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兽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012
颗粒名称: 脊兽制作技艺
分类号: G112
页数: 3
页码: 020—022
摘要: 中国经典古建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脊兽是古典建筑顶部的装饰性部件,由红泥捏酌烧制,造型以兽型居多,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脊兽艺术

内容

中国经典古建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脊兽是古典建筑顶部的装饰性部件,由红泥捏酌烧制,造型以兽型居多,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
  唐宋时期,作为丝路要津、唐蕃古道、茶马通衢咽喉之地的临洮,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建筑风格恢宏迤通。元代,帝师八思巴缔建香衮大寺之后,佛教盛行,需要大量的宗教建筑装饰构件,临洮脊兽由此盛行。清代,一位北京民间艺人把京师技艺传到这里,结合本地特色,形成造型独特的临洮脊兽。临洮脊兽有龙、张口兽头、麒麟、狮子、宝瓶、瞅、扎角等造型,一般安放于寺院庙宇屋脊之上,民用住房不能安装大型脊兽。不过,民房可在屋脊两头饰以简单扎角,在屋顶斜面的"三沟带”底部安装"猫头”,尽管简单,也为脊兽之类型。脊兽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护木栓、铁钉,防漏防腐;二是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支撑作用;三是起装饰作用;四是等级标识作用,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装的脊兽数量和样式都不同。脊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同时具有实用价值。
  脊兽制作大致分为9道工序。
  1.制泥。在红土中按照10:1的比例加入一些白土,泡土的时候加入毛发、棉花,反复踩踏,卧泥1至2天,使泥土自然陈腐,增强黏性。
  2.制坯。将泥踏平,自然风干,水分挥发适当时,在泥坯上描摹底样,裁割,粘接成空心坯。
  3.捏塑。工匠师傅在泥坯上塑造出各种动物、花卉、人物、器具等图案的基本形状,用猪鬃刷蘸上水,使表面变得光滑细腻。
  4.镂刻。用切刀在泥坯上做镂空,然后用雕刀进行仔细雕塑,毛刷反复刷洗,以使光滑。5.切割。许多脊兽形体较大,为了搬运的方便需要将脊兽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6.阴干。制作好的脊兽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让其自然晾干。
  7.过浆。用白土加水调成糊状,刷在细小的裂缝上,进行精心修整;装窑。
  8.入窑。烧窑温度一般控制在850℃左右,燃料以煤或者麦草为主,分为两个时间段, 烧制六天六夜。
  9.呛窑。烧制五天五夜之后,加入大量的煤炭或麦草,关闭烟囱以后,让烟熏呛, 使脊兽变为青灰色。
  临洮脊兽反映了不同时期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状况,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临洮脊兽制作涉及文学、美术、雕塑等诸多领域,具有艺术研究价值;临洮脊兽推动宗教发展,传承建筑美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1949年以前,临洮全境有上百家脊兽作坊,以洮阳镇、玉井镇作坊最多、最为驰名。20世纪90年代,寺庙建设在民间兴起,一部分脊兽作坊应运而生,特别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司探微,创办了古建工艺公司,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脊兽畅销西北五省。
  (赵怀侠文/樊柳青图)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