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卷 邮电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17
颗粒名称:
第九卷 邮电志
分类号:
F632.742
页数:
14
页码:
177-190
摘要:
本卷记录了碌曲县的邮电机构、邮政、电信和企业管理。
关键词:
碌曲县
邮电
机构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碌曲县邮电局
碌曲县邮电局1956年3月成立。1959年,碌曲县邮电局与玛曲县邮电局合并成立洮江县邮电局,局地址设在尕海洮江县人民委员会机关驻地,1962年,撤销洮江县邮电局,恢复碌曲县邮电局,1969年11月,将碌曲县邮电局分解为碌曲县电信局、碌曲县邮政局。1973年9月,合并碌曲县电信局和碌曲县邮政局,恢复碌曲县邮电局。1995年底,碌曲县邮电局内设机构有行政办公室、机务站、话务班、报务班、程控机房、机线班、邮政班、三产办公室共8个班组。辖郎木寺邮电支局、双岔邮电所、尕海邮电所、拉仁关旧寺邮电代办所和西仓、贡巴邮电代办点。
第二节 基层机构
一、郎木寺邮电局
1954年8月,夏河县邮电局在郎木寺设立临时邮电局,1956年,将临时邮电局改制为郎木寺邮电支局,隶属碌曲县邮电局管理。1966年,改支局为所,1986年2月,恢复支局建制。1992年,甘南州邮电局拨款20万元,新建砖混结构两层邮电楼,建筑面积360平方米。1995年,安装100门磁式电话交换机1台。
二、双岔邮电所
1959年设立,隶属碌曲县邮电局管理。1989年,甘南州邮电局拨专款新建职工宿舍6间。1995年7月,拆除旧房新建砖混结构房屋6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用作营业室和话房,是年12月,由甘南州邮电局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安装32门程控交换机1台。
三、拉仁关邮电代办所
1959年在拉仁关旧寺设立邮电所,隶属碌曲县邮电局管理。1985年根据业务量改为邮电代办所,安装30门磁式电话交换机1台,有房屋5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四、尕海邮电所
1959年设立,安装30门磁式电话交换机1台。
五、贡巴邮电代办点
1966年设立邮电所,1988年裁编改为代办所。1992年,碌曲县邮电局与贡巴村牧民加绕签定邮电代办合同,由加绕代办经营。1995年,碌曲县邮电局根据郎木寺乡政府建议,将代办所房屋、财产变价出让给承包人。
六、西仓邮电代办点
1966年设立,不久撤销,改为县城投递范围。
第三节 职工队伍
一、人员结构
碌曲县邮电局成立时,有职工13人。1962年恢复碌曲县邮电局建制时,职工32人,其中藏族职工5人,话务员2人,乡邮员2人,线务员1人。1969年12月,分设后的碌曲县电信局职工17人,碌曲县邮政局职工15人。1973年,电信、邮政合并时电信方面有职工22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生产人员19人,职工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各有6人;邮政方面有职工19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生产人员15人,职工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各有4人。1987年,职工人数增加到52人。到1995年末,碌曲县邮电局职工总数63人,其中,男职工43人,女职工20人;职工民族构成情况汉族48人,藏族8人,回族7人;职业构成管理干部9人,生产工人54人;文化构成大专程度的4人,中专程度的10人。是年在分支机构中,郎木寺邮电支局有职工6人,双岔邮电所有职工5人,拉仁关旧寺邮电代办所有临时工2人,尕海邮电所有职工3人,贡巴邮电代办点有承包经营人员1人。
二、职工培训
为了提高邮电职工业务素质,县邮电局常常组织职工参加自办学习班。1973年,县局组织各邮政所营业员和乡邮员学习新的《国内邮件处理规则》、《国内邮政汇兑业务处理规则》、《报刊发行业务处理规则》。1981年,在县城举办邮政、报话业务和机械人员学习班3期,派员参加全省业务学习班6人次,学习结业成绩均在90分以上。1982年,举办业务文化训练班1次,主要是对青年职工进行培训。1983年,先后派人参加省局举办的机要、发行、劳资、财会等训练班4期。1985年,除了采取以师带徒的培训方法外还举办业务培训班2期。1987年,在全国农村邮电业务多面手知识竞赛活动中,全县有4人被选拔参加省上复赛,平均成绩71.75分,名列全省复赛第3名。在邮电部表彰奖励中,1人获鼓励奖,3人获纪念奖;在全省评比中,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2人获鼓励奖,为全州参赛队中参赛率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县份。1991年是新分配职工最多的一年,全局员工业务素质明显偏低,在对新职工进行业务辅导的同时,开展了学业务学技术活动,每个职工都自觉订阅了《邮电业务学习》,6名职工参加中专函授自学,3人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4人参加了省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1993年有12人参加了省、州举办的各种适应性岗位技术培训,有4人参加中专函授学习。1994年,有9人参加了省州局举办的各类学习班。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至1995年11年间,全县邮电职工中累计有140人次参加了省、州、县举办的各类邮电专业学习班,有效促进了整体专业技术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地区邮电通信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邮路
一、解放前的邮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长期处在部落、寺院统治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和部落与地方官衙之间的联系、部落头人和地方官发号施令,其公文信函、指令等,由头人管家负责信息传递。各藏传佛教寺院和拉仁关西道堂设有专门的办公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信息上通下达,部落、寺院通信均为专人传递。一般事项也用捎口信的方式由他人代为传送,重大事项特别是遇有紧急事项时采用快马飞传方式由专人来完成传送任务。唐朝时,朝廷为加强与吐蕃的往来,在吐蕃普赤松赞执政时,设置驿道驿站,从京都长安出发,百里一站,经天水、陇西、岷州、洮州到达碌曲,在拉仁关设置驿站(有遗迹),作为官方邮路通道。碌曲归洮州卫管辖时期(时间待考),设置三木察驿站(疑为双岔乡林科站驻地),沟通了碌曲各部落与洮州卫衙门的信息联系。另外,从碌曲(郎木寺、尕海、西仓)出发,经阿木去乎、科才、桑可河到达拉卜楞线路为地方所设邮路商道,直至解放以后。
二、解放后的邮路
(一)长途邮路
1951年7月,夏河至郎木寺230公里的双人双马畜力班邮路开设,每半月通邮一次,这是碌曲县在解放后首次开设官方邮路。1954年1月,夏河至郎木寺双人双马畜力班邮路延长到玛曲,邮路全长267公里,每半月为一个班期运邮一次。1955年,这条邮路撤改为碌曲至郎木寺101公里,郎木寺至玛曲69公里两条畜力班邮路,班期不定。1955年4月,开通夏河至碌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由甘肃省交通局汽车带运邮件,邮路全长100公里,7日3班。7月,开通兰州经合作、碌曲至上迭军邮线路1条,上迭邮件由兰州经夏河、碌曲转郎木寺为汽车运邮,郎木寺至上迭改为畜力驮班,由独立团护送,公安11团负责接运,碌曲到迭部路程256公里。1957年,夏河至碌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延长至玛曲,全程长246公里,班期不定。1958年改为邮电局自办。是年畜力班邮路甘肃省境内主干线邮路逐步为机动车邮路所取代。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改为邮政自办汽车邮路,每周通邮1次。1959年,在汽车运输代办邮班班次不正常的情况下,开办了合作至洮江县驻地尕海的自办汽车邮路,洮江县组织人力物力增辟双人双马邮路2条,邮程全长133公里,同时,还联系班车、运粮车输送邮件报刊,使邮政通信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解决了一段时间不能通邮的问题。1966年4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委托代办汽车邮路重新开通,由甘南汽车运输公司班车代运,每周2个班期,周一、周四通邮。1967年后,凡已开通通邮的邮路长期固定未变,至1971年9月9日,兰州经合作、阿木去乎、碌曲、尕海、郎木寺至迭部,全长645公里,逐日运邮,沿用至今。
(二)县内邮路
1956年3月碌曲县邮电局成立后,县城(西仓)到尕海至郎木寺运邮由夏河至郎木寺的班邮完成,县城至双岔、阿拉尚无通邮邮路,全靠武工队,工作组等捎带,1959年,县城至拉仁关全长38公里,县城至双岔50公里两条邮路相继开通,为单人单马邮路,每周1个班期。1962年,县内邮路延长到149公里,1965年再次延伸30公里至阿拉,班期未变,准确无误,至此,县内邮路已通达各公社机关驻地。
1969年,碌曲县城至阿拉有乡邮员3人,自行车班2人,马班1人,马班运邮正常,自行车班遇大雨、雪天脱班,是年4月,县邮电局根据自行车班大雨、雪天脱班断邮的情况购邮马2匹将自行车班改为马班,时县邮电局有县城投递员2人、乡邮员5人。1971年,将双岔邮电所两匹邮马改换2辆自行车,每周3班增到每周6班,沿路14个生产大队、50多个生产队的邮件报刊邮递速度加快,中转时间大大缩短。1971年前,全县94个生产队中通邮的只占67%,到1971年底,仍有33个不通邮,通邮的61个生产队班期不正常,脱邮断邮时有发生,县邮电局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规划农村通信网络,通过减少回过路线,缩短班期,增加投递点,调整劳动组合,使全县7个公社60%的生产大队和45%的生产大队实现了逐日班邮,80%以上生产队通邮。双岔邮电所在确保正常营业的同时,担负起4个生产队的邮件投递任务,50多岁的藏族乡邮员加儒1人承担起拉仁关公社3个生产大队7个生产队的邮件投递任务,日行40多公里,16年如一日。1972年8月,县城至晒银滩的县内邮路开通,乡邮员搭乘原往返迭部、玛曲、合作班车,到碌曲桥头下车步行至县城。到1973年9月,全县7个公社,24个大队全部开通邮路,94个生产大队中85个通邮,全县邮政通信网基本形成。1974年,始有县内自办汽车、摩托车邮路。1978年秋,连续3天的大雨使洮河水流暴涨,县城至阿拉邮路中断,为避免脱邮,临时雇马2匹2人运邮。1980年,县内摩托车邮路停办,改为小汽车邮路。1985年,鉴于汽车配件供应困难,时有脱班,加之油料、养路费等费用过高,县城至双岔自办汽车邮路改为自行车班邮。1988年,县城至双岔邮路由逐日班改为2日班,将双岔至阿拉邮路由周6班改为周3班。是年,全县7个乡24个村委会94个自然村设有邮电所的有4个乡,1个行政村,通邮的1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中逐日班的有5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周2班的有4个行政村,周1班的有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捎带、代转的有8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到1995年,县内有邮路2条,总长59公里,县乡普遍通邮。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先后开办了国际邮件、集邮、快件邮递等业务。
第二节 县城投递
1969年,县邮电局有县城投递员2名,每天投递一次,投递里程在0.5至2公里的范围,一般为步行投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碌曲县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投递的业务量扩大,到1995年,有城市投递线路2条,以县邮电局为中心分东西线路,东段线路至西仓,全长7公里,用自行车投递,西段线路至桥头,全长3公里,亦用自行车投递,有城市投递员2人,县城投递户数为400户。
第三节 报刊发行
1954年邮电营业处成立后即开始了党报党刊和其他报刊杂志的征订发行。县委、县政府和宣传部、邮电局对报刊杂志的征订发行十分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宣传部每年都及时向全县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党报党刊征订的通知,以保证任务的完成。1959年,洮江县征订报刊杂志数已达3189份,在民族地区大多数群众尚未摆脱文盲的情况下,全县报刊发行密度已达平均10人左右就拥有1份党报党刊。1972年,邮政职工把宣传党报党刊征定看做是政治任务,做到县城上门征订,农村牧区则深入到每个生产队。红科大队一个队订阅报刊20多份,消灭了社队空白点。全县《红旗》杂志藏汉版征订数达到412份,比1969年增长6倍。贡巴大队各小队达到2报1刊(《甘肃日报》、《青海藏文报》、《红旗》杂志藏文版),阿拉公社各生产队达到1报1刊《青海藏文报》、《红旗》杂志藏文版,全县各类报刊征订数为1023份。1973年,全县各类报刊征订数达1690份,其中《红旗》杂志464份,《人民日报》69份。1974年,县邮电局用210天津吉普车运送邮件,使4个公社14个大队、51个生产队,1个林场的报刊杂志加快了传递速度,《甘肃日报》出版第二天即可投到公社,林场、部分大队和生产队,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欢迎。为了解决尕海、贡巴、郎木寺邮件积压问题,县邮电局与兰州市邮电局协商,原兰州市邮电局直发碌曲的12个干线旁邮电所邮件,由兰州至迭部干线邮车直接与尕海、贡巴、郎木寺邮电所交换邮件,使这三个地方的报刊杂志比其他地方提前24小时与读者见面。80年代,为做好报刊征订宣传,邮电部门在报刊杂志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抓好重点报刊征订。1991年,全县报刊流转额为59014元,征订数3264份。1992年,在报刊征订中,为方便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邮电局设立了咨询点,是年报刊流转额为75533.78元,征订数3924份。1994年报刊征订数3266份,流转额增加到97728元。1994年,对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驻军要求征订《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南报》、《法制导报》、《工人日报》、《甘肃交通安全报》、《党的建设》、《求是》、《半月谈》等。要求享受书报费的干部职工把1年中60%的书报费用于订阅报刊杂志,是年,报刊流转额增长为10.03万元。1995年,完成报刊征订数2564份,流转额114430元。
第四节 邮政主营业务
碌曲县邮政业务主要有信函、汇兑、包裹等。
一、信函
随着碌曲县经济建设的加快,每年的信函交换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至1995年底,信函交换量有212399件。信函的种类分为:信件、明信片、新闻纸、书籍、印刷物等。
二、汇兑
碌曲县邮政局开办的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送汇、电汇等。汇费标准,自成立县邮政局以来,统一汇率为1%。电汇除附言外按25字收费,每字3分,计0.75元,加急加倍,1963年改为1元。1967年3月1日调整为0.5元。1983年12月1日,调整为1元。附言限20字,每字7分。
三、包裹
分为小包,一般包裹(民用和商品),工商业品包裹、大件商品包裹、保价包裹,易燃品包裹、药品包裹。包裹的资费价自1950年2月8日起,区内包裹资费甲组互寄每公斤2670元(均旧人民币);乙组互寄3750元(均旧人民币),甲、乙组互寄6420元(均旧人民币)。国内包裹资费起算标准从1969年2月1日起改为100克,1990年7月31日,起算标准由100克恢复到500克,包裹每公斤资费在原资费的基础上增加150%,1995年,包裹进出口合计为2386件。
四、专用工具
有搭链、封钳、日戳、铅凡、邮袋及邮袋用绳子、三角袋等。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通信线路
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长途线路架设竣工,其中合作至碌曲架设4.0毫米铁线2对,碌曲经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1对,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线路全长238.26杆公里。1957年,碌曲县邮政电信局开始建设县内通信线路,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加快了电信建设步伐,是年,全县增加县内电话线路7条,杆路达191杆公里,线路长达136.9对公里,架通了3个公社,3个农场,1处工矿和7个生产大队的农话线路,立杆46杆公里,修复了洮江至玛曲、尕海至郎木寺的县话、农话2对143杆公里,线路长达143对公里。至1959年底,全县有线电路长达418公里,较1958年的238公里增长了57%。1962年,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建置,时有县内电话线路2条,线路长80.5对公里,以县局、支局、邮电所为交换点,电话线路分布全县。是年,碌曲至玛曲的长途线路加挂4.0毫米铁线1对。1963年7月,根据“甘肃省牧区基本建设座谈会议纪要”精神,省民委分配给甘南地区18万元,专门用于架设农村电话线路,共先后完成的17个项目中,其中有碌曲至玛艾、尕海、阿拉的农村电话线路。同时电话线路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改造也相继进行。高寒阴湿的自然环境,建政初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都对通信线路的安全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1956年至1957年,通信线路屡遭破坏,尤其是碌曲至郎木寺的通信线路。1958年3月发生的武装叛乱,通信线路成为叛乱分子破坏目标。10月,少数叛乱分子破坏电线杆1240根,剪断电线41000米。电信职工维护线路不仅需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冒着生命危险。1962年上半年,机线职工对137杆公里线路进行了整修。1963年,县城至双岔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1965年对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线路进行大修改道,改道为从尕海沿尕玛公里抵达玛曲,是年,完成市话改建电缆工程1.1公里,整修农村电话线路20对公里。1969年8月12日至9月30日,碌曲至阿拉的农话线路进行了大修,共更换电杆60根。1970年,利用电缆架设的县城市话线路1294.8公尺铅皮多处破裂,雨天漏水,杆根朽蚀,妨碍通讯。3月,在执行“3·30”战备任务中,县邮政电信局在10天之内对全县机线设备逐杆逐段逐机检修,计111.2杆公里,共换栽电杆4根,加固扶正11根,打帮桩6根,调整垂度8处,检修总机3部,单机35部,使机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战备时期,碌曲县农村电话有较快的发展,至1971年春,先后架通了11个大队的电话线路,计109.5公里。1972年5月,碌曲至尕海架设农话线路1对,全长47.3公里,附挂合作至玛曲长途杆路。1973年,县电信局对全县农村电话杆线设备进行检修,共栽扶直电杆107根,打帮桩54根,更换隔电子162只。1973年10月1日,四川省若尔盖县热当坝至碌曲县郎木寺的电话线路开通,该线路自1965年架设,文革中损毁,线路由若尔盖局架设维护,按两县长话收费。1975年10月,邮政电信局成立了检修指挥小组,由副局长带领机线人员逐杆检查,至年终检修线路115杆公里,帮助10个生产大队整治广播、电话线路120杆公里,使机线设备完好率达到85%以上。1976年根据省局指示,县城至旧寺加挂4.0毫米铁线1对,24杆公里,从郎木寺至尕海煤矿架设4.0毫米铁线1对,16杆公里。1978年,将尕海至郎木寺的木杆改为水泥杆。玛艾公社迁址后,原农话线路县城至桥头归市话,桥头至玛艾2.54杆公里/对公里闲置,根据社队要求,将桥头至玛艾原址线路无偿转让给红科大队,疏通了县城至红科的农话线路。1978年7月9日晚22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通信线路全部中断,合玛专线在距县邮政电信局200米处过河的两条7股钢线被雷电击中,全部长农话引入线起火,真空避雷器烧成一团,12股2.5毫米铁线地线引入线及转电线圈均被烧毁,损坏晶体单路载波机2部,无线报话耳机1对,烧毁真空避雷器9只,转电线圈7米,继电器2只,扳闸7个,分线箱保险丝50米,击穿两个路向的电缆1000米,经全力抢修,很快恢复通信。是年秋,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致使洮河水瀑涨,造成通信设施重大损失,县城至郎木寺线路冲毁电杆6杆,县城至阿拉69.4杆公里冲毁电杆20根。1979年3月,临夏、甘南两州农话会议后,县邮政电信局从四月中旬,开始全县农话线路进行检查,发现碌曲县存在机线障碍历时长,设备完好率差的现象,农话设备105.8杆公里对175.8公里,合格率仅占60—70%,交换设备4部100门,完好率仅占25%,通过整顿修复,完好率分别达到90%和100%。1979年12月,首次开通了十二路载波机,从此长途电话和农村电话线路经过单线、双线回路传输,变为多路载波电路传输。1981年,县城至双岔农话杆路55根,因腐烂被换成水泥杆,市话换杆95根。1982年,机线职工完成了5.57杆公里、23.02对公里的市话更新改造和碌曲至旧寺30杆公里、60对公里的农话线路换杆大修任务。翌年,自力更生对42杆公里的农话线路进行了大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落实,碌曲县的电信通信建设明显加快。到1983年,全县有长途电话线路4条,市话线路5.6杆公里,架空明线23对公里,电缆2.5皮长公里,农村电话线路继线88.502杆公里(全为水泥杆)180.76对公里。1985年,合作至碌曲增装ZM305—V型十二路载波机1端。1987年9月,甘南州公安专用通信网开通了合作至碌曲专用电路。1989年,市话电缆长3皮公里,线路7.1杆公里,架空明线30对公里,农村电话线路总长103杆公里,其中中继线长度84杆公里153对公里,线条总长度209对公里,线路为架空明线。1990年修复了尕海至李恰如牧场的电话线路。公安机关采用修复的郎木寺至四川热当坝跨省线路破获一起交通肇事案。1991年8月的一天深夜,一辆东风车在兰郎公路的科才路口附近,因违章行驶,撞倒2名儿童,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肇事司机架车逃跑。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与郎木寺、热当坝派出所取的联系,很快将肇事司机辑拿归案。
重大通信线路障碍事故。通信线路遭到破坏的事件屡屡发生。根据已查到的资料,1979年2月9日,县城至双岔线路至西仓段遭到枪击,中断通信40分钟。4月13日,双岔线路因拖拉机犁地撞断电杆,致使通信中断。4月28日,阿拉线路由于牧民修房,私自砍倒角杆1根,中断通信38小时。7月9日,西仓段被人偷割线条1档,长70公尺。7月10日,县城至双岔线路248/86号杆被汽车撞断,中断通信30个小时。1980年3月24日,拉仁关至双岔线路276号杆被人用绳子将线条捆在一起,中断通信460分钟。4月5日,双岔线路490号角杆拉线被汽车撞断,中断通信320分钟。1983年4月4日,拉仁关乡石河地社员偷砍树木,树木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18小时。1986年8月至1987年3月底,小阿拉至双岔农话线路因改道,通信电杆被炸毁,碰坏累计达30根处,线条拉线被割窃10多处,打坏隔电子200余只,累计障碍3个月之多达13万分钟。1995年元月至6月,县城至阿拉农话线路被盗拉线5条,中断40小时,盗窃电杆1根,中断6小时,砍坏电杆8根,中断10小时。6月8日,在双岔乡毛日沟口案犯盗走线条2档,线长268米,中断功时1740分钟。自七十年代起,因各项工程建设炸山取石、伐木修路炸断线路影响通信的情况时有发生,境内地域辽阔,线路长,维护人员少,隔电子常被打破,造成通话不良乃至通信中断。1978年秋,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致使洮河瀑涨,造成通信设施重大损失,市话冲坏电杆3根,郎木寺冲坏电杆3根,县城至西仓、双岔、拉仁关、阿拉4个公社农话杆路冲坏电杆20根。
第二节 电报
1954年,夏河中心邮局在碌曲、郎木寺邮政营业处设立小型无线电台各1部,兰州至郎木寺、夏河至碌曲、郎木寺无线电路开通。1956年开通了合作至碌曲报路。1957年、兰州至郎木寺无线电路关闭。1958年,为了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增开兰州至玛曲、玛曲至碌曲无线电路,是年底,全县无线电路有7条。1959年为了改善牧区通信落后面貌,全州设立15W小型无级电台17套,其中洮江县邮电局2套,郎木寺、双岔邮电所各1套,至年终,全县共架设小型无级报话台7部,有6个公社建立了无线通信,全县无线电路发展至12条,比1958年增长58.3%,无线电台的发展满足了党政军的需要,支援了军事行动,有力打击了散匪,使局部地区的叛乱很快得到平息。1960年,兰州至洮江无线电路开通。1963年12月,县邮电局对全县无线电台进行了清理整顿,经过清理县局有55型电台3部,其中县邮电局一部,备用1部,库存发讯机4部,收讯机2部,发电机3部,有无线报务员2人。1970年9月22日,奉邮电部指示,省际、省内无线报路全部关闭,重新调整了无线明台电报电路,碌曲明台报路有碌曲至合作1条。1973年,碌曲至尕海、拉仁关报路开通。1974年,县邮电局与县气象站开通电报电路。1977年,无线报路重新开通。1978年,州邮电局与气象局协议,在郎木寺设租台,分别由当地邮电局电台联系,传递气象台报。1979年,安装了三路载波机。1984年1月,州委机要室至各县机要传真电报电路开通。1988年7月16日由于拉仁关唐科村与青海河南县赛尔龙牧民发生草山纠纷,县邮电局于7月19日在现场安装11—小型(C)无线电台1部,任务完成后撤回。1990年7月28日,碌曲县邮电局电报业务进入全国256自动转报网,同时电路安装使用四路播报机。1991年11月,公众传真电报首次装用电传收发报机1台,大大缩短了发报时间。
第三节 电话
1956年10月合作至碌曲郎木寺的线路开通,碌曲县邮政电信局安装30门磁式交换机1席,装机21户,在当时县所在地西仓架线开通市话。1962年,随着电话线路的建设,县内电话用户发展到38户,全县86%的乡和23%的社队通了电话。1970年至1971年春,全县除尕尔娘大队因距离太远无力投建外,基本上达到了队队通电话。1972年7月,合作至碌曲安装B845C型单路载波机1端。1976年元月,为了适应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需要,便于县委指挥,给各公社配发会议电话机各1套,供电话会议使用。1978年,玛艾公社迁址后,原农话线路县城至桥头归市话。1980年,重新划分市话营业区域,延长营业时间。1980年,有电缆出局120对,市话交换机100门,实用线为98对,用户电话机101部。1983年,全县市话有磁式交换机2部,总容量200门,实占125门,农话有磁式交换机4部,共100门,实占43门。1989年县城市话拥有100门,交换机2台,实占161门,农村电话有20门与30门,交换机各2台,分布在4个邮电所,总容量100门,实占43门。市内有计费电话单机130部,其中属于县财政支付月租费的76部,由各单位自行支付的54部;农村电话有计费电话单机27部,其中财政支付月租费的11部,由各单位自行支付月租费的16部。1990年,县邮电局根据省州局要求成立了整修电信设备领导小组,整治了99%的市话电缆和全部市话杆路,72%的市话用户引入线,95%的农话中继线杆路和全部农话中继线条、农话用户杆路,83%的农户用话线路。是年,县内电话可以直拨国内各城市。1991年安装了高十二路载波机1部。全年市话放号24户,农话放号9户,开通了尕海至李恰如牧场的电话。1993年3月,为了提高农村电话通信质量,碌曲至尕海安装了一台铁三路载波机。1993年至1994年,是碌曲县通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为了尽快实施通信生产楼修建工程,实现长、市话自动化和乡镇电话自动化,县政府成立了通信建设领导小组,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邮电通信生产楼落实资金30万元。是年市话放号44部,农话装机12部,传真机2部,县城市话总数达到237部,城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7部。1994年8月,上级批准碌曲县程控电话立项,机线人员在人员少,力量弱的情况下,苦战2个月,完成了700对电缆放线。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换机未运到前完成了电源及配套设施安装工作量,主机运到后5天完成任务。1994年10月30日零时,1000门数字程控电话正式开通投入运营,从此,碌曲县开始步入通信现代化时期。是年,市话放号473户。1995年,全县市话用户增长到568户,其中公用代办电话点发展到9处。1995年4月、又先后开通了碌曲至玛曲高口路载波机、合作至碌曲超12路载波机,实用电路达21条。
第四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劳动效益管理
邮电企业目建立时起,就注重劳动管理和企业经营效益。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突出政治管理。1959年,邮电局推行两参一改二结合(即管理人员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改善企业管理)方针。1961年,为了确保邮电通迅质量,县邮电局在配备各科室班组长同时,建立了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基层各工科、各人员之间的交接签收登记制度,加强了职工的责任心。1964年7月,根据省邮字(64)第552号通知,开始实行“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经过三个月的试行,邮政工作未发生1~2级差错,日戳清淅,信函清洁,脱班、漏班、交换丢失、积压毁损等事故再未发生。职工以“三老四严”的态度对待差错真实填报原始记录。“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管理不严,劳动纪律松懈差错漏洞层出不穷。1972年,根据省邮电局通知,县邮局在7月至8月间开展了为时20天的大检查,查出在10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其中错装、金额不符等差错经常发生。1971年1月至1972年7月共收寄包裹5007件,其中错收282件。通过检查,县邮电局重新建立制定出9种制度,即一是各类人员生产岗位责任制,二是交接验收平衡合陇制度,三是业务检查制度,四是时限频次制度,五是原始记录登记统计制度,六是查验处理业务档案制度,七是汇兑检查制度,八是邮袋管理制度,九是“三送四收”制度。县局营业时间由原来每天6小时改为8小时。县城至双岔邮班由周六班改为每日班,并由早上8点出班改为10点出班,当天信报全部带走,4个公社,14个大队,40个生产队的信报均提前r天。1979年,对企业进行整顿,制定了《劳动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从1982年4月起,又对企业进行了一年半的整顿,这次整顿首先从全面实行经济责任制入手,建立健全各类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1983年4月,《碌曲县邮电局经济责任制试行方案》由职代会讨论通过。1983年12月,经上级业务部门的检查验收,颁布了《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1984年,将县城经双岔至阿拉的邮班承包给县局待业青年和当地牧民,县城至双岔投递点5处,交换点2个,为逐日班。双岔至阿拉投递点15处,周6班。邮班承包节约了经费,消除了人为脱班,提高了经济效益。1987年,根据上级安排,对班组所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10月,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县邮电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在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了经营责任考核办法,企业实施综合考核,将业务总量、通信总量、业务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作任务、服务质量等项考核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班组、所,使责、权、利相结合。1991年,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1992年,认真落实了“三到一挂”制度,邮政方面,加强邮件验收和处理规格,加强城乡投递管理和机要文件保密,宣传和发展用户使用邮政储蓄,集邮和快件业务,电信方面对市话装拆机,移机和排除故障以及话务员接话时序制定了时限,保证顾客随叫随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县邮电局坚持以长话为基础,以邮政储蓄为主导,全面发展邮电业务,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第二节 质量技术管理
质量管理是邮电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质量管理首先是抓好上级下达的各项通信质量指标完成。质量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征。1959年开展“一条龙”竞赛。1964年至1965年开展“五好”竞赛,以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为中心,摆成绩,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生产人员评季奖,对管理人员评半年奖。1972年7月,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混乱,根据省局通知,开展了为时20天的质量大检查,共查出10个方面的问题,如在邮资费收取方面,1971年1月至1972年7月,共收寄包裹5007件,其中错收282件。通过检查堵塞了漏洞,健全了制度,是年,邮电职工开展“三送”(送包裹、汇款,特挂)、“四收”(收包裹、信函、汇款、特挂)、“五带”(带邮票、信封、信纸、浆糊、印泥)活动,据统计,全年“三送”邮件592件,“四收”邮件4098件,节约农村劳动力1465个。1973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自5月1日起,在劳动竞赛的鼓舞下,双岔至县城的乡邮员为了使当日邮件在下午两点准时发出,每日往返130公里山路,是年,全年“三送四收”邮件13735件,节约农村劳动力2747个。1979年8月,根据省局通知,开展邮电通信质量月活动,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八字服务方针,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在质量月活动中,邮政完成业务量7540件,无上报差错。机要通信持续全红,县城投递无脱班,无差错,各项电信指标均完成良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把质量指标和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使硬软指标的完成有了可靠保障,1980年,开展流动服务,派人带上信封,邮票及汇票到远离县城的修路工地为民工,畜群牧民服务,8月,开展了第三次邮电通信质量月活动。当年,全局18项上报质量指标完成15项,为年计划的83.33%。1981年,开展以文明生产,礼貌待人,方便用户,维护信誉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并学习其他县局创新的“四美”即:方便用户心灵美、热情和蔼语言美,团结互助行为美,文明生产环境美,要求职工在实际中落实,同时走访用户,征求意见,改善服务态度。1983年5月,在全县进行了通信质量大检查。8月20日,为了便利群众,县邮电局与兰州军区大水牧场签订邮政代办合同。邮政质量的提高与职工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分不开。拉仁关乡的牧民夏季无定居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游牧分散不易寻找,1983年7月10日,拉仁关邮电所收到进口国际挂函1件,乡邮员在牧场找了4天才将邮件送到收件人手中。1984年,省局下达的16项指标全部完成,其中12项指标全红,与1983年相比4项持平,12项提高。为了控制和降低电报逾期,1985年8月,报务组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QC小组,使电报发报逾限率由原来的0.77%降到0.39%。1986年4月10日至5月1日,开展了以整顿队伍,端正局风为目的的三查活动。“三查”即查服务、查质量、查纪律,其中三查质量中查出问题较多,主要是规章制度不能够落实。1986年,对分支机构管理标准进行评比,1987年经州局验收,所属5个邮电所达到一类标准的2个,1988年达标的3个。1989年,对分支机构检查时,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各分支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着进出口邮件制度执行较差的现象,是年16项指标完成15项,其中10项全红,与1988年相比,9项持平,3项提高,稳定提高率75%,4项下降,下降率6.25%。1990年,根据省局《加强局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精神,县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在自查自纠中散发征求意见函173份,走访用户27户,对征求到的意见归类通报,向责任人及责任班组提出改进措施。1991年16项通信质量指标全部完成,稳定提高率为93.75%,与上年相比增长3.13%。7月1日,甘肃省邮电管理局发出了《关于授予徽县等二十二个县(市)局农村邮政通信管理“三无”县(市)局称号的通知》,碌曲县邮电局被授予1990年度“三无”县局称号,并颁发“农村邮政通信管理达标单位”奖牌。1993年开展了“一切为用户,满意在邮电”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1995年,通信质量指标增至22项,全部完成,合格率为100%。
1956年,成立碌曲县邮电局后,县局即成立了电信股,负责管理全县的线路维修和改造。具体维护设备和线路按维护人员的驻地进行分配,包线包机。1973年设机线组,配置专职农话管理员,负责全县农话设备及电信设备的大修、更新、改造及工作计划分配等,实行岗位责任制。1986年企业进行整顿,进一步完善了线路管理员和机线、机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同机务维修人员签订责任书,从设备质量到排除障碍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并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使设备维护力量从弱到强,为提高通信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