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1146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79-81

内容

清代及民国时期,临潭诗人的诗集,从目前所见文献提及的卷名看,约有十来种,但留存至今的仅有清代赵维仁《继园诗钞》四卷和陈钟秀《味雪诗存》(四卷)的第三卷这两种,且均为原稿或手抄本,并非公开出版物。因此,有幸得睹其真容全貌的人也极其有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由临潭清末进士包永昌于1901年秋为《味雪诗存》所作的序中可知,其时《味雪诗存》四卷尚在。而到1938年5月间,顾颉刚等人考察西北来到临潭时,只能看到《味雪诗存》第三卷了。在1901年至1938年的近四十年当中,临潭境内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社会战乱:一次是1914年河南白朗起义军来到临潭;另一次是由1928年河湟事变引发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战祸。许多珍贵藏书毁于这两次战火。临潭县档案局在近年开展的地方特色档案征集活动中,于原临潭县人大常委会张尊荣副主任处,见到了陈钟秀《味雪诗存》第三卷原稿墨迹。在征得他同意之后,由编者对原稿进行拍照,制成光盘档案;之后,又依此光盘档案进行了整理和校注。在整理校注过程中又意外地发现,陈钟秀先生的诗集,现存世的除《味雪诗存》第三卷外,还有《味雪诗逸草》一卷。《味雪诗逸草》封面署名为沧一老人,扉页有“裔孙昌齐敬藏”字样。初以为后者是前者的草稿,细读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味雪诗逸草》原是单独的一卷诗作。但是否是其他已遗失三卷当中某一卷的草稿,或者是整个《味雪诗存》四卷之外的一卷,则不得而知。也许如卷名中“逸草”二字所示,是四卷之外独立的一卷诗作吧。如做确论,还有待考证。
  《味雪诗存》第三卷原稿为工整小楷书成,字迹秀雅大方。《味雪诗逸草》墨迹则纯为行草,似粗头乱服,一任自然,然其书法精到,笔力遒劲,其中多有涂抹之处;有少部分诗句,或零散不成篇章,或在前后不同地方出现,还有少量诗作没有题目。这说明它还是一个草稿。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陈钟秀诗作,在整理过程中,经过反复辨认,对部分字句残缺的诗作及凡能成篇的诗句全部予以收录。《洮州厅志》和《临潭县志稿》中也选有少量的陈钟秀诗作,对其中不与前两种原稿重复的诗作本书附录于后。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为世人提供一个陈钟秀诗集的“全本”。《味雪诗存》第三卷有诗234首,《味雪诗逸草》存81首,从《洮州厅志》中选9首,从《临潭县志稿》中选1首,本书共收陈钟秀诗作325首。
  《味雪诗逸草》原稿末尾,作者还抄录了明代胡元瑞、宋代许彦周、唐代殷璠三人的少量诗论,唐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诗,以及其他前人的个别诗作和联句。由于不是陈钟秀本人的作品,因此未录入本书,而将《味雪诗逸草》稿本最后作者对家人的嘱咐“传家墨宝,藏之勿失” 一句,予以保留。书末还附录了《临潭县志稿》第4册中的陈钟秀小传。
  本书中所有诗作次序,均依原稿。由诗人自序可知,原稿辑于乱后晚年,各诗前后次序,与实际写作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头绪的。即以《味雪诗存》而论,前半大部分即写于同治之乱前洮州故地,而后半大部分则写于同治之乱后客居岷州时期。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诗作及其反映的时代状况是有帮助的。对于诗中较为生僻的用词用典及临潭地方掌故,编者择要作了简单注释;对于原稿中明显的笔误,予以纠正;对于一时还难查明的地方,暂且阙疑。本书原为档案编研成果,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现公开出版发行。对于校注中的讹误或不当之处,恳盼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张俊立
  2011年10月9日于临潭县档案局

知识出处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著名诗人陈钟秀的诗集《味雪诗存》第三卷,经过临潭县档案局的悉心编辑、校注,就要付梓,展示于世人面前。还有新搜集到的《味雪诗逸草》一卷。这是一卷失于传诵的诗稿,有诗八十一首。详读其诗,内容不在《味雪诗存》第三卷之中。从其卷名中的“逸草”二字看,除了避世隐居之意外,可能就是逸出《味雪诗存》四卷之外的名称。此论是否恰当,还有待读者、有心研究的仁人判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