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48
颗粒名称: 眉户戏
分类号: J607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眉户,是临洮民间流传的戏种之一,又称"迷糊”。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又俗称"曲子戏"。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说法不一。起初,眉户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童谣、民间秧歌、社火为基础进行演唱,明代时将元代小令和套曲及演唱程式引入其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不断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
关键词: 传统音乐 眉户戏

内容

眉户,是临洮民间流传的戏种之一,又称"迷糊”。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又俗称"曲子戏"。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说法不一。起初,眉户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童谣、民间秧歌、社火为基础进行演唱,明代时将元代小令和套曲及演唱程式引入其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不断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乾隆年间,眉户曲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盛行,因之被称为眉户戏。眉户后流传于关中、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眉户进入临洮之后,在与秦腔等剧种的交流演出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逐渐演出一些新剧目,表演风格逐渐具有临洮地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受秦腔覆盖面广的影响,流行地区逐渐缩小。
  临洮境内的眉户戏以群众自娱自乐的"地摊子"形式为主,通俗易懂,形式活泼,一把三弦、一把二胡就可伴奏演唱,比大戏方便得多,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眉户爱好者以三弦伴奏,板胡、笛子辅之,四叶瓦击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保持着既无装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
  眉户的曲目分为两种:一是折子戏,如《张良卖布》《拾黄金》《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火焰驹》等大型本戏。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犷,音乐基本风格是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活泼、诙谐。眉户的唱曲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如"硬越调",苦音如"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唱腔曲牌丰富,大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金钱、大金钱、反金钱、背弓、黄龙滚、老龙哭海、罗江怨、边关、吹腔、慢长城、满山红、风入松、混江龙、小乔哭周等,通常使用的小调为:岗调、月调、四平、五更、一串铃、西京、十里堆、扭丝、太平、连香、纱窗、割韭菜等。这些曲调的用法为:用西京、五更、长城、滚白、哭纱窗表达悲哀的感情;用十里堆、太平、剪花、戏秋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用琵琶调、越调、勾调表现说理的情形;四平、岗调、一串铃等表现陈述情况。
  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为眉户的发展盛期。具代表性的有《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杏花村》《迟开的玫瑰》《屠夫状元》《留下真情》等剧目。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樊柳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关中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湖北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眉户戏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张良卖布》
相关作品
《拾黄金》
相关作品
《皇姑出家》
相关作品
《火焰驹》
相关作品
《十二把镰刀》
相关作品
《梁秋燕》
相关作品
《杏花村》
相关作品
《迟开的玫瑰》
相关作品
《屠夫状元》
相关作品
《留下真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