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
分类号: F302.2
页数: 2
页码: 111-112
摘要: 临潭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凉,加之传统习惯的束缚,种植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从1991-1999年,临潭县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的地区优势,粮食作物布局各自进行适度小范围调整,洮滨、王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河谷及浅山地区,小麦、蚕豆高产、质优。中西路冷凉地区,小麦品质差,产量与青稞持平,小麦面积有所压缩,但在海拔2750米以下地区(术布),蚕豆成熟约70%左右,能成熟的籽粒品质优良,产量高于豌豆,基本以种植蚕豆为主。2750米以上地区以种植豌豆为主。阴湿高寒区以种植青稞、豌豆、油菜为主。通过小调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至少稳定在27万亩以上,单产达147.5公斤,总产达到334183万公斤。
关键词: 农业管理 种植业区域

内容

临潭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凉,加之传统习惯的束缚,种植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从1991-1999年,临潭县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的地区优势,粮食作物布局各自进行适度小范围调整,洮滨、王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河谷及浅山地区,小麦、蚕豆高产、质优。9年间,基本保持或扩大小麦面积和蚕豆比重。中西路冷凉地区,小麦品质差,产量与青稞持平,小麦面积有所压缩,但在海拔2750米以下地区(术布),蚕豆成熟约70%左右,能成熟的籽粒品质优良,产量高于豌豆,基本以种植蚕豆为主。2750米以上地区(长川、卓洛、古战)以种植豌豆为主。阴湿高寒区(海拔2800米以上)以种植青稞、豌豆、油菜为主。通过小调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至少稳定在27万亩以上,单产达147.5公斤,总产达到334183万公斤。从2000年开始,临潭县着力开展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以新城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扁都百亩高产高效示范园区为起点,坚持“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启动并实施了“农牧互补”战略,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实施洮河沿岸土地整治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药材基地、青稞基地以及油菜、豆类基地建设。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9:10:51调整到31:15:54。到2006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26.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单产161.9公斤,总产20993.67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19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60623.40亩,单产79.69公斤,总产4831.08吨;药材播种面积53132亩,单产188公斤,总产9988.82吨;青饲料及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31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达到49:42:9。
  临潭县1991-2006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