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临潭李氏丈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临潭李氏丈化
分类号: G112.42
页数: 9
页码: 785-793
摘要: 临潭的李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李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村庄虽不以李姓命名,但几乎都是李姓。如长川乡的杨升、千家寨,洮滨乡的马旦沟;新城镇羊房等。杨升村全村310多户,1500多人,李姓人口就有160多户,800多人。马旦沟全村70多户,300多人,李姓人口40多户,200多人。临潭李氏大体有三个支系,一支是唐李晟世系;一支是明代洮州卫李达世系;一支是明代李本世系。郡望均为陇西郡,堂号均为青莲堂。官至司徒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十五子李员外,因未出仕,名不详,人称李员外。李晟去世后,李晟后裔随官职散居全国各地。称临潭李社,为洮州八景之一。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临潭李氏丈化

内容

临潭的李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李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潭李氏人才辈出,不但在临潭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临潭县人口中李姓人数比重较大,李姓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村社;而且以李姓命名的村庄、地名很多,如:李家山、李家坟、李家寺、李家庵、李家庄、李家河、李家湾、李家滩、李家坪、李家大坪、李家嘴、李寺滩、李子沟、李贞寨、李杜、李岗、李旗沟、李旗山、李本堡等等。
  有的村庄虽不以李姓命名,但几乎都是李姓。如:羊永乡羊永村旧庄子、业路,羊沙乡的新庄、下河、小岭、舍科,新城镇的土岭、口子下.、红崖、寇家桥,店子乡的七旗台子,洮滨乡的巴杰,三岔乡的王帽沟,新城镇的端阳沟、河尼、张汪堡,王旗乡的磨沟等。
  有的村庄虽不全是李姓,但多数或一半是李姓。如长川乡的杨升、千家寨,洮滨乡的马旦沟;新城镇羊房等。杨升村全村310多户,1500多人,李姓人口就有160多户,800多人。马旦沟全村70多户,300多人,李姓人口40多户,200多人。
  二、临潭李氏渊源与世系
  临潭李氏大体有三个支系,一支是唐李晟世系;一支是明代洮州卫李达世系;一支是明代李本世系。郡望均为陇西郡,堂号均为青莲堂。
  (一)唐李晟世系
  李晟是唐代中晚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著名将领,战土蕃,平朱泚,挽李唐王朝于危难之中,唐德宗李适曾慨叹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岂独朕哉?”官至司徒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
  唐代洮州临潭李晟世系原是陇西狄道李氏,与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昺同辈的李芝,原籍为狄道,唐朝开国被追封为洮州刺史、太尉、中书令。是唐洮州临潭李氏始祖。
  李芝生李嵩,曾任岷州(今岷县)刺史,李嵩生李思恭,任过洮州刺史,李思恭生李钦,封临潭侯,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卒赠太子太保。李钦生李晟,李晟生十五子:
  长子李愿,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晋、绛节度使,卒赠司徒。
  次子李聪,任过光棣司主簿。
  三子李总,任过太子中允。
  四子李悬,任过左神武大将军。
  五子李凭,任过右威卫大将军。
  六子李恕,任过光禄卿。
  七子李宪,任过太府卿,累官至岭南节度使。
  八子李愬
  ,任过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赠太尉。
  九子李懿,任过渭南尉。
  十子李听,太子太保,凉国公,卒赠司徒,生七子:琢、璋、瑾、璩、瑜、琼、琟。
  十一子李惎,右羽林将军。
  十二子李慇,任过岚州刺史。
  十三子李悫,博士。
  十四子李慈,未出仕,其子李系,将军,泰宁节度使、湖南观察使、南面招讨副使。
  十五子李员外,因未出仕,名不详,人称李员外。
  李晟去世后,李晟后裔随官职散居全国各地。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称:“李愿西平王晟子,左仆射愬之兄,曾为武宁节度使,盘谷在怀庆府济源县,乃公故里 (今河南省商丘地区盘谷县),愿未仕时,尝居此。元和十一年以罪去职,作此序送还故里。”
  李宪由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生宜春郡侯李游,李游官江西遂迁江西居吉水谷村,即今江西省吉安市樟山镇文石村。李游十九世孙李林纲又迁桂东西门,即今湖南省桂东县城西门。李林纲十二世孙李懋珠一门五都督,实西平王李晟三十五世孙。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宋欧阳修、清左文襄公左宗植仲基等所撰《李氏族谱序》、《谷村李氏族谱序》、《李氏族谱序》详其世。李宪后裔徙居今江西、湖南、江淮及岭南一带。李愬徙昭仪节度使,赐弟兴宁里,后因病甚诏以太子太保还东都居洛阳。宪宗元和年间,皇帝李纯诏赐李懿为皇宗室,改籍贯为京兆万年县。据《中国姓氏寻根游•李》一书记载:“广东省化州市长岐镇旺岭村李氏是唐西平王李晟第七子李宪的后裔,也称华山李氏,开基始祖李仲荣于元末自江西迁入旺岭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曾以'一门九举四进士'轰动岭南,现今已有600多李氏后裔生活在旺岭村。”据福建《马尾区志》姓氏构成卷载:福建省马尾区福州东街凤池坊东街李氏,祖籍陇西洮州临潭县,宋代转迁浙江衢州龙游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入闽。居福州东街凤池坊,明建文二年 (1400)分迁东街,他们也是李晟后裔。
  (二)明李达世系
  李达原籍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二十三都人,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李达镇守洮州,遂举家定居临潭。李达远祖巡检大钧(名讳不详)。
  高祖,李临童,排行老四,生三子。
  曾祖,李国用,字唐臣,排行老大,授封都督,赠骠骑将军,生子九人,居安徽定远县昌义乡。
  李达祖父李世俊,字永伯,排行老三,赠骠骑将军,都督,居于祖基定远。
  李达之父李胜,字元勋,终官左府都督,遗家淮安,葬坟凤阳。
  李达,字时中,居洮州,原籍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人,明永乐元年镇守洮州遂家焉,为洮州西坟李氏始祖,生六子八女:
  长子李=,正统七年袭父都指挥使职,居于洮州城西,赠镇国将军。
  次子李瑄,洮州卫千户,居于古洮(今旧城),为旧城西坟李氏始祖。
  三子李璟,居洮滨乡巴杰村,为巴杰李氏始祖。
  四子李琮,居于洮州(今新城)。
  五子李琛,初授洮州卫千户,宣德五年,授秦王府仪宾,配华阴郡主,居于长安大市,生子六人:长子李錞
  ,次子李铨,三子李铉,四子李锦,五子李钥,六子李镇。
  六子李瑺,居于洮城。后裔迁徙情况不详。
  (三)明李本世系
  李本原籍南京朱氏巷[又写做纻(或紵)丝巷]人,明洪武十二年随沐英来洮,定居洮州接官厅(即红崖村),人称东坟李氏或红崖李氏。从明至今600多年,繁衍23代190多户,1238人,部分迁居省内外诸地,多数居住临潭部分乡镇、卓尼、迭部、舟曲、合作等地。
  (四)与李氏相关的临潭民间民俗传说
  1.李达的坟墓在新城西门外大石山下,因寄托哀思,纪念李达,从西门外起各村庄不唱戏,不耍社火、不扭秧歌、不举行娱乐会事、不唱花儿等。至今羊永乡庄子村不唱戏,不加入各会事。骑马的人走到庄子河滩,下马步行,过庄后才可上马前行,从五十年代才逐渐消失。草岔沟庙供奉的龙神到羊永村还愿时,来回都是扬旗鸣锣,走到庄子村头时,停锣卷旗,过了庄子村才能继续,表示对李达的尊崇和纪念。
  2.明太祖朱元璋元末起义后,占领江淮之地,同时接受元朝封分为吴王,在凤阳设立吴王府,也称中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江南吴地之民移到洗州为民屯,李达镇守洮州卫时,带领5600名士兵来洸戍守,后编为军屯户,落籍洮州,他们都是江淮吴地之人,称王府里人,即吴王府里人。李达第五子李琛,原为洮州卫千户,于宣德五年授秦王府仪宾,配华阴郡主,成为秦王府里人,以此把洮州百姓称为王府里人。王府里人免除了皇粮不纳粮,洮州百姓有“敬了父母不怕天,上了皇粮不怕官”的说法,所以主动的、象征性地在褡裢里装点粮食,挈在肩上去大仓上皇粮尽义务。
  3.宣德元年(1426),宣宗朱瞻基以念先帝之情,对李达有丰厚的赏赐,同时恩赐 “麻娘娘”的故乡洮州百姓特殊照顾和优待,主要有:
  (1)在房屋建筑形式上,可以像皇室宫廷一样,建修明出五间,暗九间的上房和明岀三间暗七间的上房。这种形式也称“明七暗九”和“明五暗七”;还可以修建上房套厢房,修建“四合院”,或者里院套外院,前厅后社的“卷棚”;虎坐厅的苫子房,旋院楼的空心楼房,还有楼柱下山虎张口的楼房套外院前房,修直烟囱,一直沿袭至今。称临潭李社,为洮州八景之一。
  (2)阴阳瓦。前厅后社的卷棚和瓦房,像庵观寺庙一样,复盖阴阳瓦,阳瓦就是仰放的板瓦,阴瓦就是下扣的筒瓦。
  (3)倒提柱。洮州有功名的人家,旧称“老爷家”,可以修建倒提柱的瓦大门,落三彩斗拱。房顶屋脊置吉兽。瓦大门上可覆盖阴阳瓦。大门上蹲踞双狮,门上立两根铁杆带铁斗,杆下有铁狮子。平民百姓是不能修倒提柱瓦大门。
  (4)挂立匾。洮州有功名的“老爷家”在大门、堂屋门可像宫廷一样挂立匾。一般人家只能掛平匾即横匾。
  (5)挂对联。明太祖朱元璋登皇帝位后,对开国元勋和有功之臣,御赐对联,功臣们将御赐的对联刻在木板上挂在大门两边及堂屋门两侧或檐柱上,以示荣耀。洮州有功名的人家,也可像功臣一样,在大门、堂屋门、檐柱上挂雕刻的木板对联。
  (6)画棺材。洮州汉族请木匠做棺材时,有功名的人家做棺、椁、廓,棺材上套椁,椁外套廓,然后请画匠画棺材,有功名的人家画“独龙杠”、“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大五彩。做纸火——“望门纸”。可做八吊穗、六吊穗、顶扎寿星骑仙鹤、扎打路鬼、车马鹿鹤、童男童女、金库、银库等。请先生老爷祭祀,提神点主,人数不受限制或者四至八位。半剖孝布孝子可头戴一尺五寸的孝布,女的可戴三尺二寸的孝布,也称戴号。这都是朝廷特赐麻娘娘故乡的待遇。
  (7)洮州妇女服饰。洮州妇女可以照皇室妇女一样头绾高髻,饰凤冠头,戴霞披,可佩金戴玉,胸护铃铛,脚穿凤头鞋,俗称“钩头鞋”、“跷脚鞋”。
  (8)春官送春。春官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第五卷《春官宗伯第三》,早在上古时代,就有春官报春唱春的活动,是为了普及有关农业二十四节气、劳作等知识,同时也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明代洮州卫地处偏僻荒凉的边陲。军屯士兵和民屯百姓初来洮州无法确认四季节气,为不违农时,朝廷将春官报春作为礼县甘山村百姓的差事赋役,从而免去该地百姓赋役差事。每年腊月至正月,由礼县甘山人来洮报春。
  洮州地方在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地方官在新城东门外,造勾芒神、春牛(或纸,或土),立春日在腊月十五日以后者,勾芒神(在春牛后站立之人)执策(柳条枝)当牛肩,立春日在正月三十日朔后当牛腹,在正月十五日后当牛膝,以示百姓农事之早晚,正如洮州谚语:“二月清明迟种田,三月清明早种田”。立春之日,设香案於勾芒神、春牛前,摆设香烛果酒等供品,桌案前设跪拜席,通赞执事者分立拜席左右,长官率文武官员穿朝服至东郊,立春时辰一到,通赞唱行礼,长官一人在前,其余官员依次序站列就拜位,行三跪九叩首礼,正官执爵奠酒三遍,授爵执事者,众官等复行跪叩礼,正官击鼓三通,转着环鞭土春牛三遍(俗称打春,也叫县长降香),抬勾芒神、土牛、鼓乐前导,各官随后,迎入城中置放公所,迎春礼毕,各退回。
  迎春之日,礼县甘山村春官提前来到洮州,按洮州东西南北四路由路长带领,参加迎春仪式后,由各路长带领有组织有步骤的二人一组逐村逐户报春,也称送春。春官入户后先要唱,内容有:拜五方(东西南北中)之词,士农工商四大行,上五行,下五行,吉祥如意,恭喜发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安康,六畜兴旺等。唱完后送一张自制自印的二十四节气表,俗称“春帖子”、“耕牛图”、“春牛图”等。
  春官每人胸前挂一幅精制的木雕春牛,上骑一位毛儿娘娘(指未婚的毛丫头或指麻娘娘),唱后还要给毛儿娘娘肩上挂一条彩线,然后给春官钱物或吃饭留宿以示酬谢。春官高兴时唱:“骡子驮金马驮银,斗大的元宝滚进来。春官来了门嫑闩,春官一年来一遍”等;春官不高兴时就唱:“你说不给我不走,就像乌鸦守死狗”等。此俗从明历清至今,“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自发恢复起来。2003年后,因洮州人们不欢迎,加之礼县甘山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送春的习俗才消失了。
  最后一张春帖子(2002)送春歌之一除送春的习俗外,民间则在立春日县城附近农村“社火”进城,扮演“春官”,“勾芒神”,鞭杆上挽红彩绸,顶上带铃的土黄色牛,由地方官员行降香礼,以鞭赶黄牛,叫做“打春”',也叫“鞭春”,其意是让老黄牛辛勤耕作,农业取得丰收。随后各地社火,演唱秧歌,边跳边唱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令及十二个月农事活动情况。其唱词有:“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二月里来龙抬头,赶紧曳粪莫停留,山上驮来川下曳,又驮又曳全靠牛。三月里来清明节,先种青稞大豆接,立夏碎小芒种油,这完那续不得歇。四月里来到初夏,声声叫的是布谷,人家已经麦秋至,我们庄稼才出土。五月里来是端阳,迎神庙会村庄忙,神事刚了农事起,拔草妇女满田庄。六月里来天气热,这时青黄正不接,拔点野草连根煮,只要撑住肚皮子。七月里来天气凉,山川青禾一起黄,割罢青禾割豆麦,这时乡女也下炕。八月里来是中秋,不顾过节把田收,倘若一时耽误了,霜杀麦子冻死油。九月新面才做糕,吃了这糕冻折腰。各样庄稼都上场。十月立冬才碾场,一家大小赶得忙,那怕手皴脚裂口,女的簸来男的扬。十一腊月雪花飞,漫山遍野一片白,今年农事还没了,又把明年粪土背。农人忙来真个苦,一年到头不停足,差点逼得破了产,多处农村才恢复。”各路社火、秧歌队一宜演到天快黑时才散场。
  三、临潭李氏历代著名人物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李姓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临潭李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岀人物。
  李晟,字良器(727-793),洮州临潭人。幼孤,事母孝,长有良将才,号万人敌,屡败吐蕃,讨田悦,破朱沘,败李怀光等,再造唐室。唐德宗有“天生李晟,以社稷万人,岂独朕哉”的评价。累官司徒兼中书令,进爵西平郡王。死后葬长安郊外东谓桥北五里奉正塬上,陵前立有三绝故碑。岷县十八位龙神中,李晟被奉为金龙大王,位列第十位,庙在今宕昌县阿坞乡各龙庄。
  李愿(?-825),临潭人,李晟长子,少谦谨,李晟立功时,诸子未官,宰相以闻,即日授太子宾客,上柱国。故事柱国门列戟,遂父子皆赐。后因功诏为刑部尚书,检校尚书左仆射,节度凤翔。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宝历元年(825)六月卒,赠司徒。唐韩愈写《送李愿归盘谷序》称:“李愿西平王晟之子,左仆射诉之兄,曾为武宁节度使,盘谷在怀庆府济源县,乃公故里,愿未仕时,尝居此,元和十一年以罪去职,作此序送还故里。”
  李宪,李晟七子,临潭人,於诸子号最仁孝,长喜儒,以礼法自矜制,以治行卓异入为宗正少卿,副金吾卫大将军胡正为送太和公主使,还献《回鹘道里记》,大和初由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所历皆以吏能显,政绩暴著,善治律令,性明恕,详正大狱,活无罪者数百人,卒于官。李宪后裔徙居今江西、湖南、江淮及岭南一带。
  李愬(773-821),字元直,临潭人,有谋略,善骑射,为房、晋二州刺史,以治行异等加金紫光禄大夫,宪宗讨吴元济,愬自起讨蔡,愬沉执,推诚待士,重用降将,愿为诉死。熟悉地形,掌握敌情,雪夜入蔡州,攻下蔡州城,执吴元济监送京师,诸镇兵相继请降。进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实封五百户。诏代李愿帅武宁军,旬日践父兄两镇,世以为荣。愬行己俭约,所处乃父时故院,无所增广。晟克京师再兴唐室,市不改市;李愬平蔡州亦如之,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后因疾奉诏以太子太保还东都洛阳,卒年四十九,赠太尉,谥曰“武”。
  李听(779-839),李晟第十子,字正思,临潭人,七岁以荫为协律郎,随吐突承璀讨伐王承宗,继从柳公绰讨伐吴元济,因功晋神策行、营兵马使,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迁左骁卫将军,出为蔚州刺史,徙灵盐,开光禄渠溉田千顷,民赖其利。累官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复拜太子太保,文宗赞曰:“付之兵不凝,退处散地不怨,惟听为可。”卒年六十一,赠司徒。
  李琢,李晟孙,李听之子,临潭人,以家阀擢累义昌、平庐、镇海三节度使。广明时,沙陀数盗边,于是为宿将,拜检校尚书右仆射,蔚、朔等州招讨、都统,行营节度使,徙河阳三城,下迁刺史,卒。
  李懋珠,李晟第三十五世孙、李宪三十四世孙、李游三十三世孙、李林纲十二世孙。清初耿藩作逆,郑成功据夏金四岛以应,懋珠与兄弟懋柏、懋珍、子进麟以勇力应募,为水师先锋,帅舢板斗舰,矢炮齐发,所向披靡,遂破贼巢穴,海氛荡平,事闻,天子嘉其功,兄弟俱授都督衔,由是李氏一门五都督府云。
  李圮,李晟后裔,江西弋阳进士,李宪的后裔,明成化四年(1468)任洮岷兵备道观察使、副总兵,后任四川按察使。在任期间,到旧城五庙敬香祭祀,并专程到临洮观瞻了李晟故里碑和钦王山李钦夫妇墓后,感慨地说:“伟哉!吾祖!”。
  李进,李晟后裔,临潭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洮州被吐蕃占领,为了抗击金国入侵,推举洮州有声望的李进为蕃军总领,并洮州同知。
  李翰,系李悫的后裔,明代洮州卫指挥千户。
  李胜,李达之父,字元勋,早年居于定远,志大敢勇,仗义轻财,善于弓马,巧力俱全,杰出千人之上,战经万敌之余,授骠骑将军,终官左府都督,镇守辽东,威震边虏,峰消烟静,万里一碧,太平年久,人赖其力,遗家淮安,后调任陕西都督佥事,洪武二十七年(1394)寿终,享年八十,葬坟凤阳,钦赐家人一十三户看守田五倾一十三亩、鱼塘一口,以供春秋祭祀。
  李达(1358—1445),字时中,临潭人,居洮州,李胜长子,智谋深远,英勇过人,多读儒书,尚忠孝之事,精通兵略与征讨之行,初授南海卫指挥佥事,征惠州、兴宁、云南、贵州,功升指挥佥事,晋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晋昭勇将军。次年协同颖国公傅友德筑兴隆等城并驿站,永乐元年(1403)奉敕镇守洮州。二至四年招抚苔拉等族归降纳贡,从永乐三年至宣德七年,二十五年间,先后收交洮马16000多匹,互给操军,或送京师。永乐十七年创办卫学(清代改为社学),为临潭历史上官办的第一所学校。李达还在洮州实行军屯和民屯,鼓励军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收入,并设司农官,管理农事,保证了军民的粮食供给。为防边疆部族入侵,他在洮州修筑了100多处烽火墩、33处关隘、130多处堡寨,以及环洮州卫的边墙。使洮州出现了 “烽烟尘消,千里肃静,处处农猎,家家诗书,时丰俗美,中外肃然”的局面。明成祖御制赞曰:“武胄之杰,忠臣之流。世官品禄,与国同休。功绍父祖,德兼文武。竭忠全身,镇守西土。”宣德元年奉敕提调督工修建岷州大崇教寺(在今岷县梅川镇,也称东寺)、广福寺(俗称西寺),三年工完。宣德五年(1430),李达设立洮州番汉僧纲司以主各寺院,重兴寺“凡朝夕焚修祝厘者得有所依也”。宣德九年(1434),西宁申藏等族反叛,李达奉命征讨告捷,获牛、马、羊上万,宣宗朱瞻基敕升李达为右军都督府佥事,仍旧镇守洮州,赐银40两,御靴一双。李达在任期间,奉敕出使西域撒马尔罕等30多个小国与地区,使之接受明王朝封分晋爵,向明朝进贡纳赋。明正统十年(1445)病卒洮州,享年88岁,赠荣禄大夫,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御制祭文,奉旨礼部遗官大祭,工部修坟,安葬洮州城西石岭山下。1994年,李家坟墓群被甘肃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道碑移至新城隍庙保存。
  李=(1402-1479),李达长子,临潭人,性情温厚,胆力坚强,竭忠画孝,守分济人,初授都指挥,仍全仁厚,及于一卫士卒。正统七年袭父都指挥佥事职,正统八年(1443)领军追抚河州汪束等族反叛,又连年入番收马,提督屯粮,卒赠镇国将军,享年80,归葬城西祖坟,立有五福撰文,周谟书丹,阶州王存礼篆额的“故都指挥使李公墓碑”,“文革”时被毁。
  李琛,李达五子,忠厚读书,谦和尚礼,初授洮州卫千户,宣德五年(1430)授秦王府仪宾,配华阴郡主,居于长安大市。
  李隆(1434-?),李达孙,李=长子,临潭人,立心诚实,不爱奢侈,端己正人,轻财重义,宗族称孝,卫所称忠直,无妄发之言,有利人之政事,任掌印本卫指挥使,授封昭勇将军。曾军政於卫,又分守阶州,施仁布德,在任多年,官吏军民咸推服之, 感戴不能止也。
  李彬(1507-1561),李瀚长子,字文卿,号玉峰,天表丰隆,才华懋著。
  李勋,字懋之,号来山,李彬长子,临潭人,袭父都指挥佥事职。质秀美深,不尚浮躁,有南人风度,凡所交接恭谨和柔,识者谓儒将也。军政屯操者二,掌印者二,其所荐者一,其所旌者凡二十次矣,作将领可立待也。生三子二女,长女适岷州卫指挥虎勇,次适本卫指挥杨奎名(卓尼第七代土司杨葵明)。
  李达后裔女性中,也是人才辈出。李达第三女,佚名(有的资料把麻娘娘称为李金花,是不准确的,李金花为近代人,也是麻脸,称麻娘娘,1980年前后去世。还有其他书籍称麻娘娘为李玉莲,都属以讹传讹,是一种牵强之说),有贤德,生得聪慧善良,花容月貌,待阁深闺。为了掩人耳目,外出时常戴面罩“麻壳壳”,因此人称为“麻娘娘”。后“麻娘娘”被仁宗皇帝朱高炽选为贵妃。仁宗皇帝朱高炽享年47岁,做世子9年,20岁立为皇太子到即位做了21年皇太子,1424年47岁,继皇位不到一年驾崩。据《明宣宗实录》记载:仁宗驾崩后有五妃殉葬,郭贵妃生育三个皇子,不在殉葬范围,但也被列为从葬妃嫔,“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当时,明朝兴妃嫔宫女殉葬制度,殉葬者家属称为“天女户”,有丰厚赏赐和特殊优待。仁宗皇妃“麻娘娘”死因难以确定。但从明王朝对李氏家族和洮州地区的优待与照顾看,后人推测“麻娘娘”殉葬的可能性较大。《明史》第3671页载:“仁宗七女,真定公主系李贵妃所生,与清河公主同年。下嫁王谊,景泰元年(1450)死。”文中“李贵妃”是否李达三女“麻娘娘”有待考证。临潭人民对“麻娘娘”寄予深深的同情和怀念,至今临、卓、岷等地麻娘娘的故事和传说仍广泛流传。
  李氏太太(佚名),人称李氏太太,李勋次女,适卓尼第七代土司杨葵明夫人,杨国龙之母,称土司贤内助,有贤德,逝世后葬杨氏龙马沟祖坟,有墓碑志。
  仁钦华宗,适卓尼第十二代土司杨冲霄夫人,杨昭之母,杨声之祖母,曾兼摄土务,护印。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区享有盛誉。许多藏传佛教寺院都保存有其刺绣的“唐卡”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称,其刺绣速度惊人,只用一夜时间就可刺绣一幅“唐卡”。与其孙第十四代土司杨声共同努力,用六年多时间完成了卓尼版大藏经《丹珠尔》和《甘珠尔》印版的刻写工作,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创举。《洮州丁氏族谱》有:“诰授中宪大夫代管土务事李氏于修建清真寺所用木植全管足数”中的“杨李氏”同为一人。
  李炳文(1914-1986),李本十八世孙,临潭新城镇红崖村人,红军长征时,曾任班、排、连、营长,与日军作战中,在阳明堡战斗中,同战友一起冲到日军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临沂、济南、莱阳、淮海、南京、上海等战役,1950年支援西北来兰州,历任甘肃省家具厂厂长、省物资局储运公司副主任等职,他为人忠厚,光明磊落,从不以权谋私。1984年《甘南报》以《踏遍青山人未老》作了报道,1986年11月与世长辞,《甘肃日报》于11月21日报道了他逝世的消息,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李映斗(1926-1991),李本二十一代孙,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处处长,四川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晟
相关人物
李芝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