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洮商与洮商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10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洮商与洮商经济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7
页码: 802-808
摘要: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50年,临潭县有私营商业456户,从业人员685人,拥有资金380390元;1953年私商发展到1138户,从业人员1503人;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洮商私营活动全部纳入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后历经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洮商贸易活动基本停止,经济几乎丧失殆尽。新中国建立后,真正意义上的洮商,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时期重新兴起并发展壮大的。任何一种贸易经济行为的产生,必须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期则主要以贩牛、贩马为主。绿松石从湖北或北京进货,然后销往西藏的拉萨、四川等藏区。活佛像则在临潭旧城由专业人士冲洗,销往藏区各地。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洮商经济

内容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50年,临潭县有私营商业456户,从业人员685人,拥有资金380390元;1953年私商发展到1138户,从业人员1503人;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洮商私营活动全部纳入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后历经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洮商贸易活动基本停止,经济几乎丧失殆尽。
  新中国建立后,真正意义上的洮商,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时期重新兴起并发展壮大的。
  一、洮商的原始资本积累
  任何一种贸易经济行为的产生,必须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洮商的重新兴起亦不例外。1958年之后,临潭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大炼钢铁”、1960年天灾人祸的饥荒时代。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的“过黄河”、“跨长江”的浮夸风,“大锅饭”以及一系列的极左政策,使临潭经济和人民生活处在极度的贫困之中,产生了一大批“过黄河”、“跨长江”进入川青藏地区的临潭青少年讨要队伍。这批人由于精通藏语和藏区情况,改革开放后就成为洮商重新兴起的生力军。
  这批在藏区讨要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在讨要过程中将讨到的炒面等转手出售出去,然后利用手中的现金,暗中从藏区收进藏民不需要的布票、棉票、粮票等带回临潭再转手出售从中赚取差价。当时国家对粮食、棉布、棉花及紧缺日用品实行统购统销,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国家给公社社员每年每人发给布票6—8尺,棉票1斤。藏民衣服多用皮制,布票、棉票、粮票便每尺、每斤以1一3角的价格出售,到汉区布票每尺可卖到8角至1.2元,从中赚取差价7—8角。再从汉区将“甘字”“肃字”牌黄烟、砖茶等背进藏区出售或换取炒面、酥油、毛皮等,运进运出赚取利润。这是在“文化大革命” 政策紧张时的一种贸易方式和资本积累手段,其中还有其他方式如在玛曲、碌曲等地以集体形式(生产大队、小队等)搞屠宰、搞建筑副业等获取现金收入。
  1976年至1980年前,“文化大革命”结束,政策松动,临潭人便以贩运民族用品的形式,从地下商业活动,试探着走向公开。这一时期的贸易活动以“跑仓儿科”形式为主。初期他们利用手中微薄的资金,背着针头线脑、发卡以及日用品进入藏区走村串帐,出售或换取酥油、毛皮、曲拉等。中期则主要以贩牛、贩马为主。后期则以贩唐卡、绿松石、活佛照片(主要以达赖、十世班禅像为主)、藏药仁欠日历、贝母、麝香为主。绿松石从湖北或北京进货,然后销往西藏的拉萨、四川等藏区。藏药仁欠日历(百宝丹)从青海进货,销往西藏、四川等地。后开始经销珊瑚、蜡珀、豹皮、水獭皮等民族装饰品到藏区。活佛像则在临潭旧城由专业人士冲洗,销往藏区各地。还有部分人经营木头的采伐和贩运。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洮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加之后来的扶贫款、银行贷款等,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至1990年的洮商经济
  1980年以后,国家对商业体制进行了改革,调动了社会经商的积极性。素有经商传统的临潭各族人民,又开始大显身手,纷纷投身经商的大潮。改革开放的政策更使这些有一点资本积累的洮州人如鱼得水。他们下四川、上青海、跑西藏、闯沿海,跨省区做生意。到1990年在全国18个省区的80多个县,仅坐地经商的临潭商人就有200多人。这一时期在旧城就有与沙特阿拉伯侨属联办的“临潭县侨联公司”、“临潭县华侨公司”;旧城砖瓦厂、清真罐头厂等等。这一时期运输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仅旧城一地就有运输专业户近百家,拥有大小汽车400多辆。旧城每年的物资交流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会聚旧城,进行商贸活动,会期人山人海,繁盛之况在甘南地区首屈一指。
  为了拓展市场,洮商中的坐商和行商相互结合,把商业网点不断向外延伸。他们把当地的青稞以及发达地区的工业品贩运到川、青、藏省区的藏区,又将藏区的畜产品、药材和木材等销往内地以及沿海城市。在川、青、藏三省中80%以上的牧业县,都有洮商在那里坐地经商,行商遍及更广。西藏昌都有一条集中了200多名回族洮商的商业一条街,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在内蒙古二连浩特、新疆阿拉山口和甘肃马鬃山等边境口岸,洮商也十分活跃。在西藏的樟木口岸,常年坐地经商的临潭洮商就有20多户。
  1990年,全县个体经商户从1979年的27户增加到288户,从业2133人,注册资金296.3万元,营业额319,7万元。
  1980年至1990年,未登记的行商,小本生意者达2000人左右,从事的主要是黄金交易,流动资金约在200万元左右;麝香约600万元左右;虫草约25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鹿茸、皮毛等,全部流动资金约在3000万元左右。
  三、1991年至2006年的洮商与洮商经济
  1991年以后,洮商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已基本完成。洮商的经营规模、从业人数、商业网点、流动资金、商品种类、经营档次都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在北京、上海、四川、新疆、内蒙、青海、西藏等为主的18个省区的400多个县(市、区),以及本省的兰州、临夏等市县从事商贸购销、土特产贩运。另外有500多辆货车活跃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上,从事运输业。部分洮商已经走向沿海发达地区,往来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泰国、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贸易活动。
  据2006年统计,洮商在西藏坐地经营户170户,从业人员450人,以八角街为中心,遍及那曲、日喀则、灵芝、昌都等10个市区县。涉及粮油、旅游品、餐饮业、藏饰品、日用百货、农业机械、建材等行业。资金累积达1.2亿元。
  据《临夏民族日报》2007年9月20日《陇商进藏“三分天下必有其一”》一文报道:“在八角街11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林立着近400家各地人开的商铺,是拉萨最繁华的地段。据一项调査表明,在这近400家商铺中,来自甘肃省临潭县的商家就有100多家,来自兰州的商家有20余家,来自临夏州以及甘谷和秦安的商铺也有上百家,几乎占据了八角街贸易额的二分之一。
  敏宏俊是众多在拉萨经商的甘肃人中的一员,他1991年就到拉萨,给别人打工,自己也摆过地摊。从做小买卖开始他就本着诚信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如今敏宏俊已是一个拥有两家旅游纪念品店的老板了,精明的他现在可以用汉、藏、英语等好几种语言和顾客交流。在拉萨开店尝到甜头的大小老板们,回到甘肃家乡就不断携带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到拉萨的八角街。目前来自临潭县的近千人经营着100多家旅游纪念品店,约占八角街旅游纪念品店的90%。”
  “马古白的副食品摊点在这里格外扎眼,他经营的酥油、奶酪以及方便食品,颇受当地藏族群众欢迎,不时有人来签订大批量的提货单。
  老马是临潭县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来到了拉萨。他有自己现实的观点:’铁路一通,西藏的经济肯定会有大发展,商机很多。'看来,老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两个儿子也来到了拉萨市,做起了虫草生意。孙子绕膝玩耍,老伴盛来一壶浓茶,真是其乐融融。老马今年60岁,眼不花,耳不背,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看到'老外’还会嘣出一两句英语单词,至少能让'老外'明了是什么东西,多少价钱。
  老马感慨道:'过去的茶马古道,如今变成了青藏铁路,今非昔比啊!'火车真是西藏的’致富路',自从铁路开通后,这里的商品越来越多,价钱也越来越低廉。
  我问:'你一年能挣多少钱?
  老马一手捋着长长的胡须,仰起头来哈哈大笑,说道: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样说吧,铁路开通后,我的经营收入比过去增加了50%。
  马古白自豪地说,在西藏,经营副食品的商人主要是咱甘肃临夏人和甘南人。” (《甘肃日报》2007年7月3日,张鹤、周舒雅《天路畅想曲一写在青藏铁路开通一周年之际》)。
  四、西藏洮商经营简况
  1.昌都地区:主要经营民族日用品、粮油副食、汽车修理、纺织品、绸缎布匹、餐饮、建材加工销售等。
  江达县:马物理等9户,主要为城关镇、卓洛乡人,资金约600万元。
  类乌齐县:丁而布都等5户,主要为城关镇、羊永乡人,资金约250万元。
  贡觉县:敏学文等8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1000多万元。
  丁青县:王玉宝等4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120万元。
  昌都县:丁福元等15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3000万元。
  芒康县:3户,主要为城关人,资金约60万元。
  边坝县:来玉刚等4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300万元。
  2.拉萨市:喜学义、黎穆萨等110户,经营旅游品、服装、餐饮、粮油副食等, 资金约1亿元。
  3.那曲地区:主要经营民族日用品、五金家电、服装、粮油副食、汽车修理、建材加工销售、宾馆等。
  那曲县:敏武等13户,主要为城关镇人,经营资金约2000万元。
  日喀则地区:约5户,主要为城关镇人。
  五、四川洮商经营简况
  1.甘孜州: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绸缎、民族日用品、五金家电、旅游品、摩托农机等。
  康定县:5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600万元。
  新都桥(属康定县):敏怀德等10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300万元。
  萨特(属康定县):马目个等3户,主要为卓洛乡人,资金约70万元。
  道孚县:马福等9户,主要为城关镇、卓洛乡人,资金约1500万元。
  八美(属道孚县):马全福等6户,主要为城关、卓洛乡人,经营资金约180万元。塔公(属道孚县):3户,均为卓洛乡人,资金约40万元。
  炉霍县:马目沙等13户,主要为城关、卓洛、流顺、长川乡人,资金约800万元。
  甘孜县:丁绍光、丁学哲等33户,主要为城关、卓洛、流顺人,资金约4000万
  德格县:敏俊海等10户,均为城关镇人,资金约600万元。
  玛尼干戈(属德格县):敏亥必等4户,资金约100万元。
  柯罗洞(属德格县):王达吾1户,城关镇人,汽车修理及零配件销售,资金约6万元。
  石渠县:张仲海等6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500万元。
  西区(属石渠县):冯渊等2户,长川乡人,资金约45万元。
  东区(属石渠县):敏义德等2户,城关镇、新城镇人,资金约50万元。
  白玉县:敏目亥曼等6户,城关镇、长川乡人,资金约420万元。
  丹巴县:4户,资金100万元。
  雅江县:3户,卓洛人,资金约110万元。
  九龙县:敏勺布1户,城关镇人,资金约10万元。
  理塘县:吴亥比卜等7户,城关镇人,资金约400万元。
  乡城县:丁射里夫等3户,城关镇、羊永乡人,资金约120万元。
  稻城县:苟全大等5户,城关镇、卓洛乡人,资金约70万元。
  色达县:丁目亥曼等7户,城关镇、卓洛乡、羊永乡人,资金约350万元。
  新陇县:苟松迪格等3户,城关镇人,资金约110万元。
  2.凉山州:主要经营民族用品、绸缎、百货副食等。
  木里县:敏青天1户,城关镇人,资金约60万元。
  3.阿坝州:主要经营民族用品、建材加工销售、军用品等。
  阿坝县:丁耀南等4户,城关镇人,资金约700万元。
  红源县:5户,城关镇、新城镇人,资金约150万元。
  若尔盖县:敏达吾等6户,城关镇人,资金约140万元。
  松潘县:马而里等3户,城关镇人,资金约40万元。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的二十几个县区中,临潭洮商经营户171户,从业人员680多人,资金约11665万元。
  成都市:马恩永等经营藏毯、电动自行车、餐饮业等,从业人员约30人。
  六、青海省洮商经营简况
  1.果洛州:主要经营民族日用品、绸缎纺织品、家用电器、五金建材、摩托车、农用车、餐饮业等。
  达日县:张有素等20户,城关镇人,资金约2500万元。
  玛沁县:马麒等3户,城关人,资金约60万元。
  久治县:马刷个等7户,卓洛人,资金约200万元。班玛县:杨继仁等13户,城关镇、卓洛乡、新城镇人,资金约1500万元。
  甘德县:张热目札等7户,主要为城关镇人,资金约1300万元。
  果洛州六县洮商约50户,从业人员约150人,资金约5560万元。
  2.玉树州:(经营种类同果洛州)
  囊谦县:刘拉黑曼等8户,城关镇人,资金约1500万元。
  杂多县:敏目沙等10户,城关镇、卓洛乡人,资金约2500万元。
  治多县:敏而布都等5户,卓洛乡人,资金约400万元。
  曲麻莱县:马奴个等5户,城关镇人,资金约500万元。
  玉树州临潭洮商约27户,资金约4900万元,从业人员约120人。
  3.黄南州:主要经营民族日用品、百货、小五金、粮油副食品、民族帐篷加工等。
  河南县:张四辈顺等6户,古战乡、城关镇人,资金约180万元。
  七、北京、上海、云南洮商经营简况
  北京市:李玉祖等经营旅游纪念品、餐饮业,从业人员约30多人。
  上海市:敏主麻等经营旅游纪念品,35户从业人员约150多人。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2户民族用品虫草等,从业4人,资金约800万元;香格里拉县祁乃比等10户,城关镇人,经营民族日用品、绸缎布匹、家用电器、百货、旅游纪念品,康美乳业公司,资金约1500万元。
  丽江市:4户,民族用品2户,旅游纪念品1户,餐饮业1户,从业15人,资金约300万元。
  2006年至2007年,虫草、狼肚菌、曲拉行业价格飙升,洮商的坐商按季节进行虫草、狼肚菌、曲拉的收购、交易。虫草行从事收购交易的洮商达2000多人,年交易数约5000多公斤,交易额约5亿元左右,洮商基本垄断了甘、青、藏的虫草交易。曲拉主要由坐落在合作市的甘肃化羚干酪素厂垄断收购。临潭洮商干酪素交易在3亿元左右。狼肚菌的收购贸易年约1亿元左右。另外还有20多家经营部队过时处理的军用马装具的商户,经营资金约在3000万元左右。
  进入新世纪,部分洮商从商业转入了企业。如临夏的吴英俊开办了藏式礼帽厂,敏文祥办起了甘肃最大的化羚甘酪素厂,收购了临潭县青石山水电站,修建了鹿台子水电站,兴办了现代化的华新养殖场。丁仕祥办起了碌曲阿拉山水电站;张世明办起了以信息物流为主的顺达公司,网点遍及全国各地,并收购了冶力关水电站和正在建设中的术布水电站,与张治国联合修建莲花山水电站。
  当代部分洮商企业、公司名录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