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46
颗粒名称: 传统音乐
分类号: J60
页数: 13
页码: 111-124
摘要: 民间小调是流行在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曲调结构均衡、节奏起伏规整、唱腔细腻柔婉。民间小曲俗称很多,如小曲、小令、丝弦小唱等。 临洮小曲在民国时期有职业或半职业传唱艺人,吸收曲艺、小戏曲等艺术的部分优点,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因其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变体,蕴含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孟姜女》《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
关键词: 临洮县 传统音乐

内容

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是流行在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曲调结构均衡、节奏起伏规整、唱腔细腻柔婉。民间小曲俗称很多,如小曲、小令、丝弦小唱等。
  临洮小曲在民国时期有职业或半职业传唱艺人,吸收曲艺、小戏曲等艺术的部分优点,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因其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变体,蕴含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孟姜女》《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
  临洮民间小调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特别是以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居多,兼有一部分反映乞丐、穷苦人生活的内容。临洮民间小调按照演唱的内容,可分为生活歌,如《转娘家》《小放牛》《放风筝》《南桥担水》《织手巾》等;叙事歌,如《方四娘》《孟姜女》《迎春花》等;情歌,如《缸盖缸》《十八相送》《五更曲》《山里的野鸡娃》等;诙谐歌,如《穷人歌》《抓虼蚤》《怕老婆顶灯》等。临洮民间小调表现形式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曲一调,与花儿、劝善歌等其他民歌相比,每一首小调都有各自的曲谱;叙事为主,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形式独特,歌词一般都分为几段,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月、十二时等时序或花鸟名起兴开头、连缀,较完整地反映某一环境的感情或某一时段的事件;独唱为主,除了独唱也兼有对唱或齐唱,大多可有器乐伴奏;以舞伴歌,演唱时可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雅俗共赏,适应在各种场合演唱。
  临洮民间小调音乐唱腔流畅婉柔、曲折细腻,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强烈,讲究结构内部的对称和均匀。临洮民间小调具有抒情、娱乐功能,具有一定的普及历史及自然知识的功能,其丰富而独特的音乐结构,对促进地方音乐的普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怀侠文/樊柳青图)眉户戏
  眉户,是临洮民间流传的戏种之一,又称"迷糊”。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又俗称"曲子戏"。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说法不一。起初,眉户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童谣、民间秧歌、社火为基础进行演唱,明代时将元代小令和套曲及演唱程式引入其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不断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乾隆年间,眉户曲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盛行,因之被称为眉户戏。眉户后流传于关中、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眉户进入临洮之后,在与秦腔等剧种的交流演出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逐渐演出一些新剧目,表演风格逐渐具有临洮地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受秦腔覆盖面广的影响,流行地区逐渐缩小。
  临洮境内的眉户戏以群众自娱自乐的"地摊子"形式为主,通俗易懂,形式活泼,一把三弦、一把二胡就可伴奏演唱,比大戏方便得多,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眉户爱好者以三弦伴奏,板胡、笛子辅之,四叶瓦击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保持着既无装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
  眉户的曲目分为两种:一是折子戏,如《张良卖布》《拾黄金》《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火焰驹》等大型本戏。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犷,音乐基本风格是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活泼、诙谐。眉户的唱曲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如"硬越调",苦音如"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唱腔曲牌丰富,大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金钱、大金钱、反金钱、背弓、黄龙滚、老龙哭海、罗江怨、边关、吹腔、慢长城、满山红、风入松、混江龙、小乔哭周等,通常使用的小调为:岗调、月调、四平、五更、一串铃、西京、十里堆、扭丝、太平、连香、纱窗、割韭菜等。这些曲调的用法为:用西京、五更、长城、滚白、哭纱窗表达悲哀的感情;用十里堆、太平、剪花、戏秋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用琵琶调、越调、勾调表现说理的情形;四平、岗调、一串铃等表现陈述情况。
  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为眉户的发展盛期。具代表性的有《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杏花村》《迟开的玫瑰》《屠夫状元》《留下真情》等剧目。
  (樊柳青文/图)临洗吹响
  临洮吹响也被称为鼓乐班子,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仪式,流传于城乡,服务于庙会、法事、白事等特殊典礼。
  临洮吹响所用器乐分为两大类喷呐为主奏乐器的“喷呐乐",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铛)、包锣、大号等。笙管乐以管(单簧管或双簧管)为主奏乐器,另有堂鼓、小筱、乐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子、胡琴等。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鼓乐班在喷呐、笙管主奏的演奏中,加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为配乐,以丰富表现力。
  临洮吹响分为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除坐乐形式外,在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迎神、拜庄、送葬等活动时需要鼓乐跟随,于是出现了行乐,但其使用乐器不多,且多为轻便乐器。
  风格上,民间吹响艺人吹奏的半米长的低音喷呐就属于"唢呐乐"中的"喇叭乐",低音喷呐音色粗犷、沉厚,宜于表现悲怆、哀婉的情绪。而由高音唢呐主奏则音色明亮、高亢,适宜表达快乐的心情,常在典礼中使用。还有一种被艺人们称为"三不搁" 的演奏形式,是由高、中、低音唢呐同时主奏,层次分明、韵味十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庙会等喜庆活动或劳作及生活中人们的喜悦心情。
  吹响班子演奏的曲体结构,大体上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堂吹曲"的引子是一段即兴式的、长短无定的散板音调,体现出灵活性。而乐曲主要部分的"身子"就比较复杂而多变了,除了快速的流水板,散板、慢板、中板等其他几种板式几乎都有所表现。"堂吹曲"的"尾子"恰恰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相对于"堂吹曲"的复杂,"牌子曲"就比较短小、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的演奏。
  吹响曲目有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戏曲唱腔、民歌、秧歌调、现代曲目和器乐曲牌等,如《孟姜女哭长城》《五更调》《梅花落》等。
  临洮吹响发展兴盛时期,民间鼓乐班就有13支,最有名望的为:大常家。吹响艺人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收取报酬,这一形式也被群众称之为"吃食方"。
  临洮吹响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声声不息,世代相传至今。其传承谱系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以张施文(1850年一1921年,艺名张发)为一代世袭宗师;以"福升堂"为代表的班社群体。1949年以后,这一时期涌现出赵尔岩、何其泽、周启英、关希仁、吕升岩、王世斌、姜鸿儒等全国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奏家;还有南派传承代表胡海泉等一代名流。改革开放前后,以胡春波、胡海波、宋连波、吕坤等为代表的新秀。
  (刘居荣文/梁建图)临洗花儿
  临洮花儿是指洮河流域流行的汉语传唱的古老山歌,分"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 两大派别。
  临洮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秦岭和祁连山余脉的交会之地。临洮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多民族杂居,蒙古族、藏族、羌族、土族、回族、汉族共存,多种文化相映成辉。不同文化的交融,使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同时在临洮相遇,形成临洮多层面的花儿体系。
  "花儿"一名解释众多,可采信的为:来源于古羌语"花儿纳吉",意为好日子像花儿一样。临洮花儿歌词为汉语方言,但旋律并非脱胎于汉语方言的起伏韵律,有吐谷浑部族民歌的身影,糅杂了蒙古长调的旋律,和声部分与侗族大歌相似,可见藏歌音韵元素。千百年来,临洮花儿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成曲演变过程。北宋年间(1072年),王韶至临洗,有"蕃酋女子联袂围绕汉官踏歌"之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为洗岷花儿雏形。明代花儿盛行,解缙途径洮兆河,诗中写道:“……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归。"杨继盛《过渭源》道:"……一路氓谣亲听得,福星高莅荷君王。”
  临洗南部盛行洮岷花儿,花儿唱词的主要内容为歌颂爱情,即兴创作是其最大特点,曲调为"两莲儿",对唱时每组三至五人,一人负责编词的"串班长",每人轮唱一句,最后以合唱“花哟,两莲儿"结束,也有一人唱一首花儿的。临洮北部则流行河州花儿,有"直令" "二牡丹令" "白牡丹令" "脚户令" "三闪令"等。
  花儿演唱有众多禁忌。村庄、家院、庙宇周边不能演唱,不同辈分不能演唱。花儿虽为汉语演唱,但内容涉及大量情事,热烈奔放,思维内核应受藏、羌等民族影响深重强烈,一些儒家文化浸濡之下的家庭一般对此有所警戒,持保留态度。
  花儿一般在农耕闲暇山野乡间自说自唱,但最好的平台是花儿会。临洮共有紫松山、油磨滩、张家寺滩、骤马沟等花儿会场30多处。每次参加人数有五六万之众, 堪称"山乡狂欢节"。
  花儿从内容上分为情歌、生活歌、叙事歌三种。从形式上可分为"散花"与"本子花"。"散花"也叫"草花",指单首独立成篇的;而"本子花"则指内容较多、故事连贯的花儿,如《出五关》《水浒》《封神》《孟姜女》等。从行文规范分为单套花儿和双套花儿。
  即兴创作是花儿演唱的最大特点,信手拈来,大胆直白,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例如:
  女:园子里的红根塔,
  把叶叶儿括哈把根留下,
  走是你把魂留下,
  想了我连魂说话。
  花儿啊,两莲叶儿啊
  男:手拿镰刀割沙柳,
  世哈一双绵绵手,
  你是五月端阳的雄黄酒,
  我想热腾腾的喝两口,
  有心坐来没心走。
  花儿啊,两莲叶儿啊。
  尤其在唱最后的一句"花儿啊,两莲叶儿啊……”的时候,多人合唱。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歌唱,仿佛是西北的阳光,闪烁在广阔山野,梦幻般地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的流动。
  马莲绳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热情、热烈的场面也是花儿会饶有趣味的主要特征。花儿演唱可作为贺礼,在满月、开业等庆贺中等同于礼金,赠送于对方,称之为"搭喜花儿",是非常独特的民间习俗。
  临洮花儿的古老曲调和唱腔,随着文化生态和生存理念的日渐现代,失去神秘吸引力,能够即兴编演花儿歌词的群众仅存300多人。花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它的功能已经超出了现代人对艺术功能之"审美与娱乐"的一般理解,具有了保护民族文化血脉的意义。活态传承是保护这一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收集、整理、提升、创新花儿曲目质量,建设花儿剧场、打造品牌花儿剧目、树立有影响力的民歌代言人、培养本土民歌创造型人才、大力推介好作品好歌手、扩大花儿的社会影响力,这应该是今后临洮花儿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方向。
  (樊柳青文/图)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施文
相关人物
张发
相关人物
赵尔岩
相关人物
何其泽
相关人物
周启英
相关人物
关希仁
相关人物
吕升岩
相关人物
王世斌
相关人物
姜鸿儒
相关人物
胡海泉
相关人物
胡春波
相关人物
胡海波
相关人物
宋连波
相关人物
吕坤
相关人物
王韶至
相关人物
杨继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湖北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转娘家》
相关作品
《小放牛》
相关作品
《放风筝》
相关作品
《南桥担水》
相关作品
《织手巾》
相关作品
《方四娘》
相关作品
《孟姜女》
相关作品
《迎春花》
相关作品
《缸盖缸》
相关作品
《十八相送》
相关作品
《五更曲》
相关作品
《穷人歌》
相关作品
《抓虼蚤》
相关作品
《怕老婆顶灯》
相关作品
《张良卖布》
相关作品
《拾黄金》
相关作品
《皇姑出家》
相关作品
《十二把镰刀》
相关作品
《梁秋燕》
相关作品
《杏花村》
相关作品
《迟开的玫瑰》
相关作品
《屠夫状元》
相关作品
《留下真情》
相关作品
《五更调》
相关作品
《梅花落》
相关作品
《出五关》
相关作品
《水浒》
相关作品
《封神》
相关作品
《孟姜女》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