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
临潭县耕地总面积3292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耕地中有水浇地10442.0亩,旱地318769.6亩。
200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 经济作物11.37万亩,其他作物2.31万亩。
1991-5006年临潭县耕地面积变化表二、土壤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阴湿,属高山丘陵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最低海拔2030米,最高3926米,平均2825米。全县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59个土种。全县土壤一般是垂直带谱分布,从山顶到山麓依次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褐土4个土类,局部分布着非地带性草甸土和沼泽土。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新城、长川、石门、羊沙、冶力关、卓洛、店子等乡的海拔2950~3515米处,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2%,无耕地。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术布、三岔、店子、羊沙、新城、王旗、卓洛、洮滨等乡的海拔2850-3150米左右的山坡地带。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左右,气温稍高于亚高山草甸土区,比较湿润,冬季寒冷,土壤封冻期长,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腐殖质层厚,潜在肥力较高。pH值7.18-8.4。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田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地区仅能种植油菜、青稞,大部分面积可发展饲草饲料。
栗钙土除王旗、冶力关、八角3乡外,其余13乡均有分布,pH值7.8-8.5,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临潭县最主要的农田土壤。
灰褐土又称灰褐森林土,分布在北部的羊沙、冶力关、八角和东南部的石门、王旗、三岔、店子、洮滨,西部术布乡、古战乡和长川乡也有零星分布。处在海拔2200~3250米之间,pH值7~8.5,该土层深厚、疏松,热量条件较好,是发展林业的良好土壤,其耕地作物产量亦高于栗钙土。
草甸土在临潭县的沟谷台地上有零星分布,多数为自然土,腐殖质层深30-100厘米。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长期性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区,无农田。
临潭县土壤大部分为荒山、草原、森林所占,耕地仅占19.51%,适宜农耕的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种:
黑油土占耕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洮河两岸丘陵、缓坡及台地中。土层厚20-110厘米,pH值为7.0~7.5。保水保肥能力强,宜种植小麦、青稞、油菜、洋芋等。
黑麻土占耕地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及河谷阶地。腐殖层厚,耐旱保墒。pH值7.5~8.0。宜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豌豆等。
黑白土占耕地面积的17.3%,主要分布在缓坡丘顶及坡脚,pH值7.0~7.5。粒状结构,土口松,保墒能力较强,宜种植青稞、洋芋、小麦、蚕豆等。
黑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6%,主要分布在丘陵坡脚及河谷,pH值7.0-7.50该土层厚1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但沙性疏松,漏水漏肥。经深耕和施入有机肥及土粪、生灰等热性肥料,可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蚕豆、亚麻。
红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06%,主要分布在山坡及滩地,pH值7.5。粒状结构,土质疏松,沙性大,保墒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但施人畜粪及其他有机肥料,可种洋芋、小麦。
黑红土占耕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阴坡及丘陵。耕作层较厚,粒状结构,保墒保肥能力较好。经深耕和施入农家肥后可以种小麦、青稞和豆类。
红胶土占4.3%,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河滩。胶性大,大块状结构,透水性差,耕作困难,pH值7.0~7.5。经深耕和施入畜粪等有机肥料,可种豆类、青稞、小麦。
其他土壤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3.9%。
据临潭县第二次土壤普査化验分析,农业土壤养分的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8%,含氮量平均为0.155%,速效磷含量平均为8ppm,速效钾平均为245ppm,总体情况是:中氮、贫磷、富钾、有机质中下等,氮磷比例失调。主要土壤养分的情况是: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12.22%,含氮0.555%,含磷0.79%,含钾2.05%。黑钙 ±,有机质6.33%,含氮0.31%,含磷0.076%,含钾2.49%。栗钙土,有机质在0.48%~ &07%之间,一般为3.5%;含氮在0.03%-0.454%之间,多数为0.07%~0.1%;含氮在0.039%-0.71%之间,多数为0.05%左右;速效磷多数为5~8ppm, 速效钾200~300ppm。灰褐土,有机质在1.27%-17.18%之间,一般为2%-2.5%;含氮在0.087%-0.65%之间,一般为0.1%-0.25%;含磷在0.06%-0.1%之间,一般约0.08%左右;速效磷约5ppm,含钾2.14%-2.56%,速效钾210~236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