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44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2
页码: 5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汉代,政府采取了徙民实边的政策,将中原地区的居民迁移到金塔等边境地区进行屯田垦殖。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在居延屯田时期,中原和西域的农作物种子被引进到金塔等地区,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结构。当时比较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也在金塔所在的酒泉得到大力推广。随着河西地区屯田的发展,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在金塔所在的酒泉得到大力推广。
关键词: 金塔县 农业生产 两汉时期

内容

徙民实边,是汉武帝的一大国策。西汉王朝采取“移民实边”的重大战略举措,迁中原大批戍卒和劳力来居延及金塔屯田开发,这就是当时最有名的居延屯田。居延汉简记载,在居延地区除居延农都尉外,还设有肩水农都尉,是区域屯田管理机构,规模很大,包括两个屯区,北部以甲渠塞、卅井塞和居延泽包围的居延屯田区和南部以肩水东西两塞保卫的骍马屯田区。其中骍马屯田区就位于现金塔县鼎新镇和航天镇一带。通过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保护耕畜,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发展畜牧业,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的经济模式,带动了金塔地方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畅通,使西域与中原地区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使团往来,汉官胡商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各种农作物新品种,促进了金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东汉时期继续推行屯垦制度,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减免租赋,安置流民;减罪戍边,充实边郡;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更新、选用优良农作物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手工业等,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两汉时期,由于政府采取徙民实边的政策,大量迁徙中原农业发达地区居民到会水及其周边地区屯田垦殖,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众多的农作物新品种,在会水得到大力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汉代铁制农具已在金塔及酒泉、居延一带广泛使用。金塔县境内发现有汉代的犁、锸、铧、镰、锛、铲、刀等铁制生产工具,肩水金关遗址中也发现有铁镰、铁锄、铁锸等农具和刀、锛、凿等其他铁器。新式农具有耧车等。
  两汉时期,大量农作物种子从中原和西域引进金塔、居延一带,大大丰富了农作物品种结构。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记载,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居延汉简中记录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类和麦类两大类作物。粟类作物,这类作物在广义上指我国北方统称的谷子,最常见的是黍和米(即黄米、小米)。麦类作物,居延汉简中关于麦的记录简文很多,名称也不一,分别为:麦、大麦、小麦、穬麦等。还有“葱”“枲”等蔬菜类经济作物。饲草作物有茭、苇和藁等。
  根据居延汉简简文资料显示,当时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胡麻、粱米、黄谷、土麦、䅭䅣、白米、矿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柘、荠、秣、谷、菽、麦、鞠、耩、米、姜等20多种,大多属麦、米、谷三大类。此外,在肩水金关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豌豆、大蒜等实物,并有核桃、胡桃和杏核等水果核出现,说明这一时期金塔还种植蔬菜和果类等其他作物。
  随着河西地区屯田的发展,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在金塔所在的酒泉得到大力推广。当时,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在酒泉及西北其他边郡也有大范围推广,选种和施肥技术也有所发展。
  西汉中后期,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在武帝末期的数十年再次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河西及其他边郡地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丰收。大司农耿寿昌建议,在边郡地区修筑粮仓,积储粮食,谷贱时提高价格收购,保护农民利益,谷贵时减价出售,是为常平仓,民众得到很多便利和实惠。边郡农业丰收,保证了国防巩固和边境安宁,又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