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7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C912.21
页数: 7
页码: 142-148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群众团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卓尼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节青年团体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工(县)委机构及历届团代会
  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即由邢树义等5人组成的临时小组负责并主持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成立后,相继组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联合会(简称青联),由委员15人组成,自治区行委主任杨复兴兼任青联主任。1950年11月270,召开了卓尼自治区第一次青联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第一届联合会工作委员会,大会选举曹文蔚任团工委书记,邢树义为副书记。
  1955年8月20日至22日,召开了卓尼县第二次青联代表大会,岀席代表42人。其中:积极分子代表24人;藏族代表23人;妇女代表3人;县直部门24人列席了会议。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青联委员会委员8人。
  卓尼县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27日至30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代表共60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5人;妇女代表10人。会议宣布撤销了原青年联合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县第一届委员会。大会选举委员11人,选举卢良才任团县委书记。从此,团县委成为县委群团口青年团的常设领导机构。
  1957年5月,根据共青团中央“八大”会议精神,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卓尼团县委亦即更名,委员会届次及领导人事未变。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卓尼县委机构沿革及历届团代会
  卓尼县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62年3月21日至25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110人,其中藏族代表29人;基层专职团干12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二届委员会,选举委员11人,候补委员5人,常委7人,副书记2人。同时选举产生了出席自治州团代会代表19人。
  卓尼县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64年6月5日至11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7天。岀席会议代表81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5人;妇女代表11人;基层专职团干12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1人,候补委员2人,常委7人。该届委员会于1967年11月受“文革”冲击而停止工作。
  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政治部下设的群工组主持青年工作,直至1973年2月才恢复了团的各级组织机构。(期间,曾召开过以团员为主的青年职代会,借用团代会届次序号而空第四次。)
  卓尼县第五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3年2月24日至27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107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4人;妇女代表19人;专职团干19人。大会审议通过了县革委会政治部主任沈元成(军)代表第五次团代会筹备小组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第五届卓尼县委员会。选举委员19人,常委5人,书记1人,出席省、州团代会代表6人。
  卓尼县第六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8年7月7日至10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岀席代表150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9人;妇女代表37人;以共产党员身份兼职团的各级领导工作的代表39人,代表平均年龄24岁。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马登峰代表第五届团县委所作的题为“抓纲治国、团结青年,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5人。
  卓尼县第七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6月10日至12曰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3天。出席会议代表114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70人;妇女代表24人;农牧民代表65人;基层专职团干18人。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杨发忠代表第六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向全县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少年发出了 “共青团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的奋斗目标和倡议。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卓尼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5人,常委6人,副书记1人,书记空缺。
  卓尼县第八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6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5天。出席大会代表114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61人;妇女代表23人;农牧民代表23人;专职团干27人;少先队工作者5人,代表平均年龄22周岁。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道知次旦代表第七届团县委向大会所作的题为“动员和带领全县各族青年,为振兴卓尼经济建功立业做四有新人”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
  卓尼县第九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7月21日至2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76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62人;妇女代表10人;基层专职团干21人。大会通过了杨建国代表第八届团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6人,书记1人。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
  1949年至1950年间,卓尼仅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40人,其中:后补团员8人;女2人;藏族13人;均为机关干部,乡区级的组织尚未建立。
  1950年11月27H,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联合会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相继在柳林、洮南、洮北三个区成立了青年会16个,青年小组225个,4000多名青年参加了青年小组。
  1955年,全县共有基层团支部28个,其中:机关12个,农村11个,学校3个,企事业1个,其它1个。共有专职团干18人,其中藏族8人,妇女3人。至年底共有团员334人,其中:女51人,少数民族86人,农村65人,学校64人,企事业单位28人,机关102人,其它29人。
  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撤销了团组织,历时三年。至1962年1月恢复县建制的同时恢复了团县委和基层团组织。至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团委21个,直属团总支1个;发展团员59人。共有团员904人,其中:农村733人,城镇171人。
  1962年3月27日,据省委指示,组织了县尼巴、刀告两个乡的59名青年赴省城兰州,进行了为期24天的参观学习。
  1965年,全县乡辖97个公社,建立了团支部87个,占公社总数的87%。410个生产队,建立了120个团小组。至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团委21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98个,新发展团员105人。
  1973年5月,全县共建立基层团支部120个,建立了县辖公社团委16个,团总支2个,新发展团员670人,其中有101名优秀团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年底,全县共有团员1850人,并给各公社团组织配备专职团干19人。1978年,团员人数由解放初的200多人,发展到2500人,基层团委、支部由20多个发展到184个,一大批团员先后进入了生产队以上的各级领导班子。
  1982年至1984年间,全县共发展团员720人,其中有17名优秀团员入了党,同时为209名超龄团员办理了离团手续。是年据城计:团员、青年共植树354232株,合800余亩,有511人参加了电大、函大、刊大、业大等业余进修学习。
  1986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18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152个,乡(镇)团干15个,平均年龄22周岁,比原平均年龄下降了3岁。
  截止1989年7月,全县有基层团委19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135个,团员1800人,团干配备率达95%。
  四、红卫兵组织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学校停课闹革命,机关单位陆续成立了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县一中率先建立了红卫兵组织,分属“六•九”和“11•30”两大派。参加红卫兵组织的有200多人。1967年11月30日,以永红小学(柳林小学)部分师生为主体的小学红卫兵造反总部和“劲松战斗队”归属“六•九”总司,另一部分师生组织的“井岗山”战斗队归属“11•30”总部。从此,全县的中小学及各公社、生产队也一度不分年龄界限,普遍成立了各种名号的红卫兵战斗队组织,其中以大族、洮砚、城关、阿子滩等地尤为活跃,全县参加红卫兵组织者一时竞达数千人。1973年后农村的红卫兵组织逐渐解体,仅剩学校中的青少年红卫兵组织。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历史,红卫兵组织也随之解体。
  五、青少年先锋队组织
  至1957年6月,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部15个.大队辅导员15人,中队辅导员92人,共有少先队员540人。1960一1970年,全县少年先锋队组织有了很大发展,组织健全,队伍壮大,共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7人,中队辅导员102人,少先队员达到90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改称为红小兵组织,1976年又恢复了原称。
  1980一1990年,少先队组织发展较快,辅导员队伍逐年壮大,少先队队员不断增加。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20人,中队辅导员120人,少先队员达到924人。
  第二节职工团体
  一、工商联
  1938年,在卓尼设治局之下成立了卓尼牧工商联合会,李斌任会长。负责管理市场,对工商户进行清理登记、整顿,并按经营行业发了字号牌。后又组织工商户成立了商会,主要负责管理工商业户,为政府征收税款等。1944年组织成立了“卓尼木商业同业工会”,选举邓甲三为理事长,内设理、监事组织。担负监督木商业采购、评议价格等公证事项。
  二、县总工会
  1957年3月成立了卓尼县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1人,专职干部1人组成。同年相继组建了县委、县人委、商业、供销、卓尼师范、柳林小学等6个基层工会,共有工会会员150多人。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同时恢复了县工会组织,召开了县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成立了卓尼县工会联合会。至1962年6月,工会组织在精简机构中被撤销。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
  1973年8月,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恢复工会组织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县总工会,建立健全了县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县总工会由主席1人,副主席1至2人,工会专干2至6人组成。
  1984年至1985年,甘肃省总工会投资17万元,建成了面积为830平方米的卓尼县总工会俱乐部大楼一处,工作人员增加到8人。
  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领导的通知》精神.各级党委加强了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工会工作提上了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从此走上了正规轨道。至1990年底,各级工会组织发展到67个,会员1452人,先后共召开了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县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62年4月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1人,会议宣布成立了卓尼县工会联合会,选举产生了县工会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各1人,委员9人。
  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15日至18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3人,会议宣布卓尼县工会联合会改为县总工会,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5人,常委5人,委员15人。
  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79年4月10日至12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9人,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4人,常委5人,委员9人。
  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84年6月26日至28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代表90人,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3人,常委5人,委员11人。
  第五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88年9月21日至2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4人,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2人,常委5人,委员11人。同时还选举产生了总工会经济审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5人。
  1990年9月25日至26日,召开了五届三次全委会议,会议增补总工会委员2人,补选了主席、副主席、经委会主任、副主任。
  三、教育工会
  1943年成立卓尼设治局教育会,马全仁任理事长。
  1957年3月组建了卓尼师范、柳林小学工会组织。至1990年底,各学区、直属中小学,先后建立了工会委员会,隶属县总工会。建立基层教育工会委员会25个,工会小组12个,会员577人。第三节妇女组织
  —、妇女会
  1950年10月成立了卓尼自治区妇女联台会筹备委员会。至1954年12月,筹委会由11人组成,下设秘书、总务、组织3个股。
  二、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卓尼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4年12月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90人,会议通过了民主妇女联合会组织章程草案;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组织条例草案等;选举产生了卓尼自治区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主任1人,副主任2人。
  卓尼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7年5月15日至1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90人,选举产生了卓尼县妇女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改选了主任、副主任4人,并选举产生了出席自治州妇代会的代表。
  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历时3年,1962年1月,恢复了县妇联。
  三、县妇女联合会
  卓尼县妇女联合会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62年6月18日至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74人。大会主要议程:主任达芝芬致开幕词;副主任李扎什草作《妇代会工作报告》;中共卓尼县委第一书记李培贤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县妇联委员11人。同时选举产生出席自治州妇代会代表16人。
  县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4月20日至26日在县城召开,岀席会议代表128人。大会主要议程;由李扎什草作了《关于县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县妇联委员11人,同时选举产生岀席自治州妇代会代表18人。
  1966年“文革”时期,县妇联和其它群众团体一样,遭受了冲击,于1967年11月停止了工作,到县革委会成立后,由革委会政治部下设的群工组主持妇女工作。1973年恢复县妇联组织。于同年3月17日,成立了县妇代会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7人组成。
  县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73年4月13日至1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27人,其中列席代表30人.少数民族代表占56%。会议选举产生了县第三届妇联委员39人,常委9人,主任、副主任5人,同时选举产生出席自治州妇代会代表52人。
  县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79年6月9日至1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02人,其中党员77人,团员23人;少数民族代表95人。会议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审议了县妇联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了会后妇女工作的任务,进一步动员妇女团结起来,在全县农牧业生产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大会审议了李扎什草代表第三届委员会所作的《各族妇女团结起来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牛蕊英受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卓尼县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5人,常委7人,同时选举产生出席自治州第七次妇代会代表48人。
  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3年5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岀席会议代表164人,其中列席代表6人,特邀代表2人。大会认真讨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议题;审议了牛蕊英代表第四届委员会所作的关于《各族妇女团结起来,为落实党的“十二”大提岀的各项战斗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县妇联委员会委员23人,常委7人,主任、副主任4人,同时选举产生岀席自治州第八次妇代会的代表39人。
  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8年5月18日至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7人,其中列席代表10人,特邀代表2人。大会审议了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县妇联委员会委员25人,常委7人,主任、副主任2人,同时选举产生出席自治州第九次妇代会代表29人。
  四、基层妇女组织
  1951年4月,给柳林、洮南等4个区派遣妇女代表7人。
  1953年,给柳林等9个区派妇女代表12人。
  1954年4月,卓尼组建9个区公所,每区配备妇女干部1人。同年12月,在柳林等4个区成立了妇女联合会组织,选派妇女主任14人。
  1956年,给9个区配备妇女专职干部7人。
  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后,为全县所属20个乡,1个镇配备了专(兼)职妇女干部7人。
  1966年5月,给全县16个乡(镇)配备专(兼)职妇女干部16人。
  1970年12月,给16个公社配备了专职妇女干部12人。
  1972年5月,先后建立了公社妇委会16个,大队妇代会97个,配备公社妇女干部16人。
  1973年,建立基层妇委会21个,其中公社16个,县级机关5个。
  1979年,建立基层妇女组织18个,其中公社妇委会16个,大峪牧场1个,县级机关妇女小组1个。
  1983年,建立基层妇联18个,其中公社妇委会16个,县级机关1个,洮河林业局妇委会1个。基层妇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委员若干人组成。
  至1990年底,全县16个乡,1个镇共有妇联组织17个。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