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67
专题名称: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0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莲花山又称“西崆峒”,位于冶力关镇东部15公里处,坐落在临潭县八角乡境内。主峰玉皇阁海拔3578米,山上无数尖峰耸立,形似莲瓣,中部峰顶平而圆,状如莲蕊,整个山峦酷似一朵岀水芙蓉,因此被叫作莲花山。峰体南北宽约1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山形奇特,四面危崖千仞,远望四壁如削,近看苍翠挺拔,空谷幽涧,流水叮咚,有玉皇阁、水帘洞、舍身崖、蛇倒退、独木桥、夹人巷、金顶等近百处景点。 从山底到山顶,依次错落别致地修造了大小20多处楼阁殿宇,其中的雕画别具匠心,尤其是吴家庵石雕佛像,据专家们鉴定为北魏年间所刻,有极高的历史考研价值。在莲花山各建筑群中,塑造的神像神态各异,楼宇、建筑亦各具风格这些楼宇,有的悬垂半空,有的顶戴峰巅,有的镶嵌于III肖壁上,是甘南、临夏两地佛道两教的圣地。山中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遗迹及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甚多,相传莲花山是轩辕黄帝曾经问道的仙人广成子羽化之所,又是佛道两教的圣地,自然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登上金顶,站在云海浮动的峰顶,更会产生羽化登仙的感觉,五地八县的山河尽收眼底,使人 飘逸欲仙,心旷神怡。 莲花山既是沈州“花儿”的发祥地,也是周边汉、藏民众祈福之地。关于莲花山和这里“花儿”盛会的由来,当地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冶木河恶浪滚滚,有一条黑蟒出没其中,兴风作浪,残害黎民,致使莲花山一带生灵涂炭,人迹罕至。昆仑山上的金花娘娘要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正好路过这里,见此情景,大为不满。于是抖落身上携带的一朵莲花,化作一座大山,把作恶多端的黑蟒压在冶木河畔,这就是现在的莲花山。从此冶木河风平浪静,莲花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吃水不忘打井人”,当地百姓为纪念金花娘娘的恩德,便在山上大兴土木,修造庙宇。农历六月初六是殿堂竣工的日子,人们要举行落成仪式,因为当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有的主张念经,有的主张唱戏,无法统一庆贺形式。正在人们为此大伤脑筋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顺着声音寻去,池畔一位仙女与一位青年正在对歌。仙女长裙曳地,一手托莲花,一手摇彩扇,歌声传入人们的耳朵,沁人心脾,令人兴奋。人们赶到池畔,惊动了仙女和那位青年。仙女急忙手挽青年,踏着白云向天空飘去,仙女和青年渐渐不见,但那动听的歌曲却激动着人们的心灵,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顿时,莲花山歌如潮水,远播四方。这歌曲就是洮州一带的“花儿”。沈州“花儿”,是同河湟“花儿”齐名的洮岷“花儿”的一枝奇秀,它根植当地汉、回、藏群众的心底,带着远古的乡土气息,凝结了洗河儿女对一方热土的挚爱,和着时代的节拍,传唱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是这里传统的浪山“花儿会”,会期歌手云集,彩扇飞舞,花伞飘动,花儿之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参加人数之多,“花儿”内容之丰富,规 模之大,其情之盛,名扬省内外,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歌 手。 景点之一:莲花宝殿。莲花宝殿在1943年毁于战乱,现在的大殿是1985年重新修建的。“莲花宝殿”四个字是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殿进深五间,宽五套九间,建筑面积共有330平方米。大殿顶部翘角飞檐,当地人叫九扎角,象征着九瓣莲花。在大殿的顶上饰有宝瓶,里面装了十二味中草药及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等八宝,还有青棵小麦等五色粮食。大殿外面的装饰结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色,体现了藏汉人民的团结。刻有五狮闹顶、双象供天、八仙庆寿、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石榴佛手、丹凤朝阳、蝙蝠、葡萄等图案。莲花大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释迦牟尼、关公、韦陀、四大金刚以及迦叶尊者、阿难尊者。 景点之二:紫霄宫、伽兰殿。紫霄宫有两座宫殿,北面坐北朝南的叫紫霄宫,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在道教的经书中描绘真武大帝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脚下踏着龟蛇,头顶罩圆光,形象显得十分威猛。现今各地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塑像都是披发跣足。所以民间叫“披发祖师”,又因能驱魔,也叫“魔祖师”。真武大帝从明朝开始名声显赫起来,这是因为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时,传说真武大帝曾显灵相助。朱棣登基后,下诏封真武大帝 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在紫霄宫的南面,还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殿叫伽兰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左右两边各有九个伽兰神的塑像。这十八个伽兰神来自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传说。从前有一个人总是借外甥的钱,但从来不还,死后佛让他转生成牛到外甥家还债。于是他托梦于外甥,在梦中告诉了自己的遭遇。外甥被梦惊醒,是时仆人告诉他,家里的母牛刚刚生了一头小牛,外甥赶快跑到牛棚里去看,果然是头小牛,于是他告诉家里所有的人,这头小牛以后可以自由出入宅院,不需用绳子拴住,不能让小牛干活,转生为牛的舅舅非常感动,总想着报答外甥。一天,小牛在山上吃草时,正好听到几个土匪的对话,说晚上要打劫小牛的外甥家,到时候如果这家人不好好招待自己,就把他全家杀了。小牛听后,赶忙跑回家里告诉了外甥,于是外甥提前准备好了酒肉和银子。等土匪一到,马上出门相迎,请土匪到家里喝酒,土匪 酒足饭饱,他又把准备好的银两奉上,这让土匪们非常吃惊,于是问主人怎么知道自己会来的,主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土匪。土匪们听后,被牛的忠诚所打动,从此放下屠刀,开始修行,终于成了正果。 景点之三:灵官殿。灵官殿供奉的是“火车王灵官”王灵官。民间的老百姓都说他是“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传说王灵官真名叫王善,宋朝 徽宗时期人,是当时著名道士萨守坚的弟子。王善本名 王恶原来是淮阴城隍庙里的城隍,萨守坚真人有一次路过淮阴,看到有人用童男童女活祭庙神,萨真人大怒,用雷火把城隍庙给烧了。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救济百姓。十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正在江边洗手,王恶突然 从水中冒出,对萨真人说自己已经私自追随萨真人多 年,现在看到萨真人的功德已高,将要供职天庭,自己愿意做萨真人的部将,奉行法旨。萨真人收其为弟子,将其改名为王善最终修成正道,玉皇大帝封他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居于天庭三十六天将之首。 景点之四:祖师殿。祖师殿里供奉着西藏历史上的三位著名人物,宗喀巴大师、莲花生大师和藏王松赞干布。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宗喀巴明朝初年出生在宗喀,就在今天青海湼中县鲁沙尔,在他成名后人们尊称他为“宗喀巴”,意思是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三岁受居士戒,七岁出家,法名叫“罗桑扎巴”,十六岁前往西藏,遍访高僧求学,三十六岁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 莲花生大师被称为乌金大师。他出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的瓦特河谷一带,是乌仗那国的王子。莲花生曾经继承王位,后来放弃王位,出家到印度游学几十年,先后追随十一位密法大师学习,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密宗 咒师。唐朝天宝年间当西藏发生了大灾和瘟疫,藏王墀松德赞在天宝九年(公元75()年),邀请莲花生到西藏降魔。莲花生大师运用自己的密宗法力,一边消除了各种灾害,一边与苯教巫师展开了激烈斗法,使佛教在西藏得以传播,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后来他筹建了桑耶寺,这是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晚年莲花生大师离开西藏返回印度。据说莲花生大师在降魔伏法时,曾经来到莲花山,所以人们把他供奉在祖师殿。 松赞干布原名叫赤松赞,出生在今天西藏的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强巴宫,是“雅隆部落”的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后来在拉萨建立了吐蕃政权,完成了西藏的统 一。为了盛赞他的功德,手下群臣称他为“松赞干 布”,意思是“刚毅深沉”。关于松赞干布,大家都知道他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当年松赞干布亲自在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文成公主入藏,在拉萨举行了 结婚大典。景点之五:四圣宫。四圣宫是由四座连在一起的大殿组成的,分别是地藏殿、文昌宫、观音殿、关圣殿。 地藏殿,供奉是神像是地藏菩萨。传说地藏菩萨原名叫金乔觉,在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出生在新罗,新罗国就是今天的朝鲜。金乔觉是新罗国的王子,传说他身材高大,聪明过人,对佛经非常痴迷,在唐高祖永徽四年,二十四岁的金乔觉出家当了和尚,并且渡海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了七十五年,圆寂后肉体不坏,被弟子们安放在了佛塔里供奉。今天九华山的肉身殿就是地 藏菩萨成道的地方。 文昌宫供奉着文昌帝君。文昌宫的祖庙在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上。梓潼县文昌宫原名叫“亚子祠”,这是为了纪念东晋的张亚子而建造的。张亚子也叫张育,是当地有名的孝子,对母亲非常孝敬,东晋宁康二年,也就是374年,在抗击前秦王苻坚时战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梓潼县的七曲山上建立了“亚子祠”。最初人们把张育作为雷神龙王供奉的。后来慢慢变成了梓潼的地方神,人们也称它为“梓潼神”。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四川,传说梓潼神曾经在万里桥迎接唐玄宗,唐玄宗曾经封他为左丞相。宋元时期,道教宣传说玉皇大帝命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终 于成了掌管人间的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 观音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右边的是龙女,左边的是红孩儿。唐朝时,为了回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人们把中间“世”字去掉了,人们就称她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的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据说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关圣殿里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塑像两侧是为关公抬刀的周仓将军和他的儿子关平。 景点之六:金顶。民间的说法是天下名山皆有金顶,金顶一般都修建在比较险峻的山峰上,由于白云往往停留在山腰处翻滚流动,这样的山峰不会被云彩遮住,等太阳升起来后,阳光照射在金顶大殿的黄色琉璃瓦上,给人的感觉是金光万丈,整个山峰会笼罩在万道光芒当中,所以叫金顶。 莲花山顶最初修建在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由于常年的日晒雨淋,金顶大殿损坏严重。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当地人重修金顶,在重修时,人们吸取了上次修建的教训,将大殿的屋顶换成了铁瓦。 金顶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相传真武大帝是玉皇大帝的化身。在隋代隋炀帝在位期间,玉皇大帝的三个魂魄中的一个投胎到净乐国皇后身上,生下了真武大帝,所以金顶里的真武大帝是代表玉皇大帝享受人间烟火的。 景点之七:太白殿。太白殿里供奉的是太白金星。围绕地球的有五大行星,太白金星就是离地球最近的那颗。如果是晴天,每天早晨它会出现在东方,人们叫它“启明星”,等到晚上它又会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人们叫它“长庚星”。后来,古人把太白金星神化了。 在佛教和道教的经书记载,太白金星是个女神,她身上穿着黄颜色的衣服,头上戴着鸡冠,手里抱着琵琶。在山西省的芮城有个永乐宫,在永乐宫的壁画上, 太白金星就是以女神的形象出现的。 而在中国的史书中认为太白金星是个战神,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说“太白”有“大将军之象”。在班超写的《汉书》中说“太白,兵象也”,也是说太白金 星是战神的象征,它代表着战争,所以古代的星象占卜 家和军事家常常通过观察金星的变化来决定军事行动。到了明朝,人们受小说《西游记》的影响,把太白金星变成仁厚和善,身背天书,慈眉善目的老者。 景点之八:财神殿。在财神殿里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民间有句俗语:“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 星。”说的就是福禄寿三星。 福星也叫福神,道教说他的名字叫杨成,是西汉时期的人。其实历史上真有其人,真名叫阳城,生活在唐代,家住在今河北省顺平县,据说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曾经在道州(今天的湖南道县)做官。史书中记载说由于水土的原因,道州的老百姓身材特别矮小,当时的道州每年每家都要向朝廷进贡身材矮小的男子,作为矮奴,供皇宫玩游戏。阳城到了道州之后,非常同情当地百姓亲人分离的痛苦,于是冒着丢官的危险,上书朝廷废除了这种残酷的制度。道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阳城,于是建起了庙宇供奉阳城,尊称他为福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道州民》,诗中说:“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这里说的是道州的老百姓害怕子孙们忘了阳城的恩德,于是生了男孩子,取名时都有个“阳”字。从此杨成就成了福神。 禄神是掌管人间官职禄位的神仙,传说姓张。在传统的“福禄寿”年画中,他常常是抱着或是用手牵着一个小男孩儿,所以又有“进子张仙”的说法。 寿星指的是南极仙翁,是掌管人的寿命的,所以人们叫他寿星,也叫老人星。据说经常供奉这位天神,可以让人长寿。以前寿星的样子是:头上戴着如意莲花冠,身上穿着鹤氅(氅就是大衣),胡须头发都是白的,手里拿着玉圭(圭就是古代皇帝、诸侯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的一种玉器,上圆下方,或是上面呈剑头形,下面是方的。)。现在寿星的样子是白发白须、拄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拐杖、前额特别长,并且向前高高隆起,是个高脑门的老人。老寿星之所以有这样的脑门,是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个长颈王,说他身高一丈二,头长三尺,能够长生不死,后来的画家们为了取长寿之意,就把老寿星画成高脑门了。 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三星,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祭祀的时候,每家会把画有三星的中堂挂在堂屋的正面墙上,两边还会配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对联。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