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丧葬、禁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葬、禁忌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496-4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碌曲县境内丧葬习俗和禁忌习俗情况。
关键词:
丧葬习俗
禁忌习俗
碌曲县
内容
一、丧葬
碌曲人口不足三万,然丧葬形式却有较多种类。且不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就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亦有不同的丧葬方式。居住在城镇的汉族,部分人沿袭附近州县汉族的丧葬习俗。老人病逝在床上落气,洗浴、剃发、穿上老衣后停尸中堂,停柩期间,孝子披麻戴孝,日夜守服,除吊唁、举行祭奠外,还清“阴阳”诵经,进行“超度”,出殡时,祭奠者焚纸烧香,撰祭文诵读以表哀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部分汉族,逝世后在家停柩二至三天,设灵堂,死者单位及亲朋好友多送挽联、花圈举行追悼会,以示哀悼。近年来殡葬改革,也有外地干部为将其骨灰送回原籍,将遗体送往自治州府合作火化。碌曲县境内的回族丧葬与临夏等地的回族丧葬相同。
藏族的丧葬形式较多,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近年来,亦有部分工作人员,按照时尚仪式丧葬,即进行开追悼会,送花圈等活动。藏族传统的丧葬形式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另外还有塔葬等。
塔葬、火葬,活佛、高僧一般实行火葬。在死者刚刚气绝,即用布或腰带捆缚成盘坐式,两臂弯曲两手合掌,置入一木制塔形的棺木中,然后砌一座宝瓶式的炉子,下有炉齿,将柏木按一定要求劈碎置入其中,放上酥油或浇上清油,上层置放死者,然后点火,火化完毕后,拣拾一些骨灰盛入匣内永久祭奠,或装入骨灰盒中再进行埋葬。
天葬,在病危时即请喇嘛念经。人死后,将尸弯起,用其生前的腰带将死者捆缚,用哈达包住口,放在屋内或帐蓬的一角,用白布或衣物遮盖外后。点酥油灯祭奠,停尸三至五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祈祷死者升往善地。并向寺院发放布施,由寺院诵经超度,尸前供祭品,全家哭拜,亲友带祭礼吊丧,后择吉日出殡。送葬都在凌晨,在操天葬者(藏语称“惹甲巴”)的主持下,将死者用牛或马驮于规定之天葬场孳台上,然后在附近烧松柏香堆,撒上二荤三素糌粑,浓烟骤起,以唤秃鹫来食。这种鸟形似老鹰,比鹰大些,禁止猎取,整个尸骨全部被秃鹫食完,就意味着死者已经“圆满”,如不被食,便将尸体用刀、斧砍割成小块,骨头咂碎待食之,后将头脑盖带回砸啐用泥捏成塔作为纪念,有的放在嘛尼台上。送葬时,家人亲属要回避,不能前往。藏族一般服丧49天。服丧期间不能穿花丽衣服,妇女不带首饰、不出远门。五岁左右以下幼儿死后,不适宜天葬。
水葬,县城以东的洮河沿岸葬俗,将尸体投入河中以行送葬。
土葬是对有患有传染病者采取的丧葬形式,一般埋的很深,以防传染。
二、禁忌
藏族素有养狗习俗。藏区的狗个大体肥,凶猛异常,令人望而生畏。藏族养狗为生活、生产所需,狗可看家,放牧,有贼防贼,有狼驱狼,人称为“卫士”。行旅遇狗,只准吓跑,不准打狗份狗,更不准打死。去庭院帐蓬,如遇狗扑面而来,可唤主人看狗不可追打,俗语有“打狗欺主”之说,主人听到狗吠,也会将狗撵开。藏族最忌打秃鹫。进入村庄经过嘛呢堆,插箭处时,不得在上面行走,不得搬动上面的石子等。走亲访友时,若遇门口插有柏树枝条,或挂上一条红布,则表示因家中有重病人或产妇“坐月子”,告诉来人不能直接进屋。若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须先在门外歇息片刻,由主人燃好一小堆火,客人先将火踩灭跳过去,方能入内。在房内或帐蓬里,男左女右分坐,不能随意乱坐。藏族群众忌讳提及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也忌呼父亲的名字。不论农区或牧区,最忌在锅灶前或火塘边烤脚、烤鞋袜。忌讳随便触摸寺院或家中的佛像,酥油灯,或摸别人的头顶。寺院经堂、佛殿内不能吸烟,不许揭佛像上的哈达,不准讲秽言污语。喝水时,不能随便拿碗从水桶舀水喝,更不准用水勺直接饮水,必须用勺子取水,倒在碗里再喝。献哈达时,必须弯腰,双手平伸,表示恭敬,一般献哈达也不须搭在客人脖颈上,而是献到寺中即可。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碌曲县天葬习俗
相关专题
碌曲县水葬习俗
相关专题
碌曲县土葬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