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体高原鳅鱼纲鲤形目泥鳅科。栖于海拔3400—3500米的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迭部白龙江上游,玛曲黄河上游。我国特产。
东方高原鳅鱼纲鲤形目鳅科。栖于海拔3160米的碌曲县采海自然保护区则岔河中流泉水中,底栖性。分布于州内洮河,白龙江上游。境内黄河流域亦有分布。我国特产。
达里湖高原鳅鱼纲鲤形目鳅科。栖于海拔3400米的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底栖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碎屑为食。境内洮河流域有分布。我国特产。
短尾高原鳅鱼纲鲤形目鍬科。栖于海拔3400米的碌曲县东海自然保护区的流水中,杂食性。境内高原湖泊溪流中有分布。我国特产。
拟硬鳍高原鳅鱼纲鲤形目鳅科。分布:栖于海拔3500米碌曲县东海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常在砾石间穿行。我国特产。
硬鳍高原鳅鱼纲鲤形目鳅科。栖于海拔3160米的碌曲县东海自然保护区则岔河边的泉水中,底栖性,以水生小昆虫和小型底栖蠕虫类为食。玛曲县湖泊溪流中有分布。我国特产。
厚唇裸重唇鱼鱼纲鲤形目鲤科。栖于海拔2900米一3200米的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的河道较宽、水流较缓的河段,河床多砾石。以水生昆虫、虾类、浮游动物为食, 也吃少量植物碎屑。4—5月繁殖。冷水性鱼,生长相当缓慢,10龄鱼平均体长400米左右。碌曲则岔河,热乌曲,合库布日果,玛曲黄河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均有分布。我国特产。是甘肃南部重要经济鱼种,肉细嫩鲜美。
花斑裸鲤鱼纲鲤形目鲤科。分布于玛曲县黄河流域,境内洮河支流舟曲和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栖息处流水水浅。平时多集群觅食,生殖期大群离开大河干流,到支流上游产卵。杂食性,食高等水生维管植物叶、嫩枝、碎屑,也吃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掉入水中的陆栖昆虫。5—7月产卵。我国特产。甘肃的重要经济鱼类,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黄河裸裂尻鱼鱼纲鲤形目鲤科。分布于玛曲黄河流域,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以及境内洮河,大夏河流域。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砾石河床的河流,活动在水体澄清和水温较低的水域。以石块上的藻类、植物碎屑及水生维管植物的叶、水生昆虫为食。7—8月产卵。我国特产。甘肃南部重要经济鱼种,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西藏山溪鲵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栖于碌曲采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海拔3000米以上各山溪中。玛曲、卓尼境内有分布。白天隐藏在溪流较缓、靠近岸边或河心滩岸边较大的石块下或空隙间,夜晚爬到岸边觅食。肉食性,包括昆虫、甲壳类和寡毛类。5-6月繁殖,6月初产卵,卵产于半透明的胶质袋中,每产10—15枚卵。我国特产。可入药。
岷山蟾蜍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栖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及境内卓尼等岷日杂矩山脉山系地区。栖于海拔2900—3400米的较潮湿的灌丛、草地。行动迟缓,昼伏, 夜出觅食。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5—6月繁殖,产卵于静水中,每产1000—10000粒卵。7月上旬,岸上已有具四肢的幼体,而水中仍有蝌蚪。我国特产。耳后腺分泌物可入药,称为蟾酥。
西藏齿突蟾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栖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境内各县有分布。成体栖于海拔2900-3300米潮湿的树根下、洞中、石块下。昼伏夜出。以蜘蛛、昆虫为食。5—6月繁殖,产卵于浅水溪流的石块下,每产300—600粒卵。蝌蚪在水中经历4个冬天才变态上陆。我国特产。
中国林蛙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分布于境内各县。成体栖于海拔2900-3450米的水边草地,行动敏捷。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5-6月繁殖,产卵于静水中,每产1000—2000粒卵。7月上旬有岸上活动的幼体,水中亦有蝌蚪。我国特产。肉可食,油可入药,有一定经济价值。
康定滑蜥爬行纲有鳞目石龙子科。分布于境内岷日杂矩山脉山系。栖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海拔2900—3000米草地、路边石堆下。白天活动觅食以甲虫、蝶类、蜘蛛等为食。6月繁殖,卵胎生,每产1—3只。我国特产。
蝮蛇爬行纲有鳞目蝰科。分布于境内各县林区。栖于海拔2900—3000米山阳坡草地、乱石间。行动缓慢,多晨昏活动。以鼠类、小鸟为食。5-9月繁殖,卵胎生, 每产6-12只仔蛇。蛇胆、毒及全蛇均可入药,有一定经济价值。
小鹏鹅鸟纲鹏鹅目鹏鹳科。分布于境内各地。栖于海拔3400米的尕海湖。善游泳,不善飞行,多在水面游来游去,不时潜入水中。以小鱼、软体动物、水草为食。夏候鸟。5月初迁来即进入繁殖期,营巢于水草丛中的水面上,为浮巢。每产卵6—7枚, 卵白色无斑。
鸠鹤鸟纲禺形目鸠鹅科。旅鸟,5月中迁至尕海。栖于海拔3450米的东海湖。善游泳和潜水。其食物主要是鱼类。
大白鹭鸟纲鹳形目鹭科。旅鸟,春、秋两季迁至碌曲县东海自然保护区。栖于海拔3450米的浅水沼泽草地。性喜集群。以小鱼,蛙类,水生昆虫为食,有时吃鼠类。羽毛可作装饰用,有一定经济价值。
苍鹭鸟纲鹳形目鹭科。夏候鸟,5月迁至尕海自然保护区。栖于海拔2900—3450米的河漫滩,东海沼泽草地及低山。以泥鍬、高原鳅、水生昆虫、蛙类为食。6月繁殖,营巢于高大的树上、近水草丛中。
黑鹳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境内尕海自然保护区与洮河流域。旅鸟,春、秋两季迁至尕海,洮河。栖于2900-3450米河漫滩,东海岸边沼泽。迁徙中成小群。以鱼、蛙、水生昆虫、蠕虫、鼠类为食。国家I级保护动物。
斑头雁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境内尕海自然保护区,玛曲和卓尼亦有分布。夏候鸟,4月底迁至尕海。栖于海拔3400-3450米的东海湖面、沼泽。杂食性。5月繁殖,营巢于高出水面的草墩上。产卵4-6枚,卵白色无斑。肉、卵可食用,绒羽可作填充材料,有良好经济价值。
灰雁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玛曲和卓尼亦有分布。夏候鸟,4月中迁至尕海。栖于海拔3400—3450米水草茂盛的沼泽草地、河湾、河滩。草食性。5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浅水沼泽泥滩上。每产卵5—7枚,卵白色具橙斑。肉、卵可食用,绒羽可作填充材料,有良好经济价值。
大天鹅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与玛曲县境内水域。旅鸟,春、秋两季迁至尕海。栖息于海拔3450米的高原湖泊、河叉、沼泽草地。以水生植物茎、叶和种子为食,兼食少量软体动物。国家II级保护动物。肉、卵可食,绒羽可作填充材料,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赤麻鸭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与玛曲县境内水域。夏候鸟,4月迁来尕海。栖于海拔3400—3450米的高原湖面、沼泽草地、河叉。以植物、甲壳动物、昆虫、软体动物、蠕虫、小鱼等为食。4月进入繁殖期,营巢于近水的土洞、岩洞或悬崖的平台上。每产卵6—8枚,卵淡蓝绿色,5月中在尕海已有亲鸟带领幼鸟离巢。肉、蛋可食用,绒羽可作填充料,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绿翅鸭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与玛曲县境内水域。旅鸟,春、秋两季迁至尕海。栖于海拔3400—3450米的高原湖面、河叉、沼泽草地。以水草、杂草种子和软体动物为食。肉可食,绒羽可作填充材料,有良好经济价值。
绿头鸭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及境内洮河、大夏河流域。旅鸟,春、秋两季迁至尕海。栖于海拔3400—3450米的水域、草地。以水生藻类的茎叶、草籽、蠕虫、软体动物为食。肉可食,绒羽可作填充材料,有一定经济价值。
白眼潜鸭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及境内洮河、大夏河流域。旅鸟,春、秋两季迁至尕海和TAO 河。栖于海拔3400—3450米的水域、草地。以小鱼、蛙、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肉可食,绒羽可作填充物,有一定经济价值。
凤头潜鸭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于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及境内洮河、大夏河流域。旅鸟,春、秋两季迁经保护区。栖于尕海、洸河、大夏河海拔2900-3400米的河流、湖泊水面、岸边草地。潜水觅食,以虾、软体动物、小鱼、水草为食。肉可食,绒羽可作填充物,有一定经济价值。
莺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村庄、旷野活动,翱翔于空中,窥视地面猎物。以啮齿类、鸟类、两栖类及昆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树上。每产卵1一3枚,卵灰白沾淡蓝色,具红褐色斑点和细纹。国家II级保护动物。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苍鹰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4月底、5月初迁至境内。活动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带。以啮齿类、鸟类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树上。每产卵3-4枚,卵白蓝色或灰白色无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雀鹰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境内,活动在海拔2900米一3600米的林区。以鼠类和鸟类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针叶树上。每产4一5枚卵,色青灰无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金雕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息于海拔3200米以上高山草原,林缘,常在空中做直线或弧形翱翔。停息在高大的树端或其他高耸物上。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雉类、野鸭、野兔、旱獭等为食。3-6月繁殖,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悬崖峭壁平台上。每产卵2枚,卵白色,具棕红色斑。国家I级保护动物。其飞羽、尾羽称雕翎,可作装饰用,有良好经济价值。
草原雕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活动在境内草原、低山带, 常栖于地面、髙树顶端、电杆上。以鼠兔、旱獭、野兔等为食。国家II级保护动物。飞羽、尾羽称雕翎,为工艺品材料,有一定经济价值。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白尾海雕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碌曲,玛曲。留鸟。活动在近水的草原地区, 单独活动。多栖于突出的岩石上、路旁土堆上。以鱼、野兔、鼠兔为食。营巢于大树上、悬崖峭壁的平台上,每产卵2枚。国家II级保护动物。飞羽、尾羽称雕翎,可作装饰品,有一定经济价值。
秃鹫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活动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山地、牧场。多在山地上空翱翔。以动物尸体为食。也捕食活的鼠兔、野兔。2—5月繁殖, 营巢于高大的乔木上或悬崖峭壁的平台上。每产卵1—2枚。.国家II级保护动物。飞羽、尾羽亦称雕翎,有一定经济价值。清除动物死尸,有清洁草原作用。
高山兀鹫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常结群活动,翱翔在天空。以动物尸体为食。17月繁殖,营巢于高山悬崖峭壁的平台上,每产卵1-2枚。国家II级保护动物。飞羽、尾羽亦称雕翎,有一定经济价值。清除动物尸体,有清洁草原作用。胡兀鹫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山裸岩、草原带,喜集群,平时多缓慢地翱翔在空中或绕山飞行。以动物尸骨为食,因嗜食骨头,又称“骨喳鹰”,营巢于悬崖峭壁的垂岩下平台上。每产卵2枚,卵淡黄色,具暗色斑。国家I级保护动物。飞羽、尾羽亦称雕翎,有一定经济意义。清除动物尸骨,清洁草原。
猎隼鸟纲隼形目隼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旅鸟,春、秋两季迁经保护区。活动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山地。飞行快速,敏捷,在飞行中捕食猎物。以鸟类、野兔、鼠兔等为食。国家II级保护动物。消灭啮齿类,有益于牧业。
红隼鸟纲隼形目隼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活动在山地草原、森林,常栖于树梢。飞行快速,敏捷。在飞行中捕食,以鸠鸽、小鸟、鼠兔等为食。4—5月繁殖,多抢占喜鹊、乌鸦巢或利用其旧巢。每产卵4—6枚,卵粉赫红色,具红棕色斑。国家 II级保护动物。
燕隼鸟纲隼形目隼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活动在海拔3400米的山地旷野, 飞行快速,敏捷,以小鸟、昆虫为食。5—7月繁殖,占乌鸦、喜鹊的旧巢为巢,也利用其他鹰隼的旧巢。每产卵3-4枚,卵具红棕色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斑尾榛鸡鸟纲鸡形目松鸡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一3600米的针叶林、河谷、柳灌丛、次生杨林、桦林。以杨树、桦树、柳树的叶芽和花序、植物浆果、嫩草为食。5—7月繁殖,每产卵5—8枚;卵淡棕粉色,具红褐色点斑。我国特产。国家I级保护动物。
藏雪鸡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900米以上的高山裸岩、草甸带。以多种植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6—7月繁殖,营巢于岩石下洞内及灌丛下。每产卵6—7枚,卵淡赭色,具褐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肉可入药,有良好经济价值。
雉鹑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针叶林、高山灌丛。以植物茎、叶及果实为食。5—7月繁殖。营巢灌丛下、树根下、倒木下。每产卵3—7枚,卵淡粉色,具棕褐色斑。我国特产。国家I类保护动物。
雪鹑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息于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地灌丛、草原,活动多接近裸岩带。喜集群。以植物花、叶、根、果实为食,也吃少量昆虫。5-6月繁殖,营巢于陡坡地面或灌丛下。每产卵2—5枚。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高原山鹑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息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山地灌丛、草原、草甸。以植物花、叶、芽及果实、种子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高山碎石灌丛下。每产卵6—8枚,卵无斑。猎鸟,数量不多。产业意义不大。
血雉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 多在林间小道上活动。主要以苔藓为食。6—7月繁殖。营巢于树根下洞内、倒木下。每产卵4—9枚,卵赭褐色,具栗红色斑块。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羽色艳丽,可作观赏鸟。
蓝马鸡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森林、高山灌丛。多集群活动。以植物根、茎、叶、花、果为食,也吃昆虫。4—7月繁殖,营巢于灌丛下、倒木下。每产卵9-12枚,卵光滑无斑。我国特有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雉鸡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息于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灌丛、林缘灌丛、高草草地。以植物根、茎、叶、芽、果实、种子为食,兼食昆虫。4—7月繁殖,营巢灌丛下、草丛内。每产卵11-17枚,卵光滑无斑。狩猎鸟。羽毛华丽,可作观赏鸟。
黑颈鹤鸟纲鹤形目鹤科。分布于碌曲,玛曲。夏候鸟。栖息于海拔3400-3500米的高原沼泽和草滩。4月中迁来,9-10月迁离。成对或成群活动。以条鳅、蛙类、昆虫及植物根、叶、果实、种子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沼泽草墩上。每产卵2枚,卵淡灰褐色,具赤褐色斑。我国特产。国家I级保护动物。尕海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国内繁殖地密度最高的地区。
灰鹤鸟纲鹤形目鹤科。分布于碌曲、玛曲。旅鸟。栖息于海拔3400-3450米的高原沼泽地、草地。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虫、蝗虫、小鱼、林蛙等为食。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白胸苦恶鸟鸟纲鹤形目秧鸡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河谷、沼泽,多单独活动。以草籽、嫩叶、昆虫、蠕虫为食。
金眶鸻鸟纲鸻形目鹤科。分布于碌曲、玛曲、夏河。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息于3200米—3500米的河滩、多砾石的滩地、水边。行动敏捷,飞行快速。以昆虫、蠕虫、螺类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砾石间。每产卵3-4枚,卵沙褐色,具褐斑。
蒙古沙鸻鸟纲鸻形目鸻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息于海拔3200米一3450米的砾石河滩、浅水岸边沙地。以软体动物、昆虫、蠕虫等为食。
红脚鹬鸟纲鹬形目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息于海拔3400米一3450米的水域岸边、沼泽地。以昆虫、蠕虫、软体动物、小鱼和植物根、叶、种子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草墩上。每产卵3—5枚,卵颜色变化较大,但均具褐斑。7月中旬幼鸟已离巢出飞。猎鸟。有一定经济价值。
乌脚滨鹬鸟纲鹬形目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旅鸟,5月初迁经甘南。活动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河流、湖泊岸边。以昆虫、蠕虫、螺等为食。
棕头鸥鸟纲鸥形目鸥科。分布于碌曲县、玛曲县高原水域。夏候鸟,4月底、5月中迁至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活动在高原湖泊及周围河流上空,性喜集群。以鱼、昆虫、蛙类等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湖泊、滩地,群巢。每产卵3T 枚,卵沾绿色,具大块褐斑。因以鱼为食,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普通燕鸥鸟纲鸥形目鸥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水域。夏候鸟,4月下旬、5月初迁至碌曲县尕海自然保护区。栖于海拔3400米高原水域,多在水面上空飞翔,窥视水中食物,以鱼为主食。5-6月繁殖,营巢于沼泽草墩上。每产卵3-4枚,卵淡蓝绿色,具褐斑。因以鱼为食,对渔业有一定危害。
雪鸽鸟纲鸽形目鸠鸽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山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山地,喜集群,活动在山地草原、岩石裸出地带。以植物果实、种子、叶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岩缝、岩洞中。每产卵2枚,卵白色无斑。我国特产。
山斑鸠鸟纲鸽形目鸠鸽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甘南。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山林,多活动在林缘。以植物种子、芽、果实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树的侧平枝上,巢极简单,仅由细树枝搭成。每产卵2枚,卵白色无斑。猎鸟。有一定经济价值。
大杜鹃鸟纲鹃形目杜鹃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夏候鸟,5月中旬迁来甘南。栖于海拔2900米一3000米的林缘、草地围栏的铁丝上。飞行似隼,快速敏捷。以各类昆虫的成虫、幼虫为食。巢寄生鸟。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雕鸮鸟纲鸮形目鸦鸮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50米以上的山地悬崖、森林边缘。昼伏夜出,以鼠类、野兔等为食,有时吃鸟和两栖类。4-6月繁殖,营巢于悬崖平台或岩洞中。每产卵3—5枚,卵白色无斑。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因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纵纹腹小鸮鸟纲鸮鸟形目鹘鸮鸟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山地林缘、裸岩、房屋、电杆上。全昼活动,以鼠类、昆虫等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岩缝、岩洞、房屋内。每产卵3—5枚,卵白色无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因以鼠类为食,有益于林、牧业。
长尾林鸮鸟纲鸮形目鹘鸮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甘肃首次记录。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中。昼伏夜出,以鼠类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或利用乌鸦、喜鹊旧巢。每产卵3-4枚。卵白色无斑。国家II级保护动物。因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白腰雨燕鸟纲雨燕科雨燕目。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夏候鸟,活动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山地,白天快速飞行在空中捕食,边飞边叫。夜宿岩洞、岩缝中。以昆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岩缝、岩洞中。每产卵3-4枚,卵白色无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戴胜鸟纲佛法僧目戴胜科。主要分布在碌曲县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夏候鸟,4月迁来保护区。栖于保护区内村庄及其附近。地面觅食,以昆虫、蠕虫等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墙洞、石缝中。每产卵5-9枚,卵白色无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黑枕绿啄木鸟鸯形目鸟纲啄木鸟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多见于林缘。以昆虫幼虫、蚂蚁等为食;冬季则吃植物果实。5-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每产卵4一5枚,卵白色无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黑啄木鸟鸯形目鸟纲啄木鸟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针叶林、次生林。多单独活动,树干上觅食外,也在地上觅食。4-6月繁殖, 营巢于树洞中。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三趾啄木鸟鸯形目鸟纲啄木鸟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多单独活动。在树干上觅食,有时也在地面觅食,以昆虫幼虫为主食。4-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中。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长嘴百灵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地带。留鸟。栖于海拔3450米以上较潮湿的高草草原,喜集群。以草籽、昆虫、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草丛旁。每产卵4—5枚,卵具褐斑。7月中在尕海保护区内雏鸟已经离巢。我国特产。
云雀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地带。夏候鸟,4月底迁来。栖于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草原。善飞翔,常挥动翅膀飞在空中。以草籽、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昆虫及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草丛下。每产卵3—5枚,卵灰色,具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小云雀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地带。夏候鸟。栖于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振动翅膀飞在空中,边飞边叫。以植物种子、甲虫、蝗虫、虫卵为食。4-6月繁殖,营巢于草丛中。每产卵3-4枚,卵灰白色,具紫色底斑,盖以近绿色的斑。因食虫,有益于牧业。可作笼鸟。
角百灵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分布于州内山地草原。留鸟。栖于地势平坦、草生长良好的海拔3200米以上的山地草原,喜集群。以草籽、昆虫、蜘蛛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草丛中。每产卵3—5枚,卵具褐斑。7月中旬,在尕海雏鸟已孵出。可作笼鸟饲养。
烟腹毛脚燕鸟纲雀形目燕科。分布于州内山地草原。夏候鸟,5月迁至甘南。栖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地裸岩带,白天在空中飞行捕食,夜间栖于岩洞、岩缝。以昆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峭壁上。每产卵4—6枚,卵白色无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岩燕鸟纲雀形目燕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山地。夏候鸟,5月迁来。栖于海拔高度3600米以上的悬崖。白天在天空飞行,捕食。喜集群。以昆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岩壁上。产卵3—5枚,卵白玉色,无斑,7月中雏鸟已经离巢。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黄鹡鸰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水域。旅鸟,春、秋两季迁经甘南。活动在湖边、河边草地。地面觅食,以昆虫为食。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灰鹡鸰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水域。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2900米一3450米的河滩、湖边草地。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觅食,以昆虫、蜘蛛、蠕虫、软体动物等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倒木洞中、石缝、石崖下。每产卵4—6枚,卵青灰白色,具淡紫色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白鹡鸰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水域。夏候鸟,4月迁来。栖于海拔2900米一3900米水边草地。以昆虫、草籽、浆果等为食,尤以昆虫为主。5—7月繁殖,营巢于石缝中、崖下、墙缝中。每产卵4-6枚,卵污白色,具棕褐色点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粉红胸鹦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地带。夏候鸟,5月迁来保护区。栖于海拔3180米的高山草地。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和蜘蛛、草籽等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草丛、小灌丛下。每产卵4—5枚,卵暗灰色, 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树鹡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迁来。栖于海拔2900米一3200米的林缘、河谷灌丛。以昆虫、草籽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林间空地或林缘。每产卵4—5枚,卵暗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虎纹伯劳鸟纲雀形目伯劳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活动在海拔2900米-3500米的山地林缘、河谷灌丛,常栖于枝头,窥视食物。以蝗虫、甲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蜻蜒为食,也捕食鼠类。5—7月繁殖,营巢于矮树、灌木的枝叉间。每产卵4-6枚,卵淡粉色,具蓝灰色或棕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红尾伯劳鸟纲雀形目伯劳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中迁来。活动在海拔2900米的村庄附近。多栖于树梢、电线上,窥视食物。以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鸟、鼠类。5—7月繁殖,营巢于树叉间。每产卵4-6枚,卵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棕背伯劳鸟纲雀形目伯劳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活动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河谷灌丛、阳坡柏树林。多栖于树枝头,窥视地面食物。以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昆虫和蜘蛛为食,有时捕食小鸟、鼠类。5—7月繁殖,营巢于柏树枝叉间。7月中旬幼鸟离巢。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灰背伯劳鸟纲雀形目伯劳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迁来保护区。栖于海拔2900米一3200米的河谷灌丛、林缘,多栖于乔木、灌木枝头,窥视地面食物。以甲虫、鳞翅目、双翅目昆虫、鼠类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柏树、沙棘枝叉间。每产卵4-6枚,卵灰蓝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黑头噪鸦鸟纲雀形目鸦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针叶林较为开阔的地带。以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我国特产,数量稀少。
松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息于海拔3100米以上的森林,多活动在林木较稀的阳坡柏树上,喜集群。以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也吃动物尸体。4-6月繁殖,营巢于树上。每产卵4-6枚。吃多种昆虫,有益于林业。
灰喜鹊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3200米的河谷柳灌丛,性喜集群。以蝗虫、金龟子和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昆虫及蜘蛛、马陆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有时吃动物尸体。5—7月繁殖,营巢于河滩柳树、沙棘树上。每产卵5—7枚,卵白色沾绿,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红嘴山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高原地带。留鸟。.栖于海拔2900—3960米的山地草原,常成群活动。以昆虫、植物根为食。4-6月繁殖,营巢于崖缝、石洞。每产卵4—6枚,卵淡灰,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喜鹊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700米的山地稀树林、村庄周围,成对或成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果食、种子、昆虫、动物尸体等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树上。每产卵4一5枚,卵蓝绿色,具褐斑。食虫,有益于林业。
达乌里寒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900米的山区,多活动在牧场附近,不畏人。杂食性,多以昆虫、动物尸体为食。4-6月繁殖,营巢于岩缝、石洞、树洞中。每产卵4一5枚,卵青灰色,具褐斑。食虫,有益于牧业。
大嘴乌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针叶林,单独或成对活动,边飞边叫,多停立在树端,向四周张望。以植物果实、动物尸体、鸟卵、小鸟等为食。3-6月繁殖,营巢于树上。每产卵4-6枚,卵近蓝色,具褐斑。益、害参半。
褐背拟地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息于海拔3180-3600米的山地草甸,草原。栖于鼠兔洞中,称“鸟鼠同穴”。以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和蜘蛛、蝉等为食,也吃植物种子、动物尸体。5-6月繁殖,营巢于鼠洞、石缝中。每产卵4—5枚,卵白色。食虫鸟,有益于草原。
星鸦鸟纲雀形目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高度3100米的森林, 多活动在云杉、柏树较稀的林地。多栖于树梢。以植物果实、种子、昆虫、动物尸体等为食。4-6月繁殖,营巢于树上。食虫,有益于林业。
河乌鸟纲雀形目河乌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200米的河流岸边、岩石上,善潜水,常在水中穿行觅食。以双翅目、鞘翅目、喷翅目和蜉游目成虫、幼虫、蛹为食,也吃水草种子。5-6月繁殖,营巢于溪流岸边石缝内、岩石的凹下处。每产卵4一5枚。食虫鸟,有益于人类。领岩鹦鸟纲雀形目岩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栖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多岩石的灌丛,单只或成小群活动,在岩石和草地上觅食。以蚊、蝇、虻、叶蝉、步行甲、象甲、叩头虫、昆虫幼虫及蜘蛛为食,也吃草籽。5—7月繁殖,营巢于岩石下或岩缝间。每产卵3-4枚,卵淡青沾绿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褐红背岩鹦鸟纲雀形目岩鹦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暗针叶林的多岩地带,常在有灌丛、岩石裸出的地点活动,以鞘翅目昆虫和草籽为食。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棕胸岩鹦鸟纲雀形目岩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高山草原。夏候鸟。栖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裸岩、灌丛、草地带。以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和草籽为食。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褐岩鹦鸟纲雀形目岩鹦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灌丛草地、林缘、河谷灌丛。常成小群活动。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蜗牛、云杉籽、草籽等为食。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鹪鹩鸟纲雀形目鹪鹩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3400米的针叶林,活动在干枯的树枝堆、倒木上。十分活跃,不停地在树枝堆上跳来跳去,钻进钻出。以昆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枯枝堆内和干木堆中。每产卵5—6枚,卵乳白色,具棕红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栗腹歌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160米的河谷灌丛、林缘灌丛,常在枝头上鸣叫。以鞘翅目、膜翅目昆虫为食,吃少量草籽。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数量稀少。
红胁蓝尾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临潭县林区。夏候鸟,4月底迁来。栖于海拔2900—3100米的林缘、河谷灌丛。以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小蠹、金龟子、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突出的树根、土崖的洞中。每产卵4-6枚,卵白色,具红褐色细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赭红尾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4月迁来。栖于海拔3100-3500米的草原、林缘、村庄。以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土崖的洞中、石缝中。每产卵4一5枚,卵灰白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蓝额红尾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50—3550米的针叶林,活动在针叶树和林下灌丛之间。以鞘翅目、鳞翅目昆虫为食,也吃云杉种子。5-6月繁殖,营巢于灌丛下洞内。每产卵4—5枚,卵白粉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黑喉红尾旬鸟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林区。夏候鸟。栖于海拔2950—3400米的河谷灌丛渗林缘。以蚂蚁、蜘蛛、甲虫、鳞翅目幼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土崖洞中、石缝中、树根下内。每产卵4—5枚,卵污白色,具棕红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白喉红尾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息于海拔3100-3600米的森林林缘、河谷灌丛。以蚂蚁、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及蜗牛为食。营巢于树根下的洞内。每产卵4—5枚,卵污白沾粉色,具淡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北红尾旬鸟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4月迁来保护区。栖息于海拔2950-3500米的林缘、河谷灌丛、草原灌丛。以蚊、蝇、虻、甲虫、蝗蛹、姬蜂、蚂蚁、象甲、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土崖洞中、岩缝中。每产卵3-6枚,以4一5枚居多,卵污白,具棕红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白顶溪鸩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4月底迁来。栖于山间河流、水溪岸边,多站立水中石头上、岸边岩石上。以鞘翅目、鳞翅目成虫及幼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水边石洞内、岩缝中或石崖的平坦处。每产卵4一5枚。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蓝矶鹤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迁来。栖于海拔3100-3200米的山谷,有时在灌丛,有时在草地活动。以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及喽蛇;为食,也吃植物果实。5-6月繁殖,营巢山腰石缝中。每产卵4枚,卵淡蓝色, 具红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虎斑地鹑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舟曲县林区。夏候鸟,4月底迁来。栖于海拔2900—3300米的针叶林、林缘。善跳行,贴地面飞行。以步行甲及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和植物果实、种子为食。5-6月繁殖, 营巢于树主干分枝处。每产卵4一5枚,卵灰绿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灰头鹑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舟曲县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2900—3400米的林缘、林缘灌丛、山地灌丛。在地面觅食,以鞘翅目昆虫、鳞翅目的幼虫、蝗蛹为食,也吃植物种子、果实。5—7月繁殖, 营巢于小乔木的树叉间。每产卵4—5枚,卵灰蓝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棕背鹑鸟纲雀形目鍋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4月底迁来。多单独活动在林缘、河谷草地、山地灌丛草原。以甲虫、鳞翅目幼虫和植物果实、种子为食。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赤颈鹤鸟纲雀形目鹤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旅鸟,春、秋两季迁经甘南。活动在海拔2900—3200米的林缘、河谷灌丛、柏树林。以植物果实,尤其是柏树种子为食,也吃甲虫、鳞翅目幼虫。食虫,有益于林业。
山噪鹳鸟纲雀形目鸩科画鹏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2900—3400米的山地灌丛、河谷灌丛。常在灌丛间窜来窜去。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蚂蚁、蝗虫、蜘蛛为食,也吃植物的浆果。5—7月繁殖,营巢于多刺灌丛底部枝叉间。每产卵2—4枚,卵天蓝色,钝端具褐斑。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橙翅噪鹅鸟纲雀形目鹤科画鹏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50-3400米的河谷灌丛、山地灌丛,性情活跃,在灌木中窜来窜去,鸣声宏亮。以鞘翅目成虫、幼虫,鳞目幼虫,蝗虫和植物浆果、种子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灌丛中部叉间。每产卵3-4枚,卵天蓝色,具褐斑。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斑背噪鹅鸟纲雀形目鹤科画鹏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100-3500米的林间灌丛、山地灌丛、柏树林。鸣声宏亮。以鞘翅目成虫、幼虫和蜘蛛、蚯蚓为食,也吃植物浆果。5—6月繁殖,营巢于灌丛靠近地面的枝叉间。每产卵2一4枚,宝石蓝色。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大噪鹳鸟纲雀形目網科画鹏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舟曲县林区。留鸟。栖息于海拔3200—3400米的林间灌丛、阳坡小片柏树林,见人高声鸣叫。以鞘翅目成虫、幼虫和鳞翅目幼虫等为食,也吃植物浆果。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数量稀少。
棕头雀鹅鸟纲雀形目網科画鹏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810—3680米的山地灌丛,成小群活动。以昆虫、草籽为食。5—7月繁殖,营巢灌丛密枝叉间。每产卵3-4枚,卵白玉色,具褐斑。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白眶鸦雀鸟纲雀形目網科画鹏亚科。主要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栖于海拔3600—3850米的高山高蒿草灌丛,性情活跃,窜上窜下,鸣叫不休。以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及蜘蛛、蒿草种子为食。我国特产。食虫,有益于牧业。
山鹅鸟纲雀形目網科画鹏亚科。主要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留鸟。栖于海拔3600-3810米的山地灌丛、高蒿草丛,平时多在灌丛下钻行,飞出飞进。以昆虫和蒿草种子为食。我国特产。食虫,有益于牧业。
斑胸短翅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3100—35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以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双翅目昆虫为食。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褐柳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2950-3540米的河谷、林缘及山地灌丛,喜欢在树枝间窜来窜去。以小甲虫、鳞翅目幼虫、蚁和蜘蛛为食。6—7月繁殖,营巢针叶林内灌丛的枝叉上。每产卵4一5枚。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棕眉柳莺鸟纲雀形目網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至5月中迁来。栖于海拔2950—3200米的林缘灌丛、溪谷和山地灌丛、针叶林下灌丛。以小蠹、卷叶蛾幼虫、蚁为食。食虫鸟,有益于林业。棕腹柳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中迁来。栖息于海拔2950—3200米的林缘灌丛、溪谷灌丛、针叶林下灌丛。以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幼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针叶林内。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黄腹柳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中迁来。栖于海拔3100-3900米的灌丛,单独或成对活动。以蚂蚁、蝇、小蠹、蚊、甲虫、鳞翅目幼虫为食。6—7月繁殖,营巢于灌丛枝叉间。每产卵4—5枚,卵白玉色。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黄腰柳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至5月中迁来。栖息于海拔2950-3500米的针叶林、林缘灌丛、溪谷灌丛。以象甲、蚊、蝇、蚂蚁、小蠹、卷叶蛾幼虫、蜘蛛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灌丛、草下地面苔藓下。每产卵5—6枚,卵白玉色,具棕红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黄眉柳莺鸟纲雀形目鹤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息于海拔2950-3860米的针叶林、溪谷灌丛、林缘灌丛、山地灌丛。以蚊、浮尘子、蛛蛛、象鼻虫、小蠹、卷叶蛾幼虫、尺蟆虫和其他小甲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地面苔藓下。每产卵4一5枚,卵白玉色,无斑。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暗绿柳莺乌纲雀形目網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4月底迁来。栖于海拔2900—3460米的森林、林缘灌丛、河谷灌丛、山地灌丛。以象甲、蚊、蝇、小蠹、卷叶蛾幼虫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草丛中的地面。每产卵4—6枚,卵纯白色。食虫鸟,有益于林牧业。
戴菊鸟纲雀形目網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迁来。栖于3400—3600米的针叶林,在树冠上活动,有时吊挂在云杉果上。以小甲虫、蚊、蝇、蜂、鳞翅目幼虫及蛹、蜘蛛、云杉种子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云杉的侧枝上,有的在细枝丛中。每产卵7-12枚,卵白玫瑰色,具红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凤头雀莺鸟纲雀形目鸩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国内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留鸟。栖于海拔3300-3600米的云杉,冷杉林。活动在树冠上,常吊挂在云杉果上或细枝上,单个或成群活动。以小甲虫和云杉种子为食。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花彩雀莺鸟纲雀形目網科莺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100-3860米的山地灌丛、高山灌丛,尤其沟边灌丛数量^^多。以甲虫、鳞翅目幼虫和植物浆果为食。5-6月繁殖,营巢于灌丛的枝叉上。每产卵5枚,卵白色,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锈胸蓝姬鹤鸟纲雀形目網科鹤亚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针叶林。爱鸣叫,其声响亮。以蚊、蝇、甲虫为食。食虫鸟,有益于林业。黑冠山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针叶林,活动在云杉、冷杉树冠,常结群在叶间、枝叉找食。以甲虫、鳞翅目幼虫、尺蟆、小蠹虫、卷叶蛾幼虫为食。4-6月繁殖,营巢树洞中。每产卵5—7枚,卵污白,具褐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褐头山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3200米针叶林、河谷柳灌,性情活泼,不住地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树枝。以甲虫、尺蟆、卷叶蛾幼虫、蜘蛛为食,也吃植物种子。5-6月繁殖,营巢树洞中。每产卵5—7枚,白色沾粉,具粉红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白眉山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留鸟。栖于海拔3200—3460米的山地灌丛和亚高山灌丛,多单独活动,或3—5只成小群。以昆虫和蜘蛛为食,也吃草籽。5—7月繁殖,营巢石缝中,在则岔7月中成鸟还在育雏。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黑头帀鸟帀鸟鸟纲雀形目帀鸟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卓尼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针叶林,在树干、侧枝上攀行,多直线上升。以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昆虫及小蠹虫等为食,也吃云杉种子。5月初进入繁殖期,营巢老龄林中的树洞内。每产卵4T 枚,多数5—6枚,卵白色,具红斑。我国特产。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普通帀鸟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舟曲县、迭部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200—3400米的针叶林,在树干上向上攀行,也能头朝下向下攀行。以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为食,也吃虫卵、蜂及少量云杉种子。4T月繁殖,利用啄木鸟弃洞或天然树洞营巢。每产卵7-9枚,卵白色,具锈褐色斑。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白脸帀鸟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留鸟。栖于海拔3100-3500米的针叶林,通常顺树干、枝叉直线攀行,或罗旋状向上攀行。以昆虫为主食,也吃云杉、冷杉种子。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红翅旋壁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舟曲县林区。国内繁殖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宁夏、河北、北京;在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福建越冬。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36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带,活动在岩壁,在岩壁上觅食。主要食物有蚊、蝇、虻、甲虫、蜘蛛。5—7月繁殖,营巢石缝中。食虫鸟,有益于牧业。
高山旋木雀鸟纲雀形目旋木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舟曲县、迭部县林区。留鸟。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老龄云、冷杉林。多沿树干罗旋状向上攀行, 故称“旋木雀”主要食物是昆虫。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暗绿绣眼鸟纲雀形目绣眼鸟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夏候鸟,5月迁来。栖于海拔3100-3200米的溪谷灌丛。多在灌丛下部枝叉间活动。以昆虫、植物浆果为食。5—7月繁殖,营吊巢,悬挂在针叶树或灌丛的细枝分叉处。每产卵37枚,卵淡蓝绿色。食虫鸟,有益于林业。
树麻雀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留鸟。栖于海拔2900-3450米的村镇。活动在村庄中的农田、牧场。以谷物、草籽为食,也吃一些昆虫。4—7月繁殖,营巢于屋檐下、树洞中、乌鸦和喜鹊巢下部。每产卵4-6枚,卵灰白色,具褐斑。年产1—2窝。益、害兼半。
石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山地。夏候鸟,5月迁来。活动在山石裸岀和土崖处,喜集群活动。以植物种子、果实为主要食物,雏鸟以蝗虫、步行甲、鳞翅目幼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悬崖废弃的鼠洞、石缝。每产卵4—5枚。益、害兼半。
褐翅雪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高山草原。留鸟。栖于海拔3450-3600米的草原,常成小群活动,常进出于鼠洞之中。以草籽及绿叶、芽为食,也吃一些蚊、甲虫、瓢虫。5—7月繁殖,营巢鼠洞中。吃一些昆虫,有益于牧业。
白腰雪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高山草原。留鸟。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草原,栖息地比较集中,常进出鼠兔洞。食物有象鼻甲、步行虫及其他甲虫和草籽。6—7月繁殖,营巢于鼠兔洞、石缝中。吃一些昆虫,有益于牧业。
棕颈雪雀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高山草原。留鸟。栖于海拔3200—3600米的草原,性喜集群。食物有象甲、伪步行虫,步行虫及其他鞘翅目昆虫。5—7月繁殖,营巢于石缝、鼠兔洞中。我国特产。食一些昆虫,有益牧业。
金翅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栖于2900—3200米的村庄附近。活动在村庄后的神山柏树林中,多栖于枝头。以青棵、草籽为食,也吃一些昆虫。5-6月繁殖,营巢于针叶树、杨树树干的枝叉间。每产卵4—5枚,卵污白,具褐斑。一年繁殖两窝。益、害兼半。
黄嘴朱顶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夏候鸟,4月底、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3600—3820米的高山灌丛草原。常成小群活动。以草籽为食,兼食昆虫。5—7月繁殖,营巢灌木、草丛下。每产卵4—5枚,卵灰白,钝端具褐斑。兼食昆虫, 有益于牧业。
林岭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留鸟。栖息于海拔3600—3900米的山地草原,草甸和灌丛。集小群活动。以草籽为食。5—7月繁殖,营巢灌丛。有益,无害。高山岭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高山草原。留鸟。栖于海拔3400-3810米的高山草原、灌丛。多成小群活动。食物主要是草籽,蚂蚁兼及其他昆虫。7月中见雏鸟已经出飞。有益,无害。
拟大朱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100-3800米的高山沟谷灌丛、针叶林中。多成对或单独活动。以草籽、植物叶为食。5-7月繁殖, 营巢于多刺灌丛枝叉间。每产卵3—5枚,卵蓝色,具斑。有益,无害。可作观赏鸟。
白眉朱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云杉林林缘灌丛,多单只或成对活动。以草籽为食,兼食昆虫。6—7月繁殖,营巢于地面或灌丛枝叉间。每产卵3—5枚,卵天蓝色,具褐斑。有益,无害。可作观赏鸟。
红眉朱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山坡灌丛、林缘灌丛。多成对活动。以草籽、植物芽为食,兼食昆虫。5—7月繁殖, 营巢多在刺灌丛的枝间。每产卵4一5枚,卵天蓝色,具褐斑。有益,无害。可作观赏鸟。
朱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息于云杉林、灌丛,多在云杉枝头呜叫,单独活动。以草籽、云杉籽、植物果实为食,兼食昆虫。6—7月繁殖,营巢于灌丛枝叉间。每产卵3—4枚,卵古蓝色,具褐斑。有益,无害。可作观赏鸟。
赤胸灰雀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200米河谷灌丛、阔叶林、针叶林林缘。多单独活动,停息枝头。以云杉种子和植物叶、•芽、果实为食。有益,无害。
白翅拟蜡嘴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3400-3700米的阳坡柏树林,单独或成群活动。以刺柏、圆柏、爬地柏种子为食。有益,无害。
朱嗚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3500-3800米灌丛草原。以草籽、甲虫、鳞翅目幼虫为食。我国特产。
庾头鸭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4月底5月初迁来。栖于海拔2900—3200米的溪谷灌丛,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植物种子、蝗虫、蚱墟、石蛾、象甲、叩头虫、金龟甲、蜘蛛、螺为食。5—7月繁殖,营巢灌丛枝叉间。每产卵3T 枚,卵青石色,具红褐色斑。
三道眉草鸭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夏候鸟,5月初迁来保护区。栖于海拔2950-3200米的河谷柳灌。以植物种子、甲虫、鳞翅目幼虫、蝗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草丛下,也营于小云杉、灌木枝叉间。每产卵4—5枚,以4枚居多。卵灰白色,具褐斑或纹状斑。有益,无害。
灰眉岩鸭鸟纲雀形目雀科。分布于州内各地。留鸟。栖于海拔2900—3600米山地灌丛、草原,多活动在沟边、岩石边。以草籽、草芽和昆虫为食。5—7月,繁殖,营巢于草丛下,云杉枝叉间。每产卵3—5枚,卵青灰色,钝端具环形云状斑。有益,无害。
喜马拉雅水麝齣哺乳纲食虫目翩購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息于海拔2950-3200米的水边草地、灌丛,有时也利用河边废旧房屋。性情凶猛,以昆虫、小鼠、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在草丛中跳跃捕食昆虫。1年繁殖2次,以草、枯枝落叶筑巢,每产仔2—7只。食虫,有益于林、牧业。
麝嚴哺乳纲食虫目鰻科。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临潭县。栖于海拔3200—3400米的潮湿森林、草地。终生地下生活,在地下挖掘洞道,在地表隔一定距离留下一小土堆。以土壤昆虫、蠕虫为食。春季繁殖,1年1次,孕期30天左右,产仔窝巢筑在较干燥的地段。食虫兽,有益于牧业,但对草场有一定破坏作用。
小鼠耳蝠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栖于海拔3100-3500米的山洞、树洞、岩缝中,昼伏夜出。从黄昏到黎明为活动高峰期。在空中飞捕昆虫。我国特产。食虫兽,有益于林、牧业。
普通蝙蝠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2900—3200米的森林、村庄,栖息于树洞、石缝、房檐下。夜行性。以夜蛾等夜间飞行的昆虫为食,常在有亮光的地方活动。1年繁殖1次,每产1—3只幼子。食虫兽,有益于林、牧业。
达乎尔鼠兔哺乳纲兔形目鼠兔科。分布于州内草甸草原。栖于海拔3400—3600米的草甸、草原。昼行性。夏季早晨6时开始活动,直到太阳落山后进洞。多以家族群活动。以植物根、茎、叶、花、种子为食。5-9月繁殖,每产仔5-6只。7月中旬小鼠兔已随双亲在洞外活动。喜食牧草,疫源动物,害兽。
间颅鼠兔哺乳纲兔形目鼠兔科。分布于州内草甸草原。栖于海拔3100T000米的森林、高山灌丛、草原。穴居于树根下、倒木下、倒木树洞中、灌木下洞中。以草根、茎、叶为食。5—8月繁殖,每产仔2-6只。喜食牧草,疫源动物,害兽。
红耳鼠兔哺乳纲兔形目鼠兔科。分布于碌曲县则岔自然保护区和夏河县、临潭县山地。栖于海拔3690一1000米的高山裸岩带。夜伏昼出性。活动在陡峭的悬崖上、乱石堆下,进岀石缝间。以禾草茎、叶为食。5—8月繁殖,每产3—7仔。我国特产。在保护区数量稀少。
高原兔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分布于州内草甸草原。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山地草原、森林林缘、灌丛。清晨、傍晚活动。以草、树皮、嫩枝为食。4—8月繁殖, 每产4-6仔,1年繁殖27次。肉可食,皮可作裘皮,有良好经济价值。啃食牧草、树皮,有相当危害。
花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10月底冬眠,4月出蛰。活动在3100-3600米的森林中、山坡灌丛,多在倒木上跑来跑去,能爬树,机敏活泼,性不畏人。栖于树根下、树洞中。以植物果实、云杉种子为食,有贮食习性。5-6月繁殖,每产4一10仔。皮肉兼用动物,也可作观赏动物,有一定经济价值。
喜马拉雅旱獭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草甸草原。1年繁殖1次。肉可食,皮可作裘皮,有一定经济价值。破坏草场,传播鼠疫,有很大危害。
黄脚复齿齬鼠哺乳纲啮齿目齬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100-3600米的针叶林。居于树洞中。冬不蛰眠。以植物果实、花序、叶及蘑菇为食。1年繁殖1次,每产1—3仔。毛皮兽;粪可入药,称“五灵脂”,有一定经济价值。我国特产。
棕齬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息于海拔2900—3600米的针叶林。筑巢于树洞、岩缝和岩洞中。昼伏夜出。滑翔力强,攀爬迟钝而缓慢。以植物种子、果实为食,也吃昆虫。2—7月繁殖,每产仔1—3只,1年繁殖1次。毛皮兽, 粪可入药。
黑线仓鼠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450米的山地草原。昼伏夜出。以草籽、蒿籽为食,也吃昆虫和绿色植物。有贮食习性。不冬眠,贮藏食物过冬。1年繁殖3—5次,每产仔4一8只,以5只为最多。幼仔出生后1个月可达性成熟。盗食牧草,有害于牧业。
中华窈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2900—3810米的森林、草原、草甸。地下生活,全昼活动。与地下生活相适应,耳、眼退化,前肢特形发达。以植物为食,在地下掘进中将植物根咬断,将植株拖入洞中食用。3T月繁殖, 每产仔2—只,1年繁殖1—3窝。皮肉兼用,骨可入药,有一定经济价值。破坏草场, 危害林木。我国特产。
棕背齬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针叶林、林缘灌丛,活动于倒木和树根下。以植物种子、根、茎、叶、皮、枝条为食。4T月繁殖,每产仔5—7只。春季出生的幼体,当年可参加繁殖。啃食树木,有害于林业;传播森林脑炎,危害人类健康。
大林姬鼠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针叶林、林缘灌丛、山地灌丛。夜行性。活动在倒木下、树枝堆下、树根下。以植物种子、果实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昆虫。4T月繁殖,每产仔4T只。影响植被更新;疫源动物,有一定危害。
小家鼠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2900—3500米的居民区, 进出于居民房舍,也见于近村的田野。昼夜活动,但夜间活动更频繁。以植物种子、茎、叶和果实为食。全年繁殖,食物充足时,生育年龄的雌体年产6T胎,胎平均产仔4-6只。幼体出生后两个月即可参加繁殖。害兽,危害林木。
褐家鼠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固定居民区。进出居民房舍,也见于近村田野。夜行性。以植物种子、茎、叶、果实、根为食,也吃昆虫及动物尸体。全年繁殖,4—5月和9—10月为两个生殖高峰期。每胎产仔2—10只,年产6—10胎。害兽。
林跳鼠哺乳纲啮齿目林跳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森林、灌丛、草原、林间采伐迹地。昼伏夜出。以植物种子、果实为食。我国特产。无害。
蹶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草原、草甸、灌丛草原和林缘地带,以植物种子、果实、茎、叶为食。我国特产。
青鼬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3600米的森林, 居于树洞、岩洞。行动敏捷,善于爬树;也在倒木、朽木上觅食。肉食性,以鼠类、鼠兔、鸟类、鸟卵、两栖类、昆虫为食;破坏蜂巢,盗食蜂蜜,故有“密狗”之称,也吃植物果实。秋季交配,翌年春季产仔,每产2—3只。国家I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 有较高经济价值;以啮齿类为食,有益于林、牧业。
石貂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3200米以上的森林、多石山地、灌丛、草原。多在山崖和乱石堆活动。穴居,夜行性。以鼠类、鼠兔、兔、小鸟、鸟卵、蛙为食,偶食植物果实。国家I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有较高经济价值。捕食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香鼬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息于森林、森林草原、高山灌丛、山地草原、草甸。多单独活动。栖于乱石堆、树洞、岩缝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中。以鼠类、鼠兔、花鼠、小鸟为食。春季2—3月交配,孕期40天,每产7—8只仔。毛皮兽,皮有较高经济价值。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艾虎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栖于海拔3400—3600米平坦的草原区。穴居,侵占鼠兔洞居住。全昼活动,晨昏更频繁。行动敏捷,善游泳。以鼠兔、旱獭、兔、小鸟为食,也能在水边捕鱼和蛙。2—3月交配,孕期56-60天,每产3—5仔。毛皮兽,有较高经济价值。捕食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水獭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水域。栖于海拔2900—3400米的湖泊河流之畔。在岸边附近的大石下、裂缝中或树根、树墩下挖洞而居,洞的另一出口通入水中。群居。以鱼、蛙、水鸟、近水哺乳类为食。4一5月发情,6-7月产仔,每产6—7只。国家I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油可入药,有较高经济价值。
狗灌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 山地灌丛。掘洞而居,有时用旱獭的旧洞。夜行性,行动迟缓。春、夏、秋三季活动频繁。杂食性,吃植物根、果实和蚯蚓、昆虫、蛙、鼠类,也吃死尸。夏末秋初交配,翌年早春产仔,每产3—5只。毛皮兽,確油可入药,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雪豹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于州内各地山地林区。栖于海拔3900米以上的高山裸岩带。居于大型石板下或天然山洞内。平时独居,生殖季节成对,昼伏夜出。以岩羊、野兔、旱獭、雪鸡为食。春季发情交配,秋季产仔,每产1—3仔。国家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珍贵稀有。
猎捌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900米以上的森林、山地灌丛,居于大石板下或大的石洞中。晨昏活动,善奔走。以兔、鼠兔、旱獭、雉类、花鼠为食。3T月发情交配,孕期两个多月,每产2—3仔。国家I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有较高经济价值。
兔狮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于州内各地高山地带。栖于海拔3000—3500米的山地。多单独活动,居于岩缝、石洞、石板下,也利用旱獭的废洞。夜行性,叫声似猫。以兔、鼠兔、鼠类、野鸟为食。2月发情、交配,4一5月产仔,每产3T只。国家II级保护动物。毛皮兽,有一定经济价值。消灭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豹猫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2800—3600米的森林、灌丛、草原、溪谷。独栖或雌雄共栖。夜行性,有时白天也活动。穴居岩缝、石下、灌木下。以鼠类、飓兔、小鸟、蛙为食。春初交配,5-6月产仔,每产2-4仔。毛皮兽,有一定经济价值。捕食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
狼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活动在海拔3200-4000米的森林、草原、灌丛,更多出现在山脊。昼伏夜出,有时白天也活动。随牧群转移活动场所。体躯强健,善于奔跑。以兔、旱獭为食,更多盗食牧羊和小牛。1—2月发情、交配,4—5月产仔,每产5—7只。毛皮兽,有一定经济价值。捕食啮齿类,有益于林、牧业。盗食牧畜,给牧业造成相当损害。但目前数量不多,应加以保护。
赤狐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活动在海拔3100-^000米的草原、森林、灌丛、河谷。洞栖,自行挖洞,或利用天然洞穴。性机敏,行动敏捷,狡猾。昼夜活动。以野兔、旱獭、鼠兔、野鸡、昆虫、鱼、植物果实为食,也盗食家禽。1—2月发情交配,3—5月产仔,每产5-6仔,1年生殖1次。毛皮兽,有较高经济价值。
马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栖于海拔3500—3900米的山地灌丛。性孤独,多独栖,领域性强。草食性,夏秋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包括灌木叶、嫩枝芽;冬天以针茅、披碱草等为主食。10—12月发情交配,翌年5—6月产仔,每产1—3仔。国家U级保护动物、皮肉兼用。麝香是名贵的中药和工业香料原料,有很高经济价值。
林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分布于州内山地林区。栖息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针叶林、林缘灌丛、高山草原、亚高山灌丛,活动在岩石裸出的陡坡之间。独来独往,领域性很强。植食性,包括多种植物的叶、茎、嫩枝、芽。10月至翌年2月发情,5—6月产仔,每产1—2仔。我国特产。国家II级保护动物。皮肉兼用。麝香为名贵中药和工业香料,有很高经济价值。
马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200米以上的森林、高山灌丛、草原。多集群生活,季节性迁移明显。植食性,以多种植物的叶、茎、嫩枝芽为食。10—11月发情交配,翌年6—7月产仔,每产1仔。国家n级保护动物。皮肉兼用,茸可入药,有很高经济价值。
苏门羚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针叶林,活动在峭壁、陡坡附近。成群活动,有时在山脊休息,有时栖于高大云杉下。性机警,活动敏捷,善爬陡岩。植食性,包括许多种植物的叶、茎、嫩枝芽。10月底至翌年2月发情交配.5T月产仔,每产1只幼仔。
盘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山地多岩地带、高山寒漠、高山灌丛。集群生活。植食性,包括许多种植物的叶、茎、嫩枝芽。10月进入发情期,翌年4—5月产仔,每产1—2只。国家H级保护动物。皮肉兼用,头可作装饰品,有一定经济价值。
岩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分布于州内各地林区。栖于海拔3200米以上的森林, 草原,灌丛,裸岩地带。行动敏捷,善攀登,爬坡,常在裸岩乱石间跳跃。集群活动, 晨昏觅食,以多种植物为食。12月至翌年元月发情交配,6—7月产仔,每胎产1只。
国家特有种类特有种是只见于这一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之于这一地区为特有种。区内我国特有种类有:西藏山溪覲、西藏齿突蟾,岷山蟾赊、中国林蛙、康定滑蜥、斑尾榛鸡、雉鹑、蓝马鸡、黑颈鹤、黑头噪鸦、棕背羁、山噪鹏、橙翅噪鹏、大噪鹏、斑背噪鸭、白眶鸦雀、凤头雀莺、黑头帀鸟、朱码、红耳鼠兔、高原兔、中华盼鼠、林麝、山鹘、白眉山雀、棕颈雪雀、小鼠耳蝠、喜马拉雅旱獭、黄脚复齿齬鼠、林跳鼠、蹶鼠,计31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16.49%。两栖类4种,占保护区两栖类的100%;爬行类1种,占保护区爬行类种数的50%;鸟类17种,占保护区鸟类的11.81%,而且在保护区均是繁殖鸟;兽类9种,占保护区兽类的23.68%。
国家规定的保护种类依1989年国家公布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保护动物分为两类。保护区内I级保护种类有斑尾榛鸡、雉鹑、黑颈鹤、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黑鹳和雪豹8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种数的4.28%。I级保护种类有:大天鹅、莺、苍鹰、雀鹰、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猎隼、红隼、燕隼、藏雪鸡、雪鹑、血雉、蓝马鸡、灰鹤、雕鸦、小鸦、灰林鸦、青鼬、石貂、水獭、猶狎J、兔猫、林麝、马麝、马鹿、岩羊、盘羊、苏门羚,计30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15.96%。国家保护动物共计38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20.21%。
国际公约规定的种类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于1981年3月3日在北京签定了中日两国《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该协定规定了中日两国应共同保护的候鸟227种。分布于保护区的有:大白鹭、黑鹳、豆雁、大天鹅、赤麻鸭、绿翅鸭、凤头潜鸭、燕隼、灰鹤、蒙古沙鹄、红脚勰、乌脚滨鹏、黑翅长脚鹏、普通燕鸥、大杜鹃、普通燕鸥、白腰雨燕、角百灵、黄鹘鸽、白鹘鸽、树鹑、虎纹伯劳、红尾伯劳、寒鸦、红胁蓝尾鹃、北红尾鸭、虎斑地鹤、黄眉柳莺、普通朱雀,共计31种,占保护区鸟类的21.53%,占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种类的13.6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的种类1973年3月6日在IUCN的主持下,于美国华盛顿签定了该公约。签约时只有21国,1984年签字国达87个。该公约将禁止和限制贸易的濒危动植物分为附录I和附录II两类。但列入该目录的种类根据情况,每两年变动一次,本书根据1983年名录,保护区列入附录I的有:水獭、雪豹、马鹿、苏门羚、盘羊、白尾海雕、藏雪鸡、黑颈鹤,计8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4.26%;附录R 的有:獪林兔瓠黑鹳、莺、苍鹰、雀鹰、金雕、草原雕、秃鹫、兀鹫、胡兀鹫、猎隼、燕隼、红隼、血雉、雕鸭、灰林鸭、小鸭,计18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10.11%。
经济动物经济动物是指对人类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也称为资源动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直接经济意义的,另一类是具有间接经济意义的。具直接经济意义的种类其产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动物称为具直接经济意义的动物。这类动物包括许多保护动物,因过度利用变得濒危。根据其产品的用途又可分几种类型。皮用种类,皮张可作为工业制革、制裘皮。如:狐、狼、青鼬、石貂、黄鼬、艾鼬、水獭、狗耀、雪豹、詹狎J、兔劭、豹猫、麝、鹿、岩羊、盘羊、苏门羚、高原兔、旱獭、鼠兔、齬鼠、盼鼠、花鼠,计23种,占保护区兽类的68.42%。肉用种类,可以改善人类的肉食结构。如:岩羊、盘羊、苏门羚、马鹿、麝、高原兔、盼鼠、所有鸡类、雁鸭类、山斑鸠、红脚鹏,计25种。羽用种类,羽毛可作装饰或填充料之用。如:雁鸭类、雉鸡、马鸡、血雉、金雕、兀鹫、胡兀鹫、秃鹫、白鹭、苍鹭、黑鹳、鹅鹅,计20种。药用种类,经加工可入药治疗疾病。如:山溪覲、林蛙、岷山蟾赊、蝮蛇、雪鸡、狼、雪豹、马鹿、麝、鼠兔、齬鼠、麻雀、莺、苍鹰,计18种。具间接经济意义的种类不以其直接产品为人类所利用,而以其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活动、作用间接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动物。在保护区这类动物主要是肉食性动物。以啮齿类(包括兔形目)为食的种类有青鼬、石貂、黄鼬、艾鼬、狗獲、兔劭、猶狎I、豹猫、狼、狐及伯劳科、隼形目、鸦形目的种类。以有害昆虫为食的有翼手目、食虫目,鸟类中的鹃形目、雨燕目、佛法僧目、鹄形目,雀形目中的鸦科、伯劳科、鹘鹄科、鹤鹤科、山雀科、旋目雀科、莺亚科、鹤亚科、画鹏亚科、鹤亚科,猛禽中的隼科、鹰科的一些种类及鸦鸭科,涉禽中的鹳科、鹭科、鹤科,还有所有的两栖爬行类。这些动物在保护区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金字塔的上层,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至少是二级消费者,在维持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消灭大量有害动物,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积极作用,而且给林业、牧业带来莫大益处。有些动物更是草原上的清道夫,如狼、狐、秃鹫、兀鹫、胡兀鹫,它们能清除草原上的死尸和老、弱、病、残的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方面有积极作用;在预防传染病发生漫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昆虫区系按中国昆虫地理区划分,州境属古北区的青藏分布区和东洋区的西南分布区交汇处,昆虫种类中既有青藏区的特有种,也有西南区的代表种。还有部分种类是东北区、华北区和蒙新区的种类,古北区昆虫种类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对考察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区系构成分析,州境随着地域及海拔高度的不同,昆虫种类及区系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植物群落和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昆虫种群,有的喜热,有的耐寒;有的喜光,有的喜阴;有的喜旱,有的喜湿;也有呈中间型的。依据自然地理条件与昆虫的种类、分布、数量以及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对生态环境适应性等,结合区系特性,大致可分两种不同类型区域。第一种,洸河、白龙江峡谷区森林草坡地带。该区域海拔在2800-3400米之间。主要包括暗针叶云、冷杉林区。该地区属寒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昆虫种类很明显地呈寒带和温带相互渗透,也有部分种为西南热带区的种类,在此带分布的昆虫种类主要有:同翅目球酚科、酚科,双翅目食螃蝇科,鞘翅目小蠹科和鳞翅目眼蝶科线峡蝶属,峡蝶科及粉蝶科的部分种类;在河谷和林缘为鳞翅目灰蝶属、豹峡蝶属和带眼蝶属的部分种类。第二种,西倾山高原草原地带。该区域海拔为3000T450米。本区属高寒湿润区,植被类型主要为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沼泽草甸和草甸等。在此地带分布的昆虫种类有代表澳洲区最原始蛾类之一的蝙蝠蛾科,全世界已知200种,澳洲有100种,在本区分布的有4种;绢蝶属有9种,其中3亚种1新种,该种昆虫主要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另外在本区海拔3000-3700米的草原、草坡、湿地地带中分布的鳞翅目灰蝶属粉蝶科、凤蝶科、峡蝶科、弄蝶科以及直翅目昆虫类,实为青藏、西南、蒙新区共有种,但在华北区的太行山区也常见。还有部分种类属中国喜马拉雅区的东方种,亦有较多中亚细亚成份的青藏区特有种。
昆虫种类以东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为例,该区昆虫资源种类有10目、59科、164属、238种。如:蜻蜓目蜻科褐带赤卒,蜓科褐蜓1目2科2种;直翅目歳蛟科蠡!K, 丝角蝗科西藏板胸蝗、小稻蝗,斑腿蝗科短角外斑腿蝗,蝗科达氏凹背蝗、达氏凸背蝗、石栖蝗、甘肃鳞翅蝗、红腹牧草蝗、黄腹牧草蝗、短星翅蝗、红翅皱膝蝗、轮纹痂蝗,网翅蝗科华北雏蝗、楼观雏蝗、白纹雏蝗、小翅雏蝗、小雏蝗、中华雏蝗、狭翅雏蝗、东方雏蝗,猛科黑马河凹顶猛等1目6科22种;同翅目沐蝉科柳叶蝉、松沫蝉,叶蝉科大青叶蝉,瘻棉妍科杨瘻棉酚、三堡瘦棉酚,大酚科云杉黑大!W,球蜗科落叶松红瘻球蜗、蜀云杉球妍、落叶松球蜗,妍科松妍、樱桃卷叶酚,盾蛤科柳蛎盾蛤,粉虱科白粉虱等1目8科13种;半翅目蜻科横纹菜蜻、蓝蜻,长蜻科红脊长蜻,盲蜻科四斑苜蓿盲蜻、苜蓿盲蜻、牧草盲蜻、二点叶盲蜻,虽蜻科大水邑、小水邑等1目4科9种;鞘翅目虎甲科多型虎甲铜翅亚种、紫铜虎甲,步甲科大星步甲、黄缘青步甲、大头婪步甲、单齿婪步甲、刘氏三角步甲,龙虱科江龙虱,埋葬甲科大红斑葬甲、红斑葬甲、双斑葬甲,芫菁科中国豆芫菁、西北豆芫菁、眼斑芫菁、小斑芫菁,瓢甲科二星瓢虫、多异瓢虫、奇变瓢虫、横斑瓢虫、七星瓢虫、横带瓢虫、纵条瓢虫、黑缘红瓢虫、九斑食植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黄斑盘瓢虫、龟纹瓢虫锚斑变型、环艳瓢虫、小艳瓢虫,蜒螂科臭蛛螂、蛛螂、黑蛛螂,粪蛛科粪堆粪金龟,鲍角金龟科东北黑鲍金龟、紫绒金龟、黑棕鲍金龟,花金龟科绿星花潜、黑绒金龟,丽金龟科多色丽金龟,蜉金龟科宜蜉金龟、蜉金龟、两星牧场金龟,天牛科密条草天牛、幽天牛,小蠹科冷杉梢小蠹、云杉四眼小蠹、云杉大毛小蠹、重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象甲科山杨卷叶象、西伯利亚绿象、隆脊绿象、遮眼象、松树皮象、大灰象甲,叶甲科杉针黄叶甲、白杨叶甲、守瓜、附萤叶甲、柳隐头叶甲、毛角沟臀叶甲、红斑隐头叶甲、蓝负泥虫、柳蓝叶甲、黄曲条跳甲等1目16科67种;脉翅目草蛉科中华草蛉、小四星草蛉1目1科2种;毛翅目石蛾科石蛾1目1科1种;鳞翅目凤蝶科黄凤蝶,绢蝶科白绢蝶、黄毛白绢蝶、小红珠绢蝶、小红珠绢蝶甘南亚种、小红珠绢蝶秦岭亚种、依帕绢蝶、依帕绢蝶青海亚种、四川绢蝶指名亚种、君主绢蝶、君主绢蝶大通山亚种周氏绢蝶、红珠绢蝶,峡蝶科福豹峡蝶、老豹峡蝶、小豹峡蝶、斐豹峡蝶、灿豹峡蝶、蟾豹峡蝶、捷豹峡蝶珍珠峡蝶、灰珠峡蝶、大红峡蝶、小红峡蝶、朱峡蝶、白钩峡蝶、孔雀峡蝶、重环峡蝶、单环峡蝶、银丝豹峡蝶、小环峡蝶、紫闪峡蝶、黄缘峡蝶、尊麻峡蝶、线峡蝶、直缘小豹峡蝶康定亚种、黑基小豹峡蝶盐源亚种、印度赤峡蝶,粉蝶科橙黄粉蝶、黄粉蝶、橙斑襟粉蝶太白亚种、斑缘豆粉蝶、山豆粉蝶、橙黄豆粉蝶、欧洲粉蝶、东方粉蝶、太苹粉蝶、皮氏襟粉蝶、酪色苹粉蝶、黑斑苹粉蝶、角翅粉蝶、锐角翅粉蝶、•黑脉粉蝶、云斑粉蝶、菜粉蝶、红襟粉蝶、突角小粉蝶、锯纹小粉蝶、小粉蝶,眼蝶科白眼蝶、多眼蝶、蛇眼蝶、红眶眼蝶、西藏带眼蝶、斗眼蝶、星斗眼蝶、蒙链眼蝶、珍眼蝶、小型林眼蝶、大斑草眼蝶、小斑草眼蝶、西氏沙眼蝶、褐眉沙眼蝶,灰蝶科银灰蝶、豆灰蝶、琉璃灰蝶、玄灰蝶、彩灰蝶、乌灰蝶、艳灰蝶、白斑蓝灰蝶、尖角银灰蝶、后斑琉璃灰蝶,弄蝶科黑豹弄蝶、大灰黑点弄蝶,觐蝶科双基小觐蝶、小!®蝶,巢蛾科巢蛾,卷蛾科云杉球果小卷蛾、冷杉芽小卷蛾,蝙蝠蛾科虫草蝠蛾、玉树蝠蛾、蒙原蝠蛾等1目11科94种;双翅目蜂虻科乌蜂虻、白尻蜂虻,食虫虻科中华盗虻、盾盗虻,虻科短瘤虻、黑灰虻、牧村虻,食妍蝇科黑带食蛭蝇、鼠尾管食酚蝇、灰被管食妍蝇、斜斑鼓额食妍蝇、梯斑黑食螃蝇、短翅细腹食蜗蝇、印度细腹食酚蝇、大灰食蜗蝇、凹带食蜗蝇、宽带后食蜗蝇,大蚊科大蚊、斑大蚊等1目5科19种;膜翅目熊蜂科两色大熊蜂,蜜蜂科中国蜜蜂、意大利蜜蜂,叶蜂科落叶松红腹叶蜂、松扁叶蜂,树蜂科云杉大树蜂,蚁科黑大蚁、黑山蚁、暗褐蚁等1目5科9种。
昆虫资源和开发利用以碌曲县东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为例。在本区内分布的资源昆虫主要是鳞翅目蝶类和部分蝙蝠蛾类。据初步统计、整理、鉴定,蝶类资源昆虫为8科、44属、97种、9亚种、1新种,蛾类1科、2属、3种,实为保护区一大生物资源。又以其蝶类体态窈窕,艳丽多姿,在飞舞、探吸花蜜的过程中,既帮助植物传花授粉,自身斑斓的色彩图案,点缀了大自然,使自然界更加绚丽多彩,也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誉为“虫国的佳丽”、“会飞的花朵”、“有生命的灿烂图画”。蝴蝶,已经成为美的象征。但其幼虫不少种类为森林和草原害虫,给林牧业生产造成灾害。因此,鉴别和研究蝴蝶,对保护和利用蝶类资源,防治虫害,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艺术欣赏以及成虫的色彩图案在工艺上的运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蝴蝶珍稀及特产种类有:黄凤蝶、黄凤蝶西藏亚种、角翅粉蝶、锐角翅粉蝶、锯文小粉蝶、红襟粉蝶、福豹峡蝶、老豹峡蝶、斐豹峡蝶、孔雀峡蝶、大红峡蝶、紫闪峡蝶、黄缘峡蝶、小红珠绢蝶、小红珠绢蝶甘南亚种、小红珠绢蝶秦岭亚种、红珠绢蝶、白绢蝶、黄毛白绢蝶、君主绢蝶、君主绢蝶大通山亚种、依帕绢蝶、依帕绢蝶青海亚种、四川绢蝶指名亚种、周氏绢蝶(新种)、白眼蝶、蛇眼蝶等。有观赏价值的种类达60余种,其中以峡蝶科最为丰富,次为粉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绢蝶科和风蝶科占的比例较小,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及蝶类的垂直分布情况将蝶类资源分3个产区,即沈河则岔峡谷区、东海高原湿地区和西倾山高山草甸区。
洮河则岔峡谷——垂直景观洮河支流——则岔峡谷是碌曲县著名的旅游区,也是甘肃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境内山势巍峨陡峭,石林从半山到谷底到处可见,自然景观秀丽迷人。从则岔东沟至贡去乎最高海拔4300米,最低海拔2900米,高差达1400余米。该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形成独特而又比较完整的原始植被垂直景观。从洸河沿岸干热的河谷疏林灌丛草地,沿则岔河顺流而上,主要是凉性暗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圆柏等。云、冷杉主要分布于阴坡沟谷,圆柏则出现于向阳坡地。林缘以外主要是寒温性灌丛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垂直景观。这里有奇石怪岩,森林与草场相互交错,织映岀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蕴藏着草原性格的深奥,犹如清晨淡淡的白雾,清纯柔美中,隐露岀不屈的苍劲,繁衍着许多崛起的生命,是一个天然珍稀动物园。由于这些自然生态特点,此地分布有资源昆虫——蝶类的凤蝶科、峡蝶科、粉蝶科、绢蝶科、眼蝶科和灰蝶科等重要珍贵种类和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观赏种。此外还有多姿多彩、色艳香浓、品种繁多的名贵花卉,如鲜艳夺目的报春花、如火如荼的杜鹃花以及华贵而高雅的爬地柏等等,给则岔峡谷石林地带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尕海高原草甸——湿地景观尕海高原草甸、湿地及高原淡水湖泊坐落在碌曲县以南,西倾山下,是甘肃省建立的候鸟自然保护区。东南部为著名的郎木寺,以河为界分为四川省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碌曲县辖区。以山为界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境内四周环山,兰郎公路贯穿其境,辽阔的尕海草原西南部是东海湖,总面积为10.8万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600米,最低海拔3400米,该区地形平缓,植被类型主要是草甸、沼泽草甸湿地景观。在此生境下分布的蝶类资源以峡蝶科和眼蝶科的种类最多,粉蝶科、弄蝶科和灰蝶科次之,凤蝶科和绢蝶科的少数种类也能见到。另外,夏季在湖区湿地还可观赏到南来北往、来此地生儿育女的、属国家I级保护的珍稀动物一一黑颈鹤为首的80余种候鸟。少数民族把鹤类看成是一种吉祥、神圣、幸福和美的象征,也是美好生活的征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这个雁群迷草丛、鹤阵舞玉涟、云鸟争飞,成群蝶类飞舞嬉戏,被誉为高原神湖——获海,成为各种珍稀动物的乐园,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神奇。
西倾山高山草甸——绢蝶产区西倾山位于碌曲县东南部,是甘肃、青海、四川3省的界山,其东麓是洮河的发源地,与西倾山相连的李恰如、额日宰和石龙达山等群山沟壑构成了此区独特的山原地貌。最高海拔4483米,最低3400米,高差为1083米。属高寒湿润地带,气候寒冷,温度低,没有绝对无霜期。植被类型以短柄草为建群种, 但随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的变化分别组成不同的群落。呈亚高山草甸和草原草甸垂直景观。在海拔4000米以上为灰裸岩地带,在山梁及裸岩带中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中华绿绒蒿、点地梅、小代黄和景天科的红景天等矮生植物类型,由于山顶积雪时间长,呈雪线景观。沿碌曲与玛曲县界山的分水岭处驻足向南远眺,万壑群山和辽阔的玛曲大草原尽收眼底,著名的首曲黄河像仙女飘落的银色玉带,由东向西从草原的中心地带绕城而过。绢蝶是我国蝶类各科中最为珍贵的种类。绢蝶翅形浑圆,鳞片稀疏,翅膜无色半透明,状似丝绢,因而得名。翅面常有黑色、红色和蓝色斑纹或斑点,体态淡雅而华贵, 耐寒性能极强。西倾山区是保护区绢蝶产区之一,在此生态环境条件下默默地繁衍着多种珍稀的绢蝶,如白绢蝶、黄毛白绢蝶、红珠绢蝶、小红珠绢蝶、小红珠绢蝶甘南亚种、小红珠绢蝶秦岭亚种、依帕绢蝶、依帕绢蝶青海亚种、君主绢蝶、君主绢蝶大通山亚种、四川绢蝶指名亚种和新种——周氏绢蝶等在此区的山原地貌中到处可见。尤其是在海拔4000米的地带生长着绢蝶喜食植物——红景天,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最大植株冠幅达50厘米余,高达30厘米余,形如馒头状,成千上万的花朵点缀其上,无不充满大自然的美感。
珍稀及观赏蝶类凤蝶科有黄凤蝶、黄凤蝶西藏亚种。绢蝶科有白绢蝶、黄毛白绢蝶、红绢蝶、小红珠绢蝶、小红珠绢蝶甘南亚种、小红珠绢蝶秦岭亚种、依帕绢蝶、依帕绢蝶青海亚种、四川绢蝶指名亚种、君主绢蝶、君主绢蝶大通山亚种、周氏绢蝶。峡蝶科有福豹峡蝶、斐豹峡蝶、老豹峡蝶、小豹峡蝶、灿豹峡蝶、大红峡蝶、紫闪峡蝶、白钩峡蝶、蟾豹峡蝶、捷豹峡蝶、珍珠峡蝶、灰珠峡蝶、小红峡蝶、朱峡蝶、尊麻峡蝶、孔雀峡蝶、重环峡蝶、单环峡蝶、银丝豹峡蝶、小环峡蝶、黄缘峡蝶、印度赤峡蝶、线峡蝶、直缘小豹峡蝶康定亚种、黑基小豹峡蝶盐原亚种。粉蝶科有山豆粉蝶、橙黄豆粉蝶、小粉蝶、锯纹小粉蝶、突角小粉蝶、橙黄粉蝶、黄粉蝶、菜粉蝶、云斑粉蝶、欧洲粉蝶、东方粉蝶、黑脉粉蝶、大苹粉蝶、皮氏襟粉蝶、酪色苹粉蝶、角翅粉蝶、锐角翅粉蝶、黑斑苹粉蝶、橙斑襟粉蝶太白亚种、红襟粉蝶、斑缘豆粉蝶。眼蝶科有白眼蝶、多眼蝶、蛇眼蝶、红眶眼蝶、西藏带眼蝶、斗眼蝶、星斗眼蝶、蒙链眼蝶、珍眼蝶、小型林眼蝶、大斑草眼蝶、小斑草眼蝶、西氏沙眼蝶、褐眉沙眼蝶。灰蝶科有银灰蝶、豆灰蝶、琉璃灰蝶、玄灰蝶、彩灰蝶、乌灰蝶、白斑蓝灰蝶、艳灰蝶、尖角银灰蝶、后斑琉璃灰蝶。弄蝶科有黑豹弄蝶、大灰黑点弄蝶。舰蝶科有双基小规蝶、小规蝶。
水资源总量州境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其上游河流纵横,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年平均径流量稳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分布均匀,补给来源可靠。自治州的水资源总量为254.1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为101.1亿立方米,占甘肃省自产水量的33.9%;入境水量为153亿立方米,按产水模数计为26.1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1.11亿立方米。分布趋势为南部大于北部、西部大于东部。按流域水系共划分为黄河干流区、大夏河区、洮河源至阿拉区、洮河阿拉至柳林区和白龙江拱坝河区5个分区。
黄河干流区境内地域包括玛曲全县,评价面积10190.80平方千米,年降水量654.43毫米,自产水资源量27.1亿立方米。
大夏河区包括夏河县部分地域,评价面积4675.42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462毫米,自产水资源量7.30亿立方米。
洸河源至阿拉区包括夏河、碌曲两县部分地域,评价面积6729.55平方千米,其中夏河部分评价面积1485.73平方千米,碌曲部分为5243.82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616毫米,自产水资源量15.1亿立方米。
洸河阿拉至柳林区包括碌曲、夏河、临潭、卓尼、迭部5县所属部分地域,评价面积为9622.09平方千米,其中碌曲县54.78平方千米,夏河县2526.57平方千米,卓尼县5419.66平方千米,临潭县1438.05平方千米,迭部县183.03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655毫米,自产水资源量24.16亿立方米。
白龙江、拱坝河区包括迭部、舟曲两县,评价面积为7529.71平方千米,其中迭部县评价面积4546.01平方千米,舟曲县为2983.70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自产水资源量为27.44亿立方米。
水能蕴藏量州境地处黄河、长江上游,是洮河、大夏河以及长江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东部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河谷深邃,河道落差集中,是甘肃省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区。据全省水能资源核算结果:全州各河流(段)的理论蕴藏量为361.37万千瓦, 理论年电能量316.56亿度,占全省总蕴藏量1724.15万千瓦的21%,每平方千米93.27千瓦,高于全省每平方千米38.7千瓦的平均数。
降水境内年降水量大致在500—800毫米之间,郎木寺一带达800毫米以上,向南北方向递减。在西北部与临夏交界处的阿尼念钦山脉为甘南降水高值区,降水量达900毫米,夏河一带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全区平均年降水量633.4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245.4亿立方米。径流境内年径流深在150-500毫米之间。东南部白龙江区水资源丰富,年径流深300—500毫米;东部临潭、卓尼区年径流深200—500毫米;西南部玛曲、碌曲区年径流深200-300毫米;西北部除阿尼念钦山脉径流达500毫米外,夏河一带最少,年径流深仅在150-200毫米之间。径流年际变化较小,黄河干流及诸支流年径流Cv值除大夏河略大于0.4外,余皆在0.2—0.4之间。其中白龙江区在0.2—0.25之间。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较大,最大连续4个径流量月为7—10月,约占年值的60%,4-6月灌溉用水高峰期的径流量仅占22%。
地下水境内地下水资源为41.11亿立方米,均为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资源。其中黄河干流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2.2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12.02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大夏河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20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6.54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洮河源至阿拉区夏河部分地下水资源量为1.37亿立方米,碌曲部分地下水资源量为4.84亿立方米,共为6.21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9.23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洮河阿拉至柳林区,夏河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25亿立方米,碌曲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0.05亿立方米,卓尼地域为5.43亿立方米,临潭地域为1.27亿立方米,迭部地域为0.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9.21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为9.5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白龙江、拱坝河区的迭部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5.72亿立方米,舟曲县地下水资源量为4.52亿立方米,总量为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为13.60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
水质境内所属各县均处三河(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白龙江)之上游,江河两岸无大的污染源,水质纯净。从各县水质化验结果及水质,水质对水资源的利用无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值、总硬度等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符合人畜饮水、农田与草原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为验证水质情况,借鉴地处大下游的双城、折桥、折桥下3站(均属临夏州辖)1981年实测资料和洮河红旗站的实测资料评价,大夏河、洮河水质均为一级水质;对玛曲县区域黄河水质的化验结果表明水质尚好,当地无大污染源,属一般水质。但在州属各县部分地方因水质问题发生地方病,主要为人畜饮水中的碘低氟高所致。水中缺碘(或人体难吸收碘)产生使人的甲状腺肿大和氟含量高引起的氟骨症等病变的地方性疾病。
太阳能资源境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州平均年辐射总量135-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其地理分布自东向西递增,绝大部分地方属太阳能较丰富区。有两个大于140千卡/平方厘米•年的高值区。一个位于玛曲、碌曲、夏河所辖的青藏高原部分,另一个在夏河县佐盖多玛夷平面上。其中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在玛曲县,平均辐射量为143.26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辐射最小的为舟曲县,年均辐射量为123千卡/平方厘米•年。境内各地日照时数1842—2584小时,分布规律与太阳总辐射完全相同。按全省区划指标将自治州分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较丰富区和贫乏区。丰富区包括玛曲县全部;碌曲县的采海、郎木寺、拉仁关、玛艾、西仓等乡;夏河县的九甲、拉卜楞、扎油、阿木去乎、桑科、科才、牙利吉;合作市的那吾、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卡加道、等乡镇;卓尼县的完冒乡;迭部县的益哇乡。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大于210天,年日照时数2200-2600小时。较丰富区包括夏河的甘加、曲奥、麻当、达麦、王格尔塘、唐尕囊、吉仓;合作市的卡加曼、博拉、勒秀、加茂贡等乡;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160—210天,年日照时数1900—2200小时。碌曲县的西仓、双盆、郎木寺、阿拉等乡;卓尼县的尼巴、刀告、扎古录、阿子塘、康多、勺哇、恰盖、申藏、卡车、大族、木耳、柏林等乡;临潭县的初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新城、流顺、新堡、扁都、三岔、龙元、总寨、陈旗、石门等乡;迭部县的旺藏、桑坝、卡坝、阿夏、多儿、电尕、达拉等乡;舟曲县的武坪、大峪、池干、坪定、弓子石等乡。贫乏区包括舟曲县的大部,迭部县的洛大、花园、腊子等乡。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小于160天,年日照时数小于18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与较丰富区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在冬春两季,晴天日数多,可利用20-24天/月。贫乏区主要是利用粮食作物生长季节的生理辐射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冬春季节利用价值较小。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境内开发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地区之一。从70年代起就开始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太阳能利用研究小组1977年改称太阳能研究室。以研制和推广农村太阳灶为主。研究试制成3种不同类型的太阳灶《阶梯状聚光太阳灶》、《正抛物面轴外聚光太阳灶》、《抛物折迭聚光太阳灶》。并在与合作市的那吾乡、临潭县的流顺乡进行推广试点。这一成果在当时属国内首创,对以后太阳能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80年代起,加强科技攻关,采取了研制与示范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将太阳能采暖房的研究示范课题列入自治州科技计划。通过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和示范试验,解决了诸多难题,先后研制成各种不同的太阳能被动采暖房,活动式太阳能家畜药浴设施,水泥壳式太阳灶,太阳能新型活动帐篷,太阳能热水系统越冬浴池,太阳能发电补充装置及逆变器,GN—1型太阳能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节能日光温室,太阳能牛棚、羊圈、鸡舍以及太阳能集热器等。部分科研成果获得省、州科技进步奖。其中玛曲县曼尔玛小学的折线性集势间式太阳能教学楼,独具一格,属国内首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时为合作师专)太阳能基地建筑采暖示范和全州农牧区推广太阳能光伏电源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全州科研成果的完善和提高,而且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自治州在太阳能的研究、推广、设计、施工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1985年到1990年,自治州太阳能研究室和能源推广站共生产《轴外聚光太阳灶》、《水泥壳小镜片太阳灶》1500多台。在此期间,全州共推广各种形式的太阳灶1856台。太阳能光伏电源热水器、太阳房、节能温室等生产已初具规模,以生产研制太阳能节能产品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为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自治州制定了 “关于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的暂行规定”,并对建造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者给予优惠扶持。规定在示范期间建造的太阳能建筑(包括民宅)国家给予25%—30%的补贴。1988—1990年在夏河县的4个乡,玛曲的7个乡,碌曲的2个乡,推广风力发电机10台,太阳能电视插转台2座,太阳能光伏电源430台(套),解决了500多户牧民的照明问题,其中200多户看上了电视。随着推广工作的发展,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工作随之开展。全州建立设备维修点3个,举办太阳能技术应用和风能资源利用学习班两期,培训科技推广人员近百人次。
太阳能示范基地建设州内太阳能示范基地于1985年建立。第一期示范项目共6个方面32项,太阳能项目补贴300万元,项目涉及教育、畜牧、农林、科普文化、医疗卫生、公用建筑、生活福利等方面。1985年,国家建设部科技局将甘南列为“七五” 太阳能科研示范点,国家计委将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列为太阳能示范基地,并拨款300万元,作为太阳能采暖设施补助。合作师专先后建成太阳能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宅楼、图书馆办公综合楼、单身职工楼、学生食堂等10项,还将后勤办公楼改造为温室型太阳能建筑。经采暖期实测,热环境效果良好。甘南州从此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建筑楼群——合作民族师专(现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太阳能校舍。从此,州内太阳能建设全面铺开。至1990年,共投入太阳能补贴351.4万元,建成40个项目。其中教育方面占19个项目,从保育院、小学、中学、中专、大专,形成了教育系统太阳能采暖的建筑系列;其次为医疗卫生系统、科技系统、畜牧系统等。先后新建或改建居民太阳房100多栋,还对农牧区群众住宅进行了太阳能采暖示范。据测算全州6万平方米太阳房,每年可节约原煤3400吨;8个太阳能浴池以及1000平方米的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年节煤504吨;1856台(套)光伏电源以及数千台太阳灶,可节煤107.2吨。为保护植被消耗、防止环境污染、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和生活费用作了有益的探索。太阳能光伏电源的推广,为自治州边远农牧区生产及野外工作、旅游、各族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电力供应另辟蹊径,并在宣传中央的各项政策,传递经济信息,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南湿地资源境内湿地主要有沼泽、河流、湖泊等类型,总面积533236.9公顷, 其中河流湿地54027.2公顷、湖泊湿地4830公顷、沼泽湿地474241.9公顷、人工湿地137.8公顷。湿地的生态效益约38304亿元,经济效益约为150200亿元。甘南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主要分布在碌曲县尕海乡,玛曲县尼玛、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欧拉、阿万仓等6乡和河曲马场,夏河县桑科、甘加、牙利吉、王格尔塘、博拉、科才、阿木去乎等7乡,多数具有泥炭,其中玛曲黄河首曲湿地和碌曲尕海湿地属于国家重要湿地,也是我国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国际泥炭协会秘书长汉斯先生在甘南考察时,评价甘南的泥炭湿地资源是目前国际上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泥炭地,是自然遗产和人类有独特性质的文化历史遗产相结合保存最完好的典范。保护好甘南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持黄河中下游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河首曲湿地黄河首曲湿地位于玛曲县境内,地处黄河上游第一弯,是黄河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首曲湿地总面积为37.5万平方千米,湿地类型主要有沼泽、泉水、湖泊、滩地、河流等,主要分布在尼玛、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欧拉、阿万仓6乡(镇)和河曲马场。黄河在玛曲境内流程达433公里,黄河首曲湿地有23条一级支流,300多条二、三级支流汇入黄河,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199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黄河首曲湿地列为湿地类型候鸟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有序建设和有效保护。1999年首曲湿地列入《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黄河首曲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维持缓和黄河中下游生态平衡方面有积极作用,独特的高原湿地资源使黄河首曲湿地成为一个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境内栖息着黑颈鹤、黑鹳、胡秃鹫、金雕、雪豹、野驴、白唇鹿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有豺、棕熊、水獭、猞猁、蓝马鸡等2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大白鹭、斑头雁等省级重点保护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保护动物;有各种植物4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羌活、贝母、冬舂夏草、雪莲、羊肚菌、独一味等20余种。
渔业资源保护2011年,开展黄河上游珍稀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工作,采集驯养成活黄河上游经济土著鱼类亲本3359尾,孵化成活极边扁咽齿、黄河裸裂尻鱼鱼苗40余万尾,申报了农业部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和甘肃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完成省农牧厅组织黄河上游土著鱼类——极边扁咽齿鱼增殖放流苗种竟标额20万元。甘肃省农牧厅、州人民政府首次在夏河县裸裂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黄河上游玛曲段联合开展了甘肃省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珍稀濒危土著鱼类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苗种41万尾。申报临潭冶木河羊沙河和白龙江舟曲段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面积2677公顷。卓尼县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项目已列入农业部2012年投资项目储备库。全州生产虹鳟、金鳟鱼11吨,虹鳟、金鳟鱼苗种15万尾,产值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