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合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83
颗粒名称: 张李合户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199-201
摘要: "张李合户"是临洮县太石镇水泉村张姓人与李家湾村李姓人之间,通过互送社火的形式,在宗族内相互拜年的民俗现象。 水泉张姓人和李家湾李姓人虽为两个姓氏,但同为一个祖先,都是元代宗室的后裔。在元明更替的战火硝烟中,他们的始祖宗郎藏布千赐巴(藏族)和始祖母阿姑娘子(蒙古族)避政归田,来到临洮辛店、太石一带。明朝建立后,他们被隶为民籍,于是携全家定居于马衔山西麓的西沟岭。
关键词: 临洮县 民俗

内容

"张李合户"是临洮县太石镇水泉村张姓人与李家湾村李姓人之间,通过互送社火的形式,在宗族内相互拜年的民俗现象。
  水泉张姓人和李家湾李姓人虽为两个姓氏,但同为一个祖先,都是元代宗室的后裔。在元明更替的战火硝烟中,他们的始祖宗郎藏布千赐巴(藏族)和始祖母阿姑娘子(蒙古族)避政归田,来到临洮辛店、太石一带。明朝建立后,他们被隶为民籍,于是携全家定居于马衔山西麓的西沟岭。
  始祖有四个儿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祖主持立写分单。长子阿奴居李家湾,遂以李为姓;次子哒哒居水泉张家嘴,取张为姓;三子宛者台分居后地湾及哈沙沟之张家坡根;四子太平随父母仍居西沟岭,皆取张姓。张、李既为同宗,按照汉族习俗,此后各房头根据族谱统一排辈。
  600多年来,族人一直恪守同宗不通婚的礼规,但各房头之间的亲情往来却延续不断。按照惯例,每当清明节来临,各房头代表都要去西沟岭祖坟扫墓,祭拜先祖。地处洮河边的李家湾李家和水泉村张家由于自然条件便利,人丁兴旺,两姓群众便每隔十年举行一次"合户"活动。
  "张李合户"以社火为载体,水泉和李家湾两村轮流做东。一方为主方,社火主迎,另一方为客方,社火主送,两村轮流交替。社火表演虽形式多样,但着装都是蒙古族服饰。他们跨骏马、骑耗牛、引猎犬、架黄鹰、高擎双叉猎枪,充分显示了先祖生活的习俗。
  社火队中最显眼的是迎风飘扬的彩嶂,彩嶂上的狼形图案显然是蒙古族崇拜的图腾。彩嶂之后是"春官"和"灯官",他们是社火队的正、副领队,在刚健威武的"蒙古族卫士”簇拥下威风凛凛、仪表堂堂。随后是装扮一新的蒙古族姑娘,载歌载舞,显示了蒙古族姑娘直爽、活泼的性格特征。在"春官""灯官”两边随行的投帖员,是联系双方"春官"相互搭话的使节。社火队中最忙碌的报子,是来往穿梭于双方社火队之间,传报双方社火队行进情况、约定会合地点的信使。报子都是一身戎装打扮,背插杏黄旗,显得异常干练。与过去不同的是,昔日胯下的坐骑如今换成了摩托车,一路风驰电掣,更显得威风八面,惹人注目。
  水泉村与李家湾村相距约10公里,"合户"时,双方社火队一大早便倾巢出动,相向进发,迎送于10里之外。张、李两村中间隔着的沙塄村,是双方"报子"约定相会的交合点。随着报子频频往返,双方社火队愈来愈近,及至照面,鸣枪放炮,欢声雷动。
  此时,周边的乡亲们已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时交通堵塞,车辆笛声不断。在牛峰马嘶声中,双方投帖员首先递上帖子,接着"春官"和"灯官"便翻身下马,手持香表上前搭话,打躬作揖,互致问候。这是双方口才的对比,口齿伶俐,幽默风趣者自然受到尊敬。随后,社火队进入村庄,先拜祭家庙祠堂,然后双方族人分辈次向祖宗和长辈叩头,并由双方老人互相敬酒,最后是社火表演。只见巨龙凌空飞舞,雄狮跌扑滚翻,旱船左冲右突,更兼百十筒太平鼓一齐擂响。惊天动地声中,彩旗翻飞,人头攒动,围观者无不引颈而望,一饱眼福。
  "合户"仪式结束后,主方社火队旋即掉头,两支队伍并作一队,表示张、李两家合了户,成了一家人。之后小憩片刻,主客双方共进午餐。下午由客方登台演戏。主方则齐聚台下观赏。戏毕,主方争先恐后将客方的亲戚迎入家中,作为嘉宾招待并留宿。次日,"合户"活动便告结束,主方社火队再度倾巢出动,将客方社火队送出村外二三里地,方才依依惜别。
  由于历史变迁,昔日单纯的"张李合户"宗族活动,如今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科技色彩,成为两个村子之间的睦邻友好交流活动,社火队也由昔日的百十人增加到千余人。这也不失为时代进步、社会和谐的一个印证吧。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育麟
责任者
杨少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张李合户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