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01
颗粒名称: 玛曲县
分类号: F590.3
页数: 21
页码: 118-137
摘要: 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曲部。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本州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 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阿坝县为 邻。
关键词: 旅游景点 玛曲县

内容

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曲部。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本州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 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阿坝县为 邻。
  玛曲县玛曲县隶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曲部。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本州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阿坝县 为邻。
  玛曲县总面积是1019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49万(2011年),其中藏族占三分之二,平均海拔为3700米,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玛曲古属羌族地区,公元663年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才成为藏族的游牧之地。
  玛曲县气候属明显的高原大陆性高寒湿润区,高寒多风雨(雪),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冷季长达314天,漫长而寒冷;暖季51天,短暂而温和。雨水集中,日照充足,辐射强烈,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1.2℃。牧草生长期190天。昆仑山系之阿尼玛卿雪山(积石山)从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西秦岭山系之西倾山从北向南绵延进入县境北部,形成 了玛曲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高度递减的地势。
  玛曲的藏语是“黄河”的意思,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中华民族母亲河命名的县。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出发,全程以433公里流经玛曲又流回青海,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由于这里草原植被良好,地表水十分丰富,形成了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草原湿地。被誉为黄河母亲的 “蓄水池”和“中华水塔”,有着“中国第一湿地”的美 称。
  玛曲县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在第十六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及大中华区域文化大奖发布会上,“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评为“亚洲大中华区十大自然原生态旅游区”。黄河首曲大草原为甘南州十大王牌景点之一,西梅朵合塘为甘南州十六个重点景点之一,十一世班禅题词“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发祥地兴旺发达”。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 “选美中国”活动中,阿万仓——乔科湿地草场及与其连成一片的若尔盖湿地、曼扎塘湿地、尕海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草原湿地”第一名,联合国有关湿地专家称这里是世界最大、最美、最原始、最优质的湿地草场。贡赛尔喀木道景区,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评为“甘肃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2001年3月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2004年7月被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2005年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 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景区景点
  天下黄河第一弯
  民间素来就有“九曲黄河十八弯”之说。黄河由巴颜喀拉山发源后,自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南流去。行至玛曲时,遇到了来自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挡,于是河水掉头流向西北,形成了罕见的180度大转弯,重新回归青海省。所以这被称作黄河第一曲,玛曲也就被称为了 “黄 河首曲”。
  玛曲黄河大桥也被称作九曲黄河第一桥。一座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大桥横亘于黄河两岸。站在玛曲黄河桥上,俯瞰母亲河,宽广的河面上,黄色的河水奔流而 去。
  空中俯瞰黄河第一湾。落日的余晖遍洒在广袤的草原上,黄河之水波光粼粼,愈发显得第一湾璀璨夺目,犹如天宫仙子腰间的玉带散发着光辉。玉带划过草原,延展向无尽的远方。每一个轻柔的弯曲点都如黄河母亲 一样,透露着伟大的女性光辉。“V”字形状的河道环 抱着玛曲草原,雪山与湖泊相交错,景观独特,另人深 感壮观。赛马大会
  玛曲是中国四大名马之----河曲马、高原之舟——阿万仓牦牛、藏羊之王——欧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优良畜种的中心产地。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就驯养并培育出了这些地方优良畜种。玛曲自汉代始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称,特别是河曲马体格高大,适应性强,以挽乘驮兼用,并能爬高山,善走水草地而闻名天下。“河曲马场”距县城20公里,行程大约需要 30多分钟。河曲马场于1958年建场后,成为我国军马的 主要培育基地。这里不仅是河曲马的故乡,也是珍禽异兽黑颈鹤、白天鹅、黄鸭、黄羊、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 的乐园。因河曲马名闻天下,玛曲的赛马大会也应运而生。相传格萨尔12岁时在玛曲寻找到“河曲神骥”——河曲马,并在邻国赛马中一举夺魁称王,由此演绎出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开创了格萨尔赛马大 会。
  自2004年以来,玛曲县每年8月份都要举办格萨尔赛马大会,邀请甘、青、川等周边省(区)25个县市的数百名赛马选手在绿草如茵,牛肥马壮的玛曲大草原参赛。五湖四海赶来的赛马爱好者、旅客、游牧民群众、 摄影爱好者等数十万人,尽享赛马盛会。
  玛曲的赛马大会被甘肃省体育局评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五大品牌体育赛事之一,玛曲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马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赛马之乡”,玛曲的赛马大会其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如今已成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和独具特色的重要民族文化品牌。玛曲湿地草场
  由于玛曲地势平坦,黄河在玛曲境内流速缓慢,形成许多支流,流散为岔河和沼泽,灌木丛生,水草丰美,显现出一幅百河争流、千溪汇聚的自然风景图。这里雨量充沛,地表水十分丰富,所以草原植被非常好,天然形成了在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素有“高原水塔”之称号,被誉为 “地球之肾”和“天然蓄水池”。格萨尔发祥地
  格萨尔文化底蕴深厚,格萨尔王的遗迹闻名天下,玛曲的人文景观具有格萨尔文化的独特性,作为格萨尔文化最集中、最丰富、最动态的地区,传承和弘扬着格萨尔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格萨尔文化研究的重要地位。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为玛曲题词“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文化发祥地兴旺发达”。玛曲记录了格萨尔文化自身的奋斗史、创业史,现存的格萨尔风物遗址为格萨尔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 机会和平台,所以玛曲必将成为踏访英雄足迹、研究格 萨尔文化的重要地区。察干尼玛外香寺
  察干尼玛外香寺,又称卓格尼玛外香寺,是玛曲境内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系夏河拉卜楞寺108个属寺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之一。该寺由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创建于公元1780年,嘉木样大师亲授胜乐金刚灌顶,并创建了密宗学院,此后三世嘉木样创立了显宗学院。
  察干尼玛外香寺供奉佛像众多,大小不一,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另有许多壁画,卷轴画和堆绣,构思精巧,刻画细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多为精品。金铜铸成的第二世嘉木样身像,还有檀木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弥勒佛像、无量寿佛像、天女画像等,形象生动,刻画精细。寺内珍藏着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一部,墨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5部。《嘛呢全集》等佛经著作千余卷。寺内还珍藏着第二、三、四世嘉木样大师的腰带、法衣、僧帽等圣物。不仅这些,还有释迦牟尼的锡杖、松赞干布的靴子、文成公主的手镯等珍贵的文物。寺院西侧崖上,自然显现的“六字真言”嘛呢石,这些都为藏传佛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寺院每年都定期举行隆重的法会和热烈的庆典活动,在盛大的节日中要进行僧乐演奏和法舞表演。节日期 间,寺院全体僧侣颂经、祛灾驱邪,求赐吉祥。阿万仓风景区
  阿万仓风景区距县城54公里,景区内的景点主要有阿万仓大草原、贡赛尔喀木道、阿万仓寺院等。阿万仓草原不仅水草丰美,草原辽阔,这里还是动植物的乐 园,“高原之舟”牦牛的故乡。
  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位于万仓乡政府南边。贡赛尔喀木道历史悠久,党项、吐谷浑、吐蕃、蒙古等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或建立游牧部落政权。公元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兵进驻贡赛尔喀木道地区,攻打松州(今四川松潘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和安多地区,把这里作为战争的后勤基地。公元1806年,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措前往阿万仓弘扬佛法,开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对贡赛尔喀木道地区的影响。1875年,夏河拉卜楞与青海果洛发生“万兵战役”,最后拉卜楞方面取 胜,贡赛尔喀木道正式归顺拉卜楞寺管理。
  贡赛尔喀木道景区传说众多,尤以格萨尔神话最为丰富多彩。相传,流放的格萨尔母子在河曲经过艰苦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了通商的城堡,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通过赛马一举称王,斩妖降魔,护佑生灵。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诸多人物活动的场所,在这一景区内都能一一对应,像被岭国的英雄们砍杀的许多霍尔国侵略者的头颅堆积起来的山包
  “霍尔果日”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是中国最美湿地的核心区。景区内景色优美,风景独特,湿地与湖泊辉映,雪山与黄河并存,大地的阳刚之气与水乡的清柔之美融为一体,是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文学家的理想去处和游客避暑胜地。参智合寺
  参智合寺全称“参智合贡噶丹扎西群培朗”,汉语意为“具喜吉祥兴法洲”,坐落于玛曲县采日玛乡境 内,属藏传佛教寺院。
  参智合寺,是由第三世参智合堪布贡曲陈来乎桑布创建于1891年,系拉卜楞寺属寺。1982年1()月,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与其父贡保才旦、母索南卓玛,经师洛桑丹贝坚赞,原甘肃省副省长黄正清(藏名洛桑才旺),第六世嘉木样活佛,第六世贡唐仓活佛等,莅归参智合寺,为以前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所赐的金制 塔、敖华等佛像举行开光仪轨。
  该寺建有大经堂、下密宗学院经堂、时轮学院经堂、夏丹学院经堂、马头明王佛殿、护法殿、财神殿、怙主殿、鸟泽地抵殿、大力明王殿。经堂内供有从东印度迎请来的释迦佛坐像、宗喀巴大师像、四世参智合堪钦的银质灵塔、二世拉然巴德银制灵塔以及十三部用珍珠写成的《贤却经》、七部金银汁书写的《般若经十万颂》,尚有各种卡。此外,还有秀隆贵仓静修院、赞热达噶静修院、念则静修院、庞代静修院、凯塔慈 智达吉静修院等多处。夏秀寺
  夏秀寺,全称为“夏秀噶丹夏扎西琼内朗”,汉语为“夏秀寺具嘉论修吉祥之源洲”,坐落于玛曲县曼日玛乡境内,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该寺创建者为凯塔慈智木达吉,藏历第十四绕迥水鼠年(公元1852年)遵照嘉木样活佛旨意,建立了寺院。后第四世东尕藏成勒达吉活佛于1982年,遵照第十世班禅大师旨意,将寺院迁至格丹隆哇沟,并主持建经堂、马头明王殿,在寺院周围建起许多嘛呢经轮、两座佛殿、法苑、上下昂欠、僧舍。1986年新建医药学院。
  夏秀寺主要供奉弥勒佛,二、三世夏秀活佛灵塔,二世嘉木样活佛书写的金字医典和香隆护法卡等,有寺 僧二百多人。木拉寺
  木拉寺,藏语称“桑丹曲朗”,汉意为“禅定法洲”。该寺坐落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属藏传佛教宁玛派修行禅院,隶属西康宁玛派噶陀 寺院,寺院奉行近续传承仪轨。
  相传著名的三位伏藏大师之一的邬坚伦珠嘉措在念修八大法行时,曾亲睹妙吉祥之圣容,后遵照授记到西钦康玛桑厄丹林寺,再次念修八大法行达13年之久,亲眼看见了八大法行的725位佛尊,莲花于坛场本尊大自在天,乘御胜马击小鼓三通后,传赐念修八大法行的随许,七昼夜佛光犹在,连同念诵之声,在旁的一般僧人也清晰可闻。其时,青海果洛地方护持善业的地方官员一起前来,承诺遵照圣谕,共商其事。从此,果洛一带始有西钦教法传布。康区噶陀寺喇嘛茂珠•曲样道吉亲作的煨桑赞词《多麦戛西玛》(即安多东方)赐给西钦活佛嘉贡•仁增加华道吉,吩咐其去东方巴颜山头,安置山神,设立大恩大德的供典,并谕示他:“你若能在东方智合的巴颜须弥山之巅建拉卜则(插箭)和大悲观 音解脱众生的修供仪轨,有关诸事都会成功。”于是, 西钦活佛嘉贡•仁增加华道吉于1692年来到玛隆智地索道,在保智合藏山上安置插箭,举行灌顶,设立为期七天的大慈大悲供,从此开旧密之法门。当时,木拉喇嘛道吉等敬请嘉贡仁增加华道吉为佛主,成立寺院(帐篷寺),并承诺木拉之地承担施主任务,供给僧源。
  该寺现有大经堂1座,佛殿1座,佛塔2座,僧舍89院,住寺僧侣105人。木拉寺周围四处石雕极有价值。其一,在阿赛尔沟石崖上。石雕高1米,长5米,宽2米,为清康熙年间藏文雕刻。上刻有佛经和部落历史,具有民族宗教、历史、书法、词汇以及乡规民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第二处在阿赛尔沟龙桑哇石崖上,为清康熙年间藏文雕刻;第三处在朗玛尤玛石岸上,高1米,长15米,宽2米。乾隆初期藏文雕刻,上刻有西藏早期历史,宁玛派教史,并刻有图像;第四处在阿赛尔强山岩上,为清乾隆年间雕刻。有佛像8尊藏语称为“阿赛尔格建”。木拉寺和其他藏传佛教寺院一样,也有自己的宗教活动:有正月大法会,藏历正月十三至十八举行。四月举行的静坐和宰杀祭祀法会,场面异常宏大。克琼湖
  克琼湖位于县城以西50公里的欧拉乡政府东侧。湖面形似“L”型,水深2~3米,湖东、南、西三面为丘陵草原,北与黄河隔滩相望。湖西山坳有年图寺。湖水自东、南、西环绕北流注入黄河。湖旁灌木丛生,柳树葱郁,湖水清澈碧蓝,许多珍贵鸟类和高原鱼类栖息其中,形成奇异的自然景观。1926年,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负责人宣侠父在这里与第五世嘉木样及其父黄位中会面,并在此起草了著名的“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书, 联合甘青川藏族各部落共同反对西北军阀马麒的欺压凌 辱,一时震动全国,因此,具有革命纪念意义。曲合尔湖
  曲合尔湖又称曲合尔龙措,位于玛曲县城以西70公里处,距离克琼湖20公里,这个湖的湖面海拔在4500米以上,湖呈椭圆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约600米,湖深15米左右。湖水清澈透明,冰凉异常,蓝天、白云、雪山倒影其中,清晰可见。湖南、西、北三面裸露岩峰,植被因海拔增高而渐次稀疏。湖水从东面溢流而下,注入哇合尔河谷,形成湖畔水草茵茵,山峰白雪皑皑的壮丽景色。曲合尔湖是玛曲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 欧拉部落的圣湖之一。当庆湖
  意为“大海螺山湖”的当庆湖,位于县城以西100余公里处,距离曲合尔湖30公里,湖呈“V”字形。常年平均深度2米,夏季深为3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 湖水清澈见底,其中栖息着大量的高原黄鱼和珍贵的鸟 类。其湖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并且传说湖底藏有许多 珍宝异石。
  湖四面皆山,巍峨峭拔,锋芒毕露。湖畔灌木丛生,高山柳郁葱葱,与碧蓝如洗的天,悠悠的白云,倒映在碧波如镜的湖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给人一种置身于仙境之感。湖边岩石上有僧侣修行的岩洞、遗迹、宗教石雕,方圆数百里的佛教徒,常常不避风雨,不辞山高路远,前往朝拜。西梅朵合塘
  西梅朵合塘意为“吉祥花滩”,位于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地处西柯河景区,因每年7、8、10月分别盛开三种不同的吉祥花而得名。面积约64平方公里。滩西大积石山群山对峙,绵延不尽,中间河谷滩地,地势平坦,牧草丰茂,无数的溪流漫延其中,美不胜收。这里的花有三奇。每年7月中旬,整个西梅朵合塘盛开着一色的金莲花,灿若云霞,香气袭人,稍不留意,金色的花粉就会打黄裤管,又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到了8月份,随着金莲花的谢落,天蓝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遐思。到10月,遍野素淡的毛莨花,斑斑点点,像满天繁星,使人眼花缭乱。由于高原紫外线的强烈辐射,各色花朵十分艳丽。草原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整体变换色彩,加之蓝天白云下百 鸟争鸣,牛羊蠕动,忧如世外桃源。
  相传这里曾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和“岭国”的地界,同时,又是史称逻些(今拉萨)连接长安的唐蕃“骏马大道”的分支路段,自古成为洮、岷、松、迭诸州各部藏族酋长及四方商贾朝圣、贸易、观光的重要通道,素有“河曲交易之地”的美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夏河拉卜楞寺院一至五世嘉木样活佛往返西藏与拉卜楞时,都曾在西梅朵合塘小驻,第五世嘉木样在此举行法会,弘扬 佛法。七仙女峰
  七仙女峰位于玛曲县西部木西合乡政府所在地下游10公里处,在巴颜喀拉和昆仑山脉绵延的山脚下,自然形成高低相依的七座山峰。每座峰生长着松柏、灌木和名贵药材,山上鹿鸣声声,雄鹰盘旋,一群群灰鹤、丹顶鹤、天鹅等珍禽,拍打双翅,腾空飞跃,气象万千。到了秋冬季节,峰顶露出一片薄薄的白雪,峰腰松柏杂树,依旧郁郁葱葱,有些树叶变成朱红色,红绿相映,更显得多姿多彩。七仙女峰有两个动人的传说。一说古时,黄河由于水鹿作怪,洪涝成灾,吞没人畜。天上的“七仙女”见此情景,下凡赶走水鹿,居住了下来,从此那里的牧民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和供奉“七仙女”当地牧民在七仙女峰对面筑起煨桑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往煨桑祭祀。另一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仙女看到人间美景,个个感叹不已,于是七人偷偷来到这里,尽情地淋浴嬉戏。忽然七姐妹又突发奇想,手拉手想截流黄河,眼看就要合拢成功时,七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妹妹突感体力不支,着急喊:“姐姐,我堵不住了”其他姐姐朝她一看,顿时,七姐妹紧紧相连着变成了七座山峰,黄河之水也从最小的七仙女峰脚下绕流东去。当地牧民认为,这是七姐妹私自下凡,震怒上天所致。 于是,七仙女便永远留在了那里。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