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食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20
颗粒名称: 茶食制作技艺
分类号: TS272
页数: 2
页码: 040—041
摘要: 临洮茶食是一种祭祀专用的花样糕点,这种糕点纯手工制作历史悠久、造型艺术、口味酥香、功用特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 茶食制作

内容

临洮茶食是一种祭祀专用的花样糕点,这种糕点纯手工制作历史悠久、造型艺术、口味酥香、功用特殊。
  茶食落户临洮有三百年历史。临洮自古就是西北经济、军事、文化重镇,丝绸之路要道。千里洮河独惠临洮,人民生活相对富足,见博识广,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旺盛。一些常去京城、江南或是四川、兰州的商贾,将各地花样点心的信息陆陆续续的带到了临洮,再由临洮本地的能工巧匠重组设计,最终形成了这一套系统的花样茶食。
  1949年以前,临洮有多家茶食作坊,最有名的老字号店铺为“张茶食",周边县域无人制作此类花样糕点,常来临洮贩运。1949年以后,因为茶食制作费工费料,产量低,销量日渐稀少,制作队伍凋零。20世纪90年代,临洮县酱菜园遍访茶食制作老师傅及他们的后辈儿孙,学习钻研茶食技艺,使之得以存世。在此基础上,酱菜园不断发展、创新,设计出了一套更为考究的茶食。
  早先,茶食是宫廷、贵族或者大户人家打发下午时光的精致茶点,普通人享用不起。现在,普通百姓能买得起这"精贵"的点心了,但是它的功能却随着漫漫时光的推移,逐渐统一到特定的范围内:祭祀专用。农耕时代,没有超市里的反季节瓜果,为了表达对天地、先祖祭祀时的隆重与虔诚,人们随时奉上茶食,用这些栩栩如生的佛手、橘子、蜜桃等鲜果、花蔬,追忆逝者,祭拜神灵。茶食制作重在三大环节。
  第一是讲究的馅料。把临洮本地产的冰糖碾碎,和进砂糖、玫瑰花、花生、葡萄干、芝麻、核桃仁、绿红丝、清油、熟面,拌成馅儿。只有这样,烤出来的茶食,甜味适度,细细品嚼,还能找出未融化的冰糖渣儿,咯吱咯吱,在口腔中任其再度融化,让人有连绵不绝的甜蜜享受。除了甘甜,陈皮做的绿红丝苦中一点点回甘,让茶食口感立体、丰富,富有魅力。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馅料,就是豆沙馅儿, 这种固态馅料的好处是让茶食的外观更为挺拔精巧。
  第二是精细的皮面。制作皮面,没有前辈的传授指点,没有三到五年钻研训练,无法精准掌握。调制皮面,最好的工具就是人们的双手。纯熟的手工比起机械的呆板重复和直来直去,更加精确,人通过双手告知正在创造着的食物自己的需求,而食物也传递给人各种丰富的信息,慢慢两者惬意融合,一致的态度让食物发挥出最佳的状态。因为一样的面粉,一样的水,但微观世界里的运行可能大相径庭。吃水度、柔韧度、饱和度等,在经验丰富的师傅手中是随时可以调整矫正的,食物也因此会保证最佳状态。其次,揉搓食物的力道恰到好处即可,力量过大,食物的分子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口感明显变异。
  第三是精巧的造型。制作一枚茶食,必须经历时间锤炼,压皮儿的方向、力道,填馅儿的部位,撮合时十个指头的配合,都决定一枚茶食的品质。皮面在茶食制作师傅手中不断变化:先是着色成七彩,而后慢慢装填出了各具特色的形态,又由十指灵动的捏酌雕塑,逐渐有了眉眼儿,有梅花、菊花、燕窝、香蕉、仙桃、佛手等多种造型。青红相间的苹果似乎刚从夏末的果树上摘下,橘子表皮上凹凸的肌理能让人嗅到甘酸,黄巴梨挺着浑圆肚子,似乎蕴含酒香。梳子、刀背皆是可手的工具,驾轻就熟,随意幻化,心到意到,流畅自然,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创造这种生活的美!
  美色、美态、美味,构造成为茶食这道可贡、可观、可品的美食。
  (樊柳青文/图)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