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源流
分类号: D633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藏族、土族、汉族、回族等民族情况。
关键词: 卓尼县 民族源流

内容

第一节藏族
  卓尼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534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29%(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其分别是:
  柳林镇5457人,恰盖乡2842人,扎古录乡3774人,完冒乡3479人,杓哇乡337人,阿子滩乡5833人,康多乡1892人,尼巴乡4106人,申藏乡3602人,卡车乡3153人,纳浪乡2147人,藏巴哇乡2792人,大族乡2901人,刀告乡3767人,洮砚乡2724人,木耳乡3612人,柏林乡887人,洮局143人。
  —、族源
  县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羌、戎在先秦时就生活于祖国西北地区,其部族分支甚多,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逐水草而居,罕务农耕。秦、汉时期,羌人社会发生了又联合又分散的漫长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大小部落而定居洮河沿岸地区,并与中原发生了依附关系。秦始皇统一全国,在此地设陇西郡临洮县,并以县境洮河两岸广大地区为中心,招抚周围羌人部落为居民,时称“陇西羌部”。西汉时沿袭旧制,并依赵充国等朝廷重臣之计,采取优抚羌人,屯种垦殖等政策,帮助羌民发展农牧业生产,以笼络各部落酋首,使双方长期相安。东汉时朝政渐废,统治者加重了对羌部的横征暴敛,迫使当地烧当诸羌及临洮居民奋起反抗,逐汉临洮县及军事机构南部都尉迁址于今岷县,县境内之羌族部落纷纷割据。南北朝时,原来游牧于辽东的鲜卑吐谷浑部西迁至今县境沈河流域,先后兼并分化了附近烧当、先零羌族部落,创建了吐谷浑政权。当地很多羌族小部落逐渐与之同化融合,成为新的部族。党项羌兴起后,这部分羌人逐渐与之联合而脱离吐谷浑政权,在洮河沿岸各沟岔内以部落为单位形成割据局面。这些互不统属的以羌人为主体的大小部族就是县境内各土著部落的前身,也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
  唐代时吐蕃民族逐渐向东扩张,到.8世纪中叶,县境内各地羌族部落相继沦为吐蕃属部,当地亦成为唐蕃之间的争夺战场.吐蕃军队以此处为其边防根据地,派遣大批部队戍守。据《汉藏史集》载,藏王赤松德赞“派遣了以吐蕃九名勇士为首的精锐部落到汉藏交界之处戍守边境,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嶋玛洛的大部落”。为“无诏书不得返回的人”(或军队)。吐蕃政权为了加强其统治,迫使降服的羌族诸部改穿吐蕃服装,习说蕃语,驱使各族丁壮随军供役,余者往往降为奴户,替吐蕃奴隶主贵族放牧耕种,使此地羌民与吐蕃同化,在客观上对当地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吐蕃政权崩溃后,许多戍边军士留居此地,依附于羌人各部,联合以“喝末”自号,又一次在境内形成民族融合的局面。
  至元末明初,县境内部落的定居并通过多年的同化、融合已形成卓尼藏民族的基本雏形。综观其源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迁徙定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原留居于黄河、黑河、白河汇流处作盖地方的吐蕃后裔部落酋首些地率部迁居于县城附近,后凭借内附朝廷之功、宗教寺院之力而逐渐发展为统治县境各部落的土司。有唐宋时从四川北部随宗教寺院而迁居至今洮河上游扎古录境内的西藏录竹部落,有唐宋时定居于车巴沟内之车巴部落等。
  (二)吐蕃戍边军士留居后形成的部落有唐末宋初散居于旧城(吐蕃临洮城)、阳坝(唐吐蕃石堡城)、迭当什(唐神策军地)等地的戍边军士 “瞩玛洛”部落;有留居于北山地区戍边军士 “云哇卡松”康多、若卜察四部、多玛等部落。有先祖为唐末宋初兴起之青唐吐蕃驻防于县境东部的董戳后裔留居军士老噢什、藏巴哇部落。有元末散兵游勇留居于西尼沟的冬盖那部落等。
  (三)原居县境之内由羌、蕃融合同化而成的土著部落有原属马奴寺属民的术布部落;有世居于卡车沟等地的朱札七旗部落;有居于大峪沟及沈河南岸之大峪、冬禾索部落;还有与迭部“戎哇”有血缘关系的纳麻那部落等。
  二、语言文字
  卓尼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溯其族源虽多为吐蕃后裔或被同化了的土著羌民,但因其长期脱离大本营而多操安多方言,均在其土语群中略留有原籍的方言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牧区话分布在县境西部的车巴沟,北部的北山地区,语音与安多方言相同,无声调,保留了部分古藏语的读音,前后置字和上下加字均起作用。
  农区话分布在东部洮砚、藏巴哇等地。语言接近于康藏方言,清浊音对立,声调作用明显,前后置字和上下加字大部脱落,口语中带有许多古藏语词汇。
  河边话分布在洮河沿岸地区,语音接近安多方言,又有藏方言的某些发音特征,有声调而使用不多,前后和上下加字脱落现象比农区话略微,介于农牧区话之间。卓尼藏族虽通晓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但能熟练使用者较少。解放前,此地文化落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占总人口的90%以上。藏文除寺院僧侣和上层人士外,平民亦多为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学校亦开展藏汉文双语教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下降至总人口的50%左右。
  三、宗教信仰
  卓尼境内藏、汉、土属民均信奉藏传佛教。尤其是境内藏族群众,更是信奉佛教为至圣,属全民信教区。卓尼在元、明时期为安多地区之佛教中心,创建寺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中期。最初定居于此的土著部落和车巴部落均信奉苯教。唐末宋初,随着吐蕃的占领,红教开始传入。在今禅定寺旧址和车巴、录竹等处开始出现红教寺院,当地许多苯教寺院也开始改奉红教。元初,随着萨迦帝师八思巴的入京提倡及弘扬,率先在卓尼建成规模宏伟的萨迦中心一一卓尼大寺,并在安多各地建寺改宗,使其成为元代藏传佛教鼎盛时期的中心。明末清初,黄教势力在此地持续发展,随着卓尼大寺的改宗黄教,促使其众多子寺亦纷纷改宗。清康熙末年,清廷盟卓尼寺名为“禅定寺”后,当地政教合一制度更趋完善,宗教寺院在人们心目中的统諂地位更趋牢固。卓尼土司和僧纲根据当地群众信仰宗教之心理,进一步确立了黄教的统治地位,限制了其它教派的发展,仅为当地土著原始宗教一苯教留下了一批供群众在婚礼、祭祀山神、丧葬等活动仪式中的主持者,俗称“阿尼苯本”。
  除藏传佛教外,美英等列强凭借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规定的侵华条款,以“考察”、“传教”为名,将触角伸进县境藏区。耶稣教会在一些中外籍牧师的虔诚布道中成立教会组织,发展教徒。由于受到当地藏族人民的普遍抵制,收效甚微。
  第二节土族
  聚居在县境的土族共6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主要分布在杓哇土族乡境内的光尕、拉叭、杓哇大庄等9个相邻的自然村内。
  一、族源
  据杓哇土族老人的传说:土族的故乡原在太阳出来的东方,远祖曾为当地的王子,生有两个儿子。他临终前将军队交给了大儿子,政权交给了小儿子。但在他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夺利、互不团结,兄长便带着一批人马离开故乡,长途跋涉,来到了沈河边。并说,在古临洮以上的地区全是土族的。那里有许多城堡和寺院。不知在哪一个朝代,土族中岀了一名英雄,朝廷怕他们闹乱子,就把他杀害了,他的许多属民也遭了殃。还斩断了土族的“山脉”,从此土族就衰落下来,居民中的残部就避居在这山谷之中直到现在。
  卓尼土族的这一传说,与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距今约1600多年前的西晋永嘉末年,游牧在辽河流域的鲜卑族慕容部首领吐谷浑与弟若洛廆不睦,率领1700帐人马向西迁徙,来至洮水流域建立了游牧政权。后建都伏俟城,号吐谷浑国。到唐龙朔三年(663年),由于吐蕃王朝的不断进攻侵占,延续了350年之久的吐谷浑国终于瓦解,部众四散,大部流散至河西一带。也有部分部落依附于吐蕃王朝,为其担负戍守边境之任务。县境内的杓哇土族就是其中之一部,原有三大部落,自称其为“霍尔”,“土呼家”。后归卓尼土司辖属,编为上冶三旗。但经多年同化,仅余9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杓哇土族乡。
  二、语言文字
  卓尼土族在历史上早已丢失本民族语言,完全使用藏语言兼通汉语。其语言与安多方言相近,只是大量使用了本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和借用的汉语词汇。
  卓尼土族亦通晓汉藏两种文字,但识字者较少,文化知识情况与藏民族相似。土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其衣食住行及婚丧嫁娶等风俗亦与当地藏族有较大差异(详见方言民俗志)。
  三、宗教信仰
  土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又在此地土著部落的影响下信奉原始苯教。除黄教寺院派系外,还盛行由“苯本子”主持的各类祭祀活动。同时还信奉红教“管巴”的驱神厌鬼造“拉乍”(即攒山神)活动。
  第三节汉族
  汉族在境内拓殖是从秦汉开始的。当时曾于此置临洮县及洮阳城。自此,部分源于戎的汉族便在这里与羌人杂居,生息繁衍,历代虽设州置县,变化无常,但羌、汉代代和睦相处。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的占领,大部分汉民随建置迁徙内地,小部分被当地少数民族所同化。明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了边陲地区的社会稳定,解决军需粮秣的供应,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屯和民屯政策,将大量应天府(今南京)和凤阳、定远(安徽)等地的居民迁入洮岷一带地区作“屯民”,并将部分囚犯发配于此服役。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将军沐英率部讨番。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部落联合反明,沐英率部征伐,移兵于洮州,将率部士兵分驻各地屯垦,拓殖耕耘,积贮军粮,这些屯兵遂成为洮州地区汉族的一部分。
  卓尼在土司统治时期,境内土地属土司所有,一批从外地迁来卓尼的定居户(俗称“尕房子”)没有林权和土地权,为了生存,租种土司老佃户田地,习惯称作“吃田地”。这部分外来户大多数是汉族,是因逃荒、逃壮丁、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徙来的。特别是(1928年)西北河湟事变时,从临夏、和政等地迁徙流落在境内定居的汉民很多,几乎遍及全县各个乡(镇)。
  全县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3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36.88%。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的部分村寨中。各乡分布的汉族人口数如下:柳林镇5275人纳浪乡4379人木耳乡3983人大族乡1792人卡车乡1041人,扎古录乡1324人,刀告乡5人,尼巴乡4人,完冒乡55人,阿子滩乡495人,申藏乡3040人,恰盖乡101人,康多乡177人,杓哇乡663人,柏林乡2656人,藏巴哇乡1500人,洮砚乡3687人。
  二、语言文字
  境内汉族使用汉藏语系汉语支北方方言中的洮州话。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杂居,形成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大融合。构成了众多的土语群和方言群。许多读音近似于普通语,但在声调使用上有很大区别。另外,境内汉族中因掺杂着不少南京应天府、安徽凤阳及山西诸地的移民,其方言结构又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北方方言的基本框架中,亦混杂不少吴方言词汇。很多语音也遗存吴方言和陕西方言发音特征,使此地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三、宗教信仰
  当地汉族因与藏族杂居而受其影响,信仰以佛教为主的多神教,极个别者信奉道教,这些道教徒们多为民国时从临夏等地迁来的汉民。
  第四节回族
  散居此地的回族,人口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共有9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6%,分布在境内柳林98人,纳浪3人,木耳26人,大族34人,卡车75人,扎古录64人,尼巴2人,完冒2人,阿子滩48人,申藏405人,恰盖1人,杓哇4人,柏林2人,藏巴哇1人。
  境内回族族源主要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王朝实行军屯和民屯政策时,从江苏、安徽等地迁徙而来,一部分是在民国时期从临夏等地迁徙而来。另有个别回族干部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进入卓尼的。
  回族群众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通用汉语言文字,由于历来与藏族杂居,通过生产、生活等相互吸收、融合而大部分粗通藏语。有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藏、汉民族的风俗。
  此外,县境内还分布着其它少数民族59人,其中:蒙古族14人,满族18人,黎族5人,东乡族19人,撒拉族1人,保安族2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