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习俗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习俗,这个风俗在全国各地民间风俗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其它风俗习惯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节庆习俗大部分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比较密切的关联,另有一部分与祭祀、宗教等有关联,这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洮的节庆风俗在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又因地方、民族、气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节庆风俗和全国各地一样,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但与各地节庆风俗有所不同;二是个别节日不但与二十四节气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三是节庆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而又兼备了藏、回等民族习俗之特色。
春节
过小年:临洮民间一般把农历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这一天的主要仪式是祭灶爷。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的娘家在天上,灶王爷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回一趟娘家,在玉皇大帝面前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和丰歉情况。于是人们便在这天祭灶,也称打发灶爷,以便让灶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吉庆,可保佑来年一家老少平安,六畜兴旺。因此,每逢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先在灶台墙上贴一张门神像,两边用红纸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在灶台上点三炷香,然后供上猪头和"三牲”、茶、酒、盘馍馍等。所谓三牲就是将煮熟的猪肉、羊肉切成片,再炒一个鸡蛋供在一起,代表给灶王爷供奉三种牲畜(如果家里实在不方便的话,猪肉、羊肉可找猪油和羊油来代替)。而盘馍馍则是按照每年12个月,用上等的白面烙12个直径约10多公分大的油饼子(如果有闰月的话必须是13个)。有些地方的群众还要供上清水、料豆、秣草作为灶王坐骑草料。供上供品后,等晚上星星出齐之时,主人要跪在灶前向灶爷祈祷一遍,然后将三牲、茶、酒、盘馍馍向灶窠洞里浇奠过(浇奠盘馍馍时在每个盘馍馍上面掐一点即可),浇奠完毕磕三个头,放一挂鞭炮就算完成整个仪式。这一天一家人要做上好菜好饭吃一天,旁晚还要给已故的先人烧纸钱,表示已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也有腊月二十四送灶爷的,传说吕蒙正当年因为家里太穷,没备年猪,也没钱买猪头,便在腊月二十二这天从集市上赊了一个猪头拿回家,准备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用。二十三这天,吕蒙正刚把猪头煮到锅里,肉客(卖肉的)追到吕蒙正家里讨要猪头钱,吕蒙正还不起钱,肉客便从锅里捞走了猪头。没有了猪头吕蒙正没法打发灶爷,便将时间推迟了一天,以后他的后代就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打发灶爷。
扫房:临洮有句民谚称"庄稼汉,不识字,扫房腊月二十四”。二十三送走灶爷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扫房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因为从前乡村群众所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土木结构(解放后才有少量砖木结构房子),椽子和屋梁上容易招尘,再加上一个冬天柴火的烟熏火燎,到年底屋内往往挂满了蛛网和尘埃。但扫房是有忌讳的,尘埃再多平时也不能打扫,因为民间迷信说法平时在屋内大动干戈就会动土犯煞,给家里第来疾病或灾祸,所以只能在腊月二十四这个约定俗成的时间进行。二十四早上,全家上下齐动手,把小件家具全部搬出院子,不能搬动的大件家具用麻布单子盖严,然后用心打扫房屋的每个角角落落,把尘土、蛛网全部弄干净。扫完屋内,再把家具擦得干干净净,搬回屋内重新摆放一编,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扫完房,还要用新买的白纸糊窗亮子,然后将院子里的农具收拾整齐,打扫干净院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清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杀年猪:临洮农村一般每家一年要养一头年猪,以备过年用。但杀年猪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按各自的年猪大小和时间决定。在决定好杀年猪的日子后,东家要提前买好蒜苗、芫荽、生姜、调料等,然后还要提前叫好家族中的人来帮忙,帮忙的人中间必须要有一个能持刀、能开膛、能解(读xie)肉(即按猪体的结构分块割肉)的“屠家"。人到齐后,东家要烧好开水,由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捉住猪抬到木墩上,再由“屠家”将猪从咽喉部位一刀扎进去,但不能立即抽出刀子,等东家拿三张白纸蘸上血,以备晚上给已故的先人烧纸钱时一同烧掉,如果家族中供奉家神的话,还要用三张黄表蘸血,以备晚上给家神烧送,然后用盆子将血盛完再拔刀子。等解完肉,翻洗干净肠子,在血中加点葱花、调料等灌完肠子,杀猪人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东家煮肉、请家族中和村庄上的老人、关系好的来吃年猪肉、喝酒,兴尽而归。帮忙的人走的时候,东家要给"屠家”装上年猪脖子上的一块骨头,谓之“害命骨”。旁晚,东家还要给先人烧纸钱和带毛血的白表,表示给先人送年猪肉。
做年食:腊月二十七到二十八,家家都要准备年食,男人上集购买菜水、烟酒等,女人则要做好年食。临洮民间的年食一般为花炕子(大饼)、油饼、馓子几种。花炕子一般是用发酵的面粉擀成直径约50公分左右的面饼子,在面饼子面子上用专门掐花纹的镊子掐上花纹,然后放在鏖里面,盖上鏖盖子,在上面用很旺的柴火烤,而鏖下面则用麦草小火烤,直至烤熟。炸油饼是在锅里倒入胡麻油或菜籽油,用柴火烧滚,将发酵的面擀成直径约10公分左右的面饼,然后在面饼中间用切刀角划两道短缝,以便油能渗进去,擀好面饼后,四五个圆饼一起下入滚油锅炸熟。扯撤子和炸油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将发酵的面一边扯一边折,最后将折成几折的面条拧一下以便下入锅中不致散开,炸熟即可。
大年三十(除夕):腊月三十(如果是小月的话在腊月二十九过)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两个年头的接替时间。临洮乡间对过除夕叫“过三十儿”。腊月三十这天,过年的一应工作准备就绪,剩下的就是贴年画、贴对子(对联)、贴门神了。
最早的年画要提前请民间画家画上牡丹(代表富贵)、梅花(表示迎春)、鸡(表示吉庆)、鱼(表示年年有余)等题材的年画贴在堂屋墙上。后来随着印刷品的普及,
一般都要提前从集市上买年画张贴。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以领袖画像和样板戏的剧照以及陕西户县农民画为主。改革开放后,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民间喜庆题材的年画如《福禄寿三星图》、《五子夺魁》、《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比较流行,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二十一世纪以来,年画的题材日趋多样化,近年来随着农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挂名人字画的也逐渐增多起来。
临洮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比贴年画的历史悠久,腊月三十这天在大门、堂屋门的左右两个门扇上各贴一张门神像,因民间有神荼、郁垒降鬼的传说,也有的人家在两块红联上写上“神荼献瑞”、“郁垒呈祥”来替代门神像,民间说法贴门神表示一年邪神恶鬼不敢进门。我国最初的门神是雕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唐代以后,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作为门神。旧时临洮乡间多有画门神的画匠,画好后拿在集市上卖, 后来出现了刻板印制的门神像,比手工画的速度快了许多,而现在一般都是印刷厂印制的,比以前精致多了。
在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几种形式中,贴春联最为盛行, 贴春联也是最后一道程序。春联也称对联或对子。不会写字
贴窗花
的人家要提前几天请人写好春联,会写字的则自己写,内容自然都是带有喜庆色彩和祈福呈祥的。传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2由"桃符”演变而来的,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的除夕,在桃木版上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两边,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已经成为千家万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新年开始前贴好年画、门神、春联后,使家里家外焕然一新,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两千多年来盛行不衰。
另外还要挂灯笼、栽天灯。灯笼一般都是红色的,以前点清油灯或蜡烛,现在改用电灯;栽天灯就是在院子正中栽一根长木杆,顶上挂一盏灯笼,里面点上清油,表小敬奉老天祈求保佑一家四季平安。
除此之外,还要在猪圈、马圈、牛圈、羊圈门神贴上"六畜兴旺,在粮食柜子或栓子上贴上"五谷丰登”,在大门前照壁或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字样的红纸同时给牛、马的鬃、尾上系上红布条,以示人畜一起过年做好以上事情后,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晚上.家家户户老少团聚吃年夜饭,
门神由于过去临洮乡间最好的饭是"臊子面”,因此年夜饭一般多是臊子面,也有吃饺子的地方。饭做好后,不能马上吃,而是先要将第一勺舀在碗里作为“接灶爷”的供品,第二勺也舀在碗里作为给已故先人的供品,在盛有供品的碗口担一双筷子。傍晚先要在大门外给已故的先人烧纸钱、浇奠供品,表示对先人的怀念,给先人送年夜饭,然后一家人才能动筷子吃饭。等天上星星出齐了,就要"接灶爷”,放过鞭炮后,在灶台上点燃三炷香,将碗里的供品以及其它供品向灶洞里浇奠一点,然后跪拜磕头,表示把灶爷从天上请回到家里。吃过年夜饭,接过灶爷,一家人都不能睡觉,大家必须要坐到十二点甚至天亮,谓之"守年”或“守岁”。以前,在守年的几个小时,老人会给孩了讲一些与年有关的“古今”以打发时间,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家大小看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气氛非常热烈.到了卜二点,一家之主在院内摆上桌子,供上油饼、馓子、肉食等贡品,跪拜天地,燃放鞭炮迎接灶神下界。一时间村庄里爆竹声震天响,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仪式完毕,新年正式开始。
过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古称为元日,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在临洮,正月初一这天,开门后先放爆竹,然后主人要带匕香、蜡、表三样祭品到山神庙先给山神爷拜年,祈求山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老少平安。接着就是互相拜年。临洮民间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拜长辈,初一早上先给长辈拜年,拿上礼品进门后先要给人家的家神烧香、点蜡、磕头,然后再给长辈磕三个头表小祝福,而长辈则要给来拜年的晚辈给年钱或糖果之类的以示感谢。拜完长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再拜"党家”和邻居。二是拜长亲,临洮北部初二要给丈人拜年,在南部正月初二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初三给舅舅拜年,初四给丈人拜年,拜年的规程和拜长辈的大同小异。三是礼节性拜年,没有具体的固定时间,可根据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时间的情况等灵活安排。
耍社火:社火是临洮民间在春节期间集体组织的一种文化活动,一般每个庄子或两三个庄子都有社火队,在腊月农闲的时候进行排练,过年前选定日子再彩排表演一场,正月初五开始正式耍社火。有社火队的庄子一般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耍社火时间,附近几个庄子不能在同一天。到了耍社火的这一天,要邀请附近几个庄子的社火队来本庄闹社火,早上十点前,各庄的社火队就敲锣打鼓,彩旗飘飘地接踵而至,东道主安排好这一天演出的次序和节目,由每家请几个或卜几个客人到家里吃饭,饭后闹社火就算正式开始。社火的内容一般为打秧歌、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唱大戏等,除了耍龙灯和舞狮子外,其它的节目都是边舞边唱,有固定的唱同。打秧歌、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一般在白天表演,晚上一般是唱大戏。初五到十五这十天,一个庄子一天,每个庄子轮流耍,把过年的气氛
舞龙灯花灯
推向高潮,正:月十五晚上,各自在各自庄子上耍一天,随着过年的结束,社火也就结束了。
过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天,临洗北乡的习俗较为简单,要在正月十五吃元宵。而南乡的习俗则复杂得多,年猪的头(腊月二十三送灶爷剩下的半个)和蹄必须要留在这一天吃。这一天,男人的任务就是扎火把、烤猪头和猪蹄。扎火把一般用麦草,中间夹一根玉米杆或向日葵杆,必须扎十二道要(有闰月的一年扎十三道要);烤猪头和猪蹄,就是把头和蹄上面的猪毛用火烤光,然后洗得干干净净剁开,而女人则要"踏麦仁”,取几碗小麦拣干净,分几次倒在用果木凿好的"对窝”里,用石杵撞击,直到将小麦皮撞干净为止,然后将这些“麦仁"淘洗一遍,才能切上肉一起下锅熬煮,做好后,先舀半碗麦仁,切点猪头肉和猪蹄肉,给先人烧纸钱浇奠完毕,猪头、猪蹄、麦仁全部端上桌,全家一起放开大吃大喝。天黑后,按照先山后沟的顺序开始“送火”,每家都要在扎好的火把上点插三炷香,把火把拿到灶窠洞里点燃,手持火把在每个屋子里熏一遍,再到院子一周熏一圈,然后搭起火把送到山神庙(住在沟底离山神庙较远的可在山神庙的方向选一个固定的地点)。若是山区的,等山上人的火把亮了沟里的人才点火,若是川区的,稍微高处点的村庄里火把亮了,下面的才点火,最后是靠近洮河沿的村庄点火,把火把送进洗河里。一把把红红的火把从四面八方集中在一起,堆成一个巨大的火堆,火光冲天,映红了夜色,待火小点后,大家要从火堆上跳过去,表示将身上的晦气烧干净了。民间说法是正月十五的火把越密越亮,预示今年的庄稼收成越好。送火把是春节习俗中的最后一个项目,送完火把,男女老少又集中到社火场看最后一场社火,过年就算全部结束。
在临洮县城,每年元宵节晚上各大酒店、商铺和企业都要放烟火。同时,临洮东山上每年举行灯会,从山门到洮惠渠沿再到半山腰的塔院、凤台,整个岳麓山森林公园花灯璀璨,密如繁星。加上山下的冰灯和绽放的烟火,真乃火树银花不夜天,吸引周围几个县的群众前来观灯游览,盛况空前。
二月二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到了农历二月,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 这天是龙要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 “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人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临洮民间虽然将二月二作为一个节日来过,但相对比较简单。一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炒大豆吃,表示让爆豆子的声音唤醒蛰伏了一冬天的百草、百鸟和虫子,有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意思。二是因为冬天太冷不能理发,到了二月二, 天气回暖,又正好迎合“龙抬头”这个吉祥日子,家家要请人给全家老小理发。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二卜四节气之一,在临洗,清明节作为"四大节”中代表春天的一个节日,民间对这个节的重视程度很高。最早流行于我国南方的寒食节风俗传到北方后,临洮民间将两个节日合而为一。清明节临近,人们提前三天川萸麦或青稞、小麦煮好甜酷酒(因为甜醋酒用煮熟的麦仁拌上酒曲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捂三天)。俗话说“端阳韭菜清明葱”,三月清明,新葱发芽,寒食节这天,女人们挖新葱来蒸葱包子或烙葱角(音ge),并煮鸡蛋、澈凉粉,男人则要印好纸钱。全家大小吃过甜酷酒、鸡蛋和凉粉,再品尝鲜美的新葱包子,其乐无穷。下午,以家族为单位开始上坟, 大家的背蚪里背上麦草,篮子里提上纸钱、香表、蜡烛、摇钱
清明节上坟
放风筝(国画)树等祭品和甜酷酒、煮鸡蛋、葱包子等(近年来还增加了白酒、糖果、点心等)贡品,到了坟地,大人们先给位于先人坟墓上位的土神插上点燃的香、蜡,点燃麦草,再化表、浇奠甜酷酒、鸡蛋、葱包子等供品,然后磕三个头;孩子们则在周围的树枝上挂满纸钱,在坟堆前插上摇钱树。做好这一切后才给已故的先人上坟,给先人上坟的程序跟给土神爷上坟的程序差不多,但不烧香蜡表,在坟地最前方点燃麦草堆,然后烧化纸钱,浇奠供品。因为是给先人上坟,所以给先人的供品要比给土神爷浇奠的多。如果本年有闰月的话,还要带上铁锨,到了坟地后先要从附近铲些土,给每个坟堆上各倒三背篼新土,将坟堆往高堆一下。供奉完祭品和贡品后,大家一起给先人磕三个头,上坟仪式就算结束了,大家围坐在坟地刚刚返青的草地上,一边喝酒一边将剩下的供品吃完。给先人上坟,表达对已故先辈的怀念和崇敬,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清明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人们往往乘这大好季节植树。另外,清明前后春风和煦,艳阳高照,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季节,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在这段时间放风筝。
端阳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国性的一个较大的节气,其风俗最早是从江南传来的。在临洗民间,端阳节是“四大节”中代表夏天的一个节日,风俗和讲究很多。端阳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折来杨柳枝插在门头,喝雄黄酒,给小孩子手腕上扎上五色彩线(称梅索儿线),让孩子在刚抽穗的麦田叶子上用露水洗脸,然后全家吃粽子、韭菜包子(有端阳韭菜清明葱之说)传说五月初五是冤鬼投胎朝生的一天,而杨柳枝和雄黄酒都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人们要在门口插上杨柳枝,喝雄黄酒,这样冤鬼们就不敢来投胎。同时,毒蛇蝎子之类毒虫最害怕五彩线,所以给孩子们手腕上戴上五彩线可避免毒虫咬伤。据说五月端阳用麦田叶子上的露水给孩子洗脸不但能避免孩子脸上生疮,孩子以后还容貌俊俏。另外,端阳节採的艾蒿药性最好,所以人们要在五月端阳菜些艾蒿晒干以备日后用。传说如果五月端阳天气晴朗,这年的庄稼就好,要是这天下雨,庄稼会遭受虫害。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四大节”中代表秋天的节日。八月十五晚上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所以人们要在中秋节晚上赏月,用月饼祭月亮。临洮的月饼种类繁多,香甜酥脆,很有名气,人们在中秋节这天以月饼为礼品走亲访友,看望长辈。临洮南部洮河以西的衙下集、南屏两个镇(由以前的衙下集、潘家集、苟家滩、三甲四个乡镇合并为两个镇)群众因为从七月十五开始过拉扎节,而且有谚云 “八月十五一川,九月九的一山”,八月十五左右是拉扎节最多的时候,所以这一带群众不过中秋节。临洮县城周围及东乡、北乡过中秋节比较盛行。因为一年的这一天是月亮最亮最圆的时候,中秋节在人们的概念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所以在民间不但一家人要一起吃月饼、吃红枣庆祝这个节日,还将月饼、红枣作为礼物在中秋节前给亲朋赠送。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中国传统以九为阳,故称九月九日为重阳。重阳又名重九,也称老人节,起源于秋游祛灾的风俗,后来才演变为重阳节。九月时节,天高云淡,山清气爽,艳阳高照,菊花飘香,老人们在这天组织登山活动,锻炼身体,趣味盎然。有的单位或社会组织在重阳节这天还开展一些老年健身集体活动。
冬至节
冬至是二卜四节气之一,也是"四大节'中代表冬天的节日,但临洮民间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比上述其它节日相对淡了一些,基本上就是一个节日的概念而已,并没有隆重的庆祝风俗,这一天大多是吃一顿大米饭或米粥就可以了。
腊月八
腊月初八虽然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临洮民间对腊八还是比较重视的,-般农家要在前一天晚上舀一碗清水放在门外,腊八这天早上起来看碗里冰冻的怎么样,要是冰从碗口溢起来就预示着来年雨水广,庄稼丰收,要是冰溢的不高就预示着来年庄稼会歉收。同时,腊八这天天亮之前,人们要早早起来,争先恐后去抢头冰。所谓"抢头冰”就是附近有水磨的地方,要第一个从磨房天井里砸一大块冰抬回家,献在大门前的粪堆上;如果附近没有水磨的则要从河边抢先砸一块冰抬回来献在门前的粪堆上。如果抢不到头冰也要砸一块来献在粪堆上,表示让冰融化后的水滋润大地,来年地里能长出旺盛的庄稼。谁第一个抢到头冰谁家来年的庄稼就会最好。献好冰后,要背一大背匏麦草,到自家的每一块耕地里生上一堆或几堆火,对土地生长庄稼养活一家人表示感谢,实质是一种简单的祭祀土地神的方式。临洮南部民间在腊月八这天要吃米饭或米粥,称作“吃糊涂饭”,意思是一年来大家勒着嘴吃不上一顿好吃的,吃了"糊涂饭”以后,也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一家人便可以糊里糊涂地横吃海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