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有青稞、蚕豆、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洋芋、扁豆等。其中以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经济作物有油籽、蔓菁、大芥、胡麻、大麻、向日葵等。
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俗称洋姜)、刀豆、芫荽、萬笋、黄花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温室种植,引进了辣椒、黄瓜、西红柿等品种。
果类种植果类有梨、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林檎等品种。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苞瑙、山樱桃、沙棘、草莓等。
二、草场资源
(一)牧草种类共有草类69科253属788种,其中可食性牧草408种,占草类总数的51.77%,有禾本科牧草35属120种;豆科草类13属38种;莎草科类6属46种及其它杂草类。
(二)草场类型全县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478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498万亩的96%。按其地理、植被情况,基本可分为6种类型:
灌丛草甸草场是县境内主要的草场,约166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34.7%。主要分布在疏林迹地、森林边缘及林带以上的亚高山地区。
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县境内海拔在3200米至3900米之间的山地阴坡,总面积约127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6.6%。这类草场的植物种类丰富,草群密集,株杆低矮,是县境内天然的优质草场。
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洮河南岸的卡车沟、拉力沟、大峪沟、纳浪沟等河谷地带暗针叶林带的山地阳坡,一般海拔在2500米至3500米之间,以山背和山谷为界,与针叶林混交分布,总面积约141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9.5%。
草原化草甸草场分布在县境东部和西部的河谷阳坡上,分布面积约33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6.9%。
草原草场类分布在县境洮砚、藏巴哇一带的低山阳坡,一般海拔为2100米至2500米。分布面积3.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0.7%。
疏林草地分布面积7.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6%。
三、森林资源
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56.7万亩,森林覆盖率34.6%,活立木蓄积量1571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木材5万立方米,是甘肃省内的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一)森林类型由于卓尼地域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的交汇地区,境内海拔高差变化较大,地形错综复杂,适应多种森林植被的生长。县内天然森林主要有: 高寒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寒温性针叶林、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高寒常绿革叶灌丛和高寒落叶灌丛与高寒草甸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云杉、冷杉针叶林和油松、华山松为主的温性松林,以及杨、桦、栋为主的阔叶林,构成山地森林植被, 基本分布在山地的阴坡与分布于阳坡的草本植被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镶嵌特点。
高寒常绿革叶灌丛位于亚高山针叶林线之上,海拔水平高度在3800米至4200米之间,分布在县境内洮河南岸、北山一带的亚高山地带。建群植物主要是杜鹃属的一些种, 群落外貌单调,基本由灌木层和苔藓层组成。
落叶阔叶灌丛在县境内分布也很广泛,分为高寒落叶灌丛和温性落叶灌丛两类。高寒落叶灌丛主要分布在亚高山。温性落叶灌丛则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低山、中山地带,并且多系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群落。落叶灌丛建群种的区系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群系有鲜卑花群系、金腊梅灌丛、锦鸡儿灌丛、高山柳灌丛、绣线菊灌丛、蔷薇灌丛、枸子灌丛、小柏灌丛和沙棘灌丛等。
县境森林植被的主体是寒温性针叶林,其次是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占县境辖地总面积58.5%的洮河南岸的山地阴坡,最适宜寒温性针叶林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冷杉得到充分发育,成为卓尼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另外,以油松和华山松为代表的温性松林和以栋类、杨、桦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在县境东部的洮砚、藏巴哇及北山恰盖、康多等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县境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种是北温带分布的云杉、冷杉及圆柏属的一些种,其中冷杉林的多数建群种属于我国特有成分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特有针叶树种。云杉林的建群有青海云杉、青杆云杉,还有温性松林的建群种。油松是我国华北——西北的特有成分;华山松则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山成分;辽东栎是我国北方的代表落叶树种;白桦和山杨为东亚成分;红桦则为我国特有成分。县内的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而且有地区特色。森林植被的主要群系有红杉林、冷杉林、秦岭冷杉林、青海云杉林、紫果云杉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牛皮桦林、圆柏林、刺柏林、红桦林等。
(二)树种资源县境森林垂直分布明显,一般分布在山岭阴坡一面。海拔2600米至3500米之间为亚高山暗针叶林带;2600米以下为针阔叶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带。树种资源可分为针叶和阔叶两类,共计19科31属100种,其中天然乔木27种。
四、食用山珍资源
(-)含淀粉类
蕨菜多年生草本,凤尾蕨科蕨属植物。其幼菜茎叶卷曲如小儿拳,是上等山珍,味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既可鲜食,又便于腌制。经盐渍的蕨菜色泽翠绿,茎叶鲜嫩。全县每年可出口200万公斤左右。
蕨菜在县境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2700米以下的疏林、草坡上,不仅可食用、亦可入药。
蕨麻学名鹅绒委陵菜,又称人参果、长寿果,多年生草本,属蔷薇科鹅绒委陵草属。根肥厚,呈纺锤状,块根味甜美,含淀粉、糖类和蛋白质,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可制干或磨为粉食之,具有健脾益胃,益气补血诸功能。蕨麻在县内分布很广,产区面积约50万亩,凡海拔3200米以下的河谷平滩,阴湿草地上均有生长,春秋采挖。以春季萌芽前采挖的质量最佳。
(二)食用菌类
羊肚菌别名羊肚蘑、羊肚菜、狼肚菜。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其子实体似球形、卵形和圆锥形。羊肚菌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湿润地带,特别适应在针阔叶林区的草甸、山谷冲积扇、林间空旷地、森林采伐滑道边缘等处生长,广泛分布于县境洮河南岸林区和东部阔叶林区。羊肚菌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香气宜人,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一种既无污染又富于营养疗效的天然滋补佳品。
黑木耳担子菌纲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其形似人耳,故名。黑木耳湿润时半透明微呈褐色,胶质,内面平滑,外面密生柔软短毛,干燥后呈革质,色呈黑褐。黑木耳野生于一些阔叶林的枯死干枝上。近年多以栋类的青冈、桦木、极木的木屑与木棒上进行人工培育。县境所产多为野生,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落叶阔叶林带。
黑木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烹制各类美味佳肴的高级佐料,是绝佳的保健食品。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活血、补脑强心、镇静止痛的功效。
除以上山珍外,县境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中还有珠牙蓼、鬼擎灯、鹿角菜、薇菜、酥油磨菇、松花蘑菇等近百种可食用的山珍。
第二节动物
一、饲养动物品种资源
家畜有牦牛、黄牛、藏绵羊、普通绵羊、山羊、马、驴、骡、猪、藏獒、兔等。
家禽有鸡、鸭、鹅、鸽子等。
其它有鱼、蜜蜂等。
卓尼经济以牧为主,饲养家畜以牛、羊为主。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牛存栏11.8万头,其中牦牛7万头;犏牛3.8万头;黄牛1万头;马0.6万匹;驴0.11万匹;骡0.12万匹;羊12.2万只,其中绵羊7.8万只,山羊4.4万只;猪2.9万口;禽蛋产量138.92吨;蜂蜜产量21.11吨。
县境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草地辽阔,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牧草丰茂。大部分牧场海拔偏高、气候偏冷,夏秋多雨阴湿,冬春多风干燥,枯草期长。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依照本地的生态条件,经过辛勤劳动,培育和发展岀了具有适应环境和一定经济价值的传统畜种,为卓尼的牧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传统品种有:
牦牛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饲养驯化而形成的特有牛种,在县内广有分布,年存栏数占全县饲养牛总数的59.32%。牦牛的特点是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类食品和鲜嫩美味的肉类食品,还生产皮、毛等工业原料,而且是牧区人骑乘和驮运的役畜,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藏羊分布在县境内的完冒、恰盖、车巴沟、柏林等地,主要分山谷型和草地型。藏羊和牦牛成为卓尼草原畜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藏羊的年存栏数多在8万只左右,占羊总数的60%。藏羊体大毛长膘肥,产毛、岀肉率高,一只成年羯羊岀肉约30公斤左右, 年产毛1公斤以上。
蕨麻猪是一种高寒农牧区放牧饲养的小型传统猪种,分布于县境内的完冒、沙冒、恰盖沟、车巴沟一带牧区。蕨麻猪体型矮小,机警灵敏,喜结群,头窄长呈锥形,嘴长而尖,犬齿发达。以食草根和蕨麻为主,故称其名。蕨麻猪当年育肥,可宰肉20公斤左右,具有皮薄肉嫩,瘦肉多诸特点。除鲜食外,可作腊肉多年存放,色味鲜美。
山羊 ,分布于扎古录、洮砚、藏巴哇等地。是县境内具有肉、乳、皮、绒、毛等多种生产性能的传统畜种,具有繁殖快,生活适应能力强,喜攀登石山峭壁采食灌丛枝叶的习性。最适合县境大部分林区草场放牧饲养。每只成年山羊可宰肉15〜20公斤,年产毛0.5公斤,冬季结冰期膘肥肉美,素有“冰楂堀黠草芽鸡”之称誉。
黑紫羔羊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种优良裘皮用羊,分布于县境洮砚、藏巴哇、柏林乡。具有被毛柔软,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纹紧密等特点。裘皮吸热保暖,经济耐穿,颇受消费者欢迎。二、野生动物品种资源
县境内植被类型繁多,给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陆栖脊椎动物,水栖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按类别区分,有下列动物品种:
(一)鱼类有岷山高原鳅、黄河高原鳅、中华裂腹鱼、厚唇裸垂唇鱼(俗名“石花鱼”)、黄河裸裂尻鱼等。
(二)两栖类山溪鲵(俗称接骨丹)、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岷山大蟾蜍、西藏短齿蟾等。
(三)爬行类蛇、草蜥、壁虎。
(四)鸟类有小鹘鹏、黑颈鹘鹏、苍鹭、大白鹭、夜鹭、豆雁、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绿翅鸭、赤膀鸭、白眉鸭、红头潜鸭、莺、苍鹰、雀鹰、大鸯、金雕、白肩雕、秃鹫、胡兀鹫、黑鹳、斑尾棒鸡、雪鹑、藏雪鸡、雉鹑、血雉(俗名柳鸡)、蓝马鸡、雉鸡(野鸡)、黄脚三趾鹑、金眶鹤、环嘴鹏、岩鸽、山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戴胜、黑枕绿啄木鸟、黑啄木鸟、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云雀、岩燕、家燕、黄头鹤鹄、灰鹘磚、田鹦、林鹦、树鹦、粉红胸鹦、长尾山椒鸟、棕背伯劳、灰背伯劳、北掠鸟、黑头噪鸦、灰喜鹊、喜鹊、红嘴山鸦、寒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河鸟、鹤鹤、领岩鹦、鸭岩鹦、棕胸岩鹦、褐红背岩鹦、红点额、蓝点额、红肋蓝尾鸭、黑喉红尾鸠、蓝额红尾鸭、白喉红毛鸭、红腹红尾鸭、红尾水鸭、翅够、黑候石鹏、沙鹏、白顶鹏、白顶溪鹄、黑灰头鸩、白腹鸩、棕背鸩、赤颈鸩、山噪鹘、黑额山噪鹃、花背噪鹘、橙翅噪鹳、褐头雀鹘、白眶雀鹘、黄腹柳莺、棕腹柳莺、褐柳莺、棕眉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暗绿柳莺、戴菊、花形雀莺、绣胸蓝(姬)網、灰蓝(姬)鹤、大山雀、黑蔻山雀、褐冠山雀、褐头山雀、黑头码、红翅旋壁雀、暗绿绣眠、树麻雀、山麻雀、金翅雀、林岑雀、大朱雀、酒红朱雀、红眉朱雀、白眉朱雀、普通朱雀、北朱雀、斑翅朱雀、长尾雀、赤胸灰雀、白翅蜡嘴雀、黄喉鸭、灰头鸥、灰眉岩鸥、小鸥、原鸽、白鹘鹄等150余种。
(五)哺乳类有草兔、木耳鼠兔、红耳鼠兔、旱獭、覇鼠、仓鼠、田鼠、高山辭、洮州绒鼠、小家鼠、林姬鼠、社鼠、褐家鼠、林跳鼠、狼、豺、狐、青鼬、石貂、水獭、金猫、獪稠、雪豹、金钱豹、林麝、马麝、骞、马鹿、梅花鹿、羚牛、苏门羚、青羊、野猪、灌猪、黑熊、棕熊、藏原羚等50余种。
珍禽异兽
在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鹳属动物学鹳形目鹳科,当地俗称“水老鸦”,形状象鹤,但不唳。羽毛黑色发亮,嘴长而直,栖息在河、溪、沼泽近旁,捕食鱼、虾。是珍稀的观赏动物,在县境洮河沿岸及东部藏巴哇地区的山溪边时有发现。
金钱豹食肉目猫科,因其黄褐色毛上布满均匀的金钱状黑色斑点,故得其名。分布在县境内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区,虽有固定巢穴而不长期定居,时常随捕猎对象而转移,性凶猛,毛色斑烂似虎,是珍稀的观赏动物。皮可制衣及装饰品,肉及骨可入药,与虎骨有同等效能,因其多年来为害畜牧业,所以屡遭牧民猎捕,现存数极少。
雪豹别名艾叶豹、荷叶豹,俗称“草豹子”,毛呈暗白色、布满黑斑。栖居在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裸露带雪线附近。多在空旷多岩石及草原地带活动捕食,有固定巢穴居于岩洞中。雪豹毛色美观,是珍稀的观赏动物,毛密而柔软,可制作高级衣料及装饰品,全骨可代虎骨入药,近年来存数剧减。
鬣羚别名苏门羚、明鬃羊。俗称山宇、沙架(藏语)、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羚属。又因其全身具有牛、羚、驴、鹿部分特征,故亦称曰“四不象”。分布于县境内的高山密林, 主要活动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石崖下或大树下栖居,无固定栖所,食草、树叶及菌类。鬣羚皮毛绒厚,是珍贵的裘皮原料,肉味美可食。
在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还有金雕、胡兀鹫、斑尾棒榛鸡等。
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有:
毛冠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因其额部有一簇马蹄形黑色长毛故名。雄有角、但不分枝,体毛暗褐色。分布在县境内的林缘及落叶灌丛地带,晨昏出外觅食,白天隐息,无固定栖所,常在石崖下或茂密的灌丛中栖息,是珍贵的观赏动物,皮可制革,肉可食。
蓝马鸡又名马鸡、角鸡,属鸡形目雉体羽多呈灰蓝色,尾中央两对羽枝分散如马尾,故称马鸡。主要栖息在云杉林的林间空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偶尔也在裸岩地区出现。蓝马鸡在县境内分布较广,是稀有的观赏鸟类,肉微酸可食,羽尾可做装饰品。
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香子、香獐。雄麝在腹部生殖腺前有麝香腺或称香囊,其分泌物即珍贵药材麝香。麝在县内分布较广,栖居于干灌丛、阔叶林及沙棘灌丛地带,喜食草及桦、柳树叶,栖所不固定。其种类有林麝和马麝两种。皮毛可做褥垫,肉可食。
雪鸡分暗腹雪鸡和淡腹雪鸡两种,因其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裸岩、荒漠或半灌丛地带的雪线附近,故称曰雪鸡。大多分布在县境内北山及洸河南岸诸山的裸岩地区,其毛色美观,是稀有的观赏鸟类。又因其啄食多种药用植物茎叶种子,其肉具有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功效。
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还有:棕熊、水獭、兔逊、金猫、猞猁 、马鹿、大天鹅、猎隼、血雉(柳鸡)、藏原羚、石貂等。
栖息于县境内受国家三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熊、貂猫、黄羊、莺、苍鹰、环颈雉等。
灰冠鸦雀栖息在洮河南岸低山灌丛地带,是由原苏联生物学家宝它宁和别列绕夫斯克于1884-1887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在卓尼卡车乡发现的,并于当时猎取标本一只,现藏原苏联自然博物馆。近年由甘肃省生物学专家王香亭教授论证,认定为世界珍稀鸟种。
第三节矿藏
县境内有较丰富的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汞、锑、金、银、傢、煤、砷、大理石、石灰石、洮砚石、石膏等。一、黑色金属矿藏
县境黑色金属矿藏以铁矿为主,多呈矽卡岩型,已探明的小矿床有两处。
宝石山铁矿:位于县境康多乡境内,区内东经103。26'00",北纬35。5'30"。矿体产于下二叠统底部大理岩间的灰黑色含矿红柱石角岩中,严格受角岩控制。矿体呈长带状、层状、透镜状,含铁角岩出露长1000余米,厚约10〜60米,共有矿体9个,长30〜120米,厚2~60米。矿石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品位20〜30%,最高达41.92%,初查储量88.5万吨。
大牛圈铁矿:位于县境内康多乡窗儿山西南4.4公里处,区内东经103。20,30〃,北纬35。9'47〃。矿体产于下二叠统灰岩与闪长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大理岩中,矿体呈透镜状,由两个彼此平行的矿体组成,矿体长110米,厚2.2-6.75米。矿石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夹少量黄铜矿,铁品位38.7〜50%,最高达60.63%,初査储量98.98万吨,均未开采利用。
二、有色金属矿藏
铜矿已探明矿点三处:
光尕沟铜砷矿:属中低温热液型,品位在50〜60%之间,位于县境杓哇乡光尕沟内,蕴藏量不详,尚未开采利用。
鸦子沟铜矿:属沉积型砂岩铜矿。产于上泥盆统灰绿色砂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中,金属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黄铁矿,黄铜矿多呈薄膜状和星点状,附于岩石裂隙两侧,矿点位于卓尼洮砚乡境内的鸦子沟内,1958年曾开采。
下达勿铜矿:属石英脉型矿化点,与卡隆台——秋峪山铜砂岩型铜矿带相连,有矿化点十余处,矿点位于县境洮砚乡洮河东岸的下达勿村附近,矿石品位偏低,蕴藏量较少,目前尚未开采。
铅锌矿是县境的优势矿种之一,矿床成因类型属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再造型。主要分布在县境中北部恰盖乡境内,以下拉地、窑沟两个中型铅锌矿床为代表矿点。
下拉地铅锌矿:位于北山恰盖乡下拉地附近,区内东经103。34'58〃,北纬34。47'27"。矿体产在火山沉积旋回的顶部,分两个含矿层,上含矿层白云质泥灰岩,白云岩;下含矿层夹在凝灰质板岩和蚀变玄武岩中。共有矿体47个,其中以13号矿体规模最大,长900米,最厚25米,呈似层状,最大延伸430米,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次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铅平均品位2.15%,锌2.53%,银24.4克/吨,已探明储量铅11.91万吨,锌808吨。
窑沟铅锌矿:位于县境恰盖乡东沟门村南5公里处,区内东经103。29'30"〜103。31'45",北纬34°46'20"〜34。47'15〃。矿体产于D岩组中部,少数产在D岩组地层中。共有矿体55个,其中以22号矿体规模最大,长583.5米,最厚达29.2米,控制垂深385米;次为2号矿体长455米,最厚18.33米,控制垂深330米;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其它矿体呈脉状、囊状。规模小,且分散。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银
黝铜矿、磁黄铁矿,平均品位锌1.09%,铅1.29%,详査储量铅90493.01吨,锌14863.07吨,目前尚未开采。
汞矿是卓尼又一优势矿种之一,已探明中型矿床一处。
西沟河汞矿:位于县境申藏乡境内的大族村附近,区内东经103。32'48",北纬34。44'53"。矿体产于下二叠统石英砂岩和黑色砂质板岩中,共有矿体8个,长80-100米,最长达150米,最大厚度为5〜6米,含矿体呈条带状、扁豆状及不规则状、串珠状,矿体形态受容矿层制约,但含矿层位很稳定,形态、品位变化大。第1和第8号矿体上部较富,向下变贫,第2、4、5、6,7号上部较贫,向下略有增高之趋势,矿石矿物为辰砂,汞平均品位0.38%,初探汞储量283.5吨,目前尚未开采。
银、镓矿县境的银及银镓矿已探明者为窑沟、下拉地两处铅锌矿的伴生矿种。其中窑沟铅锌矿中伴生银矿的详査储量为92.61吨,品位一般11-14克/吨,最高达36-52克/吨,下拉地铅锌矿银初探储量118吨、傢储量55.3吨,银平均品位24.42克/吨。
三、非金属矿藏
硫铁矿县内硫铁矿资源已探明的两处矿点仍为与窑沟、下拉地两处铅锌矿共生和伴生。其中:窑沟硫铁矿与铅锌矿共生,其成因仍属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再造矿床。共有矿体55个,呈囊状、扁豆状,受地层断裂控制,具一定层位。矿石有含铅锌硫铁矿石、含铜硫铁矿石、硫铁矿石,品位硫25.28%(表外10.05%),已经详査探明储量为31.3万吨,另有表外28.7万吨,均未开采利用。下拉地硫铁矿与铅锌矿床伴生,共有矿体47个,矿石有闪锌硫铁矿石、方铅硫铁矿石、硫铁矿石,硫平均品位18.37%,初勘硫储量20万吨,尚未开采利用。
水泥石灰岩在县境内储量颇丰,主要分布在申藏、恰盖、藏巴哇等地,初勘储量在10亿吨以上。
煤矿卓尼辖境属北秦岭含煤区的一部分,北与靖远——景泰含煤区相邻,南与陇南含煤区相连。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区内有小煤点两处,但含煤性差,岀露面积很小,煤层不稳定,多呈鸡窝状或小扁豆状,基本上属于煤线。煤区西北端煤点为锅麻滩煤点,位于县境康多乡境内,所产煤质属中——低硫暗煤或无烟煤,煤层很薄。含煤区东端煤点位于县境东部藏巴哇乡境内的鸡儿沟煤点,所产煤质、含量均与锅麻滩相近, 当属同一地质形成层上二叠统。鸡儿沟煤点曾在1958年开采,所采煤炭供当时大炼钢铁之用,煤质燃力颇佳。
洮砚石卓尼的洮砚石料属一大优势矿种。矿带位于县境东部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境内,石料蕴藏表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是全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制作原料,是卓尼的资源优势之一。
除以上几种非金属矿物外,县境内还蕴藏有陶土、冰洲石、大理石、石膏、粗玉、红土等建筑材料的丰富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第四节名贵药材
由于县境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又与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吻交,再加境内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介于寒温带之间,降水多、湿度大等优越条件,特别适应多处中草药的生长和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这些名贵药材资源也是卓尼经济的一大优势。
一、野生中草药
秦艽植物学名大叶龙胆,别名大叶秦艽、卜萝、左秦艽等。是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根须入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舒筋、抗菌消炎的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分布在县境内海拔3600米以下的灌丛草甸草场,面积极广,约120万亩,春秋均可采挖。
大黄生物学名唐古特大黄,别名将军。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黄色,内含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入药有泻热、通便、破积导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溃疡穿孔、食积便秘、跌打损伤、瘀血诸症。质优且分布面广,多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区,草坡、林缘、灌木丛下、石崖缝隙等都有生长,秋末采挖。全县年产量3万公斤左右。
细辛别名华细辛、细参。属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茎节密集,根上生有黄白色须根,有强烈辛辣味,全身入药。有解表祛寒、温肺脉沉、化痰、止痛开窍的作用。主治风寒入里,发热风寒引起的头痛、浑身痛、肺寒咳嗽、鼻炎、皮炎、外伤等症。多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下、溪边、草丛中,分布于县境木耳、纳浪、藏巴哇、洮砚等乡境内,产区面积约6万亩,年储量4万公斤,年收购量3〜5千公斤,夏秋可采挖。
黄芪学名膜荚黄芪,别名条芪、箭杆花、北黄芪等,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外皮土黄色,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排浓、利水消肿、补中益气等功效。主治肢体倦怠、面色萎黄、饮食无味、崩漏、泄泻、脱肛、小便不利、糖尿病及贫血等症。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藏巴哇、柏林、洮砚、纳浪、木耳、卡车等乡境内,凡在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阳坡、地埂、灌丛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都有生长,产区面积约10万亩,总储量22万公斤。县内所产黄罠根粗壮而修长,木质纤维较少,倍受药材市场的青睐。
柴胡学名狭叶柴胡,别名软柴胡、香柴胡。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草本,根细长圆锥形,棕褐色,有香气,药用其根,春秋采挖。具有解热开瘀,舒肝止痛、和表解里,升举中阴等功能。主治感冒发热、肝气瘀结、头晕目眩、急慢性肝炎等症。在县境的17个乡(镇)均有分布,产区面积65万亩。总储量5万公斤。县内柴胡因质量上乘而走俏国内外药材市场,属一优势资源。
赤芍学名草芍药,别名山芍药,臭牡丹。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圆柱形,有分枝,药用其根,春秋采挖。具有活血散瘀,凉血消痛的作用。主治胸膈痛、疮毒痛肿、热病、斑疹、血瘀经闭等症。县境内海拔在2000-3500米之间的灌丛林边、草坡中均有生长,产区面积约50万亩,年储量10万公斤以上。卓尼赤芍因药用成分量高纯而驰名中药界。
款冬花学名款冬,又名冬花。菊科款冬属,根茎细长,横生,顶生头状花序,黄色,花蕾紫红色,药用其花蕾,在冬至前后采挖。有润肺止咳、清痰下气之功能。主治急慢性气管炎等症。该药多生长于湿沙土、阴坡湿沟、林缘灌丛中。县境海拔2700米以下地区均有分布,为一特有品种资源,产区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约7千公斤。
丹参别名紫丹参、赤参、血参、红根等。唇形科丹参属,多年生草本,根多分枝, 圆形外皮朱红色,药用其根。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排浓生肌、安神等功能。主治经血涩少、闭经腹痛、急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症。丹参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小灌木林和草丛中,分布于县境内的所有乡(镇),产区面积50万亩,年产量可达1.5万公斤。县境所产丹参具有根粗须少、粉质足等特点。
鹿蹄草别名鹿寿草、鹿衔草、冬绿。是鹿蹄草科鹿蹄草属,多年生草本,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入药具有补肾阴、强筋骨、祛风湿、止血等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腰痛、阳痿、吐血、外伤出血、蛇咬伤、痢疾等症。县内产区面积15万亩,年产7万公斤。
鬼臼鬼臼又名桃耳七、羊泡蛋、蒿果儿。小槃科鬼臼属,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 须根发达,药用其根茎,春秋采挖。具有止痛、镇静、解毒、抑癌等功能。主治跌打损伤,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对恶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鬼臼在县境各地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阳坡灌丛,产区面积达15万亩,总储量10万公斤,年产量可达5万公斤。
冬虫草亦称冬虫夏草,为肉座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蝙蝠蛾科昆虫绿蝙蝠蛾的幼虫尸体。外观为从虫体头部长岀子座后形成一种虫菌复合的独特药材。虫体形状如蚕,长3〜6厘米,粗0.4-0.7厘米,外表土黄色,背部有横皱纹。腹面有8对足痕。春末夏初抽苗时采挖。县境内的冬虫草分布较广,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地、草甸及苔藓带。入药有补肺益精、壮阳健肾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多汗、阳痿遗精等症,亦为高级滋补品。
在县境野生的中草药中还有升麻、川贝母、羌活、草河车、甘草、猪苓、红芪、天南星、铁棒棰、党参、祖师麻、刺五加、五味子、半夏、麦冬等共800余种,分属132科。
二、动物药材
县境动物药材资源共有30余种,其中尤以麝香、牛黄、鹿茸、豹骨、山溪鲵等为驰名中外的珍稀名贵药材。
麝香是鹿科动物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多栖息于多岩石的生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县境内广有分布。麝香药材鲜时呈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紫红色瓣粒或粉末,有强烈的特异香气,味辛性温,入心、肝、脾经。有开窍、避秽、通络、散瘀的奇异功能,是中医临床急救和常用的中成药原料,被誉为“中药三宝”之一。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鹿在县境内的亚高山疏林区栖息,现存数较少。鹿茸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虚劳羸瘦、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诸症。
牛黄为牛的胆囊、胆管中的结石,又称胆黄。有卵形、方形、圆三角形等。颗粒直径在0.5〜3厘米左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有光泽。牛黄是珍贵药品之一,价值贵如黄金。药用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功能。常用于生产急救药、小儿药和治疗高温高热的特效药。常与麝香、犀角共配生产“安宫牛黄丸”、“犀黄丸”、“救心丸”、“保心丸”、“再造丸”等名贵中药。天然牛黄产量较少,县内的各种牛类都偶有生产,但不敷药用。近年大力推广牛黄人工培植技术,采用外科手术,在牛体胆囊内人为造成病灶,现已取得产品,产量颇为可观。
山溪鲵两栖类鲵科,俗名接骨丹、娃娃鱼,外形与大鲵极相似,但体形很小,仅10厘米左右,具有补血、接骨、滋生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等症。分布于县境内山泉小溪中。
除以上几种外县境还有多种野生动物肌体药材资源,较名贵的有:熊胆、豹骨、龙骨、雪鸡、藏鸽、鹿肾、鹿血等。
三、人工栽培种植药材
县境人工栽培药材中以当归、党参最为驰名。
当归因县境与岷县接壤,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均与岷县相近,所产当归个大质实,质佳量丰,是货真价实的岷当归。县内纳浪、木耳、柳林、洮砚、藏巴哇、柏林等与岷县接壤的乡(镇)都有种植,且栽培历史悠久。当归全根入药,特效于妇科各症。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瘟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痿痹、眩晕、赤痢后重、跌打损伤等症。'
党参县境党参的野生资源相当丰富,所产党参有“狮子头”、“蛤蟆头”等品种,质量上乘,驰名中外。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保护植被,开始人工栽培党参,品种有“纹党”“条党”两种,但规模不大,均属小面积栽培。
党参的药用价值很高,有补中益气、补血生津的特异功能,也属高级滋补品之一。县境除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外,气候、土壤等条件也非常适应人工栽培,这一优势资源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除以上两种外,还在试验培植大黄、黄芪、羌活等野生中草药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大黄,已开始小面积栽培,前景颇为可观。
第五节水力
卓尼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洮河及其支流水系密布全境,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5166平方公里,构成了县境地表水资源的基本规模。全县多年地表水资源总量14.461亿立方米,其中洮河第一段卓尼县片地表水资源总量10.895亿立方米,第二段卓尼县片地表水资源量为3.5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66亿立方米。地下理论蕴藏量13336万千瓦,可开发量1.7595万千瓦,已开发量0.1535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72%。地下水资源总量5.43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11.55万立米/年平方公里。
县境大部分河流无污染源,均为一级水质。地表、地下水的PH值、总硬度等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只有县境东部与漳县接壤处的部分山泉磺低氟高,人畜饮用后易引起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等地方病,近年来分点进行病区改水工程已卓见成效。洮河在县城附近区段稍有污染,污染源一是废水注入,二是沿岸垃圾堆积,急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