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95
颗粒名称: 碌曲县
分类号: F590.3
页数: 23
页码: 94-115
摘要: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 青' 川三省交界处,北接夏河县,东邻卓尼县,西南 与玛曲县接壤,西连青海省河南县,南与四川省若尔 盖县毗邻。总面积5298平方公里。碌曲地势高亢,西 南高、东北低,属高寒湿润型气候区。全年春凉回暖 晚,夏温雨水多,秋爽降温早,冬冷风雪大。年均气 温2.3℃,夏季平均气温匕,是休闲避暑的圣地。
关键词: 旅游景点 夏河县

内容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 青' 川三省交界处,北接夏河县,东邻卓尼县,西南 与玛曲县接壤,西连青海省河南县,南与四川省若尔 盖县毗邻。总面积5298平方公里。碌曲地势高亢,西 南高、东北低,属高寒湿润型气候区。全年春凉回暖 晚,夏温雨水多,秋爽降温早,冬冷风雪大。年均气 温2.3℃,夏季平均气温匕,是休闲避暑的圣地。
  碌曲县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 青、川三省交界处,北接夏河县,东邻卓尼县,西南与玛曲 县接壤,西连青海省河南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总 面积5298平方公里。碌曲地势高亢,西南高、东北低,属高 寒湿润型气候区。全年春凉回暖晚,夏温雨水多,秋爽降温 早,冬冷风雪大。年均气温2.3℃,夏季平均气温18匕,是休 闲避暑的圣地。
  碌曲,是洮河的藏语音。碌曲县是藏语洮河之名所命名 的县。在藏语里“碌”是神龙,“曲”是河,意为“神龙 河”。在藏传佛教典籍中,“碌”是下界的神灵,一般居住 在河水、湖泊及地下,是土地和雨水的主宰者,因此,藏族 人民把“碌”看作吉祥的神灵,极为崇拜尊奉。在藏族英雄 史诗《格萨尔王传》里,雄狮大王格萨尔(古藏语格萨尔意 为花蕊)选择的下界父母中,父亲是“念”(藏区最著名的 山神)的后裔,母系是“碌”族的后裔。由此得知,奔流不 息的“神龙河”,是一条吉祥神圣的河。
  碌曲,自古便是唐蕃古道跨越黄河首曲的通道和丝绸之 路南线的必经之地。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都曾驻足碌曲。历史上的吐蕃文化、吐谷浑文化也曾在这里交流融合。公元前 115年,碌曲县置于汉朝护羌校尉管辖;隋置洮源县、洸阳 县;唐为吐蕃住地;宋为唃厮啰所属;元、明、清为洮州卫 辖域;民国时划归临潭县;新中国成立后则属甘南州。
  碌曲,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古遗址及出土的文物 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碌曲高原的先民们已 在这里聚居生息,成为人类文明的开拓者之一。
  碌曲景观独具特色。在雄浑苍茫的原野上,到处都可以 看见山水相连,天地一色的迷人景象。造山运动、断层、节 理、风化剥蚀,大自然造就的硅灰岩地貌景观堪称一绝,是 自然景观最精彩之处。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海拔 4000米以上的山脊奇峰突兀,千姿百态,令人惊叹不已。西 倾山主峰李恰如额日哉海拔4483米,在环拱的岩峰间巍然独 秀,仿佛白莲花凌空怒放。郭尔莽梁曲折蜿蜒,像一条洁白 的哈达迎风飘动。现已初步查明的尕海抽日爱山洞、拉仁关 折格毕然河洞及石门洞等天然洞窟13处,这些洞窟通体为岩 石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么多 的巨大石窟,可称奇迹。更有趣的是,有的洞盘旋百折,离 奇险怪,幽暗处需秉烛而入。有的台阶蜿蜒处需弓身缓行, 须攀梯而上,是寻幽探密的绝妙佳境。如果说华山以险见 长,黄山以奇取胜,庐山以秀闻名,泰山以雄著称,那么碌 曲的山可以说险秀奇峰兼而有之,更以高原特有的气势震撼人心。
  碌曲境内河流交错,名泉胜水大有特色,神山泉、雨水 泉、玉液泉、星宿泉等147眼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 瀑等名瀑各具神韵。权威性的《藏族大辞典》对其进行了专 门介绍,并被赞誉为"洮河上游的一大景观”。周柯河、旦 纳河、德合浪河、科才库河、龙果卡等24条河流各显风姿, 洮河发源于李恰如山,流经500多公里后在临洮与临夏州的 交界处注入黄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境内流程长146公 里。有一首流传极广的牧歌是这样唱的:“玛曲碌曲两河, 是龙王深宫的甘霖。”长江水系的支流白龙江也发源于境内 的神水泉,经郎木寺流入四川境内。
  碌曲,草原广袤,牧草丰美,花繁林茂,到处生机盎 然。在590多万亩草场间,春天一片淡绿,夏日绿草如茵, 秋季满目金黄,严冬则是银装素裹。更值得一提的是,夏秋 季节,草原上红、黄、蓝、白、青、紫色的野花在草丛中密 密麻麻,竞相怒放。
  碌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以德合仓郎 木、尕海、则岔三个旅游景点为主的“草原生态游” “宗教 文化游”“藏情体验游” “访古览胜游” “秘境探奇游” “休闲度假游”和“洮河漂流”,尤以独具特色的高原民俗 风情、古未变的高原民间文化 及中体现藏民族传统 文化精髓的藏传佛教文化,使这片古老的草原更加美丽圣 洁。景区景点
  尕海湖
  尕海湖位于碌曲县境内海拔3400米的尕海草原上, 是甘南碌曲境内的高原明镜。尕海湖藏语称为“姜托措 钦”,意为“高寒湖”,当地牧民群众称其为“高原神 湖”。湖面海拔3200米,是甘南高原第一大淡水湖,水 域面积近600公顷,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 也是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湖水周边区域是青藏高原东部 的被称为“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是亚洲最好的草 场,甘南最著名的草原滩点,盛产冬虫夏草,被誉为高 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 区;1998年,与则岔石林一同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2006年被审批为国家2A级自然保护区。尕海湖有许多美妙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尕海 滩这片明珠般的草原上,七个仙女轻歌曼舞,采摘野 花,嬉戏玩耍,不小心跌落了一颗翡翠,顿时化作碧波 粼粼的圣湖,从此尕海湖就成为滋润尕海草原生灵的水 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尕海湖是名叫勒加秀姆的一 女神的化身,是亚洲一大山神之臣的妻子、水龙王的女 儿。当年的山神派大臣来管辖这片草原,使得尕海这片 草原牧草丰美、生灵兴旺、美景如画,勒加秀姆女神对 这片草原更是情有独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后来 大臣离去时,水龙王的女儿勒加秀姆舍夫恋地化作一汪 清泉留了下来,日月不停地滋润着尕海草原,这就是现 在的尕海湖,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勒加秀姆”,视为 “神湖” “圣水”,认为尕海这片草原已神灵化了, “勒加秀姆”的血液变为湖水已渗透到尕海草原的一草 一木、一山一水之中。据说人喝了湖水,无病无灾;牲 畜饮了湖水,能产双子;鸟类啜了湖水,飞得更远。如 果恶人亵渎圣水,将会飞沙走石,山摇地撼,女神远走 高飞,湖水不见去向。或许是巧合,自1995年以来,由 于天气持续干旱,草原“三化”严重,人为地滥挖草药 破坏植被,尕海湖曾一度趋于萎缩,湖水水位下降,昔 日丰韵的姿容已不再现。于是禁止一切破坏草原的行 为,清理湖边的一切不净和污染之物成为当务之急。当 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和治理草原“三化”,加强湿地保 护,维护生态平衡,花巨资围圈了湖周边草场,修渠引 来雪山深处的忠琼河淌于湖中。尕海湖重现昔日丽姿, 波光粼粼,美丽诱人。
  尕海湖四面环山,圣洁的“多诗曲果”(意为“岩 缝清泉”)水从东方注入;发源于南山的琼木丹曲、翁 尼曲、多木切曲三条河,弯弯曲曲地流过周边那些乳房一样丰满地隆起的山丘和油画一样浓墨重彩的草原,与 洼地泉水相会,流入湖中。“多诗曲果”是尕海湖的中 枢神经,它的源头自显六字真言,凸起的手指般粗的白 石子如羊脂,桌面大的青石底好像是一块特制的玛瑙, 笔迹凝重大气,有很强的立体感和浮雕感,非凡人所 能。于是,人们把“多诗曲果”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泉, 极为崇拜和敬畏,经常到泉边朝拜煨桑,敬献哈达和鲜 花,以求神灵保佑“勒加秀姆”永驻尕海草原,尕海草 原永远人畜两旺。据说,“多诗曲果”神灵很灵验,凡 求祈者都能实现心愿。
  “多诗曲果”,来自尕海湖东方那座充满灵气的小 山丘;来自一片祥光普照的妙香佛土。从远古起它就昼 夜不息地流淌着,从地下通道注入尕海湖中,为“勒加 秀姆”送来生机,送来给养,送来新鲜的血液、永恒的 希望。
  尕海湖草原景色壮丽,风光秀美。特别是夏秋季 节,尕海湖畔,山青水碧,百花盛开,景色迷人。350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碧绿如茵,水草随风摇曳,起 伏如浪,一群群牛羊宛如朵朵飘动的云彩,似繁星点点 的帐房棋布在草原,青烟袅袅,飘出阵阵奶香,一派生 机勃勃的景象。
  尕海湖不仅有高原湖泊特有的旖旎风光,而且还是 鸟类的天然乐园。每年春末夏初,成群结队的白天鹅、 灰雁、斑头雁、灰鹤、棕头鸥、赤麻鸭、绿翅鸭、针尾 鸭、鸬鹚等近百种候鸟按照它们祖先开辟的航道,离开 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印度、尼泊尔等越冬地飞来,在高 原圣湖安营扎寨,生儿育女。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一群群地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成为甘南高原 的一大景观。
  如果车行经尕海,尕海广阔的水面,如一大面加入 白银的镜子,越擦越亮。尕海边有水鸟起起落落,总有 人围着尕海叩等身长头,前行两步走到手指划过的地方 再度拜倒。也许,灵魂是要在身体一次次伏下起来中净 化吧。则岔石林
  则岔石林是碌曲县的三大著名旅游景区之一,也是 甘南自治州乃至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则岔石林位于 碌曲县城南52公里处的拉仁关乡则岔村,是一处由硅灰 岩组成的地貌景观。景区全长22公里,面积2万多公 顷,是我国少有的集森林、草原、石林为一体的综合性 旅游区。
  则岔,藏语称“则仓”,“则”意为羚羊,“仓” 意为家(另有窝、巢穴之意),连起来解释就是羚羊的 家园。因当年有人把“则仓”译为“则岔”,久而久 之,就成为通称。这里曾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珍禽异 兽数不胜数,而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物的羚羊则 满山遍野,故得名为“则仓”(则岔)。1998年,则岔 石林与尕海湖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 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则岔石林系造山运动上升,并经流水侵蚀、风剥雨 蚀而成的大面积硅灰岩石林。妖峰屹立,千姿百态,以 “险、峻、奇”著称,主要景点有“金龟母子望月” “高僧拜佛” “雄狮迎客” “古堡雄关” “点将台” “一线天”等等,它们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每个景点 又都渗透着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故事。据史载,历 史上唐蕃曾在此会盟。这里也是13世纪末叶蒙元残部同 盟军会战的古战场之一。
  景点之一:金龟母子望月。在石林景区停车场 刚下车,一抬头首先会看到东面山腰间趴着形象逼真的
  一大一小摞着的石龟,大石 龟面朝天,背上小龟的爪子 紧紧地抠在大龟的背上。相 传很久以前,则岔湖里住着 金龟母子俩。因小金龟出生 不久就闹着金龟妈妈领它去 看月亮,金龟妈妈答应了小 金龟。于是,这两只金龟不 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 才爬到了能看到月亮的半山 腰。可是正赶上月底,月亮 根本不出来。它俩并没有失 望,决心等下去,最后变成 了石龟,一直趴在山腰上等 待着。所以这个景点叫作
  “金龟母子望月”。
  景点之二:高僧拜 佛。在金龟母子望月的上面近山顶处,有一位身披着袈裟的僧人跪在地上,面朝东 方,磕头拜佛。相传他是则岔神洞里修行百年的一位高 僧,有一个月初他按佛教教规照常转山到此处时,忽然 间东方升起万道金光,在他眼前渐渐地显出海天佛国普 陀山观世音菩萨的尊容,他惊喜万分,赶忙从高处滑到 侧面跪地磕头,长久地不肯起立,终于修得正果,灵魂 升上了天,身躯变成石头留了下来。
  景点之三:雄狮迎客。无论“形”还是
  “神”,雄狮迎客在则岔象形石中都首屈一指。别的象 形石往往换个角度看就会起变化,而这只雄狮却经受住 了仔细地端详与反复地品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 一只神气活现、抬头迎客的“狮子”。连那绿色的夹杂 着松树灌木的石头“鬃毛”,好像也在微风中飘动着。 它头耳自然,口眼皆备,神情专注地望着前方,那善 良、朴实、认真的神气,令人不禁要多看几眼。相传, 很早以前的雪域高原,常有雪山雄狮出没,最具魅力的是绿狮子,它在藏族 人的心目中是吉祥幸 福和无敌可挡的象 征。佛经上称它为十 三战神的第三位,是 大神天梵的化身;格 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 的威名好比雪山之巅
  怒吼的雄狮,在藏区大多寺院建有尊奉其佛像的狮子吼佛殿;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称为“雄 狮大王”。
  景点之四:古堡雄关。进入则岔石林,好像进 入了一座古堡迷宫,石门山支脉峭壁倚叠相连,宛如座 座神秘的宫殿;两面陡石悬立,险峻挺拔,好像是一道 坚固的城垣。左侧还有格萨尔大王士兵的岗哨台,更给 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中间一带地势较低,溪水流过,有路可通,这 就是石门雄关。如果赶上大雨 天,石门上下乱云飞渡,如滚滚
  急流,苍山险峰隐现在茫茫云 海之中,更是难得的雄伟景 观。
  景点之五:格萨尔
  王点将台。它屹立于士兵
  岗哨台的背后,险峻壮 伟、昂首青天。相传,很
  早以前,格萨尔大王率领 大军到北方降伏魔王路经
  此地,妖魔猖獗,他登 上这块巨峰顶,调兵点 将,大展神威,一举消 灭了恶魔。从此,这 座石峰便成了广大藏族 人民心中的神石,他们 经常在此煨桑插经幡,
  纪念这位除暴安良、名 震四海的英雄,祈求英 雄永远保佑人们平安幸
  福。点将台高大浑圆,
  四面都是光滑陡峭的石
  壁,加上十分神秘的传说,所 以亘古无人冒险攀登。
  景点之六:一线天。
  “一线天”是则岔石林最著名的景观,高
  几百米的一座山峰中间形成一道裂缝,热乌河从峡谷哗哗流出,仰望天空,只能见到一线天空,素有“金 剑劈峰”之称,在藏族聚居区有很高的声誉。“一线 天”,在任何名山中都可以找到,但论神奇其他各处都 远远比不上则岔“一线天”。相传,上古时期,这里是 一处很深的湖泊,水中有一水怪时常出没,兴风作浪, 伤害附近的百姓和牲畜,闹得人们白天不敢独行,夜晩 不敢入睡。有一天格萨尔大王路过此地,恰遇水怪出湖 作恶,伤害百姓,格萨尔大王见状怒不可遏,挥剑追 杀,水怪迅速逃入湖中,不敢露面。格萨尔大王见水怪 藏匿,更是怒气冲天,于是挥剑劈峰,只听得地动山摇 一声巨响,山峰裂出了一条宽5米,长约150米的石门, 形成一线天,顿时湖水顺缝而泻,湖泊变成河流,水怪 消影灭迹。百姓闻讯赶来,煨桑祭神,载歌载舞,宰杀 牛羊,共同庆贺。格萨尔大王欣喜之余,还在一线天峡 谷中拴住宝马,即兴为大家表演了神箭射山,这便是传 说中一线天景观的由来。当你走进一线天峡谷,传说中 当年格萨尔大王乘骑的马蹄印、拴马桩,至今仍旧一目 了然,伸手可及,上面挂着各色哈达;箭头穿过一线天 石峰上的小洞中还可以窥见一坨蓝天。置身于此,英雄 仿佛就在你的身边。郎木寺
  郎木寺是地名,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 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
  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 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 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 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 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 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小溪两边的人们 各自表达着对信仰的执着。
  郎木寺古称“南番中心”,素有“东方小瑞士”
  “甘南香巴拉”之美誉,又因有神奇“德合仓郎木自显 天然石洞”及德合仓郎木赛赤寺院而蜚声中外。2005年 3月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央电视台命名为“中国魅力名镇” ;2006年被评为 国家AA级旅游景区,被甘肃省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 2012年被国家环境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郎木寺的全称是德合仓郎木,意为“虎穴天女”, 之所以与天女和老虎有关,传说远古这里风光奇秀,人 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猛兽妖魔看见眼红,便纷争占据 而充斥污秽和灾难。有一日启明星升起之际,自然而鸣 的吉祥海螺声“呜呜”回荡于四周群峰之间,把人们从 睡梦中惊醒。应着圣洁悠长的法螺声的预示,莲花生大 师以山神为坐骑,一路降妖伏魔而来,开启了这块圣地 之门,让金子一样闪光的太阳照耀众生。并用法术将能 把阳光装在肚子里的吉祥天女“华丹拉姆”显现在自然 的石洞中,让吉祥天女永久地保佑这片土地。法力无边 的吉祥天女对一切妖魔邪恶充满愤怒,随时降伏,使妖 魔鬼怪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对一切正义事业和善良者 倍加保护,使他们消除灾难,永远幸福。吉祥天女还用 佛教的慈悲调服山林中的猛虎,使其如温顺的羔羊,不 但不再加害众生,而且在洞口流连徘徊,忠诚地守护着 洞里的天女。从此,这里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郎木寺镇地形呈峡谷盆地,四面环山,奇峰怪石, 参差错落,显得气势雄浑,又丰姿娟秀。山风夹着阵阵 从寺院传来的法号螺声,一路穿过山谷,把一路风尘, 全身疲惫,洗荡得干干净净。别有意趣的是谷地的山峰颜色不同,造型别致,又 因为是虎穴之地,虎的故 事比比皆是。
  郎木寺镇的东山叫 “哈尔德合佳吾”,意为 东方的灰色虎。南山叫
  “洛周俄波”,意为南方 的青色龙。西山叫“夏庆 玛若”,意为红色大鹏。
  北山名叫“端波赛若”,意为千年金龟。
  郎木寺自然风光清幽秀丽。尤其夏日,这里气候凉 爽,青松郁郁,绿树葱茏,不论是四周的林间、山丘还 是脚下的草滩,到处都有花朵开放,沟壑山间泉水叮咚 作响,溪边林间鸟鸣啾啾之声不绝于耳。仰望苍穹,蓝 天如镜,雄鹰高旋,脚下水流淙淙,溪内小鱼嬉戏,构 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图画。这里的夏季天气一日多变, 早晨朝霞漫天;上午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午后突然间 风卷几片残云,太阳雨从天而降,片刻后又是蓝天白 云,真是变化莫测,更添情趣。
  神秘和清幽是郎木寺的主流。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 文化是郎木寺的核心。郎木寺赛赤寺院,藏语全称“噶丹雪珠皖嘎尔卓委琅”,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 洲”,是西藏哲蚌寺的子寺之一,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著 名寺院。
  赛赤寺院始建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距今已 有260多年的历史。历经第五十三任甘丹赛赤(金席) 坚参桑格华藏至五世赛赤活佛长达200多年的扩建。拥 有经堂5座,佛殿27座,佛宫19院,僧舍130余院,此外 还有嘛呢经轮房、佛塔、讲经坛、辩经苑等建筑,规模宏伟。甘、青、川等省慕名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内 地赴西藏和西藏赴内地的活佛及高僧大德亦多歇脚于 此。赛赤寺院不但在安多、康巴藏区,在卫藏地区也遐 迩闻名。
  赛赤寺院的建筑,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 钦、僧舍和其他五类;就建筑结构而言,分石木和土木 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整 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具 有鲜明的藏族风格和特点。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 术风格方面都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赛赤寺院还有独 具风格的绘画、堆绣和造型艺术。绘画内容多以宗教故 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著名学者的生平 传说等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惟妙惟肖,给人以绝妙 的艺术感受。堆绣是用各种彩色的绸缎剪成需要的各种 形状。如佛像、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等。绣 在布幔上,底部垫以羊毛、棉花等絮类物,中间凸起, 使人看了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宛如一幅浮雕。在寺内的 每个经堂、佛殿的建筑物上,都附有精美木雕,大多玲 珑剔透,美观大方,使人赏心悦目。造型生动,线条清 晰,特别是大经堂内弥勒鎏金佛像,高约12米,不仅神 态如生,而且威仪庄严,充分显示了藏族艺术家的非凡才能。
  赛赤寺院藏书甚多,现在还保存有上万卷。这些经 卷内容有哲学、密宗、医药、声明、历史、传记、工 艺、文法修辞等十余种,其中有珍贵的金银汁书写的佛 教大百科全书《甘珠尔》《丹珠尔》两套,保存有各种 木刻经板6000多块。寺内还收藏从印度、尼泊尔、蒙古 及汉地用金、银、铜、珊瑚等制作的佛像400()多尊;堆 绣佛像800余幅;珍奇的宗喀巴大师鼻血绘制的卷轴像 1幅;各种材质的大小佛塔70余座;以及达赖喇嘛等赏 赐的封诰、印鉴、法器和历代赛赤活佛的服饰、生前用 品等文物。这批藏经和文物,不仅是国宝,而且对研究 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史 料。
  赛赤寺院每年都举行规模庞大的宗教节日庆典和佛 事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族群众,来寺朝拜瞻仰。
  神奇的德合仓郎木是郎木寺最有名的一处景观。在 郎木寺,逆河而上,沿一条白色岩石构成的山沟前行约 1公里,便见到石崖上有一溶洞,洞外面一丛丛一簇 簇,插满了藏族牧民为祈求幸福吉祥而竖立的箭杆,洞 口上密密麻麻挂着一条条因常年风吹日晒而变了颜色的 哈达。洞口只能容人低头弯腰才能进去,进洞之后,视 野渐渐变得开阔,人可以站起来行走。在忽暗忽明的酥 油灯光中,会看到一尊钟乳石造型——吉祥天女。岩壁 上自然形成的飞禽走兽体态逼真,生动可爱。置身于这 奇洞中,给人一种摇摇直上,飘飘欲仙之感。
  郎木寺小镇的藏族民居,也是郎木寺风景区的一大 亮点。塌板房也有人叫“木楞子”,别具特色。一般用 圆形、半圆形、方形及矩形不等的原木互相垂直咬接, 叠垒架成井字形的建筑墙体,建筑学称为“井干式”,源于穴居和半穴居的构造理念。塌板房顶的板子上面, 既不抹泥,也不布瓦,仅用一些乱石压住板块,以防风 吹板动。塌板房具有就地取材,吸热保温、抗寒性强、 适应气候、减少震害等特点。一座塌板房,梁是木头, 墙是木头,顶是木头,地板是木头,连入门的台阶都是 木头,竟不用一个铁钉,实属罕见。这又一次具体体现 了碌曲藏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郎木寺这个偏僻的小镇子,满街行走着装束不同、 肤色各异的人们。很多外国背包客,背上的包快要比人 长了。他们在黄昏时攀登上郎木寺红石崖对面的高山, 在山顶的平台,搭帐篷住一夜,然后,看清晨的日出。据说,俯视郎木寺,风景极像瑞士。
  郎木寺宾馆墙壁上挂着的钟表显示着世界各地的时 间。郎木寺的清晨,是瑞士阳光灿烂的正午。
  一家叫丽莎咖啡屋的小店,很有名。里面常客满, 很多外地游客聚在这里热烈地喝着啤酒吃着苹果派。一 面墙上,粘满了厚厚的便笺纸,仿佛全世界人民都来这 里签了名字留了言。
  远处,鹰张着翅膀傲然地飘,偶尔扇 两下翅膀。云厚重的低垂着,投下清晰的 影子。西仓寺
  西仓寺,位于碌曲县东十公里处。该寺坐北向南, 背靠形似银灰色卧象的山莽,滚滚洮河水绕寺而过,自 西东流。寺对面的山形极具八宝吉祥相。该寺周围,苍 松翠柏,四季常青,一片静谧祥和之态。
  西仓寺,藏语称“西仓噶丹谢珠曲科琅”,意为 “兜率论修法轮洲”,是甘南州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 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
  西仓寺始于1839年,由第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 玛在西仓十二部落原有的几座小寺院的基础上,合并改建而成,距今有160多年 的历史。后由寺院所属部 落献寺于第三世嘉木样活 佛,遂成拉卜楞之属寺, 委派“更察布”(代 表)、法台、经师、僧官 管理寺院及所属部落的一 切事务。第三世嘉木样活 佛、第三世德哇仓活佛等
  活佛与高僧,都做过西仓寺的法台,为西仓寺增光不 少。
  西仓寺的学规、节日等大多都类同拉卜楞寺。《安 多政教史》载,清朝皇帝曾赐匾“般若洲”于该寺。时 至20世纪50年代,业已建成闻思、续部上下院、喜金 刚、时轮金刚、医学等六大学院,有金碧辉煌,雄伟壮 观的经堂、佛殿、护法神殿、大小囊钦18座,佛塔2 座,讲经院2处,僧人500余人。该寺1966年被毁。 1982年在第八世金座活佛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活佛的 深切关怀和亲自主持以及广大僧众的积极帮助下,闻思 学院(大经堂)、丹真佛殿、南木赛佛殿、华丹拉姆护 法殿、乃强护法殿及佛宫囊钦、嘛呢转经房、众多僧舍 等得到迅速恢复,现有僧侣150多人,已成为这一地区 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朝圣拜佛的 精神愿望,同时,也为碌曲县增添了一处亮丽景点。
  2006年9月3日至6日(农历八月十一日至十四 日),金座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活佛在西仓寺前水草 丰美的开阔草滩,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时轮金刚大法会。 讲经期间,有僧众10万余人。这次时轮金刚大法会人数 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在甘南草原是空前的。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