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旅游景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63
专题名称: 冶力关旅游景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181.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冶力关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东北部,北距省会兰州市154公里,西南距自治州府合作市90公里,交通便利,是国内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景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900-3926米,年平 均气温5.1℃~6.7℃之间,气候冬天温暖湿润,夏天凉爽 宜人。这里的自然带谱完整,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景区内有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涛茫茫的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景色秀美的冶木峡、波光潋滟的天池冶海、神态逼真的中国第一卧佛、峰峦叠嶂的石林 佳境、怪异幽静的赤壁幽谷,具有历史意义的农牧民起 义遗址一泉滩,这一切集山、水、林、岩为一身,融险、秀、幽、雄、奇为一体,兼具南方的柔美与北方的壮美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令人回味无穷。 景区于2006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获得了“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 “中国西部十大旅游景 区” “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中国优秀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被美国著名《视野》《探险》杂志评为“人一生中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10年,在澳门旅游峰会上,冶力关景区被评为“中国 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冶力关旅游景区:冶力关镇 冶力关镇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莲花山下的冶木河畔,距县城105公里,距兰州182公里,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全镇总面积17.6万亩,其中草场面积6.71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属半农、半林、半牧区。全镇黄土梁用多,沟壑纵横,四面被高山所环抱,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海拔介于1900-392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5℃。气候温和,是省内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在每年农历的五六月来这里旅游,不仅可以饱览山河美景,也可以亲眼看见莲花山“花儿会”和藏族群众 的“赛马会”的盛况。 冶力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冶力关镇在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有水池县;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枹罕羌人却铁忽反魏,在此自立为王;隋时立水池县;唐代后期陷于吐蕃,筑巩令城驻守;明清属洮州辖地。如今古秦直道犹如一条长龙穿越于山岭之间,宋代大顺城、明代修筑的石庙堡、新城堡、石关堡等城堡残垣古迹犹存。历史上的冶力关镇是一交通要道,东通岷州,西抵藏区,北达狄道,南达洮州。而今,冶力关镇是临潭县北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 是冶力关景区的游览、食宿、娱乐、购物中心。 冶力关镇还有一座城堡,当地人叫作“堡子”。在洮州诸堡中被称为“拱卫洮州第一堡”。据史书记载,新城堡为唐代时吐蕃人初建。到了明初洪武十二年(1379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取洮州后,在藏族土司的帮助下建新城之时,又从军事战守大势布局出发,围绕新城呈放射状地构筑了一批城堡,在冶木河南岸维修筑建了新城堡、后山堡、石庙堡、双河堡,在北面修筑了石关堡、茄羊堡、八角堡,西面修筑了岩子堡、恿家庄堡和邢家庄堡。这些堡子中新城堡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拱卫洮州府所在地新城的第一道屏障。新城堡的城墙为一正方形,四角建有炮楼,堡墙南低北高,全部黑白土质筑建成。如果贼寇欲攻取洮州府新城,必先攻取新城堡,如果新城堡一破,洮州府所在地的新城就有可能不保。如果守住新城堡,洮州府便有保 障。冶力关旅游景区:香子沟 香子沟是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精华旅游景区,全长大约3.5公里,沟底的平均海拔2400米。因为以前在这里的山上经常能看到林麝,当地人把林麝叫作香子, 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也就叫作香子沟了。 林麝属于鹿科,可以说是一种最小的鹿,它的体重20公斤左右,身长大约70厘米,肩高47厘米。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麝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不栖息深山老林,多分布于松栋阳坡山地和疏 林草坡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觅食。它性情 怯懦孤独,很少成群结伙;还喜凉爽,怕曝晒,避暑热;行动敏捷,善爬悬岩陡壁;喜食苔薜、苔草、竹叶、蕨草及芳香性树叶嫩枝。 麝香是十分名贵的药材,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氯、磷酸根等多种营养成分,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本草纲目》记载“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发挥药性。治疗疮毒时,药中适量加点麝香,药效特别明显。 香子沟自山顶而下,形成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瀑布, 清溪潆洄,景区内环境清幽,春天,山木葱郁,空气鲜洁;盛夏,浓荫匝地,幽静清凉,蝉声欢鸣,空气湿润;晚秋,层林尽染,野果累累,可观可食美不胜收;严冬,松林碧翠,万木积雪,粉妆玉砌,晶莹玲珑,一 脈北国风光。是一处天然的生态乐园。冶力关旅游景区:冶木峡(东峡) 冶木峡(东峡)是进入冶力关的第一站。以冶力关镇为界,峡谷分为东峡和西峡,当地百姓习惯上称之为下峡和上峡。通往冶力关镇的峡谷就是下峡也称东 峡,整个冶木峡全长 50公里。 峡谷中的小河发源于合作市扎东梁的山脚下,由很多条小河汇聚而成。以前的冶力关是一片原始森林,经常有狼虫虎豹出没,故又叫“野林关”。由于河水很大,又没有公路,砍伐的木材全由水路运出,所以这条 河又称“野木河”,后改称为“冶木河”。 冶木峡除了秀美的山色,山肖拔的沟壑外,峡谷中还有蓊郁苍翠、千姿百态的林木。峡谷中低处杂木丛生,茂密浓郁,峭岩上松柏挺拔,藤葛缠绕,遮天蔽日。抬头仰望,有的奇松枝干斜出,如龙蛇盘曲;有的枝叶凌空伸展,似振臂揽月;有的似伞盖,如玉簪,形态奇特。河流中间的巨石缝间长着五棵形态各异的奇松,这就是有名的“五松奇石”,河水淙淙流淌,绕石而过,五棵奇松四季常青,相依相偎,风姿绰约。冶力关旅游景区:喜泉飞瀑 喜泉飞瀑在冶木峡东峡中部,是南岸峭岩半壁中喷涌而出的泉水瀑布。瀑布高宽6米余。他是一汪从立壁悬洞中注泻而下的清泉,其水四季清澈。喜泉飞瀑还有一段喜泉变恶泉,再由恶泉变喜泉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喜泉极富灵性,从泉瀑的变化可预知天气,水清则天晴,水浊则天阴,泉水忽浊忽清则将有灾害降临。因此人们称她为喜泉。可是后来喜泉被白石山中修炼千年的蛇精侵占,从此泉水长浊不清,喷涌不定,灾害频繁降临。后来发展到蛇精食人,大凡人畜一到泉边,常常失踪不见。人们看到喜泉变了,不再为人们预忧报喜,人们就称它为“恶泉”。喜泉被白石山蛇精占据的事,被在莲花山修行的“披头祖师”知道了,决心下山为民除害。他让百姓准备了镇妖法物,并邀请镇山 大神赵灵官前往降妖。持法器来到恶泉,将青冈车轴钉入泉眼, 将鸡狗血和酒洒向周围林木山石上,口念咒语,蛇精当即化作一股清烟逃出蛇洞,隐身峡中。赵灵官挥鞭一劈,壁开石裂,留下了现在的赵大峡,蛇精受伤后又躲入一山涧洞穴,赵灵官见状插鞭镇住洞口,口吐三昧真火焚烧。蛇精烧死了,幽谷也变成了火炭色,这就是现在的赤壁幽谷。蛇精一死,泉水又恢复了往昔的灵性,人们又称它为喜泉了。冶力关旅游景区:冶木峡(西峡) 冶木河上游也就是西峡,西峡景区距离冶力关镇13公里,地势平缓,有牧草丰茂的天然牧场,也有地势陡峭、沟深谷窄的链珠峡,下游以林海苍茫、清溪潔 洒、曲径通幽的沟壑为主。 冶力关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土族。全中国的土族人口大约只有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我省的土族主要聚居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 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土族服饰 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穿大裆裤,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间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戴各种名叫“扭达”的头饰。 西峡的第一个景观就是姊妹峰,姊妹峰是石灰岩山体在过去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由于水流长时间侵蚀形成,现在姊妹峰常年被植被覆盖着,就像穿着绿衣服的两个少女,一个胖一个瘦,两个少女常年守护在这里, .就像在迎送从远方来这里参观游览的游人。 第二个景观就是通天桥。走上通天桥,两边的景色优美,就像进入仙境之中。通天桥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松树,叫通天松,因为冶木河两边的谷底长的都是一些矮小的灌木丛,比较高大大松柏都长在山顶和悬崖山肖壁上,唯独这棵松树长在了谷底,周围的藏族同胞认为这是棵神树,于是在树上挂上经幡,祈求神树保佑自己的家人。通天松上挂着的经幡是藏族同胞诵念经文的一种方式,藏族同胞有四种念经的方式,一是用嘴念经;二是用转经筒念经;三是用风念经;四是用水念经,是把经筒装在水轮上,用水的冲力推动经筒转动,经筒每转动一圈就代 表念了一遍经文。冶力关旅游景区:中国第一卧佛 中国第一卧佛位于冶力关镇。这是继乐山大佛之后发现的第二尊大佛。看神态似在仰面朝天闭目养神。这一奇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1994年新华社电讯稿称其为:“是继乐山大佛之后的第二尊石佛。也是我国发现的三尊卧佛中最大最生动的一尊。”同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作过专题介绍。 冶力关卧佛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从规模还是形状都堪称“中国第一卧佛”。卧佛由东西走向,长约十华里(5公里)。所以人们也叫它十里卧佛,相对高度近400米。卧佛足东头西仰卧,东边是莲花山,山峰上有九块巨大的石灰岩石,非常像莲花花瓣,当地人比喻为九瓣莲峰伴佛祖。莲花山就是卧佛的宝 座。 民间关于卧佛还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如来佛祖当年骑白象投胎来到人间,出生后走了七步,地面上七个脚印上生出来七朵莲花,其中一朵就赐给了冶力关,这朵莲花变成了现在的莲花山。等到佛祖涅槃时,从天上散落下漫天的花雨,这些花雨就成了冶力关漫山遍野的树木花草。为了普度众生,佛祖的无数化身留在了人间,这尊卧佛就是其中之一。佛祖也把当年所骑的白象的化身留在了冶力关,这就是冶力关的最高峰一一白石山,从此白象陪伴着佛祖护佑着冶力关的一方百姓。冶力关旅游景区:天池冶海 天池冶海位于冶力关镇以北5公里处的白石山与庙花山之间,湖面海拔2610米,南北走向,长2公里,湖宽几十米至百米不等,呈典型的葫芦状,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冶海冬季水深6米,最深时达15米。冶海的水源来自冶海北面的石门河以及石门河的支流马槽河、香水河和湖底的山泉,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淡水湖。 天池冶海有三奇:一奇就是池水常年清澈甘洌,饮之通身清爽,沁人心脾;冬日满池结冰,冰面平整光洁,冰层中呈现出千万种图案,形如花草树木,山水人物等,形象逼真,是洮州八景之一的“冶海冰图”。二奇就是数九隆冬池覆严冰,而从池南石门坎下流出的池水却是雾气蒸腾,长流不息。三奇就是池水无论旱、涝,始终和石门槛齐平,暴雨连绵中虽浪涛翻卷终不见溢出,烈日暴晒,旱象连连,亦不见其竭。古人曾有诗 云:“茫茫冶海水平堤,万状冰图入眼迷。”当地群众 习惯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相约前来冶海湖观冰图,预测来年的播种和收成。 关于天池冶海的形成,当地还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叫光麻滩。在此居住的人,喝着滩洼里的水,生下来的孩子丑陋无比。在村中有两位老人年过半百,生下一个又麻又丑的姑娘。姑娘相貌虽然丑陋,但却机灵乖巧,一天,姑娘正在村外的小河边洗衣服,忽见飞来一只羽毛华丽的翠鸟,落在河边的树枝上叫着:开了没有?开了没有?丑姑娘不解其意,随口答道:开了!开了!姑娘话音刚落,只听一声霹雳,顿时天崩地裂,眼前的白石山裂成两半,中间奇异地出现了一汪湖水。湖水越聚越多,快要溢出山口了。丑姑娘见此情景,急得又叫:没开!没开!这时湖水就不上涨,湖面开始平静。从此后,冶海周围山青了,草绿了,水清亮了,林木长起来了,鸟雀也来这里 安家了。 当地藏人称天池冶海为“阿玛周措”(阿妈:即妈妈。周措:即龙湖。),是他们崇拜的神湖,千百年来这里朝圣的僧侣,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里也是当地藏僧去雪域圣地拉萨朝圣必经之地,前来朝拜的藏民族把经幡挂满了整个山头。色彩绚烂的经幡随风舞动,显得宁静而庄严。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藏族同胞认为只有朝拜过了天池冶海以及周围的圣地后再去拉萨才算功 德圆满。 这些当然只是传说。实际上冶海湖是山体滑坡后形成的堰塞湖。地质专家调查后认为,现在的冶海湖地区有过两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东西两边形成了高耸的庙花山与白石山,中间的石门河形成了深切下陷的峡谷。据资料记载,1875年,这一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山石瞬间堵塞石门河峡谷,汇集了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形成冶海滑坡堰塞湖。冶力关旅游景区:常爷庙 当地百姓称天 池冶海为“常爷池”“常爷”就是常遇春。据明史记载,常遇春(公元1330年一1369年),回族,字伯仁,今安徽怀远人。自幼习武,体貌奇伟,禀性刚毅,臂力过人。常遇春追随朱元璋戎马生涯十四年,身为名将,战功显赫。当朝翰林学士朱升曾这样评价常遇春的一生,说他“知周而量弘,才沉而气锐”“栉风沐雪,援甲挥戈,身经百战之劳,勇却万夫之敌。侍帷幄而决胜千里,仗麾钺而宣力四方,施号令惟加谨严,与士卒则同甘苦。威名服众, 武略超群”。 在冶力关镇通向天池冶海的半道上,建有“常爷庙”,因其在一个山沟里,当地的老百姓也把它称为宜沟大庙。天下之庙皆为供神奉仙,而常爷庙,供奉着 “十八路龙王”,最为独特的是当地所奉祀的龙王,不 同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全国各地龙王庙里所供奉的龙王,而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常遇春、沐英、徐达、李文忠等明代的18位将军,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冶力关旅游景区:小麦积 小麦积位于中国第一卧佛斜对面的北山上。据说,明朝时在小麦积山上有一座兴隆庵,大殿依山而建,共有三层楼阁,后因历史原因被烧掉了,现在只留下残垣断壁,但仍依稀能看到当年为建庙而开凿的山洞。“小麦积”景观,当地人称“兴隆庵”。以前在峭壁上建有庙宇、楼阁,善男信女们朝者如云,四季香火不断。“文革”时期被毁,只剩下一片整齐的人工开凿的洞子。“小麦积”陡峭岩壁,经风雨剥蚀,呈现出各种自然形态,深陷如兽眼狮头,曲纹似水波荡漾,山体远望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孔,又似张嘴大笑的弥勒佛头像,石洞大似和尚嘴,石缝石窝像眉毛、眼睛、鼻子,突出的岩石又像耳朵,整个头部五官齐 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夕阳西下,彩霞与四周山林相辉映, 十分壮观。 在“小麦积”侧面,有两块平地,每块大约三四亩,一前一后,如同一进两院的大天井,四周悬崖111肖壁,地势十分险要,俗称“石崖天井”。上边一块平地上,一石柱高约7丈,且根部突出,偏于一旁,看上去摇摇欲倾。天井中,还有许多巨石嶙峋而立,宛如庭院假山,相传此处原为神人修炼的庐舍,曾因神人外出而被妖魔侵占,后经神魔斗法,神人用镇魔石将妖魔压入九十 九丈的深渊中。冶力关旅游景区:赤壁幽谷 赤壁幽谷也称赤壁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在冶力关镇西北约6公里处,赤壁幽谷是一个峡谷地带,两峡峡壁宽约6()多米。其中白石山是冶力关境内的第一高山,主峰海拔3917米。赤壁幽谷全长20公里,主要景点大多集中在东西段上。20()5年底,赤壁幽谷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据说彭祖当年曾在这幽静神秘的赤壁峡谷修道,岩畔的仙人洞就是其修身之地。后彭祖移居莲花山谷修行,赤壁峡谷遂被跛足妖魔盘踞,谷底宽大的妖魔石便是妖魔修炼的岩石。 地质专家调查认为,冶力关地区的丹霞地貌大致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支新生代的第三纪。冶力关地区从干燥渐变为湿润的古气候环境,降水形成的洪水沿北西向构造裂隙下蚀切割沙砾岩地层,并沿着岩石的断裂与节理侵蚀,形成冲蚀凹槽和石牙。随着时间推移,流水垂直侵蚀作用加剧,伴随崩塌滑坡的外动力地质改造,沟谷逐渐变深、加宽,流水带走堆放于沟谷中的坍塌体,加之干燥、多风的气候,使沟谷两侧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等地貌,达到集中连片分布的状态。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景区内景点展布格局,流水冲蚀、风蚀等作用塑造出目前的丹霞地貌景观。冶力关旅游景区:中国第一阴阳石(亲昵沟) 具有神秘生殖传说的中国第一阴阳石景点位于冶力关正南方,距冶力关镇约4公里。中国第一阴阳石(亲昵沟)景点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这里除了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第一阴阳石外,还有最富诗意的爱 情桥和情人谷等景点。 一堵赤色开放的洞和一桩直径20米,高50米的峰柱相依相偎在一起,使男根文化的话题不再是夜行者,不再隐秘于屋幔之下,而演绎在这人来人往的通衢旁,矗立在随眼可望的山巅。男根生殖图腾文化遗址留存多处,在世界上,亚玛孙河流域,奥斯陆维格兰雕塑公园就有人工雕成的矗立男根,是人们拜谒的生命之神,人类更是在这根和源的相合中生命不息。 关于这个景观,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冶力关叫野林关,是一块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人民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但就在这风和日丽中,突然有一股淫邪之气降临,青崖沟突生出壁洞。从此这块美丽的地方充满阴霾,灾异不断。特别是从此以后,当地人口中生女多生男少,若是生了男,大多在青壮年时就不明不白地夭亡。日子一久,就连牲禽也是雌多雄少,外部男人进入此地,也常常消失踪迹,当地人民大多逃亡外地。民生疾苦,神灵鉴之,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派巡游大神察明是淫魔妖气所致,便降雄根神柱镇之,这就是镇关雄柱。此柱一立,镇住了淫魔,笼罩的淫气散了,地方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秀美,人口也开始比例恰当,更显男壮女秀,野林关也改称冶力关,青崖沟也叫 阴阳和谐的亲昵沟了。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