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畜牧产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9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畜牧产业建设
分类号: F307.3
页数: 9
页码: 165-173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潭县对畜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逐步向合理化方向予以规划。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畜牧业“3332”工作思路进行规划。
关键词: 临潭县 畜牧业 产业建设

内容

第一节产业建设规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潭县对畜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逐步向合理化方向予以规划。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畜牧业“3332”工作思路进行规划。
  三个基地建设:1.牛羊育肥基地,包括城关、卓洛、古战、新城、流顺、羊永等乡镇;2.商品猪基地,包括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石门、冶力关、八角等乡镇;3.山羊繁育基地,包括石门、陈旗、龙元、三岔、新堡、店子、总寨、八角等乡。
  三个开发项目:1.秸秆养牛与奶牛开发项目。其中奶牛项目包括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等乡镇,以后要辐射到羊沙、扁都等乡镇;2.小尾寒羊引进饲养繁殖项目;3.绒山羊引进项目。
  三个饲料厂:临潭县草原站、新城兽医站、冶力关牧工商饲料厂。
  两个龙头企业:县畜牧良种场、冶力关虹鳟鱼场。
  1999年,提出了畜牧业发展新规划。对全县畜牧业生产划分为两个区域,即中西路的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城8乡(镇)为一个区域,东南北路的石门、陈旗、龙元、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羊沙、冶力关、八角11乡(镇)为一个区域。
  中西路8乡(镇)牛羊育肥:户均年育肥两次,可出栏牛4头,羊10只,实现年育肥出栏牛1万头,羊5万只。
  奶牛养殖:在城关、卓洛、长川等处,每年选定100户奶牛养殖户,进行重点扶持,户均达到养奶牛5头以上,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好奶牛大户的养殖生产以及鲜奶购销。今后五年引进良种奶牛2000头以上。另外,还可在卓洛、术布、长川等乡有养殖条件的地区发展绒山羊的饲养,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以上八乡镇年户均种植当年生牧草达到2亩以上,促使种草与养畜的有机结合。
  东南北路11乡(镇)草山面积大,耕地面积较小,草山面积中兼有相当数量的森林和灌丛草地,山高坡陡,气候较热。对毁坏较严重的草山给予综合治理,恢复天然草场和林地生产能力,在较短时期恢复生态植被,达到解决草地生产能力的目的。在搞好原有种植业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多养畜、养好畜,增加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彻底消除农本观念,把农民真正引向畜牧业市场经济。以发展绒山羊、肉山羊、山谷型藏羊(主要进行育肥、屠宰、销售)等为主,结合草山面积大的优势,联户或分户兴办远山牧场,加大规模养殖力度,以规模养殖带动分户养殖。利用该地区千家万户养猪习惯,以冶力关、新城生猪交易市场为依托,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增加商品猪总量,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
  第二节牛羊育肥商品猪基地建设
  一、牛羊育肥基地
  1995-1997年三年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1484只,投放在城关等17个乡镇的279户养殖户中饲养,到1998年共存栏2656只,其中城关城内村敏生荣饲养的小尾寒羊效益最好,共饲养20只,产仔40只,收入达2万元之多;逐年还引进秦川牛等良种牛1000多头;1999年从皇城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277只,投放到城关镇左拉村200只、流顺乡丁家堡村77只,同时在左拉村配套引进奥血美利奴20只,从事纯繁、改良。畜牧局、畜牧服务中心为两村派出技术人员6人进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跟踪服务。2006年城关镇绵羊良种化已达95%以上。
  二、商品猪基地
  1991年以前主要为分户饲养,兼有基地生产(1989年县上就把全县农村经济划分为2个产区,即蚕豆、油料产区和4个基地,即育肥牛基地、奶牛基地、商品猪基地、山羊发展基地),收入占畜牧业收入的30%以上。1996年对商品猪基地再一次给予确定以后,规模逐渐加大,逐步引进良种甘肃长白猪等优良品种750多口。同时于2005年以潭政发〔2005〕12号通知,设立了“临潭县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在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石门、陈旗、龙元、新堡、总寨、三岔等11乡镇的33个行政村实施。2005-2006年在羊永、新城、扁都、店子、陈旗、石门、龙元、新堡8乡(镇)修建仔猪繁育场8处;在11个乡(镇)扶持770户生猪育肥户。共出售良种仔猪3890口,出栏育肥猪3850口,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
  牛羊育肥、商品猪基地育肥出栏数统计表
  第三节草产业基地建设
  临潭县草产业基地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阶段,根据本县草山资源有限(123万亩),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大的实际,以县草原站等饲草料加工厂为重点,组织全县个体饲草料加工户,进行配合饲料、精料、混合饲料、草粉等草产品加工,为解决饲养过程中饲草料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年加工配合饲料1.5万公斤,精料3万公斤,来料加工及加工草粉160万公斤。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逐年调整,在从事上述草产品加工的同时,增加当年生牧草的种植,进行退耕还草、种植多年生牧草,并从小规模的饲料加工逐步发展,在全县农户,重点养殖户、场推行了青贮氨化饲草料的制作,以后建立的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新城、卓洛养殖示范园区,华新奶牛养殖场也有配套的牧草种植和青贮、氨化饲料等制作,年加工饲料120~130余万公斤。
  历年饲料加工、牧草种植情况简表第四节奶牛养殖基地建设
  临潭县奶牛养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分户散养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城关、卓洛、新城等地,所产牛奶除解决自食外,其余到早市出售或少量订购,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的局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奶牛养殖已是临潭县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建立了城关镇范家嘴奶牛养殖场、卓洛乡马旭奶牛养殖场、城关镇西大街张鑫奶牛养殖大户、一期工程,二、三期工程待续建。华新奶牛场在示范养殖优质高产奶牛1000头的同时,辐射带动新城、扁都、流顺、羊永、长川、城关、卓洛、古战8个乡镇养牛户2000~3000户以上,户均养殖奶牛3~5头,形成奶牛养殖经济区,以临潭县为中心,进一步辐射带动合作、卓尼、夏河县的部分乡镇,最终使项目区奶牛养殖总量达到1万头,构成产业集群,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益。同时,发展订单农业、订单畜牧业,推动草产业、育肥业、农牧业综合开发的格局。
  在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中,始终采取政府扶持与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引进良种奶牛。其中2000年安排国贴资金100万元,引进黑白花奶牛200头,扶持城关镇联户及分户,共实际引进黑白花奶牛115头;2001-2005年养殖场、养殖户结合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自筹资金共购进奶牛500余头;2006年,华新奶牛场引进良种奶牛370头。至2006年底,奶牛养殖基地中共有良种奶牛1390头。
  第五节绒山羊基地建设
  山羊养殖在临潭县历史悠久,以产毛、食肉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县畜牧局组织人员曾从宁夏中卫地区引进中卫山羊250余只,投放到羊沙、石门、冶力关等地,通过适应性观察饲养,其适宜于临潭县放牧、舍饲条件,至今在羊沙等地中卫山羊的后代或改良代随处可见。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及农牧民增收的需求,根据临潭县实际,县上决定发展绒山羊基地建设。1999-2002年先后从内蒙古鄂托克旗引进白绒山羊5539只,投放到适宜于养殖的新城、石门、扁都、陈旗、店子、新堡、总寨等乡镇进行纯繁饲养,并为养殖户配备梳绒器械390多套,以便适时抓绒。畜牧技术部门加强了对绒山羊的饲养管理,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工作,在梳绒季节,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各养殖点指导、培训养殖户,同时积极与外地羊绒收购商联系,支持其到临潭县收购羊绒,解决当地羊绒价格偏低和出售难问题。据统计,至2006年底,临潭县绒山羊饲养量达到9470多只,平均每只产绒0.5公斤,2006年产绒4860公斤。1998年为配合小尾寒羊的养殖从陕西引进关中奶山羊424只,投放到小尾寒羊养殖区域城关等地。绒山羊基地历年引进数量表
  第六节渔业
  水产概况临潭县水资源丰富,有洮河、冶木河、羊沙河、常爷池、池沟河以及许多溪流、涌泉等,为水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洮河水系鱼种繁多,主要有金片鲤鱼、重口花鱼、白鲢鱼。洮河鱼味美鲜嫩,无鳞片,二三月桃花盛开时的鱼有滋补作用,久病体虚者食之能强健身体。
  渔业概况早在1988年初经过有关专家论证试验,以冶力关池沟河水为依托,在池沟河上相继建成了甘肃省渔业公司、临潭县水电局、畜牧局、冶力关乡政府4个虹鳟鱼场,总养殖水面21亩,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年出栏商品鱼3万公斤。目前除县畜牧局渔场维持经营,省渔场承包给个人经营外,其余渔场基本停办。生产经营景气的属省渔场,有水面13亩,从2000年承包给个人后(现纯属私人经营),通过几年努力,现有固定资产150余万元,目前主要养殖金鳟鱼,每年向省内外出售鱼卵、鱼苗,收入在27~30万元;年出售商品鱼1.5万公斤,收入高达75万元,为当地旅游业提供了特色食品。畜牧局渔场总占地2244平方米,约3.4亩,15个鱼池,其中大鱼池8个,小鱼池7个,1989—1995年之间,年出售商品鱼5000公斤。1996年夏季,渔场遭遇罕见的暴洪袭击,致使养殖的1万余公斤商品鱼全部被洪水冲走,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自受灾之后,渔场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处于守家养殖的状态,鱼饲料以小规模在兰州农科院等处购买,鱼苗在永昌、永登等县购买,鱼卵从河北等地购买。目前还有小规模养殖的金鳟鱼,年出栏商品鱼1000公斤左右。
  第七节畜牧业经济管理
  临潭县2006年规模育肥牛户1485户,为把农户逐步引向市场经济,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做好服务,在政府对牲畜及畜产品的经营加强监管的同时,于2005年10月份组织成立了临潭县养殖协会。通过养殖协会的作用,更好地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强了畜牧业经济管理。同时,针对草场日益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做好禁牧休牧的同时,进行了临潭县草场承包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进行试点的店子等乡镇开展了摸底调査、勘界和测绘,制定了《临潭县草场承包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临潭县草场承包领导小组。
  第八节畜产命经营
  历史上临潭县林草茂密,山清水秀,“善牧牛羊马匹之畜”。长期以来,畜产品经营品种主要有牛、马、羊、猪及其产品肉、奶、蛋等,还有牛皮、羊皮、羊绒、狗皮、狐皮、猞狸皮、水獭皮、鹿皮、羔羊皮、牛油、酥油等。中药材有当参、黄芪、川芎、大黄、麻黄、贝母、知母、甘草、防风、柴胡、车前、秦艽、益母、蒲公英、牛子、地骨皮、荆芥、木贼、芍药、羌活、独活、丹皮、茯苓、白芨、升麻、茵陈、仙子、黄芩、金樱子、冬花、薄荷、茜草、续断、前胡、覆花、贯仲、骨碎补、夏枯草、紫草、鹿茸、牛黄、麝香、鹿角、熊胆、蛇蜕、蜂房、蜜蜡、冬虫夏草等50多种。据2006年市场调查:牛肉每公斤在18-22元,羊肉每公斤18-30元,猪肉每公斤12-14元,鸡肉每公斤12~14元,鸡蛋每公斤6~8元,牛奶每公斤2~3元,羊绒每公斤70~120元,绵羊毛每公斤6~10元,活畜以个体大小、品质论价。
  1991-2006年主要畜产品产量统计表
  第九节畜牧业经济效益
  1990年以后,临潭县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鼓励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农牧民以靠养殖业致富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规模养殖户、育肥户从1991年的360多户发展到2006年的1485户,育肥户的年总收入也从1991年的64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227.5万元;相继建设产生了新城镇南门河村联户牛羊育肥场,卓洛乡下园子村马万玉牛羊育肥养殖场,城关镇范家嘴良种繁育,牛羊育肥综合养殖场,城关镇联户养殖场,临潭县华龙奶牛场,长川乡敏家嘴村联户规模养殖场,古城村贫困户联户养殖场,临潭县城关镇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养殖场,城关镇马光明养殖场以及卓洛乡、新城镇两个规模养殖示范园区、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华新奶牛养殖场,还有羊永乡羊永村养猪场、新城镇东门养猪场、扁都村养猪场、冶力关关街养鸡场等,通过规模养殖场的带动,把广大农牧民逐步带动起来,走向畜牧业市场经济。主要从事牲畜的贩运、育肥、屠宰、销售等,以出售活畜、牛肉、羊肉、猪肉、禽肉、牛奶、禽蛋、牛皮、羊皮、羊毛、羊绒等发展畜牧经济,增加收入。牧业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120元上升到2006年的400余元。1991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71%,比1990年增长8.93个百分点;2006年畜牧业产值为5192.01万元,比1990年增长了8.25个百分点。
  1991-2006年畜牧业产值统计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
流顺乡丁家堡村
相关地名
城关镇左拉村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