,由东道主每家请几个客人到家里吃饭,好肉好菜端上来,吃完肉菜拿出酒喝一会,有表演任务的人就得到场上继续耍社火,没有表演任务的就在东家家里
  耍龙灯
  放开喝酒。下午的社火,东道主按照来的社火队的多少和各自社火队的表演内容,作出大致的安排,由谁先出场,表演什么内容等,八面鼓、狮子、旱船、毛驴什么的一个接一个耍起来,花样繁多,各尽其妙,把新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上述几项表演形式中,除了划旱船、踩高跷外,其它几项内容只表演不唱,而划旱船则有固定的唱词,一般是“太阳照着东海岸,东海岸上一只船,王母娘娘船上坐,八大金刚把桨扳……”等。踩高跷一般唱的是“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灯笼挂门前,风吹灯笼嘟噜噜转,风调雨顺太平年......”等。
  各社火队的秧歌表演结束,东道主要"送社火”,形式和"接社火”,在桌子上摆上烟酒,给客人敬烟敬酒,社火队则要打秧歌告别,边打边唱"初一十一二十一,多谢爷们的好香席;初二十二二十二,今儿给爷们送秧歌;初三十三二十三,多谢爷们的好香烟;初四十四二十四,多谢爷们的好香席;初六十六二十六,多谢爷们的好香酒......”。送走社火队后,留下唱戏的人在东家邀请下吃晚饭。吃过晚饭,最后还要唱戏。唱戏的戏台是提前搭好的,用布单围起来,台子上面生几个煤炉子,挂上汽灯或马灯,设备一般比较简单。耍社火时一般唱的是小戏,如《杨三小》《怕老婆顶灯》《张琏卖布》《李彦贵担水》等,大多数是幽默内容的小戏目,也有唱大戏(秦腔)的,但一般要唱比较喜庆的戏目。
  就这样,今天集中到这个庄子,明天集中到那个庄子,连续唱到正月十五,十五这天,各庄在各庄上耍一天社火,这一年的社火就算全部结束。傩舞
  高原月夜,山村广场,篝火熊熊、烛光荧荧,五彩经幡随风 飘荡,在围观的群众中,一队师公头戴五方神牌,身着法衣,为 祈福禳灾,高唱神曲,踢踏起舞,羊皮鼓的声音响彻夜空,燃烧 的纸钱化为灰蝶,四处飘散……神秘而欢腾的气氛,构成一幅 高原独特的景观。这就是临洮师公跳傩舞的场面。
  以前临洮民间一般几个村庄供奉有一个方神,这些神的 原型一般都是忠臣、义士及有功于民的人,死后或被皇上赐时 为神,或被群众尊为地方神.以祈求神炭保佑一方百姓,因为 方神很多,临洮民间每年的祭神活动也相对很多,这些祭神活 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请僧、道主持祭神活动,而是清师公 (也称法师)来跳神。
  临洗傩舞
  一般情况下,整个跳神活动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跳神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决定好日期后,由庙会的神头召 集会务人员和法师主教开会,根据庙会的时间长短和规模情 况商量好仪程,确定师公的人数,然后给会务人员安排工作, 收集香火钱,采购物 品,备办所需的纸火、 用物、肉、油、面粉等。
  法师要带上法器。 跳神时法师所用的法 器(道具)由法师自带。 法师平常所用的法器 主要有羊皮鼓、牛角号、小钱、麻鞭等。羊皮鼓是所有道具中最主要的,制作方法是用羯羊皮(去势的公羊皮)剃毛熟韧后,绷在铁鼓圈上,铁手柄下乂带有上尸相连的两个铁环(或八个铁环),下面的铁环上又缀有一些活动的小铁环,配合击鼓摇动时,这此小铁环仓琅琅铮然作响。它形如团扇,可以自由扇动,在舞动中敲打。
  然后要制作经幡(纸火)、经幡的多少根据道场规模的大小而制作,小规模的纸火有坐神旗、攒旗、转幡、冲天旗、引魂幡、兵旗等;中等规模的还有结伞、蟒幡(人头蟒身,根据蟒身的曲折,每片有十二节,上为人头图案;共有十片围成圆幢形,挂于高杆之上。包含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意思);大规模的还有特幡(其形状为六边形,用竹杆扎成,用线围成六面,贴以剪纸图案,共有七层,称为七级浮图)、天棚(这是法事活动中的最大纸火,是庙院内挂的,直径近十米,四角有立柱,以绳和线交织而成,线必须要有一百零八根,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相配合。内外三层,贴以珍禽异兽及十二生肖、花卉图案。同时,在一百零八根线上,贴上赤橙黄红青蓝紫各色的小纸片。中间有一图案叫 "天心阁”,中心是太极图,按方位画上八卦的形象及名称,安上二十八宿名称、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东四、西五各类星辰)。
  最后设坛跳神(跳傩舞)。设起祭坛后,要在场地中心和四角燃起篝火,中间的火堆更大一些。师公围着这些火堆跳神。
  傩舞表演跳神时法师用油彩画脸(最早为头戴假面,后简化为油彩画脸),时而手执羊皮鼓,口唱祷词,边打边唱边跳;时而手持刀具,表现驱疫捉鬼等内容在跳傩舞时,伴随着神曲的演唱节奏,特别是扇鼓的敲击,师公们或走成直线,或围成圆圈,或前后错动,变幻看队形,翩翩起舞,跳跃腾挪,舞动着扇鼓,动作异常矫健奔放,表现了高原人民豪放浪漫的性格,特别是边甩摆头(用麻扎成的二、三尺的发辫)时,气氛更加热烈
  跳神活动仪式一般有请神(俗称破纸)、上蜡、召亲(即召亡)、引坛(舞蹈)、滚脊(把羊淋洗后,在庙堂房脊上宰杀,然后滚下来)、扎签跑马 、上刀山、下油锅,耍武术、跑脊、接泉神、祭神、交愿回神、送护神等名目,连杂技、武术、符咒术都用上了, 不一而足。
  整个傩舞中,扎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最难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必须要由法师队伍中的主教来完成。从扎签的位置来分,有膀签、锁口签之分,从扎签的数量来说,有单签、双签之分,其中最多的是"十二全签"。所谓口签就是把将银子或铜制成的约一尺长的签从口里扎进去,从腮上穿出来;膀签就是把签扎在左膀或右膀上;单签是无论口签或者膀签,只扎一面,而双签就是在口的两边或左右膀扎相同数量的签;十二全签则是在嘴的左右各扎一根签,在左右膀
  省吸非遗傩舞传承人庞学忠
  上各扎五根签,一共扎十二根签。扎签时,要用黄表沾上流出的血,在祭神过程中进行烧化。
  临洮跳神规模较大的要算农历五月十五衙下集寺洼山庙会和五月端阳洗阳镇湖滩庙庙会、四月二卜六玉井镇朱家坪白马爷庙庙会等。这些庙会会期一般为三天,内容以跳神、唱戏为主。届时宝轿闪闪,经幡飘动,鼓声阵阵,香烟飘绕,熬是热闹。高原地带,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对当地群众来说,毋庄稼的丰歉,决定着他们生活的好坏,自然期望得到神的庇佑。他们的思想深处就存在着"敬神”的情绪,请师公跳神,就是为了祈福禳灾,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一盛大的节日。
  张李合户
  临洮县太石镇的水泉村是个大村,村里绝大多数为张姓。距水泉村北面约20多华里的李家湾也是个较大的村,村里绝大多数为李姓。每年春节期间,水泉村与李家湾村互相拜年送社火,称为"合户社火"。
  据有关资料记载,水泉张姓和李家湾李姓先祖原来为蒙古人,是元代皇族的后裔,元朝灭亡后沦为平民,家族中人逐渐流落到各地,其中有弟兄二人分别流落在临洮的水泉、李家湾后改为汉姓,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后来两个家族中人互相知道了根底后,就通过互送社火、互相认亲来进行"合户”。
  “合户社火”与一般的社火表演不同,其规模庞大,着装奇特,程序繁杂,仪式隆重,,给对方送社火这天,参加送社火的人员要一大早在庙前集中,穿戴好各自的服装,旗手、锣鼓手、放炮手及狮子、龙灯、旱船、高跷等列队待发。一切准备妥当后,由社火头和家族中长者在庙里敬香点蜡,跪拜磕头,然后社火队才可出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一带都是汉族群众,但社火队全部为蒙、藏族打扮,身背杈子枪,威风凛凛,还有骑马的、骑牛的、架鹰的、遛狗的.透露着蒙藏游牧民族的遗风。
  社火队出发后,由一名穿着古代戎装、身背几面小旗的报子骑着快马先去告知对方自己的社火队已经到达的地方,让对方做好迎接的准备,然后再飞马返回,将对方准备的情况反馈给社火头。就这样社火队彩旗猎猎敲锣打鼓浩浩荡荡一路进发,报子骑马来回传递消息,直到双方见面为止。
  社火队快到达对方庄子时,对方的社火队已列队在村外几里处鸣炮迎接,称之为"接社火”。双方一见面,先由投贴员递上帖子,然后由双方的春官说一段提前准备好的吉祥词,一问一答,妙趣横生,主要内容是互相问讯一年来的情况,并致以美好祝愿。“春官”是旧社会春季劝农耕作的意思,在临洮其它地方已经消失上百年了,但在"张李合户”这一民俗活动中却一直被传承下来。
  迎接仪式结束后,社火队先到对方庙上敬香祭拜,香案上还要供上家谱,由于最早的家谱被毁,现在供的是同治年间补修的家谱。敬香仪式结束后,社火队要敲锣打鼓绕庄一周,之后,对方村上的群众纷纷邀请社火队的人到自己家里吃饭休息,个别请不到客的人家觉得很遗憾,没了面子。午饭后,开始社火表演。社火表演的内容除了唱秧歌曲外,还有踩高跷、划旱船、狮子舞、耍龙灯、太平鼓、推推车、妖婆子等,同时还有部分瓜娃子(即大头娃娃或和尚)在队伍中穿插表演,使整个场子里妙趣横生。秧歌表演后接着唱大戏,有时唱一天,有时唱两天甚至三天。届时彩旗猎猎,锣鼓喧天,龙飞狮舞,歌舞阵阵。秧歌表演结束后还要唱大戏,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盛况空前。当晚,社火队要在对方村里住一晚上,如果秦腔节目多一天时间不够用的话,就必须住两晚上,有演一天的,也有演两天的。期间还要请另外两处没有社火的房头代表来参加,足见合户习俗的隆重。
  抬本相
  在临洮红旗乡,有一个很特别的民俗活动——抬本相。所谓“抬本相”,其实就是在大年正月初一,晚辈给年长的本命年老人拜年拜年贺寿。比如鼠年给属鼠的老人拜寿,龙年给属龙的老人拜寿,马年给属马的老人拜寿。
  一早上,作为家族中晚辈的人都要早早起来,梳洗整齐,穿戴一新,然后各自带上提前准备好的礼品,去给家族中的本命年老人拜年、祝寿。解放前,拜年的礼品一般是点心、饼干、冰糖、苹果、茶叶之类的东西,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礼品的花样不断翻新,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礼品外,还增加了高档烟酒、成品肉食、饮品、营养品、保健品等。进了长辈家堂屋门,晚辈必须给老人磕三个头表示祝寿,如果晚辈是未成年人,老人则要给晚辈给压岁钱及糖果什么的。随着习俗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晚辈若是成年人的,则可以不磕头了,但
  红旗风光
  要给老人说几句拜寿和祝福的话,表示对老人的祝福。然后在堂屋后堂点三炷香,给已故老人磕三个头。行罢以上“规程”, 主人迎接客人上炕,招待他们吃喝。如家族中还有本命年的老人,则不能耽搁,几个晚辈相约一起去给下一个老人拜年祝寿。如果家族中再无本命年的老人,则可以消停一些,放开大吃大喝,其乐融融。
  抬本相的过程大致跟一般晚辈给长辈拜年的过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一般的晚辈给长辈拜年,先后顺序可以灵活,而抬本相则必须首先给本命年的老人拜年,按照老人的年龄依次进行。如果家里有本命年的老人,家里则必须要提前做好充足的肉菜,准备好烟好酒,同时还要给前来拜寿的小孩子准备好足够的压岁钱。
  请茶
  在临洮县红旗乡民间有一种叫“请茶”的风俗。以家族为单位,如果谁家遇上红白喜事,除了东家要准备饭菜酒肉以外,其他家族成员也要做好准备。过事情这天,亲戚朋友都会陆续到来。如果是喜事,来客在礼桌搭上礼金或礼品后,要等"开席”才能坐席吃菜;而如果是丧事,来客搭礼后则要到灵堂叩拜化纸,然后等"午斋”开始才能吃菜。因为大家一年四季都比较忙,平时很难互相走动,过红白喜事这天,家族中的亲朋好友基本上都到齐了,所以大家乘间歇之时都争相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喝茶,以交流感情,拉近情谊。因此,在红旗乡谁家遇上红白喜事,整个家族就都要做好准备请亲戚朋友"喝茶”。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花儿与花儿会
相关专题
拉扎节
相关专题
社火
相关专题
傩舞
相关专题
张李合户
相关专题
抬本相
相关专题
请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