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大漠存遗珍 居延文化耀古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名片》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877
颗粒名称: 瀚海大漠存遗珍 居延文化耀古今
其他题名: 享誉中外的居延文化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居延遗址是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河流域,历史上属于汉代肩水都尉的管辖区域。该遗址主要由城障、烽燧、塞墙、堑壕、驿道等塞防设施构成,出土了大量居延汉简等文物,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该遗址沿黑河下游两岸分布,长约250千米,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其中肩水塞是金塔县境内的塞防遗址之一,也是居延地区整体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
关键词: 金塔县 地方文化 肩水金关

内容

居延地区,泛指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河(额济纳旗境内称为额济纳河,以下统称黑河)流域,亦称“弱水流沙”。汉代凿空西域后,为防止匈奴进犯河西走廊,在河西“列四郡(即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设烽燧、置亭障、屯戍卒、修武备,构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现今史学界把河西地区的这一军事防御体系称为“河西汉塞”,把居延地区现存的汉代古城址、烽燧等称为“居延遗址”。居延遗址全长约250千米,广泛分布在今黑河下游的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主要由城障、烽燧、塞墙、堑壕、驿道等塞防设施构成,出土了数量巨大、举世闻名的居延汉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1988年1月,居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塔县境内的居延遗址(以下简称“金塔居延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东北部的黑河沿岸,距金塔县城约100千米,历史上属于汉代肩水都尉的管辖区域。
  西汉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占据河西后,居延归属匈奴右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居延地区归属汉朝政权管辖。元鼎六年(前111)或稍晚,分别置张掖、敦煌,与武威、酒泉并称为河西四郡。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发戍甲卒十八万,在“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两都尉,以卫酒泉”,保障中原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后沿弱水岸筑长城接酒泉塞,遂成为历代屯兵设防重镇。后置居延县,为张掖郡居延都尉治所。太初三年(前102),汉武帝遣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强化了居延的防御系统,当时的居延都尉府就坐落在居延泽西岸的绿洲上。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又析张掖郡分置武威郡。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将居延县改置为张掖郡居延属国。西汉时期,为了扼守黑河的要冲——肩水金关,在肩水金关附近修建了肩水都尉府和肩水候官府两座城障,即大湾城和地湾城,两座城和肩水金关呈三足鼎立局面。戍守居延地区的汉军修障塞、开屯田,自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一直延续到东汉。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金塔居延遗址考古发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15年,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及其助手拉姆·辛对金塔县境内的汉塞遗迹进行了调查,并获得部分汉简。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沿黑河两岸,在北起宗间阿玛、南至鼎新镇约250千米之间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障堡亭燧,其间共有3段塞墙、39座烽火台、2座城和4座障,共获得10200枚汉简。
  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沿黑河流域,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居延海进行考古调查,在踏勘的基础上,于1973年和1976年夏、秋,对破城子遗址、肩水金关遗址、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共获得汉简2万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1986年,对地湾城遗址进行发掘。因此处地势低洼、地表潮湿,部分简牍已腐朽炭化呈灰末,无法收集。此次发掘共获简千余枚,但残断之简甚多,并收集到许多其他文物。
  金塔居延遗址的文化内涵
  居延地区绵延300千米,遍地沙碛,气候干旱,东、西两侧有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脉为天然屏障,使黑河两岸成为河西走廊与蒙古高原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匈奴偷袭汉王朝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控制了居延地区就可以远控大漠,近屏河西,东西襟带黄河、天山一带,同时居延地区水草丰美,宜于农牧,是汉王朝和匈奴激烈争夺之地。霍去病收复河西后的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遣路博德为居延强弩都尉,大规模修筑了居延地区的整个塞防体系(以下简称“居延汉塞”)。由于地处军事要冲,居延汉塞就成为河西走廊的重要北部屏障,在汉匈对峙中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根据居延遗址出土汉简的研究成果,居延汉塞分属张掖郡的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现存较为完整、规模比较大的汉代侯官要塞遗址有七处,其中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居延塞(又称中心塞)、广地塞和橐他塞六处遗址均位于金塔县以北的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金塔县境内的塞防遗址当属肩水都尉管辖的肩水塞遗址;肩水塞是已知的七处侯官要塞中距张掖郡最近的一处重要塞防,沿黑河两岸绵延60千米,是居延地区整体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府的必经之路,北端设肩水金关以通北地,是抵挡匈奴南侵、保障河西走廊畅通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肩水塞辖区内的黑河两岸由于水源充足、土地适于农耕,成为居延地区的一处屯戍重地(另一处为黑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以供戍边军需,故肩水塞以堑壕或塞墙将黑河两岸的屯戍区围于塞内,用以保障屯戍区农业生产的安全。金塔居延遗址先后出土的17000多枚汉简也成为研究居延汉塞军事防御制度、屯戍组织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因此,历史上金塔县境内的肩水塞不仅是居延汉塞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居延汉塞赖以存在的重要的屯戍生活区之一,二者共同构成了金塔居延遗址的文化内涵。
  金塔居延遗址的历史价值
  第一,金塔居延遗址历史上是河西汉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长城这一综合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历史见证,也是汉代中央王朝对河西走廊地区实施统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第二,金塔居延遗址巧妙依托和利用黑河、北山、戈壁的自然环境进行选址和布局,遗址规模巨大,遗存类型丰富,保存状况良好,以汉简为代表的出土文物数量众多,是研究我国汉代河西走廊地区军事防御制度、屯戍组织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三,金塔居延遗址的各类城、障、坞、关、烽燧等建筑类型众多,且大多采用夯土、土坯等当地材料和技术筑成,是汉代河西走廊地区防御建筑和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史研究价值。
  第四,居延地区自古以来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汉代及其以后的大规模屯戍活动对黑河两岸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研究金塔居延遗址的历史格局和屯戍活动对认识该地区汉代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塔居延遗址的社会价值
  第一,金塔居延遗址是中国汉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二,金塔居延遗址是金塔县最为重要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塔县未来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和利用金塔居延遗址,适度发展旅游业,对进一步提高金塔县和酒泉市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立足于金塔居延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看,金塔居延遗址的文化内涵应包含军事防御体系和屯戍生活区两部分,其历史价值涉及汉代政治格局、军事防御体制、屯戍组织和社会生活、建筑技术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作为其内涵和价值载体的遗产体系也应更为复杂和全面。

知识出处

金塔名片

《金塔名片》

出版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域名片、生态名片、经济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特产名片、音乐名片、荣誉名片。

阅读

相关人物

霍去病
相关人物
路博德
相关人物
拉姆·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金塔居延遗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