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县属农牧场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县属农牧场简介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大峪牧场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大峪沟内,场部建在阿角沟与桑布沟的分岔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6,,北纬34。34'。有林区便道公路北接岷麻路而通县城,场部距县城40余公里。
关键词: 卓尼县 农牧场

内容

一、大峪牧场
  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大峪沟内,场部建在阿角沟与桑布沟的分岔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6,,北纬34。34'。有林区便道公路北接岷麻路而通县城,场部距县城40余公里。
  大峪牧场初建于1956年,是由甘肃省农垦局投资兴建的,曾征用卓尼县柳林区多坝乡大峪沟草场约15万亩,直辖于省农垦局畜牧处。1966年初移交卓尼县接管,称卓尼县大峪国营牧场,为县辖科级生产单位。1976年2月,改称为卓尼县大峪国营种畜场,变体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1986年又改为卓尼县大峪牧场,为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
  全场现有牧、职工66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4人,医务工作人员3人,教师2人, 固定牧工43人,临时牧工14人。职工中70%以上为藏族。
  大峪牧场地处迭山北麓,气候高寒阴湿,与沟口洮河沿岸差别很大,海拔在2700〜3500米之间,适应当地优势传统畜种——牦牛的生长。现有草山地15万亩,牧群16个,1990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099头(只),以牛为主,共2076头,其中1827头是牦牛,占总数的88%;犏牛473头,占总数的26%。自建场30余年来,有18年盈利,共向国家上缴利税57万余元。近年来收支相抵, 基本持平。
  二、柏林牧场
  柏林牧场位于县境东部柏林乡境内,辖区东与漳县金钟乡接壤,局部地域与渭源县插花。场部驻于恰布沟与石达滩沟的汇合处。距县城97公里,有柏塔公路穿过牧场牧区。场部仅有便道相通。
  柏林牧场组建于1977年,由州县畜牧部门投资25万元创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县辖科级生产单位。全场1990年底在册牧、职工共31人,其中固定职工5人,临时聘用牧工26人。
  柏林牧场地处白石山、露骨山余脉业力大山周围。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有丰厚的牧草和灌丛,植被保护良好,属优质夭然牧场。全场共有草山地14.5万亩,是全县规模仅次于大峪的县辖牧场。
  1990年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418头(只),共分畜群牧点14个,其中牛1279头。占总数的90%,牦牛901头。占牛总数的70%。
  第二节县属农场
  一、郭雅川农场
  位于县城洮河南岸的郭雅川,即今桥南区。场部设在今农副公司竹帘子厂附近。始建于1957年,于1961年停办。一度归县公安局管辖,代作劳改农场。
  1957年11月,卓尼县委决定,在洮河南岸附近开办农场。是年即将被打成右派的11名干部充实为农场临时工人,与原配备的管理人员2名共同开始筹建工作,先修场部座北朝南楼房5间,又将郭雅川、马占那滩及苗儿滩的荒地开垦了约200余亩。至1958年初,农场已初具规模,以生产蔬菜为主,菜种有:包心莲花菜、大白菜、红白萝卜、胡萝卜、芹菜、大葱、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并兼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除此而外,还兼办了养鸡、养兔、养鱼等分场。蔬菜、粮食除自给外,还供应县城市场。
  1958年中期,农场人员剧增,大多是被错划、错整而接受改造的干部,还有一批捕获的参叛牧民,都被放在农场改造。这时的农场性质已彻底转变为劳改劳场。农场人员增加后,除耕种蔬菜、粮食外,还办起了造纸、磨面、冶炼等小型企业。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
  1958年3月,甘南州委曾决定将郭雅川农场升格为州属县级农场,并任命了农场场长。
  临、卓两县合并后,郭雅川农场属临潭县所辖,更名为卓尼农场。三年自然灾害后期被迫解散,人员另行安排,土地移交木耳、链儿、唐尕川等邻近社队耕种,房屋、设施等财产移交县公安局和地方财政。二、扎古录“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期的产物。其中心任务是让干部轮流进行劳动锻炼, 体验生活,其性质即是干部农场。
  扎古录农场的全称是“卓尼县五•七干部学校”,始办于1969年,场部设在原扎古 录公社的麻路村。干校下设两个分校,一个点在麻路村,一个点在扎古录村。第一任校 长是原来的副县长张永君。工作人员由当时的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选派。参加干校劳动学 习的人员大多是当时未进入新领导班子、未安排工作的干部。每期时间长短不定,少则 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土地是征用当地生产队的,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于1973 年撤销,土地移交给当地乡村。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