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51
颗粒名称: 民间文学
分类号: I207.7
页数: 41
页码: 125-166
摘要: 临洮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民谣、叙事、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等。
关键词: 临洮县 民间文学

内容

临洮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民谣、叙事、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等。
  临洮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生活中,它的社会功效非常独特,谚语和劳动口诀往往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工作指南;古老神话和传说传述着历史知识,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受压迫者的反抗故事长期广泛地教育人民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临洮民间文学有着一些显著特征。
  口头性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达、传播他们的思想。《八石架的传说》《佛归寺的传说》是临洮县比较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一类传说,虽然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简单、朴素、生动、引人入胜地展示了创作者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集体性生活经历和文艺素养相近的人们在一个文学胚芽上共同加工、琢磨。例如《吃人婆的传说》,用来教育孩子面对坏人和困难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故事在江苏、四川、陕西都有类似的传说,但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称、生活工具的名称、惩恶扬善的方式和手段等,都会根据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这说明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但有讲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艺术才能,也将不同的听众的意见和情趣逐步加入进去,是一个集体加工成形的过程。
  变异性作品在口头传播的过程,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所以人们常常会看到《貂蝉的传说》《古唐泉的传说》《站仙的传说》等故事各自就有截然不同的版本。
  人民性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情绪、痛苦和希望,是人民的美学趣味。它蕴藏和放射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洮水流珠的传说》《海巅峡的传说》《拉扎节的传说》长期以来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净化人民精神世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故事中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主题十分明显。同时,故事以美丽而奇特的想象,对大自然中的特殊景观、气候进行文学性的解释,反映出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识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一种文化心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
  艺术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朴素、简练的语言兼表演的艺术。《石景峡的传说》《蚆蚱娘娘的传说》反映了封建婚姻的压抑,特别是对女性思想的压抑,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达到一定的人文关怀的高度。同时,它寄寓着民众对朴实、善良、奉献精神的评价,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有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民众的生活风俗史。
  传承性民间文学以最熟悉、最普通、最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表现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李唐归宗的故事》世世代代传承到今天,准确完整、清晰可现。
  生活性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给他们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站仙的传说》《赵土司的传说》《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教化人们珍惜国泰民安的好生活。
  临洮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使人们理性地认识和理解过去,深刻体会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原理,激发普通群众创造民间文学、创造历史的热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樊柳青文/单发宝绘)吃人婆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逝,留下娘儿四个相依为命。老大叫大姐娃,老二叫二姐娃,老三叫三姐娃。家背靠山林,眼前一片麦地,门前的菜园边有一棵高大的白杨树。
  有一天,娘去几里外的地方转娘家,临走前叮嘱孩子们:晚上要把门窗关好,记住我的声音和身上衣服的颜色、手上的首饰,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听说我们这一带来了个吃人婆。说罢她提上自己做的点心出发了,整整走了半天,就在快要到的时候,实在走累了,便放下提篮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这时候太阳也快搭到山边上了。忽然,走过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走到娘跟前问:"你去哪里?"娘说:"我去转娘家。"老太婆又说:"你走乏了吧,你看头发都乱了。"娘说:"我早上出门时才梳的,怎么会乱呢?"老太婆又走近了几步说:"哎,你的头上有几个虱子在跑,让我给你抓一抓。"娘相信了老太婆的话,就把头伸给了她。老太婆随之在娘的头上抓起虱子来,并寻问清楚了她家的情况。忽然间老太婆变成了吃人婆,把娘给吃了。吃了娘后,她换上了娘的衣服,摇身变成了娘,提上了提篮,向家走去。
  天黑了,姊妹三人早早吃过饭,闭好门窗正要上炕,突然听见门"砰砰砰"的响了。"大姐娃、二姐娃、三姐娃开门来,你娘回来了。"三姊妹一想,不对呀,我娘去转娘家,不可能当天返回。大姐娃便答道:“你不是我娘,我娘外穿黄,照得半个天都是黄。”吃人婆便把黄衣服边塞进门缝。二姐娃在里面又说:"你不是我娘,我娘里穿蓝,照得半个天都是蓝。"吃人婆便把里面的蓝衣服塞进了门缝。姐妹俩正要开门,三姐娃却说:“娘走的时候脚上带着铃铛,手上戴着镯子,叫她在外面响一响,把手伸进门缝让我们看一看。”吃人婆听了便把脚在地上跺了跺,果然能听见铃铛的响声,接着又把手伸进了门缝。正当姐妹三人看手镯时,吃人婆趁机抓住了三姐娃的手:"你们到底给娘开不开门?"三人开了门,放吃人婆进了屋。
  吃人婆问姊妹三人饭吃了没有,今天都干了些什么活,说自己连饭都还没吃呢,肚子还饿着呢,就让大姐娃给她炒一碗豌豆儿,让二姐娃给她准备一缸子水。
  吃人婆又说天黑了赶紧睡觉吧。
  上了炕,吃人婆又说:"胖的胖的挨娘睡,瘦的瘦的挨墙睡。"大姐娃和二姐娃睡在娘两头。
  到了半夜,二姐娃听见娘咯嘣咯嘣吃东西,她就悄悄推醒了三姐娃,两人就问吃人婆:“娘,炕阿木湿了?"
  吃人婆说:"是大姐娃把尿尿床上了。"
  两人问吃人婆:"娘你咯嘣咯嘣吃什么?"
  吃人婆说:"我在吃豌豆儿。"
  两人又问:“娘,床上这圆楞楞的东西是什么?" 吃人婆又答道:"这是大姐娃耍的毛蛋。”
  两人悄悄用手摸了一下湿的地方,闻了闻原来是血!
  这一定是个吃人婆,看来大姐娃已经被吃了。
  两人叫道:"哎吆!我的肚子疼死了,我要拉屎。”
  吃人婆说:"在床底下拉吧。”
  两人说:"我要到外面去拉。”
  吃人婆就说:"你们两个去拿条绳子来,把自己绑上,从窗子里出去,外面狼多,有什么情况,我好把你们用绳子拉进来。"
  姐妹俩从窗户爬到了外面。到外面后,聪明的姐妹俩就解掉绳子,绑到大白杨树上,悄悄爬上大白杨树上藏了起来。吃人婆在炕上等了很久,还不见姐妹俩进来,一试绳子还紧着呢,就问:"你们完了没有?”姐妹俩说:"还没完呢。"就这样,吃人婆绳子拉尼拉尼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吃人婆发现二姐娃、三姐娃不见了,便出去找,看见白杨树影子中有两个人影,是二姐娃、三姐娃躲在白杨树上。吃人婆问:"你们啊么上起来?”两人答道:"你往树上一碗油、一碗水、箩一箩、筛一筛,上树来。"吃人婆按照姐妹俩说的上树,怎么也上不去,上半截滑下来。她又问:"大姐娃、二姐娃,娘上不来,阿木办?”二姐娃和三姐娃又说"你找绳子来,一头绑在你的身上,一头给我们甩上来,我们拉你上来。"吃人婆让她们拉着上树,眼看到半树腰了,突然,二姐娃和三姐娃松开了绳子,把吃人婆从几十米高的白杨上摔下,死了。
  勇敢的姐妹俩战胜了可恶的吃人婆。半月之后,埋吃人婆的地方长出了一片绿油油的灰条菜。姐妹俩摘了放在锅里煮,煮着煮着,突然,从锅里面传来了吃人婆的声音:"啸噔噔,嘣噔噔,煮了你娘的脚后跟……”姐妹俩感觉很奇怪,就揭开锅看,又什么也没有,就剐出后倒进猪槽里,但猪连闻都不闻。第二天,满猪槽的猪食变成了珍珠玛瑙,姐妹俩非常高兴,从路过的货郎哥那里换来了好多丝线。货郎哥非常高兴,背起来就往回走,走着走着,突然觉得背斗越背越重,他放下一看:啊,珍珠玛瑙全变成了鬼儿子。这还了得,他赶紧走到一个悬崖边,把这些鬼儿子倒了下去,给摔死了。
  (刘居荣文/单发宝绘)皇后沟的传说
  临洮城北三十墩皇后沟沟口有一座桥,当地老人回忆,清末民初桥头立有石碑,其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因其有皇后墓冢之故,是以在等级森严的旧时,提醒警戒过往行人遵守戒律礼仪。皇后沟的三座古墓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是扶苏说,二是秃娘娘说。
  扶苏说秦始皇长公子扶苏,其母郑妃喜欢吟唱家乡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为其子取名"扶苏”。扶苏因反对父亲焚书坑儒,被发配到西北,和蒙恬一起修筑长城。扶苏来到西北不久,秦始皇就在东巡途中病死。临死前他立下遗诏:让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即皇帝位。秦始皇死后,奸臣赵高和丞相李斯合谋,秘不发丧,伪造诏书,拥立无能的胡亥为帝。大臣们愤愤不平,但慑于赵高的淫威,只能装聋作哑。
  扶苏的母亲郑皇后见胡亥已经登基,而自己的儿子扶苏久久不归,心存疑虑,望儿心切,便带着随从秘密从咸阳出发,千里迢迢寻找扶苏。儿子临行前曾留下话:要去很远很远的西北修长城。可是在西北的哪里?长城又在哪里呢?她只能向西北方向边走边问,走了好多天终于见到了长城。一问筑城的兵士,扶苏太子和蒙将军不在这儿! 她干脆狠下一条心:沿着长城一直往西北走,肯定能找到儿子。她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翻过了99座山,跨过了99条沟,趟过了99条河,终于来到了万里长城的尽头。
  精疲力竭的郑皇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一个很大的山坡,又攀上一个险峻的山咀,望着山脚下滚滚的洮河和身旁游龙般的长城,她想这下该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了!她来不及歇息,又登上一座最高最大的烽火台,询问守边的将士:“将军,可否见到扶苏太子?”守边将士不知她是太子的母亲,便照实回答:"扶苏太子和蒙恬将军已被赵高派来的人在大坡头杀害了!您是什么人?”
  皇后闻听,顿时天旋地转,悲痛欲绝:"儿啊!娘来晚了!"她一边呼喊着扶苏的名字,一边从高高的烽火台上纵身跳下……
  将士们这才得知她就是太子扶苏的母亲,但为时已晚。只好把她和扶苏、蒙恬一起埋在山下的沟口处,这就是皇后沟的三座古墓。后来,人们把皇后呼喊儿子的山咀叫作"望儿咀",把扶苏被杀的地方叫作"杀王坡",把皇后走过的地方叫"皇后沟”。
  洮河以西的广河为了纪念太子扶苏,将白石山改为太子山,并修建了太子寺。《续修导河县志》载:"太子寺,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见旧志,相传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驻此寺,故以太子寺名"。太子寺又名扶苏祠,清代临洮诗人吴镇在《扶苏祠诗》中写道:"传闻秦太子,放逐此山椒。白日坤霜落,青春震木凋。”
  秃娘娘说临洮玉井峰背后有个村庄叫"张皇亲"。明朝时候,村里有个张氏女,没有头发,丑陋无比,因而被称为"秃丫头"。眼看到了婚嫁年龄,不但没长出头发,而且满脸长出了黄水疮(第二个版本:因为家境好,条件过高,嫁不出去了,就戴了个面具),这可怎么办呢?无奈的父母亲只好让她每天上山放羊。有一天日头已晒到老高了,秃丫头还没出去放羊,母亲就到她的房间去催叫,只见秃丫头正在梳妆打扮,一头乌黑的长发垂在胸前,脸上的黄水疮没有了,她变得像天仙一般美丽。这事被临洮府衙知道了,就将她送进皇宫,后来成为皇娘娘,此后家乡人就叫她"秃娘娘"。每到下雨天,秃娘娘就哭泣不止,皇帝问她:"你住着金銮宝殿,穿着绫罗绸缎,难道还愁吃愁穿不成?”秃娘娘说:"皇上有所不知,一到秋天,我家乡就阴雨连绵,房屋漏雨,我父母无处藏身。"皇上说:"这有何难!叫人给你娘家瓦砌'筒板瓦'不就成了?”秃娘娘说:"可是我的乡亲家还在漏雨呀?”皇上说:"那就派几个砖瓦匠,教乡亲们学会烧瓦,家家住瓦房吧!"从此,临洮城就有了"筒板瓦"的正方形四合院。(临洮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十分接近,而其他地方则是板瓦扣板瓦,院子为长方形)。后来,秃娘娘不慎得罪了皇上,皇上打发她回娘家省亲。当她走到临洮三十墩附近时,从衣袋里发现了皇上给她的休书,于是就吞金自尽了。秃娘娘死后,人们把她埋在杀王坡南侧的沟口上,这条沟后来被称为"皇后沟"。附:
  一、关于“扶苏说”的考证
  1.扶苏、蒙恬真的来过临洮吗?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扶苏和蒙恬率领数十万大军在上郡屯守十多年,最后在上郡自尽。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故扶苏、蒙恬修筑的长城不在洮河流域,他们自尽的地方也不在洮河流域。太子山在汉代时被称为白石山,宋代称为露骨山,清初才改为太子山,并将定羌城改为太子寺城。
  2.临洮、广河一带是否出过一位太子?
  历史上,临夏、临洮一带出的太子只有鲜卑的西秦国太子乞伏炽磐。400年西秦被后秦灭亡,但乞伏炽磐以自己的智慧谋略助父复国,在广河南山修筑糠城,以此为起点向后秦、南凉、吐谷浑等发起进攻,国势日盛。412年,乞伏炽磐即位,西秦进入全盛时期。427年,乞伏炽磐病卒,不久西秦败亡。乞伏炽磐为太子20年,担任国主16年,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他死后,当地百姓崇拜他、纪念他,为他立祠建寺,符合情理。今太子山、太子街等以"太子"命名的古迹及炳灵寺石窟等名胜,都与十六国时西秦声名赫赫的"太子”乞伏炽磐有关。西秦国地僻国小,典册亡佚,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渐至泯没,人们在口口相传中或将西秦太子乞伏炽磐误传为秦朝太子扶苏。
  二、关于"秃娘娘说"的考证
  1.临洮是否出过一位皇妃?
  明朝时临洮出过两位妃子。一位是"肃世子妃晏氏,临洮卫指挥晏钦之女,有妇德,藩府重之"。这里的"肃世子"就是明代肃王朱瑛或者朱瑛的世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始封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但肃王只是藩王,其妃子晏氏只能是王妃而已。另一位是"顺妃张氏,临洮卫指挥羽之季女,永乐初应聘入侍东宫,仁宗即位遂进顺妃,卒,谥贞静"(《狄道州志•列女》卷十)。修建了贞静顺妃张氏祠修建于“在州南万寿观右”,今陆家巷附近,同治年间被毁。
  2.顺妃张氏真是明仁宗的妃子吗?
  明仁宗有张姓皇妃三人,一是张皇后,河南永城人。二是顺妃张氏,为朱高炽任太子时的妃子,朱高炽尚未登基便辞世。三是贞静敬妃张氏,河南祥符人。
  朱高炽任太子时的"顺妃张氏"很可能就是《狄道州志》中所载的"顺妃张氏"。张氏几代以后修家谱,或老人们口口相传中"张冠李戴",将敬妃的"贞静"安顿在"顺妃" 上,并将仁宗"即位前"写作"即位后”,以至于乾隆年间官修《狄道州志》采信于《张氏家谱》时,出现这样的批漏。
  张氏家族是临洮的望族,其后裔为什么会流落到一个山沟里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顺妃在仁宗即位前5年就去世了,仁宗也仅仅当了8个月的皇帝便暴死,"人走茶凉"是自古以来的常规。二是临洮长期为戎马不息的战争之地,特别是清同治年间的社会动荡,使城内大部分居民流离失所。"张皇亲"村位于玉井峰东南部的山沟里,交通不便,远离城镇,正是避乱求生的一方乐土。玉井峰背后的"张皇亲"村其实是由家族名称演变为村庄名称的,这个村大多数都是张姓人,他们很可能就是"顺妃张氏" 家族的后裔。
  三、皇后沟埋葬的“皇后"究竟是谁?
  扶苏的母亲不可能离开国都来到临洮,并葬到临洮。皇后沟埋葬的是不是乞伏乾归的"皇后"呢?从史料中我们得知,西秦的国都最初在临夏,怎么会将"皇后"葬在100公里以外的临洮呢?而明仁宗顺妃张氏又"葬于南京雨花台区普觉寺墓园内",且临洮忌讳将女儿葬于娘家门上。
  顺妃张氏虽然不是皇后,但民间往往好大喜功,自有一套理解,修建纪念墓并冠之以"皇后"名,倒是很有可能的。
  (张育麟文/单发宝绘)貂蝉的传说
  临洮县衙下集镇潘家集有一条神奇险峻的山谷:貂崖沟,至今一直流传着貂蝉出生在这里的美丽传说。
  版本一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樵夫经常在潘家集打柴。有一天,樵夫忽然看见对面石崖上的岩洞里射出一道明亮的光。他很惊奇: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怎么会有如此明亮的光芒呢?好奇的他爬向险峻的山崖来到洞口,这一看惊得他目瞪口呆,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子正在石洞中对镜梳妆,镜子反射的光芒把貂崖沟照得一片通亮。樵夫被少女美丽的容貌吸引,一时看呆了,不小心踩翻了脚下的一块石头。女子一时发觉,见无法躲避,便起身相见,说她名叫貂蝉,在此修炼,并一再请求樵夫保密。樵夫回去后,实在忍不住,告诉大伙儿他见到了一个绝世的美女。于是大家一起跑去看,只见半山崖上的石洞口放着一面大镜子,还有一堆化妆的胭脂石,貂蝉已不知去向。因为貂蝉梳妆时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对面的喇叭山上,所以喇叭山出生的姑娘都很漂亮。樵夫遇见貂蝉的那一天是农历五月端阳,当地群众便在每年的这一天用花儿会的形式来纪念她。据说当时貂蝉因为被樵夫发现而离开貂崖沟以后,到康乐县的胭脂川(当时属狄道县,即今临洮县)继续修行,后来骑胭脂马入川,在司徒王允府里当了一名侍女,使用连环计除了国贼董卓。
  版本二东汉末年,貂崖沟附近有个老樵夫,膝下无儿无女,与老伴相依为命。有天早上,樵夫在貂崖沟里打柴,忽听对面的山崖上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声,就顺着哭声爬上半山崖,发现山崖上有个石洞,洞里有个石桌,石桌上放着一个用貂皮斗篷包裹着的女婴,婴儿看见樵夫立即停止了哭声。樵夫想,这么深的山沟,这么高的悬崖,哪儿来的这么可爱的孩子?他将婴儿抱在怀里向家走去,连砍柴的斧子和绳子都不要了。走到半路,迎面走来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对樵夫说:"这孩子以后必定有大出息,若不嫌弃,我给孩子起个名字如何?"樵夫高兴地说:"那就烦劳老人家您了。"老者说:"就叫貂蝉吧。"说完便不见了踪影。樵夫将孩子抱回家里,老两口当作宝贝似的抚养着。貂蝉天性聪明,不到十四岁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来被选进司徒王允府中当了一名歌姬,帮助王允使连环计除掉了奸贼董卓。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佛归寺的传说
  佛归寺亦称佛沟寺,是佛、道并存的石窟寺庙,这里山势险峻、风光怡人,每年农历四月十七至十八会举行传统的庙会。关于佛归寺的来历,在方圆群众中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从遥远的西方来了十二个巨人。他们都穿着西夷服装,身高几丈,金光闪闪,来到临洮城下。城门太小,这十二个巨人进不去,就顺着西城墙向南走,走到南城门外,还是因城门太小而进不去。于是这十二个巨人就踮起脚从城墙上向城里观望。城里的人顿时一片哗然,惊讶不已。大家纷纷涌出南城门观看,只见十二个巨人飘然向南而去。当人们尾随至距城七里的紫云山谷时,巨人们一晃不见了踪影,人们在紫云山寻找,没找到巨人,却在半山平台上发现一个巨大的足印,因为巨人是从西方来的,所以人们认为这些"佛"归隐于此,便在这里修建寺庙供奉十二位佛,这个地方被叫作佛归寺。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李唐归宗的传说
  临洮是天下李氏祖籍地,李唐归宗是临洮脍炙人口的故事。
  自从李耳九代孙李崇作陇西郡首任郡守,为陇西李氏始祖之后,历代陇西狄道李氏不断建功立业,李氏成为中原政治集团中必须仰仗的关陇望族,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成纪李氏”也是陇西李氏之一支,统称"陇西李"。
  李昊,祖籍陇西狄道人,晋末五胡侵华时期,他在河西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保存了完整的汉文化,对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跟随西魏鲜卑宇文泰起兵,封隋国公,赐鲜卑族姓"普六茹"氏。隋朝建国后,杨坚下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杨坚恢复杨姓,李渊也"复高祖姓李氏",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李唐王室建立不久,朝廷诏令天下:李唐是西凉王李昊的后裔,属于赫赫有名的郡望"陇西李氏"。
  有一天,李白也宣称是陇西李氏。不过,李白其实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诚实: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都喜欢冒充,李白家族世代经商,地位低微,希望能跻身望族其中。
  李白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诗《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棵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是同气连枝。吴王并没有异议,默认了他为同宗。
  李白又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宰相张镐: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 百代神犹王。自称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李嵩之后。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嵩后裔中的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金枝玉叶,但李白一族没有通过审核,还是被排除在外。
  (樊柳青文/单发宝绘)海巅峡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洮河里流的不是冰珠而是金珠子,但这些金珠子都被洮河上游的一个财主霸占着,沿岸的百姓却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
  有一天,鲁班和他的徒弟们路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把洮河从这里堵住,使上游的下阁滩一带变成西海,在西海边建造金殿,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地方,让百姓从西海里捞取金珠子,过上富裕的日子。
  鲁班召集众位徒弟,选定了动工的日期和时间,并一再要求土地神保密。到了开工的这天晚上,鲁班和众徒弟集中在海巅峡附近,夜半子时,鲁班一声令下,众位徒弟挑土的挑土、担石的担石,鲁班自己则施展法力,手中挥动着赶山鞭把两座石山往河边赶。不料一个徒弟还是不小心泄露了天机,消息传到了财主的耳朵里。财主连夜跑到河边,眼看着鲁班赶来的两座石山快要合拢了,就心生一计,捏住鼻子"喔喔喔"学起鸡叫,这一叫,惹得附近村子里的鸡全部叫起来。鸡一叫,鲁班的法力就不灵了,无奈地拿赶山鞭往河里抽了一鞭,便带领徒弟们匆匆离去。
  财主往河里一看,发现满河的金珠子全变成了冰珠子。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临洮衙下集的九龙山,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传说,这里和明朝的谋士刘伯温还有一段故事。
  明朝建立之初,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护国军师。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闲谈,问刘伯温:"大明现在一统天下,各地乱军已平,国事步入正轨。我的江山还有什么不安之事否?”刘伯温说:"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朱元璋说:"虽说自古天下兴亡原有定数,况天下并非我一个人的天下,有德又能者皆能享之,但言无妨。”刘伯温说:"臣如泄露天机非同小可,其罪孽极重,请求陛下恕我无罪,臣方冒奏。"朱元璋说:"朕就恕你无罪,但说无妨,快快讲来。"刘伯温思量了一会儿说:"圣上啊!我观天象西北方向龙脉旺盛,有一个九龙山下要出真人,如不治将来我朝的江山会被取而代之。”朱元璋听完吓了一跳,便命令刘伯温调集重兵前往西北寻斩龙脉,以保明朝的江山。刘伯温带领人马来到九龙山,一看十分惊讶,心想果然不出我的预料:这地方紫气东来、金光闪闪、龙脉呼之欲出。
  他们连续挖了七天龙脉,白天挖夜里长,每天挖出去的土,夜里就长满了。第八天下午挖到快要收工的时候,有一个领头的士兵挖下去看见下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趁别人没有看见就地做了一个记号埋下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偷偷去挖。他刚走到做了记号的地方,就听见地下大声说话:"涨涨涨,快快涨,不怕刀砍斧劈,只怕来来去去。”他一听吓得魂魄散,马上给刘伯温报告去了。
  正当刘伯温一个人坐在灯下发愁时,就听见护卫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士兵要面见军师。这个士兵进去把他见到和听到的都给刘伯温说了一遍。刘伯温心想这"来来去去" 究竟是什么东西啊?想了一阵忽然明白了,连夜召集能工巧匠制造了一条很长的大锯。
  长锯的两头分别栓了一条铁绳。铁绳的两头各选了一千个精兵强将,决定分三班轮换拉锯。刘伯温又在拉扎平台设起了三十六丈高的法坛,点燃了油灯和长香,献了三十六只羊,三十六头牛。刘伯温身穿法衣,手拿法剑在法坛上作法,还有三百六十个高僧护坛诵经。当锯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只见在南面的锯口里流出了红血,北面的锯口里流出了白的骨髓。
  眼看就要把龙脉锯断的时候,老天被刘伯温欺天行事的做法触怒,立刻天气突变,猛然间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洪水像猛兽一样在九龙山的南面冲开了一条大衙沟,在九龙山的北面冲开了一条林家沟,把刘伯温安排在九龙山后拉扎岭斩龙脉的全部人马一个不留地冲跑了,冲进了洮河。一时间,大衙沟和林家沟河里的洪水暴涨,七天七夜,临洮西岸被龙血染成了红色。
  九龙山坐西向东,山后有一座高大的山头叫山头王家。九龙山的南面是陈家山,是龙的后右爪。北面的焦家山,是龙的后左爪。前山的东南面沟到九龙大殿,是龙的前右爪。东北面的林家坪到林家寺是龙的前左爪。这些都被大衙沟和林家沟的洪水冲断了。大衙沟里的洪水从山里流出来,经过大柳树王家庄北面而注入洮河。林家沟里的流水从山里流出来经过董家寺庄的南面,和大衙沟的水在同一个渠口流入洮河,衙下集就成了 "二龙戏珠"的一颗宝珠。
  自从刘伯温在九龙山斩龙脉身遭大难,损失了人马,一直对九龙山斩龙脉之事心有余悸,终生难忘。他在临终前又进言皇上说:"九龙山下赵氏家族赵暨等人在九龙山修建了九华门金殿,人多势众准备谋反。"当时,九龙山下的人都姓赵,赵氏家族的赵暨等兄弟三人之前已经被朝廷授荣禄大夫、同知右泽都督府上、平羌右泽总兵、西北兵马大元帅等职,世居临洮。但现在皇上下令,调拨大军对赵氏家族斩尽杀绝,斩草除根。兵马来到九龙山下见姓赵的就杀,尸体如山。极少数赵氏改了姓,有的说是给知府守花园的,是花园贾家;有的说是给知府收拾桌子的,是石桌陈家;有的说是给同知知府饮马的,改姓为饮马虎家;有的改姓为磨面王家,说是给知府磨面;有的逃到塔湾、会川;还有的在莲花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中居住了下来。
  (刘居荣文/单发宝绘)石景峡的传说
  马衔山南端有一条峡谷,名叫石景峡。这里峡谷幽深、飞瀑流泉、怪石嶙峋、山势险峻,是临洮著名的旅游胜境。石景峡建有一座圣母殿,当地人也叫蔡姑庙,里面供奉的是一位明代出生在当地的姑娘,名叫蔡姑。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马衔山北麓的榆中县甘草店蔡家山有位农家女,聪慧伶俐,勤奋能干,学一样会一样。小小年纪既能替父亲操心大事,又能替母亲做饭、裁剪,老两口和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她。
  蔡姑的哥哥乘农闲做麻皮生意,每次他从市场上回来,蔡姑总是从哥哥卖剩的麻皮中讨要一点。日积月累,蔡姑积攒的麻皮多了,引起了哥哥的怀疑,就拒绝给她麻皮。见哥哥不给,蔡姑就说:"你不给麻皮,你的麻皮也卖不出去。" 一连三天,哥哥的上等好麻皮怎么也卖不出去。窝了一肚子气的哥哥又不好发脾气,只好给蔡姑送了好多麻皮。第二天刚到市场上,他的麻皮就被一抢而光了。从此,哥哥每次卖麻皮回来,总要从卖剩余的麻皮里面让蔡姑挑一些。
  一天,蔡姑和嫂子下地锄草,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烤得她俩直冒汗。蔡姑一挥手,一大块白云飘到了她们头顶遮住了阳光,这天气立刻清凉起来。她们锄完地准备回家时,蔡姑一挥手,那片白云缓缓飘走了。
  一天早上,哥哥将两口袋麦子撒到地里,准备吃过饭驾牲口耕种,让蔡姑到地里赶麻雀。等吃过饭刚要耕种时,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落下来,眼看着麦种子就要糟蹋在地里了,哥哥急得什么似的,而蔡姑却指着两口袋麦子说:"你撒在地里的种子我都给你捡起来了,一粒不少。"哥哥和嫂嫂都觉得很奇怪,觉得妹妹跟常人不一样。
  转眼间蔡姑长成16岁的大姑娘,出落得水灵灵的,十分讨人喜欢。正好有一家人来提亲,父母看婆家光阴也好,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很快到了娶亲的日子,可谁知接新娘子上马时,蔡姑却不见了。大家提着灯笼四处寻找,一出大门发现门扣子上拴了一根麻绳,长长的麻绳一直走向马衔山,他们就连夜沿着麻绳追赶。
  蔡姑边走边搓麻绳,走到马衔山顶,看见母亲与哥哥追她而来,这时离她要去的地方还有半截路,搓麻绳的麻却用完了,多年的修行将要前功尽弃。急中生智,蔡姑拔下头上的簪子,戳破自己的肚皮,把肠子拉出来接上,终于到了她要去的地方。当母亲与哥哥赶到时,她已经坐化了。
  哥哥说:"你是人也好,神也好,要是我手里的扬麦杈能发芽,妈妈手里的烧火棍能开花,我们就给你修庙。"话刚说完,果然他手里的扬麦杈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母亲手里拿的烧火棍上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于是人们就在这里修了一座蔡姑庙,人们认为蔡姑是九天圣母化身,于是主殿就叫圣母殿,每年五月端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庙会来祭祀她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洗水流珠
  一进入隆冬,洮河清澈的水面上便开始有晶莹的冰珠荡漾而来,一簇簇、一串串,层层叠叠、互相簇拥着向前流,整个河面形成一条珠玉缀成的河,玲珑剔透、美不胜收,这就是堪称天下一绝的"洮水流珠”。
  传说很早以前,洮河上游有个村子,大财主霸占了所有的土地,就连附近的几个渡口也被他霸占着。对岸的村子里有一个名叫鲛鲛的姑娘,她长得美貌非凡,针线茶饭样样都很在行。鲛鲛的父亲是给财主家摆渡的船工,一年四季在洮河上累死累活地给财主挣钱,最后累倒了在家里养病,财主不但不给他发工钱,还带着家丁上门逼他去摆渡。就在上门来催鲛鲛父亲的时候,财主看上了鲛鲛,几次派人前来给他的傻儿子求亲,但是都遭到鲛鲛和父亲的拒绝。后来,财主知道鲛鲛早与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相好,便恼羞成怒,想办法去抢鲛鲛。
  被对岸的家丁发现了,家丁马上回去报告给财主,财主二话没说,带上几个家丁乘船来到河对岸,乘两个人不备,将小伙子照头一棒打昏,然后不顾鲛鲛的挣扎喊叫,抢了鲛鲛登船往河对岸驶去。正当财主抢了鲛鲛摆渡到河心时,苏醒过来的小伙子挣扎着赶了过来,大声呼唤着鲛鲛的名字。他的喊声使鲛鲛悲痛欲绝。鲛鲛乘打手们不备,"扑通" 一声跳进了河中,转眼被河水吞没。从此,可怜的小伙子便每天坐在鲛鲛落水的地方,喊着鲛鲛的名字伤心地哭泣。
  一天,小伙子正在河边,忽见河面上随浪涌出一条鲛鱼来,这鲛鱼的头和脸跟鲛鲛一模一样,对着小伙子放声大哭,哭声极像鲛鲛的声音。它的眼泪落在河中,全都变成了一颗颗晶亮的冰珠。从此,每到冬天,洮河水里就漂浮着一层和眼泪一样大的冰珠子,被称为"洮河流珠"。
  冬天的一个傍晚,正当鲛鲛与小伙子在洮河边相会时,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拉扎节的传说
  关于"拉扎节"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风景秀丽的紫松山下有座藏族山寨,寨子里有一个少年叫拉扎。拉扎小小年纪,非常聪明,天天赶着羊群到山中去放牧。有一天,拉扎发现一条娃娃鱼从小溪里爬出,一个劲儿地往树尖上爬,干干的山岩上汗珠淋淋,一会儿大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奇特的自然现象引起了小拉扎的疑问。于是,他每天对山里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什么鸟儿叫天气晴朗,什么虫儿活动频繁天要刮风下雨。久而久之,拉扎掌握了一套十分准确的天气变化常识。
  拉扎除牧羊外,还要帮助爹娘务庄稼。有一年正是青程黄熟的时节,拉扎在山里放牧的时候注意到有一群乌鸦,天天傍晚在寨子后面的林子里呱呱鼓噪。根据经验他立刻告诉乡亲们不久将有冰雹降临。大伙儿赶紧抢收完地里的庄稼,鸡蛋大的冷子就一股脑儿地砸了下来,乡亲们种的青稞秋毫无损,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拉扎会测风知雨的消息被当地土司知道了,无恶不作的土司打发管家叫拉扎去他的庄园里种庄稼,以便避免暴雨袭击他家的庄稼。拉扎想起平日土司在寨子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所做的坏事,表面装着很老实地给土司种庄稼,却暗暗寻找机会要狠狠教训一下土司。
  等到土司庄园里的庄稼全部上场准备打碾时,土司问拉扎:"今日天气怎么样?"拉扎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太阳晒破脸哩!"于是,土司就驱使着奴隶们在麦场上摊开很多庄稼打碾。谁知一场的庄稼刚碾乱,只见乌云翻滚,暴雨倾盆,漫山的洪水一下子将土司场上的粮食冲得无影无踪。土司知道拉扎愚弄了他,非常暴怒,下令让爪牙们把拉扎抓来,一顿乱棍打死了。
  拉扎死后,变作一只双音鸟。每天早上,寨前大树上鸟儿发出"拉扎一一拉扎——"的叫声,乡亲们就知道今天是个好天气。有时候鸟儿发出"土司一一土司——
  "的叫声,乡亲们就知道要刮风下雨。乡亲们根据拉扎鸟的叫声,晴耕雨歇,十分灵验。
  人们怀念拉扎,过去每年庄稼收获后,每个村庄都要举行跳神活动祭祀拉扎。现在,大家把传统的拉扎节变成了庆丰收的节日。
  (佚名文/单发宝绘)站仙传奇
  提起临洮风味小吃,不能不说嫩黄香脆、美味奇特的石子馍,清香可口,久存不馊,是家常之美食,也是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石子馍的做法是用辛店朱家沟里的碎石子在锅里烘烤加热,然后滴入清油,把面饼子放在石子上烘炙做成的。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石子稍微一加热就会炸裂,只有辛店朱家沟的石子才能做馍。
  自乾隆年间以来,辛店朱家沟人建起了一处仙历亭,仙历亭里面一块石壁,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石子馍馍的"来历",传说没有"站仙爷"就没有石子儿馍馍,石子馍馍也有孝子神仙馍的别称。乾隆年间,朱家沟一户人家三岁小孩剃头,剃了之后马上会长出来,因此人们给他起名叫作"长毛有"。长毛有后来长大了,成了一个非常勤劳忠厚的好青年。麦收时节,人们最怕的就是狂雨跟冰雹,割麦就像龙口夺食,左邻右舍都说长毛有刚刚帮自己在地里收麦子,算一算时间又令他们非常惊奇,因为都在同一时间,这才明白长毛有是被贬下凡的神仙。
  长毛有为什么被贬下凡间呢?有一年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安康,家家粮食满仓、牛羊满圈。人们不知惜福,大肆浪费,白花花的面条吃不上就倒在路边,小孩子拉完屎,娘竟然随手抓起馒头擦屁股,被天庭玉帝看见,大怒,降下御旨,要人间天灾连年,颗粒不收。有位神仙为人间百姓求情,结果被盛怒的玉帝贬下凡间,这位神仙就是后来的长毛有。
  天灾连年家里断粮,长毛有的老母亲整天挨饿,他便拿着口袋来这条朱家沟筛河沙,背回家的河沙变成了金灿灿的小麦,整整七年。老母亲觉得蹊跷,夜里便偷偷跟随其后,发现孩子背进口袋的河沙变成了粮食,口袋外面的河沙依然是河沙。被老母亲发现后,仙术泄露,长毛有必须离开这个地方,但他还是不放心老母亲,又让老母亲每天到村里一块大石头那里看看,大石头上面有个窝,每天都会变一碗冒着热气的饭菜,不多也不少。
  长毛有云游至青海站立羽化,后来朱家人朱家沟为其修建了"站仙庙"。站仙长期以来庇佑一方百姓,求之无不灵验,特别是施神药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深受远近香客的顶拜。站仙庙有"孝子神仙”匾额一块,楹联一副日:"人多信奉焉水旱灾殃祷则必遂所愿;我独尊崇者性天笃厚贫而能孝其亲。”
  站仙羽化而去,人们将他遗留的河沙带回了家,虽然没有幻化成粮食,但却成了朱家沟人的骄傲,烤出了奇香的美食。
  (赵举民文/单发宝绘)赵土司的传说
  传说临洗有个地方叫衙下集,这个奇怪的地名,说起来还有一段来历。元末明初衙下集有个姓赵的土司,勇武过人,威猛无比。由于他镇守边疆有功,皇上给他很多的封地。现在衙下集一带都是他的地盘,方圆数十里之内居住的也全是赵氏家族的人。
  赵土司有两个心爱的宝贝。一个是他的坐骑黑耗牛,那耗牛不是一头普通的牛,能够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只是耗牛的尾巴经常乱糟糟的,还不时有燕子在牛尾巴里飞进飞出。另一个是只白狗,一年四季就卧在赵土司家的房脊上,一旦有敌人来犯,白狗就会连吠三声,他家屋后的二衙山上随之腾起烟雾,不一会把方圆十几里笼罩得严严实实,敌兵像钻进迷魂阵一样不辨方向,被赵土司轻而易举地消灭掉。赵土司靠着两个宝贝打仗百战百胜,地盘也越来越大。
  土司有三个儿子,长大后个个能征善战。赵土司给他们各修了一座衙门:大儿子住大衙门,二儿子住二衙门,三儿子住三衙门,这就是现在大衙、二衙、三衙三个村名的来历。衙下集因为在三个衙门下面,就叫了个"衙下"。赵土司虽然镇守着边疆,但不忘皇恩,年年骑着耗牛进京朝拜皇上,很得皇上的喜欢。后来,他岁数大了,觉得年年进京道路遥远,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就照皇宫的样子在二衙修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里面供上皇上的牌位,用来代替进京朝拜,逢年过节焚香祭祀。相传现在的二衙寺遗址就是当年修建宫殿的地方。有个奸臣知道了这事,给皇上奏本说赵土司有谋反之心,在临洮私自建造皇宫,想占地称王。皇上听信了谗言,传旨叫刘伯温率领大军前往临洮征伐赵土司。刘伯温买通了赵土司身边的一个谋士,这谋士便对赵土司出主意说:"老爷,您的坐骑尾巴里有个燕子窝,影响牛行走的速度,您把它掏掉吧;还有那只狗总是卧在屋顶上,会压住你的前程的。"赵土司立即下令叫人掏掉了牛尾巴里的燕子窝,宰杀了白狗。等刘伯温大军渡过洮河杀到赵土司的地盘时,赵土司急忙跨上耗牛准备迎战,却发现耗牛再也走不快了。没有了白狗吠叫报警,赵家衙门的地形和兵力被官兵看得一清二楚,结果赵土司战败,被满门抄斩,赵姓家族的男女老少也大部分被杀掉了。在抓住几个喂马的人要杀时,他们高喊冤枉,乱编一通说自己是赵家雇来喂马的,姓虎不姓赵;提灯的也说自己是毛家人不是赵家人;抹桌子的说自己是陈姓人。于是,这些人都躲过了杀头之祸,逃出衙门重建家园,就是现在的虎家坪、毛家坪、陈家坪。
  (刘居荣文/单发宝绘)古唐泉
  古唐泉在玉井镇店子街下街原唐泉小学院内,源出玉井峰,长流不竭、水质甘甜。"唐泉"一名最早见于明初王仲可的《洮阳怀古》一诗"玉井山前坡陀盆,幽径直抵唐泉东。"明万历《临洮府志》载:"唐古泉在郡南二十里。" 关于古老的唐泉,有两个美丽的传说。
  唐王李世民西征经临洮玉井峰下,正值酷热难当、人困马乏,李世民忽见路边不远处有一眼清泉汩汩涌出,便带着将士来到泉边喝水、饮马。李世民摘下头盔挂在马鞍上痛饮泉水,正当他喝完水、饮完马登鞍上马时,一不小心将头盔掉落泉水中。李世民当即下马伸手去水中捞头盔,但是头盔沉入水底,捞了半天也没捞着踪影,李世民觉得很奇怪。
  随后,李世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盘山而上,来到玉井峰玛尼寺拜佛,看见玛尼寺旁边的滴水崖下有泉水往上涌,且水中泛着金光,来到跟前一看,只见一只头盔从水中涌出来,正是自己跌落在山下泉水中的那顶。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头盔从山下逆水而上出现在这里,是自己跟佛的缘分,便将头盔赠给玛尼寺。这顶头盔在寺中存放了好多年,后来大家就把这头盔称为玛尼帽,将山下那眼泉称为玛尼帽泉。
  据说山上玛尼寺旁边的那眼泉水能够医治百病,瞎子洗眼睛可复明,哑巴喝了可说话。但沧海桑田,此泉后来无水了,山下那眼泉水至今却仍很旺盛。古人在泉边建了唐泉寺,每年还要举行三天三夜的道场,香火十分旺盛。乡民们有个习俗,老人临终前喝了此泉水,便能安心上路。
  关于唐泉,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唐朝的时候,洮河龙王要修龙宫宝殿,手下没有好工匠,特派两名巡河夜叉去凡间寻找能工巧匠。两个夜叉沿洗河两岸上上下下一直找,没找到工匠,很丧气。行至双泉寺时天色已晚,权且在此歇息。巡河夜叉问寺中小沙弥,何处有能工巧匠?小沙弥去问师傅,师傅说:"城南十五里刘家沟门有兄弟二人,都是百里挑一的能工巧匠,此二人技艺高超,能做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能修金碧辉煌的庙宇殿堂。"夜叉听说大喜,第二日便找到兄弟二人,说明来意。兄弟二人问:"需要几天时间?"夜叉说:"多则三五日、少则二三日。"此时子时已过,兄弟二人稍做安排,便匆匆跟夜叉上路了。行走多时,二夜叉说:"咱们必须要赶在酉时以前到达,你们走得太慢,闭上眼睛吧。"兄弟二人于是闭上眼睛,只觉两耳风声呼呼。半个时辰后夜叉说:"到了,你们睁开眼睛吧。”两人睁眼一看,好一个庭院:园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精致奇巧、气度不凡。屋内摆设珊瑚翡翠、珍珠玛瑙应有尽有。二人看得眼都傻了。龙王见到二位工匠很高兴,吩咐虾兵蟹将开始搬运木材、石料,并安排山珍海味招待兄弟二人。饭后二人到工地一看,只见木材堆积如山!所需材料,长的、短的、方的、圆的一应俱全。兄弟二人不分昼夜加紧劳作,三天以后,龙宫宝殿已修得差不多了。歇息吃饭的时候,厨子悄悄地给他们说:"我看你二人已快做完了,回去时你们什么黄金白银都不要拿,只拿些刨渣、木屑,再要一瓶水就行了。”又过一日,宝殿盖成了,一算正好是四天时间。临走的时候,龙王叫人捧上金银财宝、玉石翡翠。兄弟二人一件都没要,每人只要了一背篓刨渣、木屑和一瓶水。夜叉将他兄弟二人原路送回。兄弟二人又闭上眼睛跟在夜叉后面走了不到半个时辰。睁开眼睛一看,四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仔细一看已经到了自家大门口。回到家里,由于连着劳累了好几天,二人头挨枕头便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二人心想劳累了好些天,怎么就听信厨师的话竟没要金银,却要了刨渣和水,心中不免有些后悔,于是,起床将背篓里的刨渣、木屑全倒在地上。这一倒,二人惊呆了:只见满地的刨渣、木屑全部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再看看瓶子里的水,觉得没什么用,便拿出去倒在门外了,谁知水浸湿的地方眨眼间涌出一眼泉水。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竭,水质甘甜,清澈可鉴,这就是现在的唐泉。
  古唐泉的传说是临洮儿童最喜欢的枕边故事,它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临洮孩子要勤劳诚实。
  (晏芳文/单发宝绘)张皇亲的传说
  在临洮县玉井峰山背后有个形似玉玺的山丘,人们叫它"一颗印”,一颗印对面的南山上有个小村庄叫"张皇亲"。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奇怪的村名呢?
  相传,明朝时候这个小山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一户老张家,这家人由于聪慧勤劳,家境殷实。家人都读过书,有教养,又与邻里和睦相处。老张家生了五个儿子后又生了个女儿,老两口甚是喜爱。古时候老百姓的女儿没有名字,只能叫张女儿。张女儿在父母和哥哥的呵护下,越长越清秀,越大越聪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天,张女儿脸上长出了一个水泡。由于瘙痒难耐,她就用手挠了一下,这一挠可了不得,满脸满头都变成了黄水疮,一连好几年都流着清黄的脓水,一头黑发脱成了稀疏的光头,人们又叫她秃女儿。
  一天夜里,秃女儿梦见自己掉进了一个荷花池,池中游过来一条大鲤鱼,驮着她渡过一条条河流,来到一个湖泊,湖水清澈,荷花盛开。她很想观赏一番,可是大鲤鱼全然不顾,驮着她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宫殿里走出一个穿着黄袍的人……
  据说这一年,新皇帝登基不久的一天夜里也做了个奇怪的梦:忽见西北天门洞开,五色霞光中,有一个形似玉玺的山丘突兀眼前,一只金凤凰在山丘旁飞来飞去。皇帝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就招大臣来解梦。一位大臣说:"皇上,这个金凤凰是皇妃娘娘的化身,可派人到西北寻找形似玉玺的地方,必定能找到这位女子。"于是,皇帝就派了一位大臣到西北寻访那位女子。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这位钦差大臣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条条河,走遍了西北的山山洼洼,还没有找到形似玉玺的地方。一天,他来到临洮府狄道县,狄道知县立刻发布文告搜寻形似玉玺的地方。三日后的一天傍晚,终于有人来报告:在县衙东南六十里有个"一颗印"的地方,是不是"玉玺"?钦差大人一听,立即决定明天起早前往寻找。
  第二天,日头刚刚探出半个脑袋,钦差一行就来到一颗印,这真是一颗玉玺!只见山峦围拢之中,一座四方梯形的台地拔地而起,台地顶部平整,东西南三面像刀削般伸向沟底,北面的悬崖深到两丈多的时候突然折而向北,像一座桥梁把一颗印与山坡连接起来。山坡上住着三户人家,一问,家家都没有妙龄女子。
  钦差大人顿时傻眼了:一路上,自己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眼看着找到了形似玉玺的地方,但却没有要找的女子,这是为何呀?看着他焦急的样子,知府连忙安慰说:"大人莫急!既然找到了形似玉玺的地方,这个女子肯定离这儿不远!"此话一出,就有一位下属指着南山说 "大人看,对面南山上有个村庄!"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连绵起伏的青山笼罩着淡淡的烟雾,犹如一幅水墨画,远淡近浓,若隐若现。最前面是一片凹字形缓坡,正对着一颗印,藏风聚气,可谓风水宝地。在茂密的绿树丛中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清晨的炊烟正在袅袅升向天空。这天秃女儿醒来时感觉有些异样:满脸满头的疮痂不见了,多年的秃头也不见了!一脸细皮嫩肉,光滑细腻;一头乌发,浓密柔顺!而门前的老杨树上,喜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来报喜!
  钦差一行人赶到张家庄一问,村里还真有一位16岁的女子。到老张家一看,钦差大人一下子惊呆了!随着一股幽香扑来,只见一位妙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履姗姗而来,她窈窕的身材恰似风中的柳枝。一支银簪将乌黑的秀发绢成如意髻,清新美丽。眉不描而黛,肤不粉便白,皮肤细腻如脂。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一双小嘴儿不染而赤,仿佛含着一颗樱桃。一对小酒窝均匀地分布在脸颊两侧,只浅浅一笑,便若隐若现,可爱至极。
  钦差立即宣读了圣旨:"封张氏为皇妃娘娘,吉日前来迎娶!"过了些时日,随迎亲队来的宫女给张氏戴上凤冠,穿上宫装。嘿!这么一打扮,张氏更加美丽,真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
  进宫的这天,风和日丽,京城皇宫,钟鼓齐鸣。皇上、大臣、宫奴等,齐聚一堂,为娘娘洗尘、朝贺。进宫后,娘娘贤德宽容,母仪天下,深得皇上宠爱。皇上因此而龙颜大悦,减免赋税,恩敕天下,一时间全国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娘娘在宫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一到雨天,她就独自哭泣。皇上问:"你不愁吃不愁穿的,难道有什么愁事吗?"娘娘答:我虽然托皇上的福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每逢下雨,我娘家的房子就漏雨!"皇上说:"这有何难!"他命人给娘娘家的房子瓦砌了皇亲国戚才能用的筒板瓦。可是每逢下雨,娘娘仍在哭泣,皇上又问:"你娘家的房子早就修好了,你还哭啥呢?”娘娘说:"我娘家的房子虽然不漏雨了,但乡亲们的房子还在漏雨啊!”皇上这可犯难了:要让乡亲们全都住上瓦房,那得多少砖瓦啊!娘娘说:"皇上何不派工匠把烧瓦技术传授给我的乡亲呢?”
  皇上觉得此话在理,就派了三名工匠来到临洮府狄道县,传授烧瓦技术。皇上还特许狄道百姓仿照皇宫的样子在山墙顶部瓦砌三条筒板瓦,这就是临洮"三沟带”的来历。从此以后,狄道县建成了一座座青砖瓦舍的四合院。由于张家庄出了皇娘娘,乡亲们沾了皇娘娘的光,以后便将张家庄改称张皇亲,并在狄道城修建了张氏牌坊。
  (张育麟文/单发宝绘)蚆蚱娘娘的传说
  蚆蚱娘娘庙位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张家寺村,当地村民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举行庙会,祭祀庆典。关于蚆蚱娘娘庙会,在当地流传一段来由。
  传说古时候在洮河西面的张家寺村,村上住着一对纯朴善良的老夫妇,他们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被老夫妇视为掌上明珠。女孩儿七岁就跟着老父亲读书习字,八岁向老妈妈学习纺线织布,聪明伶俐,勤劳朴素。年复一年,女孩儿长大了,人们都知道她写得一手清秀的蝇头小楷,熟读经书,吟诗歌赋,针织刺绣,调理饭菜,样样精通,加之模样长得俊俏,一时名闻乡里,登门求婚者络绎不绝,就连许多豪门大户、官宦之家也不惜重金,打发媒人前往求婚。老夫妇每天忙于接待求婚者,喜在脸上,急在心头,早晚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让女儿嫁个如意郎君。然而女孩对这件事却无动于衷,虽然老夫妇多次苦口婆心的劝导,但他却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纺线织布。后来,日子一长,她索性关上织房门不出来,甚至茶饭不思。万般无奈,老夫妇只好执意将她许配给了一户殷实的书香之家,小伙子长得确实不错,而且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正准备参加来年春季的会试。
  娶亲的这一天,人们忙里忙外,老夫妇在外面应酬亲朋友邻,谁也没有注意到,姑娘一手牵着纺车上的线头,一手拄着一根棍子,悄悄来到洮河边上,搭上渡船,来到河西,沿洗河向北默默行走。当线头快完的时候,她把线头接到了自己的肠子上一步一步向前挪,直到肠子即将拉完时,姑娘举目眺望,洮水荡荡,群峰环抱,山岗起伏,麦苗滴翠,好像在迎接自己的到来。她信步登上了一座山冈,随手将木棍插在地上,默默祷告:"成佛成神,非我本心;此木成活,我必助民。"遂瞑目而逝。乡民们发现后,将她的肠子收拢来,装入腹腔,置棺埋葬在插棍子的旁边。
  第二年,姑娘坟头的木棍果然发芽,并且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这时,地方上忽然出现了一种虫灾,蔓延四乡,危及庄稼,乡人无策。这虫身长一寸半,全身灰绿,背上和两侧有黄黑色纵线,是稻、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主要虫害,它昼伏夜出,群体移动,当时的乡民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种虫,看到庄稼地里、人径马道、渠沿沟坎到处都是这种虫子。一到晚上,万籁俱静,只听到虫子吃庄稼的“蚆蚱、蚆蚱"声。人们都说这是神虫,因为人间无道,是来惩罚的。这时有乡人说:"姑娘升天时说过'此木成活,我必助民'的话,如今她插在地上的棍子已经长成了树,我们去求求她吧!"
  于是,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起来到山冈上,在姑娘插的那棵树下焚香祈祷:"若速灭害虫,保我庄稼,当奉为圣母,修建庙宇,恭塑金身,春秋祭祀,永享人间香火。"当天晚上,虫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惊叹这是姑娘显灵,应验了她"我必助民"的话。
  于是,人们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狄道府衙,知府把这一事上奏朝廷。一年后,皇帝下诏,敕封该姑娘为"蚆蚱娘娘太乙元君",主坐衙下集镇张家寺村蚆蚱娘娘庙。蚆蚱娘娘是地方神,只能受临洮县衙下集镇张家寺村、沟刘家村、杨家河村、刘排坪村、寺洼山村、临河村等村民的供奉祭拜。
  (罗建林文/单发宝绘)八石架的传说
  临洮县太石乡上嘴村,有一个地方叫八石架,远远看上去,就像横放着的碌碡
  ,关于它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住着姓殷的一个大家族。这里大部分土地都被他们占有着,剩余的边边角角,才被几户穷人耕种。
  这个大家族每年秋收以后碾场,只要碾一次,无论小麦豆子,无论摊多摊少,都要收入八石。没几年,殷家成了方圆十里的大商户,但是他们越富有就越吝啬。
  有一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本村一位姓马的穷人前去他家借粮。殷家大掌柜看着这位穷人穿着破烂,口口声声哀求的苦相便说:“粮没有,我家狗娃吃剩的,拿上点吃去。"姓马的穷人听了,心里不由得凉了半截,但是迫于生活,他还是拿了殷家的半升黑麦面。有一天晚上,姓马的穷人在自家门口点燃三炷香,面对圆月和苍天祈告:"上天啊,开开眼吧,给人世间降下些公平来吧! "语音刚落,只见一个道士来到他的面前。
  道士有六十余岁,一看到马穷人的这般举动,惊奇而又关切地问:"老哥,你身上有啥过不去的事了。"姓马的穷人就将实情告诉了道士,道士笑笑,没说一句话就飘然而去了。姓马的穷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殷家门前来了一个化缘的道士,殷家大掌柜看是一位道士就说:"狗娃,把你吃的给道士给上些。”原来他说的狗娃是他唤作狗娃的小儿子。于是,狗娃把他吃的油饼给了老道士 一些 。
  老道士拿上油饼,心里不由得想,照人行事,贪财不足,殷家真是名不虚传。
  转眼到了打碾新麦的时候了。有一天道士偷偷来到殷家场边上,仔细察看情况,要弄清每碾一场收入八石的秘密。
  大红骡子的身后挂着一个青冈木做的大碌磕架,架上套着一个大青石碌磕。红骡子四蹄翻腾,碌磕咯吱吱地响,只见从碌碡眼里,一小股小麦随着碌磕的转动慢慢地往场上流,啊!原来秘密在这里。
  第二天,老道又来到殷家门前,对殷家大掌柜说:"掌柜的,你家每碾一场才收入八石,我有个好法儿哩,保准你多收入八石,发家才快哩。"殷家大掌柜一听,高兴地说:"啊呀,道士只要你叫我多收入八石,我要重礼感谢你老人家呢! "说着,连连邀请道士进屋,还设宴款待。
  老道士谢绝,然后说:“出门之人,旨在普济众生,告诉你这个法儿,只管照办便是。"
  殷家大掌柜急不可待,忙问是何法儿?道士说:"你家碾场,麦子是从碌磕眼里往外淌哩,我看那眼儿太小了,把它凿大些,麦子不是淌得更多了吗?"
  殷家大掌柜听了乐滋滋的嘴里连连说:"好办法,好办法!"第二天,殷家大掌柜拿了锤子来到场边。他对着青石碌碡眼,把凿子伸进去,用锤子很有劲地连敲几下,忽听得"轰! ”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股青烟腾空而起,青石碌磕不见了,只留下挂碌磕的空框架。
  殷家大掌柜慌极了,连忙向青烟飘去的方向追,并且嘴里连喊:"我的碌碡,我的碌碡!"但是,青石碌磕化作青烟飘过洮河,飘到对面的一条深沟里了。
  从此,这里的地形变了,变成了巨大的碌碡架了,殷家富户也从此衰败下去了。这里的土地也由各家各户占有,所有的穷人也慢慢富裕了。于是,当地群众就把这儿叫"八石架",把碌磕化作青烟飘去的那条沟唤作“石沟"。
  (赵怀侠文/单发宝绘)临洗童谣
  临洮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和谐简短、没有乐谱的方言化歌谣,是由一代代临洮人口耳相传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临洮民间文学之一。
  童谣历史久远,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国语•晋语》中就有记载:"童,童子。徒歌日语。"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强调格律和韵脚,读来朗朗上口。这些童谣,需要用方言才能说出其中意味,才能更好地理解特定时期的劳作、生活和文化特色。
  临洮童谣分为五大类:游戏歌、猜谜歌、风俗歌、摇篮曲、问答歌。临洮童谣有其鲜明特点:一是为适合儿童说话发音,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富于神奇色彩。三是童谣多运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丰富的表现手法。
  临洮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属于成人歌谣,只要儿童乐于接受或模仿、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都是童谣。临洮童谣包含在民谣中,两者之间没很明确的界限,凡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归类为童谣,同属于民间文学范畴。
  临洮童谣率真自然、朴素浑成,其创作与传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实而自然的流露,善于借助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思想,语言都用自然活泼的口头语言,诙谐幽默的风格体现了浓郁的童真趣味。
  童谣滋润下的孩子们,会建立一种对民族和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童谣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美学、民俗学、语言学研究价值,并为解读临洗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一、扁豆扁
  扁豆扁,圆豆圆,两个猴娃儿打秋千。
  秋千高,跌着下来绊折腰,腰里别的黄镰刀。
  割黄草,喂黄马,黄马喂得胖胖的,老娘骑上告状去。
  一告告到辛店,屁股打成冰棒。
  一告告到兰州,屁股打成馒头。
  一告告到沙泥站,屁股打成麻布串。
  二、古今古
  古今古,古四川,
  四川有个大富汉,顿顿吃饭把门关。
  苍蝇进来吞根饭,
  公公拿的牛皮鞭,媳妇拿的火棍赶。
  一赶赶到苍蝇店,要饭钱,没饭钱,
  迎头打给了两盘算。
  苍蝇捞了一根饭,扁担提上赶紧赶,
  一赶赶了个马家岭,捉住苍蝇一根腿。
  三、催眠曲
  奥呀,奥呀,睡着着,
  睡着醒来要馍馍。
  馍馍来?猫抬了。
  猫来?上山了,山来?猪毁了。
  猪来?猪家哥哥杀了吃成肉肉了。
  猪家哥哥来?吃了两个油包胀死了,
  埋到阿达了?埋到十字路上了。
  瞎子过来一泡屎,好人过来一张纸。四、阿舅来
  拉喽喽,地喽喽,阿舅来了没给头,
  杀公鸡,叫鸣呢,杀母鸡,下蛋呢,
  杀鸭子,逃到后院呢。
  给阿舅擀饭是上案哩,
  烙馍馍是费面哩,
  炒鸡蛋是换钱呢!
   给了两碗核桃皮,
  刷啦刷啦摇着吃。
  五、离了娘
  尕白菜,叶儿黄,没够三岁离了娘,
  跟上达达还好过,恐怕达达娶后娘。
  娶下后娘两年半,养个弟弟比我强,
  他吃饭,我喝汤,哭哭啼啼想亲娘,
  后娘问我哭什么?“碗底烫得手心慌。
  六、转娘家
  白菜白菜铺地上,我娘养我气不长,
  尕时吃的娘的奶,大了伺候人家娘,
  人家吃饭我喝汤,倒坐门槛甚恓惶。
  听见娘家苏铃响,眼泪抹下进绣房,
  梳银头,插金簪,两朵梅花插鬓间,
  教我兄弟先抱毡,问你姐夫站几天,
  一问问来没问喘,一站站了四十天,
  婆婆抓,丈夫打,小姑过来拔头发。七、六女六
  六女六,六女给在庄背后,
  奶奶听着六女来,花红拐棍挡狗来,
  达达听着六女来,带打豆腐割韭菜,
  妈妈听着六女来,两只面手取出来,
  哥哥听着六女来,倒坐门槛编草鞋,
  嫂子听着六女来,扳住锅台不起来,
  妹妹听着六女来,花红蒲篮端出来。
  八、王大娘
  王大娘,打母鸡,隔壁娶个新嫂子。
  心又灵,手又巧,两把剪子一起铰。
  先铰牡丹花,后铰灵芝草。
  西瓜皮,做大袄,黄瓜子,搭袖子,
  茄子花开钉扣子。
  九、流珠歌
  腊月八,打娃娃,娃娃大,来年发,娃娃小,吃不饱。
  十、烙油饼
  上楼房、下楼房,
  打发小姑问爹娘,爹娘爹娘狠心肠,
  尕锅锅、没盖盖,王家奶奶烙油饼,
  你的半个吃上了,我的半个猫叼了。
  猫来?上房了。饼来?藏在草里了。
  草来?羊吃了。羊来?刀杀了。刀来?埋着黄篙地里了。
  肉来?锅里煮着呢。肠子来?腰里系着呢。
  尿泡来?头上顶着呢。骨头来?门背后立着呢。十一、黑芝麻
  黑芝麻,不开花,还说爷爷不买瓜。
  买下的瓜,他不吃,还说爷爷不买尺。
  买下的尺他不量,又说爷爷不搭炕。
  搭下的炕,他不睡,还说爷爷不买柜。
   做下的柜他不装,还说爷爷不买糖。
  买下的糖又不甜,又叫爷爷去量盐。
  爷爷说是没有钱,你要自吃自挣钱!
  十二、烟囱眼
  烟囱眼、冒冒烟,牛拉杠,马种田。
  夏天忙,搬上场,连枷打,簸箕扬。
  一扬扬了七八桩。
  磨子转来,细箩筛。
  切刀走马,杆杖杆面。
  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盘线。
  吃上能饱一百天。
  十三、杏核憋憋
  杏核杏核憋憋,路上碰见爷爷,
  爷爷拉着花狗狗,咬了哥哥的尕手手,
  哥哥哥哥你甭哭,我给你做件新裤裤。
  新裤裤没衩衩,
  丢到房上,变成婆娘,
  丢到院里,变成乌鸡,
  丢到窖里,变成叫驴,
  吱呀吱呀叫唤哩。
  拉到槽上不吃草,
   拉到泉上不喝水,
   捞起马勺打了嘴,
   老汉拿着告去了,老奶奶拄着拐棍照去了,
  媳妇鸡蛋油馍吃着胀死了,
  女孩儿扶着门框笑死了,
  儿子跌到缸里泡死了,
  老奶奶老爷爷回来气死了。
  十四、面盆面盆搅面
  面盆面盆搅面,搅出了个灯盏,
  灯盏灯盏费油,费出了个犏牛,
  犏牛犒牛磨角,磨出了个对窝,
  对窝对窝踏蒜,踏出了个石板,
  石板石板搭炕,搭出了个和尚,
  和尚和尚舀水,舀出了个灯鬼,
  灯鬼灯鬼喊狼,两个兔娃碾场。
  (余尚谋甘宏宾樊柳青/收集)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扶苏
相关人物
赵高
相关人物
李斯
相关人物
胡亥
相关人物
蒙恬
相关人物
晏钦
相关人物
朱瑛
相关人物
朱高炽
相关人物
貂蝉
相关人物
董卓
相关人物
王允
相关人物
李耳
相关人物
李崇
相关人物
杨忠
相关人物
杨坚
相关人物
李唐
相关人物
李昊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李祗
相关人物
李嵩
相关人物
鲁班
相关人物
刘伯温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赵暨
相关人物
拉扎
相关人物
赵土司
相关人物
王仲可
相关人物
李世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江苏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白杨树
相关实物
乌鸦
相关实物
羊群
相关实物
牛羊
相关实物
小麦
相关实物
燕子
相关实物
白狗
相关实物
麦苗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