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信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696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信访工作
分类号: D632.8
页数: 2
页码: 432-433
摘要: 信访工作1992年至2006年,全县信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从夯实基础抓常规工作,强化一把手工程抓包案、深化长效机制抓稳定、完善目标管理抓考核入手,积极预防和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切实化解纠纷、解难题、办实事,进一步推进“构筑大信访、开展大调处、促进大穩定”活动,为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关键词: 信访工作 行政管理

内容

机构设量1991年至2003年信访室隶属中共临潭县委、临潭县人民政府,正科级建制。在200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业务划归县委办和政府办管理。2005年3月,县委、县政府将中共临潭县委、临潭县人民政府信访室更名为临潭县信访局,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以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为主,核定行政编制3名,属于部门管理的机构。
  信访工作1992年至2006年,全县信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从夯实基础抓常规工作,强化一把手工程抓包案、深化长效机制抓稳定、完善目标管理抓考核入手,积极预防和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切实化解纠纷、解难题、办实事,进一步推进“构筑大信访、开展大调处、促进大穩定”活动,为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一是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县重点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年度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信访工作责任、指标和任务。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临潭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临潭县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同时下设五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复退军人安置等五个工作小组,并出台了《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四前四早”的要求,县上采取了“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口径、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办法,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活动。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营造信访工作新格局。为配合宣传《信访条例》,出台了《临潭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信访秩序的通告》、《临潭县信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通告》、《临潭县人民政府领导接待日制度》、《临潭县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临潭县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关于交办信访突出问题及限期办结重点信访案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并开通了 “县长热线电话(12355)”,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
  1992年至2006年,县信访局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248件(次)。群众个人来信“1件(次),占信访总量的52.9%,其中重复信115件(次),占来信总量的9.2%;联名信19件次385人次,件次占来信总量的1.52%。群众来访568批次1323人(次),占信访总量的45.5%,其中:集体访36批次572人(次),批次占来访总批次的6.33%,人次占来访总人次的43.2%。上级转来来信217件,来访7次;省级党政领导阅批来信7件,来访2次;地级党政领导阅批来信64件,来访14次;县级党政领导阅批来信320件,来访169次。去京到国家信访局上访2批36人(次);到省上上访9批105人(次)。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工程建设引发的问题;企业改制引发的问题;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行政村规模调整、村级财务管理和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部门行政作为问题;退役军人安置问题;移民遗留和农村看病难问题;老访户和历史积案问题。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共临潭县委
相关机构
临潭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临潭县信访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