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30
颗粒名称: 传统美术
分类号: G112
页数: 18
页码: 064—077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中的传统美术,介绍了临洮水陆画、神幡制作、泥塑佛造像、临洮传统宗教壁画绘制技艺和临洮剪纸等临洮县传统美术。
关键词: 临洮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

内容

临洮水陆画
  水陆画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于超度水陆亡灵而举办法会时在殿堂悬挂。水陆法会是一种设斋供奉神佛以超度亡灵的大法会,又称"水陆道场",俗称"打水陆”,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法会"。水陆法会是宗教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盛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仪式,它起源于南朝梁武帝,发展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
  作为民间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水陆画必然包括诸多神、佛、仙,他们共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着普度众生的神圣使命。儒家代表主要是孔圣先贤像;佛教方面有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罗汉、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天龙八部、曼荼罗,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故事等;道教方面有山岳江海诸神、城隍土地、毒恶诸神等。
  水陆画其实是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所不同的是全部使用矿物颜料,绝对不能使用水彩颜料,这是画匠的大忌。其画法如下:
  1.绷框:用细绳将棉布绷于框上,做成挣子(汉语叫案子或挣子,藏语叫唐嘎)。
  2.制作底浆:在石膏粉中适量加入熬好的骨胶,调成糊状(黏度如米汤)。
  3.上底:用大刷子在布的正、反两面均匀地刷一遍,叫作上底。注意:底子不宜过厚,刷平、刷匀为止。然后将刷完的画布对着太阳检查,看底浆刷的是否均匀、布眼是否完全堵住。制作淡彩的画布时,还要根据需要在底浆中加入颜料, 如加入土黄色,画布会呈现出一种古典气息。
  4.磨布:待上好白底的画布后,放在平整光洁的磨板上将布润湿,用石头平磨。注意:水量不能太少或太多。磨完正面干后再磨背面,反复磨数次。磨石一粗一细,要平整,一白一黑更佳,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磨穿画布。磨好的画布应光滑、洁白。
  5.安排神像位置及大小:用粉线弹出中心垂直线和平行分割线。在此基础上安排神像位置,中央突出两边对称。然后在画布上确定上下两点,并在两个点上找出比例关系及左右宽度。
  6.构图(白描初稿):先用炭条或火烧的竹竿勾画出基本图形,然后加五官、衣冠等,再用铅笔素描,最后用毛笔淡墨定稿,就算完成。
  7.上色:用色为天然矿石色,经久不褪,沉稳厚重。先天空后草地、山水,再背景、云、背光等,再人物衣服、五官手足等,再勾勒衣绞线,染五官、描发,释迦牟尼造像
  洮河龙王造像
  染须眉,最后勾白粉描金线,点眼,才算完成。好的构图师必须具备"人体解剖学” "造像量度学" "速写"等专业知识,光靠"盘三坐五行七半"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宗教知识,对画家本身的心态和行为有一定的要求和约束。
  8.技法:有平涂、晕染、干染、湿染、点染等。平涂要求色彩均匀,避免花白现象。晕染则一手夹两笔,一枝蘸色另一枝清水,上色后用水晕开,干染。先浅色,干后着深色。点染时先用淡色平涂然后用深色点染。如五官、天空、云水、山石等,须用很淡的深色多次点染。笔触蘸色要少,不能在湿底上重染,必须"淡色重染",不能图省事,浓色少染。造型要求线条流畅,刚劲有力,造型结构准确,人物神态各异,形不雷同。
  据说水陆画匠还要学会算卦,看吉凶、地理。比如供神佛的人不知道他家祖上供的什么神佛但画匠必须知道。画成的像要和以前的一样,否则会不吉祥。画成后还要开光招神,不管多大的寺庙,这道程序必须由画匠来完成。画匠不开光招神,喇嘛不能开经做道场,做了也是白做,是没有神灵的。
  水陆画作为中国"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汉族民俗文化现象,不仅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料,也为现代中国戏剧史研究提供了资料。
  (张育麟文/樊柳青图)神幡制作
  神幡是临洮各种民间信仰、法事中常见的祭祀用品,属于纸火的一种。神幡制作是民间信仰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神幡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坐神旗、攒旗、兵旗、转幡、幡头、彩、冲天旗、引魂幡、结伞等,规模较大的有蟒幡、特幡、天棚。这些形制各异、大小不同的图案、彩旗、香幡,不仅代表着祭祀活动的神秘内涵,而且渲染了民间信仰特有的浓郁乡土氛围。
  花蟒幡是神幡中造型和内涵最为独特的一款。人头蟒身,蟒身有十二节,五六米长, 挂于高杆之上,包含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隐意。关于蟒幡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梁武帝的妇人郗氏,生性顽劣,不信神灵,打佛骂祖,焚寺毁庙,最后被天庭毁十二生肖幡
  其真容,变为蟒蛇,每逢法事,挂于高杆之上,法事完毕以火焚之,其隐含的意思是对作恶的人,焚其身,罚其罪。
  花蟒幡由五色纸制成,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白、绿、红、黄的纸做蟒身,黑色的纸做蛇尾。先用细竹条、线绑成一个简易支架待用,可以是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八边形,甚至十二边形,根据道场规模大小制作。然后做蟒身,不同颜色的纸经折叠、裁剪,并剪出规则的小孔作为蛇鳞。最后将剪好的纸全部平铺展开,用糨糊粘连在一起,颜色顺序有严格要求,从上往下依次为:白、绿、红、黄、黑,不可错乱。粘好晾干后,将长长的纸幡拿起来粘在支架上围成圆幢形并固定好,至此花蟒幡制作完毕。
  花蟒幡升杆前,由司公敲羯鼓,唱神曲向神佛言明举行法事的缘由、所供奉祭品、法事盛况等,讨卦问卜,最后才将神幡迎至庙院或大场中挂于高杆上。法事活动结束时,再次敲鼓、唱神曲,将神幡取下来烧掉,以此作为敬献神佛的祭品。
  大红大绿、大蓝大紫、富丽堂皇的神幡,反映了高原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是研究临洮、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也是临洮民间传统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传神体现。
  (杜雪莲文/樊柳青图)泥塑佛造像
  泥塑佛造像是中国宗教、民俗活动中,以泥胎制型上彩制作朝拜偶像的统称,造像以儒、释、道等代表人物为主,安放于殿堂、庙宇、石窟、观庵之中。
  泥塑造像艺术伴随着宗教、民俗文化的传播而发展。元代,临洮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发展进入高潮期。公元1271年,元代帝师八思巴离开大都赴临洮,在此生活了四年之久(1271年一1274年),期间在临洮主持修建了香衮大寺,香衮大寺规模宏大,占地千亩,僧众上千,临洮及周边佛事达到鼎盛,大批泥塑、木雕、热贡艺人来到临洮进行各种技艺的佛造像创作。
  明清两朝,光是临洮县城就有城隍庙、北庵、西庵、白衣庵、公输庵等14处宗教建筑, 泥塑佛造像技艺普遍、广泛。
  临洮泥塑佛造像的技艺特点为保持古老的传统精华,工序规范,造型神态栩栩如生,泥塑作品线条舒适柔和而衣带遒劲稳健,造型结构匀称而生动别致,每一招式都包含着艺术的创造。观音拈花微笑,金刚怒目而视,达摩面壁打禅,弥勒笑对世态,每一细节都显示出艺术的感悟。
  泥塑佛造像传统有一套复杂精细的制作工序。
  一是备泥料。基本用料为带有黏性又细腻的土,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反复敲砸捶打。泥土里些棉絮、纸筋或蜂蜜,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黏手为佳,把加工好的泥团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二是搭制骨架。大型造像要搭制骨架,用木棍、木板支撑和连接泥塑基础,所搭骨架要保证上大泥时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也要便于变动制模时拆架。
  三是大泥堆形。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即可动手上泥,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团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采用木槌或拍泥板装泥砸实贴牢。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局部细节的塑造中。由于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考虑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能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四是艺术塑造。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深入塑造过程中,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反复推敲。泥塑工艺精华之处在于对脸部五官的艺术处理,神态表达要恰如其分。如扎骨架
  开五官
  上彩鎏金
  来要体现慈悲智慧,观音要体现博爱天下,关羽要体现其忠义敦厚,弥勒佛则以傲世豪笑之态取胜。
  五是调整统一。泥塑造像进入关键阶段,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问题,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关系上来,以保证艺术作品的成功。泥塑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料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冬季气温低,泥塑要注意保暖,否则会冻结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水分不易挥发干裂,以便继续塑造。
  六是成像保护。泥塑像做好后,要经过二段保护期,待完全干涸后,方能上彩鎏金,这是最后一道工序,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造像是临洮古老的传统民间雕塑工艺,随着塑像材料的变化,出现有木雕、石雕、砖雕等种类。但无论任何一种材料制作大型塑像时,都要用泥塑作为底样,也叫作"小稿”,所以,泥塑是其他雕塑品种的母体。
  泥塑佛造像涉及美术、历史、宗教、民俗等诸领域,是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宗教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其技艺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临洮泥塑佛造像艺术传承人苟亚龙,自幼跟随其父亲苟炳强学习绘画、泥塑基础知识,钻研造像刻度、人体结构、人物衣纹规律等造像制度。从选料、和泥到扎骨架,上泥塑造、开五官、校正、收光,每一步都一丝不苟。经过长期实验,他摸索出一套构造坚固、比例准确、结构合理、衣纹清晰的造像方法。将多次上泥变成一次性上泥,解决了多次上泥产生夹层缝隙、裂口的问题;将衣纹雕刻改为塑贴衣纹,使人物体型明显,避免了臃肿现象,上泥后用麻纵披横缠,解决了脱缝裂口问题。对于武将等,为了体现其动势,采用双腿骨架的办法使结构更合理,造型更生动。苟亚龙塑造上百尊佛像,临洮、康乐、卓尼、临潭、宁夏等省、县大大小小的寺庙中多有呈现。
  (樊柳青文/图)临洮传统宗教壁画绘制技艺
  临洮传统宗教壁画是传统壁画形式之一,一般绘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等宗教建筑的墙壁上。内容一般有佛道造像、经变故事画等。临洮传统宗教壁画通过一代代画师的传承、发展,借助独特的地方文化衍生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技艺和绘画风格。
  纵向看,临洮传统宗教壁画在历史发展中,汲取各民族优秀艺术元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的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又陷临洮。直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 (1072年),又击破木征,临洮复归宋辖。元朝国师八思巴在临洮期间建寺传法,著书译文,为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清代随着伊斯兰教在临洮的传播,其宗教艺术风格也开始盛行。最终羌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各传承人臧博、覃墨煊、屠永宏创作的可移动可携带的文创壁画
  民族文化、艺术在此交流交融,寺庙、宗教壁画等艺术载体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如蕃汉合一的佛教圣地卧龙寺、道教名山玉井峰、元代临洮大寺(现在宝塔寺),伊斯兰东拱北等。宗教壁画作为反映宗教内容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千百年来一直被信众绘于寺庙墙壁,从临洮现有的壁画技法和风格可看到唐代、宋代、元代、明清等画风的影子,如临洮宗教壁画中经常运用的"线描粉本"这种绘制办法从很早之前就开始运用于壁画绘制,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遗存文物可发现早期工匠为了将菩萨等形象便于在各地流通和在墙壁上反复过稿,粉本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直至如今临洮地区在绘制壁画时仍然沿用此方法。再从色彩来看,临洮壁画大多采用矿物颜料重彩画法,此技法中带有明显的重彩画中干画技法的特征,这与元代临洮藏传佛教信仰盛行有非常大的关系。再如临洮壁画中的书法线条,大多吸收了明清文人画的线条技法,将书法用笔和人物衣纹线条紧密结合。综上所述,临洮宗教壁画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风貌。
  横向看,临洮传统宗教壁画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临洮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是古代甘肃交通网上重要的节点,南来北往的文化元素被临洮壁画吸收、融合,如在临洮《普门品》经变壁画中可看到敦煌壁画连环画式的构图特点。
  从壁画题材来看,临洮传统宗教壁画有着不同于其他
  地仗构成
  制作矿物颜料地区的题材。"洮阳川八大官神"(河东四神:金龙爷、显身爷、白马爷、索爷;河西四神:商爷、大郎爷、二郎爷、濂洞爷)与洮河文化密切相关,统称洮河龙神,这些神灵的故事及神灵在走访人间,赏善罚恶、行云布雨的形象被一代代临洮工匠绘制在庙宇壁上,最终形成了临洮特有的神变壁画体系。
  从画面构图布局上来看,进出锋是临洮地区特有的壁画形式,殿堂内左边为进锋,右边为出锋,出锋绘制本庙主神出巡视察善恶,行云布雨等事由时的仪仗队,马蹄高蹬,步伐紧急。进锋为视察归来,惠风和畅,步履柔和,天地间一片祥和,画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有雷公电母等诸神,中间最大的便是主神,后面跟随的是主神的仪仗队,画面下方是土地山神及鬼差等众。除了"进出锋"还有类似"出身"传壁画、神变故事画、左鬼右判画等。
  绘画材料方面,临洗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属于工笔重彩画,颜料多用石绿、石青、朱砂等珍贵矿石,经过手工加工后便可运用。其性质稳定,久不褪色。临洮马家窑红胶泥土质细腻,颜色鲜亮,是起稿时勾画粉本及上赭色非常好的材料。
  绘制技法方面,临洗传统宗教壁画运用传统工笔重彩画技法,写实勾画、三勾九染,线条要求变化丰富,流畅有力。
  临洮传统宗教壁画制作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制作地仗。地仗即壁画墙面,传统壁画墙面在毛墙面上先上麦草泥(临洮壁画在麦草泥里还要加上各种名贵药材),再上麻泥,再上泥子(细泥或者棉花泥)最后上石灰层磨光即可。
  2.扑粉本。将画稿先描画在牛皮纸或者油纸上,然后给纸面扎孔,将粉本固定在墙面上,接着将用装满红胶土粉末的扑包在粉本上扑打,直至将线描考至墙面。
  3.勾线。用传统的铁线描法勾出轮廓线。
  4.墙面装藏。此步骤在临洮壁画中尤为重要,信众认为只有给画装了藏,画中神佛才会灵验,这一步由画工完成,首先将壁画上每位神灵的"诰牌"内容写在黄纸上(诰牌内容为神灵的职位、姓名、主管地方等信息)然后化成灰和药材香料等物化在一起,然后兑水用朱砂笔蘸上后点在每位神灵的七窍和五脏六腑位置。
  5.装彩。即填彩,临洮壁画皆用矿物颜料绘制,其色彩鲜艳,永不变色,其制作技法也是壁画绘制中尤为重要的,首先将矿石原料进行选目(即将矿石砸碎后选出可以当作颜料的部分)再将选出的颜料进行研磨,然后进行洗目(即将颜料粉末澄在水里一遍一遍地过滤沉淀,最终可分出由浅到深几种颜色)然后将颜料风干后加入桃胶多次搅拌,最终加水便可以使用。
  6.开光。开光是壁画绘制完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神圣的一步,届时由会长头顶香盘,跪在神像前,要画匠手拿朱砂笔,嘴里念着咒语,边念边将朱砂点在画像的七窍位置以表示画中神灵通了七窍,至此一幅壁画就算完成了。
  临洮传统宗教壁画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不仅是本地文化、艺术的一个体现点,更是华夏文明代代薪火相传的见证物。临洮传统宗教壁画是对临洮地方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西北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章节。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回归意愿的苏醒,传统画师也不断创新壁画的文化交流互动形式。90后传承人藏博、覃墨煊、屠永宏正在致力于"地仗稳定性" 的探索和研究,力争解决壁画在保存中开裂、起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墙面壁画加以改良,变得可拆卸、可移动、易装框保存,成为"墙板画"和可携带的"泥块画",成为临洮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创意产品,极受市场欢迎。
  (藏博文/图)临洮剪纸
  临洮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剪(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剪纸的载体多以红、蓝、黑等彩色纸为主,也可以采用金银箔等。剪纸常常作为点缀和装饰墙壁、门窗、房柱、镜子和灯具的重要饰物。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乡土艺术,仅需一把剪刀、一张纸便能表达城乡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黄土高原,低矮的农舍窑洞,土色枯燥,生活单调。劳作一天的老太媳妇,坐在门槛或者炕头上,母女相传,师徒相授,言传身教,代代承袭。从马家窑文化和辛店文化等彩陶中都能找到许多纹饰和剪纸图案的一致性。汉唐时期,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临洮,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得到大发展。每当过年、过节或新婚喜庆时,人们都用红纸剪成"福”"禄""寿""喜喜" 等字以及象征幸福安康的剪纸画,贴在白纸糊的花格窗子或白墙上,有的还贴在门扇和灯笼上,以增加喜庆气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20世纪60年代初期,峡口公社女社员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曾参加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和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族民间窗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杭州、合肥等地展出,有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叫停。
  改革开放后,剪纸艺术获得新生。目前,临洮县剪纸传承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退休干部王令章先生。他从祖母手中继承的剪纸艺术,已发展成为多色、套色,并形成了 "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一、草稿设计
  1.基本图案符号法:基本图案符号是学习剪纸的基础,初学者要仔细观察,精准识别,默记符号,反复临摹,熟练后在创作中灵活运用,随意组合。
  ①。小圆圈(句号),常用于人物、动物的眼睛及花卉的花蕊图案。
  ②△◊三角形,在中心下剪,属直线条剪纸。
  ③云勾形,在剪纸中有重要的装饰作用,花卉图案中应用较多。
  ④豆芽形,形状类似6、9,阴剪作品中用于花边组合,阳剪作品中起装饰连接作用。
  ⑤树叶形,形似树叶,用于给花朵装饰叶子,或单独组成小花。
  ⑥花瓣形,花瓣的形态多,装饰性强,可灵活随意地发挥应用。
  ⑦月牙形,形似月牙,常用于人物的眼睛、眉毛、口等。
  ⑧水滴形,可根据构图所需千变万化,如表现水花、浪花等不同花朵。
  ⑨水泡形,与月牙形相似,剪纸中广泛应用。
  ⑩锯齿形,是传统剪纸中最有特点的纹样,
  传统剪纸经典图样《抓髻姓娃》
  传承人裴天鹏剪纸作品《春旺陶阳》传承人王令章和他的剪纸作品
  也是学习剪纸必须掌握的技法。评价一副剪纸作品的优劣,先要看锯齿纹是否细长、均匀、滑顺。衣服上的花纹、花朵、动物毛等,都离不开锯齿形装饰。
  ⑪羽毛形,与锯齿形相似,常表现飞鸟、动物羽毛等。
  2.方格缩放法:对于没学过绘画的人来说,应先采用“方格缩放法",也就是用铅笔在样图上画上小方格,然后根据自己要求的剪纸大小在草稿纸上画上同样数量的小格,依葫芦画瓢进行缩放。
  3.独立创作法:独立创作图案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随心所欲。在艺人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
  二、图纸固定
  1.闷湿压平法:把选好的纸张订成一块纸板(彩色最多刻二三十张),用湿毛巾把纸板上下两面潮透,再用吃过少量水的砖闷压三小时,待砖把纸中的水分基本吸干后再刻。如果刻的时间长了纸会发干,把湿布或湿毛巾压上后可使纸反潮。然后用滑石粉或洋芋粉袋撒在刻纸的蜡盘上,可避免刻时粘连现象。
  2.简易装订法:用大头针钉在备用的彩色纸上,一般蜡光纸最多可剪四层 (幅),中间按画面的粗细用纸捻固定。还可以用订书机把图案纸和数张彩纸加上一张背纸(旧报纸)钉在一起。
  三、剪纸技法
  剪纸技法有剪刀剪和刀刻法两种。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剪刀对图案进行剪制。刀刻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大拇指和(小指在内蜷回)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捏,其中无名指还要负责掌握刀尖的深度。刀刻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刻一次可以完成较多的剪纸。
  剪制过程遵循"四先四后”的原则。即由里向外,先细后粗;由繁到简,先难后易;由小到大,先局部后整体;先人物后背景。运剪要稳、准、实,不要重复。下剪部位所留痕迹,要注意回剪即剪即修,不留毛茬。"粗放檐子窗花",窗花剪工要力求达到细若发丝,曲若流水,精若游蚕。剪纸图案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这正是剪纸艺术所特有的"刀剪味"。"花是有心草,怎么剪就怎么好,剪朵花,配只鸟,添枝加叶全靠巧。"
  剪纸基本技法遵循"五要素":圆、尖、方、缺、线。剪工要达到圆如秋月,饱满圆润;尖如麦芒,尖而挺拔;方如瓷砖,齐整有力;缺如锯齿,排列有序;线如胡须,均匀精细。剪口要整齐,不留缺茬,不能剪过头损坏别处。
  四、装裱形式
  剪纸的装裱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镜框式:将剪纸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胶粘在托纸上。托纸的颜色主要根据剪纸颜色的深浅决定,只要对比明显,起到衬托作用就可以了。
  2.纸版式:纸版装裱分为平面式和立面式两种,平面式装裱就是将剪纸用透明乳胶全部粘连在事先设计好的纸版上。立体式装裱是将纸版分成二层,中间夹着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纸,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纸贴好,这种装裱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
  3.卷轴式:卷轴式装裱是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庄重、大方,挂在房间里很有气魄并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用来装裱剪纸自然是上等。
  (张育麟文/梁建图)
  金猴献瑞
  鸳鸯戏水
  松鹤延年
  鱼喋莲蕊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