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730-738
摘要: 杨锡龄(?〜1934)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杨积庆部支队长。1925年刘郁芬任甘肃督办后,各地镇守使、统领联合反刘。临洮统领宋有才联络卓尼统领杨积庆,共同出兵兰州,宋有才部团长鲁大昌率部先行,杨率藏兵千余人进至临、康两县交界的莲花山,坐观成败。鲁大昌部在关山与刘郁芬所属倪玉声旅接火,鲁大昌溃败逃到岷县,倪在追鲁途中,遇杨锡龄部,杨附倪,受命领兵共同追剿鲁大昌,结怨于鲁。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杨锡龄(?〜1934)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杨积庆部支队长。1925年刘郁芬任甘肃督办后,各地镇守使、统领联合反刘。临洮统领宋有才联络卓尼统领杨积庆,共同出兵兰州,宋有才部团长鲁大昌率部先行,杨率藏兵千余人进至临、康两县交界的莲花山,坐观成败。鲁大昌部在关山与刘郁芬所属倪玉声旅接火,鲁大昌溃败逃到岷县,倪在追鲁途中,遇杨锡龄部,杨附倪,受命领兵共同追剿鲁大昌,结怨于鲁。
  1928年河湟事变发生后,刘郁芬委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杨锡龄任第二支队长,受命率骑兵两千把守土门关,在与马仲英部遭遇时,杨不敌,撤至美武新旧寺驻防。1929年,任卓尼藏兵第一团团长。
  1929年冬,鲁大昌在刘德胜的护送下至卓尼禾驼寺居住。杨曾向杨积庆建议将鲁除掉以绝后患。杨积庆未采纳,为后来发生的博峪事变留下了祸患。
  1930年,鲁大昌与杨积庆为临潭县印发生冲突,杨锡龄以杨积庆的名义调集卓尼兵力三、四千人,亲自带领常备兵一个连,由禾驼寺截击,营长姬从周领兵沿洮河东下追击,两面夹攻,鲁大昌部李和义败退。鲁大昌对杨怀恨在心。
  1934年八、九月间,杨锡龄因公去兰州,在返回途中,夜宿临洮辛甸,鲁大昌秘密授命驻辛甸部属,将杨锡龄及同行五人枪杀于洮河岸边。
  怀来仓肋巴佛(1916.10.17-1947.6)乳名康三哥,藏族,祖籍夏河县拉卜楞镇。父洛藏,母李良存,和政县人。
  1922年8月,洛藏在积石山县吹麻滩被地主依不拉害死。1923年8月,李良存领着康三哥去导河镇守使衙门告状,公堂上,康三哥直立不跪,镇守使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不跪?”康三哥朗声答道:“我是活佛。”此时,适值和政县松鸣崖寺僧人正在寻找该寺17世怀来仓的转世灵童,消息传出,便被认定。遂迎入松鸣岩寺(因相传第一世怀来仓活佛岀生时,其母难产,是割开肋巴骨取出胎儿的,故有肋巴佛之谓),后到卓尼县康多寺(水磨川寺)学经9年,取经名金巴嘉木措。1931年授戒,在康多寺“坐床”。
  肋巴佛在康多寺学经期间,地方劣绅逼迫其家几度逃难,母亲悲愤走失,大哥康殿祥因保护红军遭马步芳部队惨杀。于是肋巴佛将“佛救苦民”的教义引申为“以武救民”。立下誓言:“男儿报仇,十年不晚!”从此他广交社会义士,与临洮王仲甲、通渭毛克让、靖远肖焕章、广河马福善等结为好友。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康多、杓哇一带秘密串连贫苦百姓,成立“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抗粮抗款,开展反暴斗争。1943年1月26日,他派年旦增为代表赴临洮苟家滩,参加了王仲甲组织的会议,决定在清明节发动起义。3月28日,在冶力关泉滩集合3000多名汉、藏群众揭竿而起,提岀“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口号,组成“饥民团”,举旗誓师,肋巴佛任总司令,下编义军3个团。29日夜,义军攻破临潭县城,击毙县长徐文英等,释放囚犯,开仓济贫。从此,各路农民纷纷响应,义军迅速壮大,仅数日,已发展到4000余人。义军在大桥关、石拉路休整后,进军岷县,在冷地口和岷县专员胡守谦所率保安大队遭遇,肋巴佛布疑兵、组织敢死队击溃敌军。4月19日,肋巴佛参加王仲甲在皋兰马坡召开的军事会议,成立“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王仲甲任总司令,下编10路军,肋巴佛任藏兵司令。会后,挥师武都策应国民党驻武都骑兵营长张英杰起义。5月18日在岷县茶埠峪冲破了当地保安队的拦击。5月23日肋巴佛率兵救援在武山县滩歌镇被围的义军姚登甲、吴建威等部,并获全胜。6月17日,各路义军会师武都草川崖,整编为3路军和1个藏兵师,肋巴佛任藏兵师师长。会后,义军由于没有正确的领导,内部不和,再加武器给养不足,在与国民党50个团的兵力作战中,屡屡失利,最后退到起义策源地而转入地下,肋巴佛转赴夏河活动。
  1944年1月13日夜,肋巴佛在石塔义、高乃的掩护下冲出夏河县保安队的围捕,前往宁夏投奔好友范新民处隐迹2年。1946年5月,肋巴佛返回和政县。1947年1月3日,他又去渭源,由夏尚忠、李喇嘛介绍与中国共产党陇右工委领导人高健君、万良才等会面。5月,由高健君、牙含章2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陇右工委决定派肋巴佛赴延安学习和汇报工作,途经平凉安国镇三十墩时,不幸遇车祸遇难,年仅31岁。
  1982年,中共甘肃省委《关于1943年甘肃南部农民起义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肋巴佛以宗教领袖活佛的身份,高举义旗,率领藏汉僧俗群众反抗国民党的暴政,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我国现代史上是很少见的”。为纪念这位杰岀的藏汉起义领袖,卓尼县在古雅川山上修建了肋巴佛烈士纪念亭;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肋巴佛传》; 甘肃电视台摄制了电视连续剧《肋巴佛传奇》。
  年旦增(1884〜1943.8)藏族,卓尼县康多乡上加林村人。幼年出家为僧,性格倔强,人称年辣椒。1915年,被卓尼杨土司选为卫士。1942年,年旦增退役后,同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秘密组织“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将有枪、有马、有斗争精神的穷苦人组织起来,开展抗粮抗款斗争。1943年1月260,年旦增奉肋巴佛之命,前往临洮苟家滩,参加了王仲甲等人召开的起义秘密会议。起义后年旦增担任总司令卫队营长。他为人耿直,作战勇敢,每次战斗,他总是第一个袒胸露背,冲锋陷阵。5月23日,义军姚登甲等部,被敌人围困在滩歌镇内,多次突围失败。正在危急时刻,肋巴佛率领藏、汉联军赶到。年旦增脱下皮袄,率先赤膊上阵,左手端枪,右手举刀,率军杀开一条血路,救出了被围义军。1943年8月初,在国民党重兵镇压下,义军被迫从武都撤回,开始转入分散的地下游击斗争。年旦增奉命奔往卓尼土司衙门,谈妥了肋巴佛暂留卓尼之事。返回到康多上加林村时,被乌龙喇嘛组织的“草周草哇”捕去,押送国民党中央第三军第十二师。后被杀害于临洮城附近的鹑鸽崖,时年59岁。
  高凤西(1882〜1943)字竹岗,藏名钦饶加措,号碧云山人,汉族,卓尼县纳浪乡羊化村人,祖籍武都。3岁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曾三次乡试,都未考取。为家庭生活计,在临潭旧以开药铺行医为业。1914年,应卓尼土司杨积庆之邀,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掌管文书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利用闲暇,拜禅定寺高僧和由西藏东来传经讲法的喇嘛为师,学习藏文,研究藏文经典、辞书、文法书,通览大藏经《甘珠尔》及 《丹珠尔》等经卷。同时他又请外国传教士宋牧师教授英文。后因事与土司杨积庆意见分歧,遂辞司令部文书之职,仍返旧城从事药铺营生。1929年“河湟事件”爆发,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也只得关闭药铺,返回羊化,开始他著书译文、编纂字典的生涯。
  1929年。他怀着融洽感情、沟通语言文字及思想上的隔阂的诚心,广搜大藏经之字辞,以《四体文鉴》及英人达氏、应氏所作《英藏字典》和青海杨质夫所著《藏汉小辞典》为范本,于1938年编写成《五凤苑汉藏字典》、《辞类集成》、《翻译诸名作》等。著述就绪之际,他向国民党南京政府军委会、教育部、甘肃省政府及教育等部门呈文,要求将他编著的《五凤苑汉藏字典》、《辞类集成》、《翻译诸名作》等予以印制,但未得到任何反应。后从妹夫家借白洋200元,命长子高维遐赴内地城市购买石印机、纸张和油墨等。由于资金不足,于1941年7月,只将《五凤苑汉藏字典》石印100部发行。于1943年离世,享年71岁。
  高凤西的《五凤苑汉藏字典》,是以藏文字母为序,并用当时的国音字母、罗马文字拼音,藏汉文对照,共收单词2万余条。比当时的同类字典容量增加了十分之四,分十二卷,每卷卷首又自绘洮州八景、名胜古迹,题诗其上,并用娟秀的小楷缮写成书。1938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考察西北时曾到临潭新城会见高凤西,二人促膝攀谈,顾为字典写序,给予高度评价,序文中有:“沟通汉藏文化与调和汉藏情感之热忱,照人颜色,于以知其三十年来之用心苦矣”,“正足供时代之所求,为统一与团结导夫先路”之语,并道 “陇右汉人之正式研究藏文者自先生始也”。
  杨世俊(1896〜1944)字一隽,临潭县新城人。1925年毕业于甘肃省立政法专门学校,先后任会宁县司法庭长、武都县、永登县县长。1936年秋,调入卓尼,担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秘书长。1937年博峪事变后,担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1943年2月,甘南农民起义后,追剿农民起义的国民党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吕纪周率部在北山一带清乡,先头部队所派3个尖兵因作恶多端被北山放哨藏兵击毙。吕纪周急电调卓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杨世俊率部前往该部二十团驻地康多寺协商处理藏民打死3名士兵问题。是夜,适遇藏兵杨才尕率众趁夜潜入康多寺院,刺死第三军哨兵,冲进军营杀死该军营、连长各1人,排长2人,打死打伤士兵100余人后乘夜逃走。翌晨, 杨世俊等30余名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官佐被驻军所扣。杨世俊被押解到兰州国民党第八战区。以“手令部属,袭击国军,阳奉阴违,剿匪不力”之罪名,于1944年春在兰州红山根刑场被杀害,卒年48岁。
  宋堪布民国时人,生卒年不详。临潭县石门乡占旗河村人。幼时被选为临潭侯家寺(圆成寺)僧正,曾在西藏获“格西”学位,并任西藏色拉寺堪布。卓尼、临潭一带称其为宋堪布或宋格西。后返回原籍,任卓尼禅定寺、临潭侯家寺及阎家寺三寺的总压床,兼理岷县花藏寺、后家寺、董家寺、将台寺、东寺及会川牛营寺、纳路寺、上下扎西寺、久尕寺等十余寺的教务。在卓尼土司杨复兴幼年时,他曾协助杨土司夫人兼理政务数年,并任卓尼禅定寺丹珠呼图克图的经师。曾任中国蒙藏护国禅师都督、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副主任,甘肃省参议会议员等职,在洮岷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赴内蒙一带进行讲学及佛事活动多年。
  1939年3月,宋堪布开寺院僧侣文化学习之先河,创办了“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规定凡禅定寺僧童年满15岁以下者,一律入学,修业期为六年。1942年,该校更名为“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改隶教育部管辖,其创办宗旨:“培植一般幼年喇嘛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
  杨麻周(1888.7〜1958.9)又名麻周才让,藏族,卓尼县恰盖乡白土嘴村人。1901年,其父卓巴将他过继给柴木车土官云才让为子。1924年云才让去世,他继任了土官,管辖170户。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发展,他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1926年奉土司派遣,率日班玛旗的100余民工,参加修筑了松潘至卓尼公路。1928年,马仲英起事,土司杨积庆令其率本旗藏兵千骑和杨楹、杨锡龄等至夏河土门关堵击马仲英部,因兵败返回故地。农历10月24日晚,马仲英率部进入恰龙滩,他在向土桥旗温布滩土官旺杰和齐热求援的同时,率部在三岔口一带将马仲英部击退。农历11月马仲英的军长马廷贤率40余骑,携带妻妾财物,行至完科洛沟遭杨麻周所部截击。1935年他奉命和杨锡龄等,处决了鲁大昌亲手扶植的脑索总管知加它。1937年,鲁大昌勾结杨土司部下团长姬从周等,发动博峪事变,杨麻周闻讯后率北山各旗藏兵于9月23日集兵卓尼,分兵两路直取博峪,捣毁“维持委员会”,从力赛救出杨夫人(守贞)及杨复兴、杨丹珠等家属移住卓尼禅定寺。杨复兴继任洸岷路保安司令后,由其任独立营营长。
  1942年班玛旗与夏河美武发生草山纠纷。农历4月16H,杨麻周认为是美武黄迎哥从中作梗,想除掉黄迎哥,和美武土官杨步云之间的事情就好解决,遂派人前去刺黄,不想中途误杀了美武土司杨步云,其子杨世杰为父报仇,上告省府,省府令岷县专员査办。岷县专员于农历5月15日,派保安大队3个连至日班玛旗的尕拉沟口时,遭北山藏兵袭击后被迫退回,并于当日下午打退了美武藏兵从山头的进攻。甘肃省政府派保安处长吉章简来卓处理,由日班玛旗赔偿保安大队白洋1000元,马15匹,枪15支了结此事。
  1943年,肋巴佛率领的甘南农民义军失败后,返回策源地。国民党派第三军周体仁部前来清剿时,杨麻周派手下杨尕才等,率40余名精悍藏兵,夜袭驻康多寺的周军20团营部,杀死营长、连长排长和士兵100余人(即北山事变)。杨麻周亲率武装亲信20余人去卓尼,计划将杨复兴司令和杨母接到北山,以北山为根据地,策动卓尼48旗全部武装暴动。计划失败后,杨麻周在禅定寺被捕,押送兰州坐牢5年,后于1948年释放回家。卓尼起义后,他任北山工作组组长,1956年改区后任区长。1956年8月17日参加省政协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9月23日在政协卓尼县第二届委员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1957年以来,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宣传工作。1958年春,卓尼部分地区发生叛乱,他以各种渠道,为平叛作了大量工作,并保护区政府和国家财产,使区政府未遭破坏和损失。平叛结束后,在“叛乱地区没有好人”的“左”的指导思想下,于7月被错捕入狱,9月病故狱中,卒年65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全面落实政策,中共卓尼县委于1980年11月,对杨麻周的冤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1月25日,在恰盖公社召开了追悼会,并向家属补发了埋葬费、抚恤费和生活补助费。
  杨景华(1915.3〜1958.3.18)字子才,又名高召旦增,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其祖辈皆辅佐卓尼杨土司治军理政。于1933年任尖尼旗(现迭部县境)旗长,1936年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第二团副团长,1937年升任第三团团长。1949年9月11日,随卓尼土司杨复兴在岷县起义。
  1950年10月1日,任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第一科科长,主管民政。1952年,甘、青、川三省交界的藏区,马良股匪活动猖獗,杨景华在甘南藏区剿匪工作团,随军做群众工作及支前工作,他不辞艰辛,深入各地驻军阵地、营地、营房,慰问战士和伤病员,被卓尼民兵司令部嘉奖,并授“剿匪有功"的锦旗一面1953年底,他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归国后,深入甘南各地,向各族人民及驻军指战员宣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事迹。次年即被选为自治区行委副主任。1954年3月150, 杨景华曾被选为卓尼县人民委员会第二副县长。他在铲烟禁毒运动中,亲率50多名干部到插岗、下迭、铁坝等地,逐村逐户动员种植鸦片的群众自动铲除,由于其工作细致扎实,收效颇佳。1955年,杨景华在卓尼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副县长。
  1958年,车巴沟地区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谣言与动乱迹象,卓尼县委、县政府考虑到杨景华在车巴沟群众中的威望,遂派他率员去该地宣传政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3月18日不幸被匪首暗杀。杨景华牺牲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唁电称“杨景华烈士是人民忠实的儿子
  赵文煜(1931.5〜1958.3)藏族,卓尼县大族乡扭子村人,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公安特派员、公安局刑侦股长、副局长。1957年5月提升为县公安局局长、中共党员、县委常委。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踏实积极,勤奋好学,历年被评为公安系统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1958年上迭区叛乱时,他率领工作人员前往扎尕那益哇村深入群众中作宣传教育工作时惨遭叛匪杀害,时年仅27岁。
  王旦增(1934.4.20-1959.12.26)藏族,卓尼县恰盖乡人,童年在给牧主放牧牛羊。1953年2月参加工作,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县委宣传干事、团州委宣传部部长、团州委副书记等职务。
  1958年,甘南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在平息叛乱的斗争中,王旦增担任剿匪部队翻译,一面喊话争取裹胁群众,一面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在达日地区的战斗中,和战士们在大雪中坚守山头。战斗之余,他拾柴、做饭、放马、出岗,事事争先,曾两次受到部队嘉奖。1959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民兵模范。1959年11月,深入牧区参加整社工作,不幸于12月26日晚,在玛曲县齐哈玛公社被叛匪惨害,年仅23岁。
  雷兆祥(1905〜1960)字子青,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1938年在卓尼军官教导队受训后,就职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历任勤务、旗长、连长、营副、团副、团长、国民党卓尼设治局党部监察委员等职。先后参加过三青团、国民党、哥老会(任大哥)、红帮(任大爷)等组织。
  1949年9月11日随同杨复兴起义,任卓尼民兵司令部第二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卓尼县人民委员会农牧科科长、人民委员会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卓尼自治区行委副主任、县人委副县长等职。
  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错划为历史现行反革命,1960年被冤杀。1986年,经州检察院、中级法院重新复査上报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平反了冤案,按革命烈士对待。
  赵毓文陕西省志丹县人,生于1907年,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至12月任志丹县五区农会主任;1934年至1935年任志丹县苏维埃经济部委员长;1935年至1943年任志丹县县长;1944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至1949年任西北野战军四军一旅二团副政委和总部兵站民运部部长;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任岷县分区专员;1950年10月至1953年6月任中共卓尼自治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行政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调离卓尼后病逝(年份不详)。
  赵毓文任卓尼首任工委书记期间,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贯彻“不分不斗,不划分阶级”、“慎重稳进”的方针政策,使卓尼地区在建设、禁烟、剿灭马良股匪等阶段,各民族齐心协力,军民团结,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对卓尼解放初期的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各项建设的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在民族地区的提高诸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永炳(1913〜1973)汉族,四川省阂中县人,中共党员。1933年在闻中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任红30军236团青年干事,1936年长征后转入地方,曾任渭源县二区区委书记,1944年任甘肃捞山检查站站长。1945年任陕西延安县三十里铺检査站站长。1945年任延河支队二大队队长,1948年调入河北党校土改团,1949年在岷县专署公安处工作。卓尼和平解放后,他与赵毓文、程自强等一行19人赴卓尼开辟工作,任卓尼公安局首任局长,1954年提任甘南州公安处副处长、处长,甘南州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73年病逝。
  赵国璋(1909〜1958.11.14)男,藏族,祖籍陕西蒲城,清同治间迁居卓尼。1931年起在土司衙门当差,曾任录竹、下迭旗长宪、营副等职。1944年任黑番四旗长宪、藏兵团团副、设治局插岗乡乡长、藏兵团团长等职。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随杨复兴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任卓尼自治区行委财政科科长。1953年调甘南藏族自治区(州)工作,历任建设处处长、农林处处长等职。1958年11月在反封建斗争中被迫自杀。1979年6月5日,甘南州委统战部以州统字(79)20号文件为其作出了 “按起义人员对待,恢复其政治名誉”的平反决定。
  郝应隆(1899〜1960.6)字瑞峰,男,汉族,祖籍康乐,清同治间迁居卓尼。历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第二团团长、设治局农会会长、参议会副议长、议长、民政科科长等职。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回乡,1960年6月病逝。
  马全仁(1902〜1968.5)男,汉族,祖籍临潭新城,清初迁居卓尼寺滩。1932年毕业于北平蒙藏学校。历任柳林小学教务主任、校长、设治局教育科科长、教育会理事长、卓尼设治局临时参议会议长、甘肃省议会参议员等职。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回乡。1953年起在柳林小学任教。1958年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劳教,1962年释放。“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5月被迫投河自尽。1980年5月平反,按起义人员对待。
  赵材(1926〜1982.9.16)甘肃省临洮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从临洮师范毕业后到卓尼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先后在新堡、柳林、阿子滩、城关等小学任教,曾任柳林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城关一校校长,城关一、二校党支部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勤俭办学,为学校的扩建、修整和教学设备更新方面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他把生字按体形、结构分类,不同型的字采用不同的教法,音、形、义并举,读、写、用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还帮助新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加强学校管理,主持制定了 “教师职责”和“学生守则”。1957年被选为全省优秀教师,1958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6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树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优秀教师。是年病逝。
  赵全(1920〜1983)陕西省人。他从小失去双亲,流浪乞讨。曾在国民党西北军17师当过勤杂员。1934年掉队流落四川省广元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为31军新兵连战士。抗日战争时,在八路军102师司令部警卫连当战士,后任五团通讯班长、独立二旅通讯排长。1939年在与日军作战中左腿中弹负伤,曾经白求恩大夫亲自手术治愈。解放战争时期,因伤残从事后勤工作。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军直一等英雄模范。他身负6处重伤,8处轻伤,先后3次立功受奖。
  1952年8月,赵全转业到卓尼,先后任卓尼自治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城关粮站站长、采购站站长、招待所所长、文化馆馆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被结合为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71年9月,当选为中共卓尼县委委员。1979年5月,任县政协副主席。期间,曾被选为三届省人民代表和八届州人代会代表。赵全一生生活俭朴,但对国家、对群众却屡次慷慨解囊。从1954年至1958年,他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7000元,全部认购成公债,支援国家建设。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59年给县秦剧团捐献1500元,添置了服装道具。1959年至1961年,他垫用自己的3000元,维修了县大礼堂而没有向国家报销。1964年1月,他将2000元作为1个月的党费,交给了党组织。1965年为表达抗美援越的心意,他拿出1000元寄给越南驻华大使馆。1966年,他用2300元钱包租汽车,带领电影队下乡演岀50多天,使边远山区的群众看上了电影。同时,他还用自己的钱先后订《甘肃农民报》、《甘南报》100多份,购买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上千册,全部送给了农牧区群众。70年代,赵全已年过半百,加之疾病的折磨,使他的行动越来越困难,但仍主动到木耳大队蹲点。在参加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73年,他看到木耳一队既困难,又缺乏劳力,就用自己的3050元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脱谷机。夏天,队里大豆遭虫害,他又购置了喷雾器和杀虫药剂,及时扑灭了虫害,保住了收成,使群众深受感动。
  赵全的工资并不高,在多次调级中,他先后3次拒绝升级,他说:“我是一个单身汉,用不着那么多的钱,还是评给工作好,生活上困难的入吧!”他是二等残废,好几次组织上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到内地去疗养,均被谢绝。有次,一个离职休养、曾在延安同过事的老干部购买木材盖私房,因手续不合,被林业部门卡了,急忙找赵全代为说情,他斩钉截铁地告诫道:“你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党的政策并没退休。1983年2月22日,赵全因病逝世,终年63岁,全县上千名干部、学生、群众奔赴灵堂,沉痛哀悼这位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的老红军战士。
  杨晓红(196&9.22〜1987.3.16)藏族,卓尼县洮砚乡下达勿村人。1985年10月应征入伍,在某部8连任战士。同年12月27日奉命赴老山前线对越防御作战。在担任连队卫生骨干期间,自费为部队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治病59人次,在战斗中,冒着炮火抢救伤员,并和战友一起抗击敌人偷袭13次,击毙越军5人,伤敌8人。
  1987年3月16日凌晨4点,越军一个班偷袭中国边防阵地5号哨位,他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偷袭,并主动担任了5号哨位的警戒,当发现越军第三次偷袭投来未爆的炸药包时,为了2名战友的生命他临危不惧,奋力将炸药包投回,险情排除了,战友得救了,而他却壮烈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晓红同志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和战斗中英勇无私的奉献精神,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一等功臣。
  刘济清(1908〜1987)四川省资中县人。15岁时,因家贫出外谋生,参加国民党部队。转业后曾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卓尼设治局局长、两当县县长等职。1948年,辞去公职,落脚天水搞实业,应土司杨复兴之邀赴卓尼。1949年随杨复兴起义。部队整编后,任卓尼民兵司令部生产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的面粉加工业极其落后,县城群众及机关吃粮都要到距县城三公里的木耳沟水磨磨面,由于磨少、路远、加工技术落后,不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刘济清看到这一社会问题,于1949年自己设计投资,利用当地优质木炭做能源,在县城关帝庙安装了一盘机器磨,未获成功,遂又改为驴推磨、脚踏箩,提高了面粉加工效率,减轻了劳动量,解决了县城的部分供应。
  1951年,组织上派刘济清去兰州西北革命大学学习,临近结束时,在肃反会上被拘留审査。后保外就医时,又在离县城三公里的寺古多,设计投资建造了一轮带三磨,传送箩面自动化的水磨,月加工面粉3000余斤。1953年,公私合营,以摆小摊谋生的刘济清一家,被下放洮阳队务农。食堂化后,面粉供不应求,他又为大队设计了畜力在楼下推转木轮,带动楼上两盘旱磨的面粉加工作坊。1958年,县粮食部门准备投资办一个较大的面粉加工厂,请刘济清设计。在一无机器、二无设备的条件下,他承担了这项任务。从开始设计造型,到施工修建,安装投产,历时近一年,建成了利用水力,一轮带动六盘石磨、箩面装袋自动化的卓尼县面粉加工厂,日产面粉近2万多斤。因此,受省、州、县的表扬和奖励。1971年,恢复公职。1979年,他的历史问题澄清,彻底平反,按起义离休干部对待,并被选为县政协常委。1987年,病故于卓尼。
  雷尕曼(1932〜1988.6.25)女,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上城门人。1953年7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雷尕曼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的一位优秀的少数民族妇女干部,1953年参加工作后,在卓尼县北山区妇联工作。1955年任卓尼县妇联主任,1959年任舟曲县副县长,1962年任卓尼县副县长,1964年后任甘南州妇联副主任、主任;全国妇联四届、五届执委;省政协七届委员;州委五届、六届委员;州人大八届、九届、十届常委会委员;州政协五届、六届委员。雷尕曼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泼辣,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刻苦钻研,由一个家庭妇女走上了革命道路,36年的历程,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深受全州各族群众的崇敬。
  1953年夏,雷尕曼由卓尼赴拉卜楞甘南干部学校妇女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在卓尼北山区搞妇女工作。一年后,即被选为全州妇女先进个人。为适应牧区工作,她学骑牦牛,一次次掉下来,又一次次爬上牛背,直至驾驭自如。下乡时,她住在一户老阿婆家,为老人提水、拾粪、挤奶、打酥油、熬曲拉。老人高兴得逢人就夸她是“共产党派来的好女子”。
  1976年,雷尕曼率州属各县的妇联主任搞社会调查,在40天时间里,连续走完临潭、舟曲、迭部3县的19个乡,当舟曲丰迭乡干部准备为她们杀一只羊时,她当即阻拦: “群众这么困难,不能杀羊”。为使群众早日脱贫,她不顾自身严重的胃病,翻山越岭,步行到卓尼的申藏、甘藏、小沟、郭大一带奔波搞调査,发现部分群众养羊很有经验,便撰写专题报告,并在群众中倡导推广,引起普遍反响。她常说:“妇联是妇女的'娘家',妇女干部要做妇女的贴心人”。她说到做到,每逢妇女代表来州开会,她都要去住处一一关照。临潭县三岔乡妇女干部孙冬梅在州开会期间即将临产,她亲自送至医院,并抽空接连探视、送饭。卓尼县卡车乡妇女干部完玛草,因遭不白之冤,1958年被下放劳动,雷尕曼一直写信安慰,并在她的帮助下,恢复了工作。二次工作后,完玛草曾被省妇联授予“优秀妇女干部”、州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70年代末,甘南的幼教事业一片空白。雷尕曼经过摸底,提出了筹建合作保育院的规划,她多方奔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终于建成了合作保育院。自此,全州7县也相继建起幼儿院,使幼儿教育机构形成网络。
  1988年5月25日,参加全州妇女工作会议的几位妇女代表因病住院,会议结束时, 雷尕曼即去医院看望,不幸遇车祸身亡,终年56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锡龄
相关人物
怀来仓肋巴佛
相关人物
年旦增
相关人物
高凤西
相关人物
杨世俊
相关人物
宋堪布
相关人物
杨麻周
相关人物
杨景华
相关人物
王旦增
相关人物
雷兆祥
相关人物
赵毓文
相关人物
冯永炳
相关人物
赵国璋
相关人物
郝应隆
相关人物
马全仁
相关人物
赵材
相关人物
赵全
相关人物
杨晓红
相关人物
刘济清
相关人物
雷尕曼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