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关门遗址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0253
专题名称: A32关门遗址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071.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A32关门遗址。位于航天镇东北约34.6千米的黑河东岸100米处,东北距T168约1.6千米。1930年贝格曼在此试掘5个地点,共出土汉简850枚以上,年号集中在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至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之间,同出的还有木器、竹器、芦苇器、葫芦器、角器、陶器、铁器、皮革、货币和织物等。根据出土简牍分析,此处为肩水都尉所属的“肩水金关”遗址。 1973年8月,甘肃居延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代号“EJ)。遗址主体建筑为关门,是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版筑楼橹(F2、F3,面积各为6.5米×5米,墙最厚1.2米,残墙最高1.12米,基部砌一层土墼,土墼尺寸0.49米×0.24米×0.14米。楼橹中间的门道宽5米,前口东侧发现烧残的大门构件:地袱、垫木、门枢、门臼等。门道两侧墙基,各残存4根半嵌在墙内的方、圆形排叉柱,下垫石块,最粗的方柱每边长0.21米,推测立柱顶部即门道上面,曾有过桥或门楼等建筑。西侧楼橹(F2)内有一通橹顶的土墼台阶,现仅存三级。屋内堆积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碎土墼、泥块、草泥;第二层为烧焦的树干、芦草和炭渣,可能是坍毁的楼橹顶棚或建筑的屋顶;第三层为碎草,草中发现的残简,最晚纪年是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东侧楼橹(F3)内无台阶,但多一隔墙,墙东的窄间里出土汉简636枚。楼橹外,两侧向北至“阙柱”,以土墼各砌筑长约2.5米的关墙,再由东、西“阙柱”折向东、西,西侧关墙直抵黑河岸边,长约100米。东侧关墙长约26米,与堑壕相接,向东南直抵T174号烽燧。关门内外和“阙柱”侧,排列有呈正方形的虎落尖桩,有的尖桩埋在方形坑中;有的尖桩在下部刻一缺槽,再横贯一根短木,以防动摇。 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敞开,或系坞门所在。坞墙夯土版筑,夯层厚0.05米~0.08米,墙宽0.7米~0.8米,残墙最高0.7米。坞经过多次重修,坞墙和房屋(F6—F9)马厩(F4、F5、F10—F13)为同一时期,其下叠压有较早的坞墙(在西北角)、灰层、房屋(F14)的土墼墙、积粪层。F12、F13之下发现更早的灶、炕、秸槔、篱笆墙。 坞西南角残存烽燧和方堡,南北相连。烽燧,底基7.7米×7.8米,早期夯土版筑,夯层中斜插许多小尖桩;晚期以土墼包砌。方堡(F1),夯土版筑,面积13米×12.5米,墙宽1.2米~1.3米。门窄小,内有曲折迂回的夹道,两侧分布住室、灶屋、仓库、院落。堡内发现灶台及印章、砚、木刻偶像和成帝“永始三年诏书”等简册。燧、堡周围也分布有虎落尖桩,尖桩打破了燧北和堡东各一段坞墙。堡门附近发现1枚残破的转射。整个建筑有火烧的痕迹。 遗址共出土简牍11577枚(其中未编号的1426枚),遗存1311件,其中有货币(半两、五铢)、残刀剑、箭镞、转射、积薪、铁器、农具、陶器、竹木漆器、丝麻毛革制的衣服、鞋、帽残件、渔网、网坠、织网梭、粮食(大麦、小麦、糜、谷、青稞、麻籽等)、棨信、印章、封泥、笔、砚、木板画、尺、麻纸等。 根据出土简牍,此遗址最迟在昭帝时,已称“金关”或“金关燧”。同时设有“通道厩”(73EJ,T10)。由于“金关”地处张掖通往居延的交通咽喉,兼有关口、邮驿、候望等多种职能,是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重地之一。屯戍活动的衰落约在王莽末年,东汉建武初年曾有恢复,但活动相对冷落。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