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医疗保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77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医疗保险
分类号: F840.613
页数: 2
页码: 480-490
摘要: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州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启动。
关键词: 医疗保险 保险制度

内容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州人民政府审批通过,从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2001年12月1日,全县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正式开始。年末全县参保人数4222人,其中:在职人员3230人,退休人员992人,行政事业单位参保率为100%。2001年基金收入9099.44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4857.17元,个人账户收入4242.27
  2002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直属单位电信局、公路段的232名职工纳入了医疗保险范围,截至年底,全县参保人数为4454人。根据《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四个管理暂行办法,即《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参保与缴费管理暂行办法》、《临潭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暂行办法》。2002年基金收入143389.01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76315.25元,个人账户收入66349.02元,利息收入724.74元。
  2003年,与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临潭县中医院三家医院签订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将其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将17个乡镇卫生院和医药公司第二门市部、妇幼保健站、防疫站确定为零售药店,并统一发放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标志。
  在报销住院参保职工医药费的过程中,对医疗服务设施、诊疗项目严格执行《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并以此为标准核报,对住院用药按《甘肃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2002年版)规定确定甲、乙、丙类药。
  2003年基金收入1699086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1271733.05元,个人账户收入421900.15元,利息收入5452.80元;支出571426.38元,其中:社会统筹164392.85元,个人账户407033.53元;基金结余1127659.62元。全县参保职工4454人。
  2004年全县参保职工5365人,其中:在职人员4314人,退休人员1051人。基金收入1692988.06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1005482.10元,个人账户收入678935.57元,利息收入8570.39元;支出942433.79元,其中:社会统筹554545.50元,个人账户387888.29元;基金结余750554.27元。
  截至2005年底,全县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365人,其中在职职工4314人,退休人员1051人。基金收入1801263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724102.48元,个人账户收入1067374.02元,利息收入9786.50元;支出1279548.08元,其中:社会统筹779389.35元,个人账户500158.73元;基金结余521714.92元。
  2006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583人,其中在职职工4412人,退休人员1171人。基金收入3702554.51元,其中:社会统筹收入2002482.44元,个人账户收入1680405.88元,利息收入19666.19元;支出1978912.14元,其中:社会统筹918573.87元,个人账户1060338.27元;基金结余1723642.37元。
  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各级财政补助与个人缴费相结合,以大病(住院)统筹为主的社会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努力减轻和缓解城市低保人员的医疗困难。《临潭县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实施方案(试行)》经县人民政府审批通过,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启动。2006年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1万元,其中: 省级配套资金2.1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万元。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