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普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普工作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3
页码: 379-380
摘要: 六七十年代科普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生活常识,医疗卫生、牧业机械、科学养畜、畜禽疫病防治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普宣传得到重视。仅1988年就向牧民群众赠送技术资料6000余册。流动站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科技成果图片,播放藏语录音,提供致富信息。1989年,县科委、科协在县城建立了科技咨询站,作为实施“星火”计划,开展“四一”燎原活动的措施之一。60年代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利用幻灯宣传农牧业生产科学知识,70年代开始放映科教影片,县广播站设有“致富信息”专题节目,1980年,县广播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8次。
关键词: 机构 科学技术 碌曲县

内容

一、科普宣传
  50年代中后期,县、乡人民政府就开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影、广播、会议等简易方法,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启发群众破除迷信。六七十年代科普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生活常识,医疗卫生、牧业机械、科学养畜、畜禽疫病防治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普宣传得到重视。县科委、科协、各乡场的科技组织和一些专业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十几年来,全县的科普宣传主要方式是:一、发资料、办简报。仅1988年就向牧民群众赠送技术资料6000余册。二、自办科技文化流动站。流动站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科技成果图片,播放藏语录音,提供致富信息。三、建立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站。1989年,县科委、科协在县城建立了科技咨询站,作为实施“星火”计划,开展“四一”燎原活动的措施之一。四、放映科普幻灯、电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60年代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利用幻灯宣传农牧业生产科学知识,70年代开始放映科教影片,县广播站设有“致富信息”专题节目,1980年,县广播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8次。1991年至1995年的5年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普及宣传活动31次,宣传面达3.36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4次,观看人数5420人次,印发各种科技简讯、图书资料等2.05万册(份)。
  二、技术培训
  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工作始于60年代。几十年来,每当遇有科技成果、专业技术工作需要推广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时,负责业务工作的部门大都先举办学习班,培训骨干。县内的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农牧业机械、畜牧生产、疫病防治、草原灭鼠等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才受到了重视,培训工作加快了步伐,培训人员的业务范围,已由原来局限于基本生产生活方面扩大到各个方面,各种专业、各个层次、各种不同方式的技术培训班接连不断。1983年6月,县防疫站举办了县直机关饮食服务行业学习班。从1985年开始,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有:风力发电、专业户科学养殖、太阳能、农牧机械食用菌栽培、黄连素加工、胆红素技术、藏香藏毯制作、企业管理、家电维修、针织柳编、广播电视维修、畜产品加工等。1985年-1991年7年时间,全县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余期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500余人次。1991年至1995年,采取集中办班,示范指导和项目培训等措施开展科技培训63期,投入培训经费25万元。
  三、群众性科普活动
  试验田与牧业样板,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为推广农耕技术总结生产经验建立试验田,“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试验田以“样板田”、“丰产田”的名称出现,面积由小到大。在牧业生产方面,以典型引路,树立样板,然后推动整体工作,已成为县政府以行政手段指挥生产的方式。6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抓贡巴样板取得了成效,到
  70年代,贡巴大队成为甘肃省学大寨先进集体。1964年尕海公社建立了“恢复鼠害草原植被样板田”,受到省畜牧厅的重视。1965年4月,省畜牧厅开始建立“尕海草原建设综合样板”。同年,县委将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尕海公社秀哇大队作为绵羊改良基地,进行绵改试验。这些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对农业、畜牧业技术的推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进入80年代后,农牧区的生产体制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人民公社化”时代的“试验田”、“样板田”为新的形式“科技专业户”所代替。县内的科技专业户主要有“绵羊改良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奶牛专业户”、“羔羊育肥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李恰如种畜场所进行的科学试验工作,开始也都以专业户的方式进行。1994年,全县有各种类型的科技专业户达100余户。西仓乡根岔村的育肥专业户,1984年、1985年两年秋季购进300只5月龄杂种羔羊,开展季节性育肥生产,平均每只育肥羔羊获利40~80元,达到了成活率高、周转快、效益高的目的,建立四级兽医科普网。由于畜牧业是支柱产业,“文革”时期,生产大队设有兽医室,基本上做到了一般疫病不出村,报告疫情不过夜。家畜疫病的防治,尤其是用中草药防治,在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蔚然成风。1958年公社化时,群众对管理大群牲畜缺乏经验,病畜和健康混群放牧,造成了大面积疫情的发生,这时群众性的搜集、挖掘、总结传统的中兽医疗法兴起,到1960年形成了一些较为完整的藏药疫病疗法。70年代兴起的“赤脚兽医”和群众一起,挖采自制中草药。1975年,尕海公社的赤脚兽医采集草药达100余种,1800斤,自制藏药散剂,还编写了一本题为《尕海地区草药》的藏文资料油印成册。玛艾大队赤脚兽医配制的“槟硫散”对防治绵羊滴虫病有一定的疗效,1978年冬他们又炮制出4个型号的藏药用于绵羊驱虫。科技扶贫,1985年以后,科技扶贫工作被明确提出。1987年-1989年,3年扶贫1236户,脱贫率达85%以上。科技扶贫在乡村已成为风气,一个村民引进一个科学办法致了富,其他村民也就跟着干起来治穷,全县性的羔羊育肥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例。从1991年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的“1230”工程计划启动。“1230”即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人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全县推广30项实用技术项目。到1995年,全县推广22项实用技术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28.5万元,有483名科技人员参加,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64.61万元。新能源技术推广普及,
  1985年省、州科委、省州太阳能研究所确定碌曲县为“高寒地区太阳能推广试范基地”。同年,省能源研究所为碌曲培养了4名太阳能利用专业技术人员。1987年县科委从有关部门抽出10人派出学习太阳能、风能技术。到1992年,全县有被动式太阳能房22户,其中民宅太阳房11户,大型公用建筑11幢。公用、民宅各有10户被州城建环保处评为“太阳能利用光荣户”和“太阳能利用光荣单位”。到1995年,碌曲县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建筑面积达9333.28平方米。1985年9月,县政府向县科委下达了开展风力发电的推广应用任务,县科委派人前往酒泉学习后购回风力发电机于1986年投入使用。后该项技术在全县推广,1986年,全县共有风力发电机10台。
  第二十三卷 旅游体育志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