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
页码: 55
摘要: 碌曲县城位于甘南高原西南部洮河上游的河谷地带,东经102°30',北纬34°35',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3100米。县城四面环山,东西南侧与玛艾乡玛艾村委会、花格村委会和加格村委会相连,洮河于县城南侧的阴山脚下蜿然东去。
关键词: 碌曲县 县城

内容

碌曲县城位于甘南高原西南部洮河上游的河谷地带,东经102°30',北纬34°35',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3100米。县城四面环山,东西南侧与玛艾乡玛艾村委会、花格村委会和加格村委会相连,洮河于县城南侧的阴山脚下蜿然东去。城区可利用面积3平方公里,现建城区108公顷。城西3公里处为213国道。沿213国道向南可达境内之尕海乡,郎木寺,玛曲县,迭部县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沿洮河东去,有县乡公路可通西仓、拉仁关、双岔与阿拉乡,可达则岔石林。1955年建县时,县委、县人委驻地西仓新寺。1957年9月,县治移至现址,现址原称玛艾根萨,为玛艾部落头人牧地,县政权建立后,县委人委领导与驻军首长对碌曲县址的选择十分重视,领导们在几年时间里四处勘察,后来终于取得统一意见,决定将县址设在玛艾根萨。碌曲县与玛曲县合并后,1960年洮江县县治设在今尕海乡政府所在地。1964年,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1964)甘民字第163号文件精神,碌曲县址由尕海迁回玛艾根萨。经过四十年建设,玛艾根萨由一片荒凉的牧场变为草原新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时间,碌曲县城的建设明显加快。到1995年,已经拥有农机修造、水电站、建筑材料、缝纫、印刷、畜产品加工等小型企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2138万元。县城现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电视差转站和有线电视台,有中小学3所,其中汉语中学和藏族中学各1所,小学1所,在校学生1063人, 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机构5家,商业网点8个,从业职工763人。城区主要街道柏油辅面。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邮电通讯事业实现了现代化。1995年县城居民3555人。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