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科技 气象 防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39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科技 气象 防震
分类号: P40;P315.94
页数: 16
页码: 523-538
摘要: 2003年前,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县科协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主任兼主席1人,副主任兼副主席1人,干事4人。2003年6月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改为临潭县科学技术局。2004年9月,县科学技术协会在县科技局加挂牌子,2005年县科协设专职主席1人。农技协会临潭县农技协会成立6个,共有会员248人。到1994年底,共开展此类活动150多次, 印发技术资料500余种3万多份。科协主席均由副乡长兼任,科协副主席由从事农技、畜牧业科技工作中具有中级职称人员担任。1997年,是全县的“科教兴县”年,县科委、科协6至8月份分别在新城、冶力关和城关等地举办科技宣传服务活动。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气象学 防震减灾

内容

2003年前,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县科协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主任兼主席1人,副主任兼副主席1人,干事4人。2003年6月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改为临潭县科学技术局。局长1人,副局长2人,干事4人。2004年9月,县科学技术协会在县科技局加挂牌子,2005年县科协设专职主席1人。
  二、科技协会、学会
  农技协会临潭县农技协会(成立之初称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成立6个,共有会员248人。分别是城关牛羊育肥专业研究会、陈旗小麦套种胡萝卜专业研究会、古战古建筑专业研究会、古战民族特需品加工专业研究会、流顺养兔专业研究会、古战养兔专业研究会。从1990年开始,全县农技协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一道,常到村、社送发技术资料卡,解答技术难点,开展现场培训。到1994年底,共开展此类活动150多次, 印发技术资料500余种3万多份。培训农牧民群众4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800人,为6200多名群众进行了技术服务。1995年后,受市场经济变化,全县农技协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名存实亡。
  县直学会至1991年,临潭县成立的县直学会有县畜牧兽医学会、农林学会、医学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和化学学会。各学会都有各自的章程和理事会,各理事会有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共有会员272名。1995年后县直各学会活动时有时无。2000年县科协为落实《甘南州基层建设2001年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县直学会召开会员大会,重新选举理事会,登记会员。县畜牧兽医学会在2000年11月份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7人理事会,登记会员102人。农林学会于1996年9月召开会议,重新登记会员并选举产生了5人理事会,会员87人。
  乡科协1991年,县科协所属乡(镇)科协组织有19个。科协主席均由副乡长兼任,科协副主席由从事农技、畜牧业科技工作中具有中级职称人员担任。共登记会员1278名。到1995年以后,由于乡(镇)几次换届或担任副主席职务的专业人员退休、调离,乡(镇)科协组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作时有时无,组织基本瘫痪。
  三、技术推广(科研)机构
  全县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各业务部门结合本行业实际,进行先进技术引进应用推广、各种类型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农技中心临潭县农技中心成立于1998年3月,是由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整合组建,办公地址从新城搬到城关。2001年县种子管理站合并到农技中心。至此,县农业技术推广业务全部由县农技中心承担,下设新城农技中心站和13个农技乡站,有技术人员59人,到2006年底技术人员发展到67人。
  畜牧服务中心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成立于1998年3月,1999年10月撤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和草原工作站,其业务全部并入县畜牧服务中心,至此完成了县畜牧兽医技术资源的整合。县畜牧服务中心仍指导乡畜牧兽医站的业务。有技术人员104人,到2006年底有技术人员112人。
  林业工作站1991年,临潭县林业技术工作站有县站和两个乡站,工作人员仅8人,15个乡(镇)各聘请半脱产林业技术员1名,承担着全县工程造林、经济林建设等林业技术指导工作,并宣传林业政策,培训农牧民等工作。到2006年底技术人员增加到16人。
  第二节科技队伍
  全县科技人员包括工、农、水电、医学及气象等行业从事自然科学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有职称的技术人员。1991年共有科技人员1139人,其中:农技54人,畜牧124人,林技15人,水电20人,农机26人,其他652人。1996年科技大会召开后,县科委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了重新登记,有县级技术服务机构25个,技术人员1208人(其中:高级17人、中级241人、初级743人、其他207人);乡级技术服务机构105个, 技术人员260人(其中:中级22人、初级200人、其他38人)。到2006年底全县科技服务机构及人员分别为224个和1992人。聘任高级17人、中级441人、初级1287人。1996年全县科技推广机构及科技人员统计表
  2006年全县科技推广机构及科技人员统计表
  第三节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与咨询
  一、科普宣传教育
  1990年底,县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农” 工作,成立了县星火科技播种队,下设农林、畜牧、水电3个分队,于1991年在全县开展“科技兴农”宣传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集宣传、咨询、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介绍于一体,采用“听、看、讲、供”四结合。在近10天的活动中,展出《农作物病虫害35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挂图,发送《农作物实用技术》、《牛羊育肥技术》、《科学养畜》、《科学造林》、《养兔技术》等小册子,赠送适用技术资料50多种,并解答120多人提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近百条,反复播放“畜禽疫病防治”等科学知识录音磁带3盘,现场出售甲拌磷、磷酸二氢钾、叶面宝、肥禾灵等农药和肥料,为12000多名观众放映《科学知识》、《叶面施肥》等科教影片6部3场(次)。1992年2月,县科委等部门在全县组织开展“科技兴农杯”知识大奖赛,发放试卷405份。对成绩在前20名优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并评为农民科技员职称,颁发了职称证书。同时,这20名选手进入全州的复赛,有4名进入了全州复赛的前20名。到1995年,全县提倡“生产搭台、科技唱戏”,采用农、牧等科教结合,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五年举办农牧民畜牧兽医培训班49期7482人(次),举办骨干培训班1期82人;举办农牧民农业技术培训91期21198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35期380人,骨干培训2期393人;县扶贫办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累计举办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达106期18952人(次);县职业中学坚持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方式,举办家用电器、中医针灸长短期培训班。同时面向农村,举办各种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1990年到1995年,共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23000人(次)。
  1996年元月,全县开展了以科普宣传教育为主的“1230”工程,经过了5年左右时间。2000年底,累计举办科技下乡、科技之冬(春)活动60多次,办短期培训班530期(次),培训农牧民3.8万人(次),培训骨干2.6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技术30项。基本达到了全县农牧村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同年,全县开展大规模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县科委与县农技站开展了农牧民地膜覆盖技术培训,全县有248名技术人员和被抽调的县乡人员参加了培训。分散和集中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印发地膜覆盖技术规程3.8万份,技术入户率达到100%。同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开展有省列“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优质油菜综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三个基地建设及暖棚养畜、小尾寒羊引进等项目,共举办农牧民培训班162期,培训人员44548人(次)。1997年,是全县的“科教兴县”年,县科委、科协6至8月份分别在新城、冶力关和城关等地举办科技宣传服务活动。1998年3月,县科委、团县委总结全县实施“星火计划”,对农村涌现出的青年科技骨干进行表彰。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9年,县农技部门进行产前集中培训,产中观摩示范培训,产后总结培训的形式,培训农牧民群众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万份。
  2000年至2001年,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委、科协、农林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化等部门42名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宣传队,先后在城关、新城、陈旗、冶力关等地举办了为期12天的活动。与此同时,县畜牧中心聘请州牧研所专家,为全县奶牛养殖和暖棚养畜户进行了两次培训,有252名养殖户参加。2002年县科协会同州科协在新城乡、扁都乡、城关镇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农村百项实用技术”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宣传,15天参展人数约有5万人(次)。2003年,发生非典型肺炎。县科委、科协加强宣传了非典型肺炎预防知识,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及公共场地张贴宣传画和发放宣传手册,县有线电视台播放了预防“非典” DVD光盘。
  2004年,县扶贫办与有关乡(镇)组织养殖户和农科户及村社干部310名到本县示范园区、育肥基地参观学习。是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结合全县实施沼气推广项目,聘请甘农大教授和县农技中心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在项目实施的冶力关、扁都、石门等乡(镇),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240名长期从事种植业的能手和农民经纪人接受了培训。是年7月,县科技局、县畜牧中心结合《“双培双带”工程——临潭县新城南门河牛羊育肥草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办了一期饲料营养学分析和饲草料配方添加技术为主的养殖培训班,时间10天,参加养殖户80名。同年8月,县委组织部、县职中组织农林、畜牧部门专家利用“流动党校”,以“抓项目、促发展”为内容,举办了村组干部理论培训班,1500名农村骨干参加了培训。2005年3月,县政府发出了“关于万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农林、社保、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培训从3月18日到26日,分别对城关、卓洛、古战3乡(镇)从事建筑、养殖、餐饮服务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对术布、长川等11乡(镇)从事建筑、养殖、种植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对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镇)从事种植、建筑、餐饮、导游服务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至2006年,县科技局、科协结合全县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搜集整理适合本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优良品种介绍、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沼气建设和暖棚养畜、牛羊繁育、商品猪、绒山羊饲养、疫病防治、饲料草加工、优良牧草种植、多种经济林木栽种与管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资料。同时,还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WTO知识、科技法规和农村法律法规等,以“听、看、讲、发放”四结合形式,在“科技三下乡”、“赶会”、“风景旅游节”等活动中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作了宣传。并在县级各中小学举办了万名中小学生“反对邪教”签名活动。县乡技术服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举办“科技之冬(春)”和科技进村活动,开展咨询服务。通过几年培训,共有170余名农民工取得了农牧民技术职称资格证。2006年11月县科技局在省委宣传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召开的甘肃省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10周年工作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
  二、科技咨询与交流
  1991年6月,县科委利用新城“端午节”盛会之机,组织县农林、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举办科技咨询服务,开设“庄稼求医服务台”、“畜牧科技咨询台”。1994年,县畜牧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经实验,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产量平均每亩可提高810公斤。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1999年4月,县科委从兰州引进“酸膜饲料菠菜”先进技术成果,分别在新城、卓洛、三岔等乡(镇)试验种植。酸膜菠菜又称髙秆菠菜,属多年生植物,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产鲜草2000公斤/亩.第三年产鲜草4000公斤/亩~6000公斤/亩,该饲料富含蛋白质、VC等营养物质,丰富了县内饲料物质来源。
  2000年4月,县政府请来国家和省上有关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探讨了临潭县经济发展战略。同月,结合全县奶牛基地建设,县畜牧局聘请省、州畜牧专家举办了奶牛饲养管理培训班,从饲养管理到疫病防治、暖棚圈舍修建、冻配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讲座及技术指导。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内蒙古、靖远、会宁对绒山羊饲养进行了专题考察。至2005年,县农技中心聘请州农科所、农技站的高级农艺师来县集中培训了农技人员。并在新城举办科技咨询服务活动,邀请州畜牧研究所、州农科所专家来县授课。内容包括牛羊育肥、暖棚养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了近几年甘南州推广的新品种。新城镇及周边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到2006年,县畜牧学会、农学会、医学会的部分会员自己编写工作总结或试验报告及论文,向省级、州级有关专业期刊投稿,其中有3篇得到甘肃省《农业技术与信息》的刊登,有1篇在《甘南科技》刊登。
  第四节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临潭县从1991年以来,贯彻“科教兴国”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990年至1992年,县科委、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在新城实施《新城乡农牧结合试验示范》项目,该课题是省科委批准实施的全省十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之一,该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县种子站在城关、卓洛、长川、羊永4乡(镇)实施《临潭县万亩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建立油菜丰产田1万亩,初步总结出适宜高寒阴湿地区种植油菜技术规程,此项目获得了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至1993年,县农林局及农技中心、种子站承包《甘南州三十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临潭点的12万亩,先后有技术人员11名参加科技承包,县乡两级都成立了行政协调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经4年的实施,成果达州内先进水平。该协作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2年至1994年,县种子站承担春小麦新品种高原602大面积推广项目,三年推广面积达6.7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92%,完成了春小麦的更新换代。该协作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至1998年,临潭县承担了由省农委、省农科院为主开展的“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项目。三年开展了新技术和新品种及肥料的引进试验项目12项,累计完成示范面积30596亩。
  1999年,全县开展“一个承包”、“五个工程”、“五个基地”为主的科技推广项目:分别为州列“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落实面积150494亩;“五个工程”地膜温饱工程完成7.975万亩,种子工程完成小麦良种统供率达到50%,种子统供量101万公斤,精选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50%。其他三个工程有水地千斤工程,高产高效示范田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五个基地”为蚕豆基地、油菜基地、青稞基地、药材基地和林果基地,分别落实面积26万亩、2.5万亩、2.5万亩、1511亩和547.7亩。2000年县农技中心重点推广了洋芋坑种技术,结果表明效果明显,增产潜力大,效益好。垄膜侧沟播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小麦、油菜、蚕豆,抗旱和增产增收效果都较明显。2001年全县建立的州级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实施面积60亩;县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面积1834亩;县级示范村3个,示范面积392亩。甘南州农技站主持临潭县农技中心协作实施的《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项目》,全县三年落实面积14980亩,平均亩产达1583.6公斤,较基础产量增加677.6公斤。拟定了马铃薯栽培措施,良种率达到95%以上。
  1993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1996年到1997年全县以靠行政加技术手段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植6万多亩,抽调860多名行政人员和5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998年以后推广面积减小,到2006年仅在部分药材和洋芋等作物上小面积采用。
  二、畜牧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1988年至1990年,县草原站开展种、养、加综合技术服务,引进一年生优质豆料牧草“箭舌豌豆”和当地青燕麦进行混播,并加工成各种饲料。三年累计加工640万公斤,其中,配合饲料11.5万公斤、草粉425万公斤、精料13.5万公斤、青贮料190万公斤。由于饲草料的增加和优质化,促进了群众养畜的积极性。1994年县畜牧局和兰州畜牧局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书,通过实施,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量平均每亩提高810公斤。饲喂价值高,适口性好、易消化。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根据甘南州草场鼠害调査结果,县草原站及畜牧兽医站应用高效灭鼠“鼢鼠灵”和生物C毒素的引进推广,防治率达85%以上,有效地保护了草山植被。
  1995年,县畜牧兽医站开展了称之为“白色革命”的暖棚养畜,于当年扣棚380平方米。并与此年开始商品猪基地建设和牛羊育肥基地建设。1996年,县扶贫办安排资金145万元,引进小尾寒羊297只,投放养殖户饲喂。1997年,继续引进小尾寒羊631只,改善了临潭羊品种种类,发展暖棚养畜规模,当年扣棚3万平方米。2000年,县畜牧服务中心启动“种子工程”,大力加强良种引进,至2001年引进绒山羊2450只。至2004年,引进良种肉牛831头、育肥羊3070只、奶牛44头、良种仔猪1630口,提高了牲畜良种比例。
  1999年至2001年,县科委为了进一步拓宽解决全县牲畜饲草不足的现状,引进开发了科技含量高、生产性能好的饲草——杂交酸膜菠菜。经三年试验,杂交酸膜菠菜年收割青草二茬,产鲜草5000公斤/亩~7000公斤/亩。2004年,全县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建立了卓洛下园子养殖村、新城南门河示范村和金洮良种牛繁育场。三个园区修建标准化暖棚142座,进驻养殖户69户,当年完成育肥牛出栏200余头、育肥羊2200只,引进良种育肥牛134头。并抽调9名业务骨干进驻园区。
  三、其他行业技术应用与推广
  1990年至1995年,县林业站组织技术人员从临夏、舟曲引进优质苗木,在县内羊沙河、冶木河和洮河沿岸种植经济林木,栽植面积达470亩,其中:早熟梨23211株、花椒树18900株。县农机局大力推广临潭生产的2BX-3型三行畜力播种机,仅1995年推广759台。使用该播种机,每亩能节约种子5公斤,亩增产14公斤。与此同时开展了2BF—3型深施肥播种机推广,施肥面积达3000多亩。根据实验结果,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化肥深施小麦少用化肥10公斤,还可增加亩产16公斤。
  1991年,县科委从迭部引进黑木耳菌种在羊沙乡进行黑木耳人工栽培试验,经7个月努力,所栽植150个耳棒,有95%定植发菌,80%以上的长出木耳,袋栽的100多袋也都发菌定植。试验证明黑木耳人工栽植在羊沙及相近地带可以栽植。1993年,县科委承担州列《锯末装饰板的试制与生产》项目,经过两年的试制与生产,开发出地板块、天花板、桌面板、墙裙、窗台、民用烟筒和水槽等品种。在鉴定验收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锯末装饰板成本低,价格合理,发展前景良好,项目选题准确,社会、经济效益好,属短平快项目,产品品种花样还有很大开发前景。并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期,县科委根据全县农村能源缺乏的实际,先后推广了太阳能采暖房810平方米、太阳能养畜房80多平方米、太阳灶870台、太阳能热水器400台。
  1991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
  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第二章气象
  第一节机构
  2001年12月,根据县常务会议,归口管理县防雹办公室。2006年12月31日,根据甘所发(2006)090号文精神,台站改名为临潭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
  临潭县气象局现设预报服务股、地面测报股、防雷中心、防雹办公室,共有职工10人,其中防雹办3人为地方编制。
  第二节大气探测
  临潭县气象局从1956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每日北京时间08、14、20时3次基本气候观测,项目有大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蒸发量、日照时数、地面温度,其中地温(5厘米~20厘米)、冻土、雪深和雪压14个气象要素。
  第三节气象通信
  建站时设有县邮政局到气象站专线电话,供传递气象资料。
  1997年9月微机远程终端开通并投入业务运行。2000年12月11H,利用《气象信息综合传输系统》通过微机传输气象资料,停止用电话传输气象资料。2002年8月建成PCVSAT单收站,接收卫星资料。2003年7月建成地面气象自动站,所有资料自动上传。2004年9月建成广域网并投入业务运行。
  第四节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业务是县气象观测站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分为短期公众天气预报、长期专题天气预报两类。
  一、短期公众天气预报
  公众天气预报的项目有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晴雨、降水量级、最高最低气温、风向风速、冰雹、大(暴)雨、大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预报业务专业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97年9月,微机远程终端开通并投入业务运行。2002年8月建成PCVSAT单收站,使预报信息量骤增,可接收大量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料,结合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在微机上进行资料接收与处理,形成最后准确率较高的预报结论。
  二、长期专题预报
  长期预报项目有旬、月、季、年度内的降水、温度、重要天气趋势预报。主要是按生产需要,为党政机关提供的在安排生产,防灾抗灾决策、重大工程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参考的气象服务业务,发布限于党政领导机关和生产管理部门使用,向社会公开发布一般要向领导机关征得同意后批转印发。内容以未来天气形势、关键性天气、重要天气过程、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生产建议为主。
  第五节临潭县气候变化特征
  临潭县位于内陆中纬地带,寒冷、阴湿、四季不分明,降水东北多西南少,旱涝雹冻频繁,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长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冬干秋湿的高原特色。近50年来,临潭气候逐渐变暖,溪泉干涸,暖冬出现。由过去霜杀麦子冻死油(菜)的高寒阴湿转变成为干旱缺水地区。
  —、气候复杂
  临潭县地处秦岭西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部和东北部莲花山、大石山地带,峰峦叠嶂,海拔3000米以上,阻挡冷空气入侵,形成新城以东、扁都、店子、三岔、石门等乡气候较温暖而降水较少,多灾害性天气;新城以北及洮河沿岸新堡、总寨、陈旗、龙元、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植被较好,气候温和而多雨;新城以西术布、古战、城关、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气候寒冷,雨水较广而不均匀。
  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按常规一年有四季,根据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用候均温为指标来划分四季,即候温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介于10P至22T之间为春季。按此方法划分的结果,临潭县没有夏季,春秋相连,冬季长达9个月,春秋季3个月,严寒期90天,春秋两季,临潭平均总降水量269.5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52%;冬季平均降水量248.0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48%。
  三、冬干冬冷
  临潭的冬季,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和陆地冷气团的控制,盛行偏北风。据观测,每年平均有一两次从西伯利亚冷空气形成的寒潮入侵,每次约2天~4天,冬季平均气温零下5.6℃至零下0.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达零下&3乜,从11月至3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持续低于0℃持续天数140天,将近5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低达零下29℃。冬冷冬长,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冬季降雪量大部分地区7毫米~15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2%,降水后冬多,前冬少,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
  四、灾害频繁
  干旱、冰雹、大雨、暴雨、连阴雨及霜冻是临潭县主要灾害,严重危害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临潭春末夏初旱灾(6、7月)发生最为频繁,伏旱(8月)、秋旱(9、10、11月)较少。东路比西路严重,川区比山区严重,春旱比秋旱严重,常年干旱比间歇干旱严重。冰雹山区多,川谷少,集中于6月~9月,秋季最多,成灾重于大暴雨。城关地区年平均冰雹出现最多21次,最少4次。全县有四条冰雹路径影响各地。临潭平均每年发生大雨1.6次,新城以东与以北冶力关镇大雨、暴雨出现次数多于新城以西地区。出现几率6月为7次,7、8月为19次。最大降水量48.3毫米(冶力关特大暴雨无实测值)。秋季连阴雨影响着临潭大部地区农作物的灌浆成熟。在临潭每两年可出现1次,最长15天连阴下雨,过程降水量达97.2毫米。临潭县霜冻也是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之一,平均霜期达300天,无霜期只有65天,一般春霜危害大于霜(秋霜)。从地形上看,霜冻分布规律是洮河谷地大于山地,洼地最为严重。
  1990年7月25日出现大雨,过程降水量56.4毫米,造成城关、卓洛、长川三乡(镇)4963亩粮食作物、1880亩经济作物受灾;八路川砖厂因洪水,220万块砖坯、1000张雨盖被毁。
  1992年5月3至4日,冰雹洪水造成新城、扁都、流顺、长川等乡26546亩农作物受灾,减产粮食130万公斤,术布乡冰雹淤积达2尺厚,死亡1人,死伤牲畜92头(只),冲毁民房64间,损坏710间,冲毁桥梁5座、围墙51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7月,总寨、石门、龙元乡受风、雹、雨灾,使10379亩农作物受灾,死亡1人。
  1995年6月,因干旱受灾面积7993公顷,7月下旬因风雹受灾面积200公顷,总计受灾面积8193公顷,粮食作物减产5840公顷,经济作物减产1227公顷,因灾损失经济总值689万元,粮食减产2945吨,油籽减产860吨,死亡羊200只,受灾人口12.7万人。
  1997年5至6月洪灾淹没地膜种植地1533.5亩,损失11万元;毁坏民房40间,冲走锑矿80余吨,直接损失90多万元;死亡牲畜250头(只)。
  2003年5月26日、7月22日、29日,临潭县石门、扁都、流顺、三岔、新堡、总寨、冶力关七乡分别遭受特大雹洪灾,灾害造成8人死亡、2人失踪、4人受伤,死亡牲畜3886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18503.6亩,冲毁公路2200米、河堤4500米、桥梁1座、农电电杆6根、农电线路1000米,给临潭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06年5月3日、7月27日、8月30日,羊沙、王旗、冶力关、术布、三岔、流顺、新城、店子、洮滨等16个乡镇,分别遭受寒潮、强降温、泥石流、雹雨、暴洪等自然灾害,使全县15260人(次)受灾,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3816亩,倒塌房屋92间,冲毁乡村道路、河堤、水渠、人畜饮水管道等22586米,死亡牲畜706头 (只),冲毁农用便桥2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4.56万元。
  第六节气象现代化建设
  临潭县气象站建站时设有县邮政局到气象站专线电话,供传递气象资料。1997年9月,微机远程终端开通并投入业务运行。同年开通“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系统。2000年12月11日,利用“气象信息综合传输系统”通过微机传输气象预报,停止用电话传输气象预报。2002年8月,建成PCVSAT单收站,接收卫星资料。同年9月建成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向全县播出临潭县19个乡镇和风景区未来24小时至48小时内天气预报。2003年7月,建成地面气象自动站,所有资料自动上传。2004年9月,建成广域网并投入业务运行。所有这些系统的建成,为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完善天气预报业务创造了条件,也为社会公众服务增加了渠道,改变了只通过广播收听天气预报的历史。
  第三章防震减灾
  第一节机构
  临潭县地震局原称临潭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2006年10月30日,更名为临潭县地震局。现有干部4名,其中:局长1名,支部书记1名,干事2名。
  第二节监测
  临潭县的地震监测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观测。在全县重点乡镇设立宏观观测点,主要根据地震前兆,观察气象、水井、家禽、家畜和其他动物的异常情况。二是地温观测。县地震局在县政府后院内设有地温观测点1处,每天从地温仪上察看地温,若有异常,立即上报。三是仪器监测。在术布乡扎乍村和冶力关镇关街村设有两个地震台站,分别安装了2个强震仪和1个测震仪,数据直接光缆传输到省地震局。第三节地震防御
  —、建筑物抗震
  凡新建(二层以上)的工程建筑必须按临潭县城防御目标地震烈度8度进行抗震设计,要求达到防御MS6级地震的标准。
  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甘南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关于修订上报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州防震组字〔2007〕01号)精神,2007年临潭县结合本县实际,修订完善了《临潭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各乡 (镇)人民政府和县宜各有关部门都要参照本预案,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预案,报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本预案适用于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在实施本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各部门正职领导不在时,由副职代替工作。本预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2005年制定的《临潭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废止。
  第四节抗震减灾
  一、地震灾害
  1991年以来,发生于临潭县境内的地震灾害有两起。
  2003年11月13日上午10时35分发生地震,震中在临潭、岷县、卓尼三县交界处,震级为MS5.2级,临潭19个乡镇均有震感,特别是接近地震中心的陈旗、石门、龙元、三岔、总寨、店子、新堡7个乡震感较强,造成灾害。据统计,全县共有7个乡、39个村、195个合作社受灾,受灾人口5259户21796人;受伤4人,倒塌房屋200户1000间,造成严重危房3803户19015间,造成房屋裂缝1256户8792间,造成乡镇机关和校舍危房755间,毁坏桥梁1座、公路7公里、水渠9100米,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75.5万元。
  2004年9月7日20时15分49.8秒发生的地震,震中在临潭县与卓尼县柏林乡交界处,震级为MS5.0级,全县19个乡镇均有震感,陈旗、石门、龙元、羊沙、三岔、总寨、店子、新堡、冶力关、八角等10个乡镇震感强烈,造成灾害。据统计,全县共有10个乡镇61个村284个合作社受灾,受灾人口7359户31951人,重伤3人,轻伤4人,民房倒塌838户4215间,严重损坏民房3184户12373间,造成民房裂缝3975户21176间;校舍倒塌19间,严重损坏72间,造成裂缝193间;乡镇机关单位房屋倒塌316间,严重损坏27间,造成裂缝106间;损毁水渠2508米、乡村道路125.1公里、农电线路560米、人畜饮水7350米,因灾死亡羊50只、猪26口。经估算,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880.85万元。
  二、抢险救灾
  2003年“11・13”地震灾害发生后,省政府副省长罗笑虎和省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和州有关部门领导赶赴受灾现场,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在家领导立即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赶赴灾区,开展灾情摸底和抗震救灾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县民政局、地震办等21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下设了灾情调査组、医疗救治防疫组、治安保卫组、道路抢险组、救灾物资调配组、灾后重建组和宣传报道组7个工作小组,明确了各组的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同时,从县委、县政府抽调8名副县级领导分别承包陈旗等7个受灾较严重的乡,从县直机关抽调48名科级干部赴48个重点行政村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救灾中,采取政府救济、社会各界捐助和亲邻互帮与自救的方式,县上拨付社会救济事业费5万元,民政部门调拨帐篷250顶,社会各界捐赠现金16.35万元、面粉1020袋、方便面860箱、棉衣棉裤1190套、单衣单裤28130件、帐篷36顶、棉大衣380件、棉被704床、块煤14吨、药品价值5.1万元、医疗设备11台。
  2004年“9・7”地震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于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立即电话指示各乡镇组织干部深入村组,调査灾情,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向州委、州政府汇报了震灾的初步情况。随即,于当晚召开了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在县上参加培训的各乡镇负责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对本次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组成6个工作组,由县四大班子和县人武部领导带队, 连夜赶赴震中附近震感较强的陈旗、龙元、羊沙、石门、三岔、店子、新堡、总寨、八角、冶力关等10乡镇,深入了解灾情,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于9月8日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赶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对本次抗震救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县上下拨应急资金10万元,州上拨付30万元,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整个救灾过程中,上级部门共下拨全县救灾口粮款100万元,县财政列支救灾款1万元,县民政局下拨救灾资金80万元,共安排特困灾民7022户31600人,基本保证了春荒期间受灾群众生活未发生大的问题,共收到省、州、县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13.447万元,捐面粉2759袋、方便面56箱、棉被420床、饮料13箱、羊毛衫300件、单衣裤920件,这些款物全部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
  “11•13”和“9•7”地震灾后重建中,2004年共完成灾民建房1352户4056间,拨付补助资金499.18万元;2005年共完成灾民建房722户2166间,拨付补助资金275万元。通过两年的灾后重建,解决了全县相当一部分特困灾民的住房困难,帮助灾民度过了难关。三、地震科普
  临潭县地震局每年举办3次定期科普宣传,并在新城端午节盛会、冶力关农历六月六“花儿”会和洮州风情旅游节、县城物资交流会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日期间,利用播放影视资料,播放宣传录音,悬挂横幅,展出挂图,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从1991年至2006年,县地震局(地震办)共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40余次,播放影视资料和录音60余次,悬挂横幅40余条,展出挂图40余次,发放宣传品7万余份(册),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00余条。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