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信贷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649
颗粒名称: 第九节 信贷管理
分类号: F830.51
页数: 2
页码: 376-377
摘要: 信贷管理试行信贷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办法,扩大了抵押贷款业务。全县信贷投放的主要机构是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农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是银团贷款和个人工资抵押贷款,农信社信贷投放重点为农业贷款。金融机构信贷投向趋于合理,重点扶持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为了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信贷投入力度很大。
关键词: 信贷管理 信贷监督

内容

1991年,人民银行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政策。货币信贷实行贷款规模监控行长负责制,全县金融机构压缩企业“三项资金”(产成品、应收账款、亏损占用)占用,清理“三角债”,盘活资金存量,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5316万元。1992年,货币信贷实行贷款总规模控制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全县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盘活资金、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方针,使贷款的投向趋于合理,贷款数额增大,人民银行督促各金融机构把农牧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信贷投向重点,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849万元,增长10.03%。
  1993年,信贷管理试行信贷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办法,扩大了抵押贷款业务。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533万元,增长11.69%。对筹措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实行企业和专业银行的专户管理,对收购中采购部门和企业收购资金到位确有困难的,实行“先贷后报,先垫后补,分清责任,事后算账,按期归还,违章处罚”的办法。1994年,对专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引导金融机构贯彻“五优先”、“五从严”、“八不贷”的信贷投放政策。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6363万元,比上年度下降170万元,下降2.60%。
  1995-1996年,全县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869万元、9837万元,增长率分别达39.38%、10.91%。1997年,全县各项贷款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0165万元。
  1998年,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划转中国人民银行专项贷款的通知》精神,向农业银行划转专项贷款1122.8万元,这标志着人民银行不再具体承担政策性贷款职责,职能由管理经营性向监管服务型转变。根据上级要求,信贷管理开始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180万元,增长29.66%。
  2000年,临潭县建行、工行相继撤销,国有商业银行仅剩农行一家。当年,农行剥离不良贷款1158.16万元。国有商业银行减轻了包袱,加快了改革步伐。2001年,人民银行临潭县支行开始向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门用于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限定了用途,可周转使用。全年,人民银行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1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18254万元,比上年增加2676万元,增长17.18%。
  2002年,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了银政、银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了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2000万元,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0703万元,增长13.42%。
  2003年末,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余额1600万元,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2191万元。2004年,全县信贷重点支持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支柱产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民银行累放支农再贷款3500万元,年末余额3500万元。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4199万元°2005年,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3400万元,年末余额3000万元。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6079万元,增长7.77%。人行支农再贷款的注入,增强了信用社资金实力。2006年,人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600万元,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7556万元,比上年增加1477万元,增长5.00%。全县信贷投放的主要机构是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农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是银团贷款和个人工资抵押贷款,农信社信贷投放重点为农业贷款。金融机构信贷投向趋于合理,重点扶持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为了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信贷投入力度很大。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