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琼达合仓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5020230000110
作品名称: 鲁琼达合仓寺
其他名称: 鲁琼达合仓寺嘎丹彭措林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10.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4.2
主题词: 宗教建筑

作品简介

藏语全称为鲁琼达合仓寺嘎丹彭措林,意为“具喜圆满洲”亦称为录竹寺、大扎寺。位于县境札古录乡境内。早在苯教盛兴时,为朗秀嘉哇洛哲、襄秀旺格嘉沃(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襄秀旺格嘉沃为四川阿坝地区苯教岗勒寺的襄秀道丹巴之后裔)、泽秀敦尼益喜(似指甘加作海寺的创建者敦尼夏赛哇)创建。初奉八思巴法王改苯信佛时,曾与信奉苯教的人士前来进行辩论,达元巴活佛以《慈氏愿》和《普贤行愿品》的经教传授使对方折服,决定弃苯皈佛,并各自奉献了自己的寺院。为祝贺吉祥缘起,达元巴活佛赠了一尊释迦牟尼“朗达玛彻木抛玛”佛像。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这尊佛像初奉安于作海寺院。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藏历第十二胜生土龙年,卓尼土司洛桑顿珠(杨威)、德塘堪布仑央巴二人将鲁琼寺改宗为黄教,命名“嘎丹彭措林”,又称为“齐哇鲁琼寺”,为禅定寺主要属寺之一,历由禅定寺委派法台主持该寺教务。公元1954年(藏历第十六胜生木猴年)寺院迁至当今寺院所在地,称为齐哇•达合仓寺,又称大扎寺。 寺院内主要圣物有:语化药师佛像、弥勒“果尔旋”像以及高约16尺很具加持的弥勒佛等许多佛像。主要经典有:《甘珠尔》大藏经4部,《丹珠尔》大藏经3部,用金汁、墨汁书写的《般若经十万颂》二部,并有部分圣哲全集。 每年四季。举行祈愿法会、供施垛玛食子仪轨、铁坛城法仪轨、五供节祭等法事共75天,正月初举行法舞会。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襄秀旺格嘉沃
相关人物
洛桑顿珠
相关人物
德塘堪布仑央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