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座标在东径101°36'〜102°58',北纬33°57'30"〜34°48'之间。县境东连卓尼县,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相望,西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与玛曲县毗邻,北部与夏河县接壤,东西长126公里,南北宽93公里。县城距自治州首府合作8公里,距省会兰州350公里,南往成都760公里。
碌曲县总面积5298.6平方公里,合794.79万亩,其中1039.1平方公里为河南县占用。实际辖有面积4259.5平方公里,折合638.25万亩,包括设于境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大水牧场和甘南军分区尕海牧场所使用的草场面积。在甘南州境内,碌曲县的总面积位于玛曲县(1.02万平方公里)、夏河县(8691.06平方公里)、卓尼县 (5419.68平方公里)之后,居全州第4位,若以实控面积而论,则在迭部县(4865.6平方公里)之后,居第5位。
第二节历史沿革
碌曲县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帝尧陶唐氏七十六年,三苗在江淮为乱,舜摄行天子之政将其迁徙到三危一带,遂在今甘、青、川毗领地带的广大地区,始有西羌之族生息。碌曲县位于三省交界中心,为氐羌部族摇篮,境内的白龙江源头、西倾山主峰地带,是羌人部落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夏朝时(约公元前2100年一公元前1600年),黄帝分天下为九州,碌曲属于雍州之域,为羌族部落所据。商(公元前约1600年一公元前约1100年)朝全国区划沿袭夏朝九州建置。《诗•商颂•殷武篇》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表明了西羌首领对商王的臣属朝见。西周(公元前约1100年一公元前771年),碌曲仍为羌地。考古学家在境内的玛艾、双岔两处发现寺洼文化遗址,寺洼文化属于氐羌文化。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二级制,分全国为36郡,碌曲时称羌中,即羌人居住的地方。碌曲县境在秦朝亦被纳入封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版图。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前205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141年),北方羌人受到匈奴侵袭,羌族酋长留何率部南迁,他的部族远徙到滋川即今碌曲。汉武帝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等北通匈奴,合兵十余万起义,西汉王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平息,羌人败退。汉朝廷设置了统管甘、青羌人军务、民政的高级官员护羌校尉治理羌人。东汉(公元25年一公元219年)沿用西汉的三级制。据历史记载,自爰剑至汉,羌人发展到150余种,其中的种存羌(亦称种羌)居于县境内的西倾山主峰与尕海湖一带,其时种羌势力强大,拥兵十万有余。汉章帝、和帝时,种羌部族多次联合大小榆谷地区的烧当羌攻打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当煎、先零、种羌部族联合起义,反抗东汉王朝。据《续汉书》记载,持续不断的羌汉战争迫使大部分种存羌人离开家园,留居草原的最后一批种存羌人也于东汉末年迁徒到陇西郡的临洮谷即今岷县境内。
图1—1西汉时期碌曲行政归属图
三国(公元220年一公元280年)时为魏所属,魏行政区划因袭两汉州、郡县三级制,境内为羌人部族所据。西晋(公元265年一公元316年),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原驻辽东的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的吐谷浑,因兄弟不和,率部西迁到阴山,怀帝永嘉末年,抵达兰州阿干,再至枹罕(今临夏)而至甘南。吐谷浑在甘、青、川地区建立了以鲜卑人为统治集团,以羌族为基本统治对象的奴隶制国家,时碌曲为吐谷浑所据。据《沙州记》所载, “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由吐谷浑工匠制造的这种伸臂木桥的传统遗存,在境内至今仍可见到。东晋十六国(公元217年一公元420年)时, 甘、川、青边缘地区战事频仍,形势多变。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前凉张骏太元七年(公元330年)三月,张骏乘前赵灭亡之机,出兵收复河南地,置武街、石门、侯和(今临潭县新城)、滋川(今碌曲)、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分境。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十二月,鲜卑乞伏国仁据陇西,反前秦,迫胁诸部,众至十余万。太元十年、西秦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西秦主乞伏国仁(鲜卑族,都苑川,今榆中境)自称大单于,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至乞伏炽盘永康元年(公元412年),迁都枹罕,统治陇西、河州地区,置滋川(今碌曲)、安固、甘松等12郡。滋川城设在今碌曲县东海乡晒银滩,领石泉县(似今境内郎木寺)。东晋义熙初,乞伏炽磐与吐谷浑别部战于去柳川、泣勤川(在今临潭、碌曲一带)获得大捷。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乞伏炽磐攻占滋川,进驻沓中(今迭部境内),又破阿柴于尧杆川,接着战彭利和于滋川,获得了胜利,至此,西秦发展到鼎盛时期,滋川
图1一2十六国时期碌曲归属图
羌三万户安居故业。西晋永嘉后,吐谷浑控制洮阳,附属于西秦等国。树洛干为吐谷浑王时,滋川羌归附于吐谷浑。
南北朝(公元420年一公元581年)初期,宋魏南北对峙,吐谷浑继位首领阿柴兼并氐羌数千里,时碌曲为吐谷浑统辖。北魏孝文帝时,吐谷浑附属于魏,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公元524年),莫折念生反抗北魏,自此,吐谷浑脱离北魏控制。
图1一3北魏时期碌曲县归属图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初,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吐谷浑攻周之凉州,周派大司马贺兰祥征讨,拔其洮阳、洪和二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周遣大使巡查天下,于洮阳城置洮州。洮州作为州级行政建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距今1430余年。又置岷州(今岷县),旭州,旭州领广恩郡,治广恩(今碌曲县境内),领县2,即广恩、汎潭(今卓尼县卡车乡羊巴村)。隋(公元581年一公元617年)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取消郡,改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开皇三年,吐谷浑攻打隋之临洮郡,旭州(即洮源县,今碌曲)刺史皮子信战败阵亡。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拓跋宁丛等各率众到旭州附隋,授大将军,其部下都做了很好的安排。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后周汎潭县改名为临潭县,临潭一名遂见于斯。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设郡县二级制。洗洮改为临洮郡,治美相,领县11:为美相(今临潭)、叠川、合川、乐川、归政(今夏河县境)、洮源(今碌曲)、洮阳(原北周广恩县,址在今碌曲县境内)、临潭(今卓尼县境)、临洮(今岷县)、当夷、和政。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初,撤郡设州,废临洮郡,置洮州,治美相,废洮阳、洮源,设西仓州,不久即裁,并入洸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6月,“吐谷浑寇洮、旭、迭三州,岷州总管李长卿败之。”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10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洮州及附近州县行政区域常有变更。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在距洮阳城西160公里处设广恩镇(今碌曲县西仓一带)。武后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吐蕃再次攻打洮州,武后命王孝杰为肃边道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迎战。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7年)三月,王孝杰等与吐蕃论钦陵赞婆迎战于罗汉山(西倾山在碌曲之一山口名),阻击了吐蕃军向洮州的东进。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夏河东北部归河州,碌曲、玛曲与夏河县西南部属河西九曲。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下石堡城,又破吐蕃于磨环川(位于临潭县西80里),置神策军,神策军后来成为天
图1—4唐朝时期碌曲县归属图子禁军部队。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之后,因安史之乱陇右弃之不守,洮州一带相继为吐蕃攻陷。公元10世纪,原在甘、青一带屯田的吐蕃奴隶发动起义,吐蕃王朝的奴隶制统治随之崩溃。在唐朝时期,碌曲县境已成唐朝廷与吐蕃的战争割据地带。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一公元960年)境内为吐蕃部族所居。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初因袭唐代区划分全国为10道。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甘肃属陕西路。北宋时,甘肃境内的少数民族内部经济占有与阶级关系有了很大变化,有的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化,有的由氏族制进入封建社会。公元11世纪初,东吐蕃唃厮啰地方政权在甘、青兴起。自唐代后期“赞普”统治的吐蕃王国分裂出四个政权, 唃醐啰是后藏亚泽王系迁入青海的后代,他拥有河、湼流域的10万户居民,是甘青藏区最大的地方政权,碌曲在其统治下达百余年之久。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宋授唃嘶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加冰州、凉州刺史。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吮瞒啰死, 三子董毡继位。董毡之国,遵循吐蕃风习,市场交易用五谷、乳香、硒砂、鬭毯、马牛代替货币和布帛,信仰佛教,嗜酒及茶,居住在板房子里(今境内仍有板屋存在),富人以毡为幕帐。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发动了著名的“熙河之役”,占领了宕、岷、洮、河、迭五州,扩大领土1200多里。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木征(唃嘶啰之孙)举洮、岷、河三州投宋。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洮州为金所占领。
图1—5北宋时期碌曲县归属图
金(公元1115年一公元1234年)今临潭、卓尼、碌曲(东部)、夏河(东部)、迭部(西部)、岷县(北部)、漳县西部均属洮州。金王朝最高统治者把洮河上游地区看作战略要冲和通往巴蜀吐蕃的要道。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下进入金境, 洮州为蒙古所有。元(公元1260年一公元1368年)时朝廷内有监、寺、院、司、府;外有行省、行台、宣慰、廉访;地方有路、府、州、县。世祖至元年(公元1269年),元中央设立总制院,下辖三都元帅府,洮州归入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河州(今临夏),为元朝管理吐蕃的行政机构之一。
图1-6元朝时期碌曲归属图
明(公元1368年一公元1644年)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派其子秦王樉、陕西都督平羌将军宁正征服了洮州的反叛。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对洮州边地的经营十分重视,将该地看作战略要地。明初,甘青藏区实行土司(土官)占有制,此外有寺院占有制。朱元璋总结了自唐以来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利用宗教活动“惟内其俗尚,用僧徒,化导诱善”《明史•西域》的策略。土司(土官)与寺院合二而一,即是政教合一。碌曲县的政教合一则表现为部落土官头人与寺院喇嘛的结合,碌曲县的藏族部落,土官为世袭制,土官是部落联盟体的总首领,各小部落的首领称之为头人,头人实行任期民主选举制,任期一般为三年。地处边远的封闭性,使境内藏族部落既有封建的本质特性,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明朝时期,朝廷与元蒙残余在洮州边地多有战事,境内拉仁关乡玛日村牧场一石碑多有参战者所镌刻文字略记。由于石碑处在道格尔沟口,人们故称该碑为道格尔古碑。碑文中依稀载有明朝万历年间“收番剿虏到此”的“榆阳领兵”、“固原领兵”、“榆林领兵”、“张掖领兵”。据史料记载,自明朝建政以来,留在青海地区的元蒙残余俺答子宾兔,俺答侄子火落赤和永郡卜以及其他残余蒙古贵族,由于明廷鞭长莫及而常常骚乱,犯扰内地和抢掠藏族部落。《四部备要•史部•明卷三百三十》载 “……永邵卜别部把尔户及丙兔、火落赤……等屡越甘肃,侵扰河湟诸番他部,……镇臣以通款弗禁也。”到了万历年间,“骚乱侵扰愈盛。丙兔死,真相进据莽剌川,火落赤据涅工川,益并番族,及扌著力克嗣王位,势轻不能制。”万历十八年,“火落赤,真相犯洮州,副总兵李联芳帅兵三千御之败没。”“秋七月……火落赤、真相益狭为重,再犯洮州、临洮、渭源,总兵官刘承嗣失利,游击李芳等皆死。自,把尔户外无不助逆,关中大震。”在元蒙残余作乱的同时,少数民族部落慑其武力,助逆抢掠。为此,明朝廷从甘陕等地调集兵马征剿。在明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明廷与元蒙在青海的残余势力斗争异常剧烈,且持续时间很长,而碌曲则是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明朝置洮州卫,辖今临潭、卓尼、迭部、玛曲、碌曲及夏河县阿木去乎、牙利吉、麦西、嘉门关、下巴沟。公元1637年,洮河河源以西为和硕特蒙古前首旗占据,以东归洮州厅管辖。
图1一7明朝时期碌曲归属图
清(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元行省为布政使司,甘肃行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陕西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巩昌布政使司移兰州,改为甘肃按察使,至此,陕甘两地开始分治。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改洮州卫为洮州厅,洮州厅藏民地区由土司僧纲控制,碌曲县境内藏族则由土官和寺院喇嘛控制。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将循化厅局部化归洮州,其时洮州厅包括今夏河县境和临潭、卓尼、迭部和碌曲全境及舟曲山后地区。中华民国 (公元1912年一公元1949年)二年(公元1913年)划甘肃为七道政区,改洮州厅为临潭县,碌曲县为临潭所辖。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原为洮州厅所辖的安错、博拉、美武、隆哇、扎油、阿拉、多拉、双岔、郎木寺、嘉门关、作盖、多尔合、下巴沟等地为拉卜楞寺势力所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元1949年),1953年6月18日成立了洮源工作委员会(县级),同年10月1日,成立碌曲行政委员会,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1955年6月成立碌曲县人民政府,1959年,碌曲与玛曲两县合并,称洮江县,1962年1月撤销洸江县,恢复碌曲县。表1一1碌曲县历史沿革第三节行政区划
一、县及所辖各乡区划
1955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辖双岔、西仓、郎木寺3个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全县辖有阿拉、双岔、光明(拉仁关)、红旗(西仓)、和平(玛艾)、跃进(郎木寺、尕海)7个人民公社,由111个村庄帐圈组成。1959年碌曲县与玛曲县合并,称洮江县,其时碌曲境内有科才公社(科才公社原属夏河,与玛艾公社合并后归碌曲)、尕海公社(原跃进公社)、双岔公社(原双岔与阿拉公社合并)、西仓公社(原西仓与拉仁关合并)和地方国营贡去乎林场。1961年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乡辖公社体制,属于碌曲境内的有尕海、郎木寺、玛艾、拉仁关、西仓、双岔、阿拉、科才、麦西、牙利吉、阿木去乎、下巴沟等12个乡49个人民公社和地方国营贡去乎林场、李恰如种畜场、西仓农场和阿木去乎农场。1962年1月,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全县辖有阿木去乎、麦西、下巴沟、牙利吉、科才、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尕海、郎木寺12个乡,乡辖公社50个,生产队189个,同年4月,阿木去乎、麦西、下巴沟、牙利吉与科才5乡复归夏河县。1968年改乡为人民公社,原乡属公社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置,原来的农村牧区人民公社被撤销,成立了乡人民政府,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其时,全县辖有7个乡,24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和双岔林场、李恰如种畜场。
二、各乡所辖村委会及村民小组
(一)郎木寺乡
郎木寺乡辖:尕尔娘村委会,郎木寺村委会,郎木寺村委会辖加科、加科卡哇、仁尕玛、吉库河4个村民小组;贡巴村委会,贡巴村委会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村民小组;波海村委会,波海村委会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村民小组。
(二)尕海乡
尕海乡辖:加仓村委会,加仓村委会所辖的3个村民小组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村民小组;秀哇村委会,秀哇村委会所辖的4个村民小组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尕秀村委会,尕秀村委会辖第一、第二、第三村民小组。
(三)玛艾乡
玛艾乡辖:红科村委会,红科村委会所辖的村民小组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玛艾村委会,玛艾村委会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华格村委会,华格村委会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加格村委会,加格村委会所辖的4个村民小组亦为依次称之。
(四)西仓乡
西仓乡:新寺村委会,新寺村委会辖团结、加禾、根萨、加格根萨、阿拉5个村民小组; 唐龙多村委会,唐龙多村委会辖尖板、曹沟、唐龙多、乎日、尕果5个村民小组;贡去乎村委会,贡去乎村委会辖多拉、麦日、贡去乎、则岔等4个村民小组。
(五)拉仁关乡拉仁关乡辖:则岔村委会;玛日村委会;唐科村委会,唐科村委会辖有4个村民小组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依次称之。
(六)双岔乡
双岔乡辖:青科村委会,青科村委会辖压仓、格尔果、青科、格尔当、加日布5个村民小组;毛日村委会,毛日村委会辖恰日、毛日、电塘3个村民小组;二地村委会,二地村委会辖久尼、二地、尕尔加、伊拉、贡去乎5个村民小组;洛措村委会,洛措村委会辖三木岔第一、第二、尕丁果、洛措、亚尔吉、多松多6个村民小组。
(七)阿拉乡
阿拉乡辖:吉扎村委会,吉扎村委会辖吉仓果、力多、苏乎塘、巴务、扎咱、加热6个村民小组;田多村委会,田多村委会辖田多、田后、玛尔、立池、九青5个村民小组;博拉村委会,博拉村委会辖吾乎扎、博拉、牙日、巴尔扎、加吾岗、拉叶尔6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