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卷 工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85
颗粒名称:
第六卷 工业志
分类号:
F427.32
页数:
13
页码:
141-153
摘要:
本卷记述了甘肃省碌曲县境内的工业发展情况,包括工业管理、工业规模、主要行业的情况。
关键词:
工业
工业经济
碌曲县
内容
第一章 工业管理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述
一、手工业
建政前,碌曲境内的工业主要是民间手工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手工业,针对游牧和农耕生产、生活需要,以农牧家庭为生产单位,从事分散性的手工制作、皮毛加工制品、缝衣、捻线、织褐、扦毡、奶油分离、酸奶酿造、简易木器制造等,限于自产自用,不作为商品出售(除酥油外),其特点是立足当地原材料,分散于家家户户,工艺简单粗糙,产量很低,生产规模很小。第二类是作坊手工业,中华民国时期以临潭西道堂为主的回民陆续移居于境内郎木寺、拉仁关和西仓等乡村,除部分人从事商业贸易外,部分人从事作坊形式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有:皮匠(以牛羊皮为原料,脱脂制革和加工藏式长筒皮靴、皮带、皮衣、皮绳、皮鞍件、辔头等)、木匠(主要从事修建民房、制作木匣、木箱、贮藏柜、木勺、木碗、木桶、木锨、犁等)、铁匠(从外地购进现料煅制马嚼、马掌、马镫、和鐍、䦆斧、刀、勺、铲、钉等)、裁缝(以土棉布、褐为面料缝制藏袍、衣裤、帐蓬等)、金银匠(以黄金、白银或金银货币为原料加工佩戴饰品、法器、奶钩、勺、碗等)、铜匠(以熟铜为原料锻制铜壶、勺、碗、法器等)和翻砂匠(主要从事铜锅、火盆)的翻砂铸造。其特点是不受地产原材料限制,工艺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虽然较小,但已初具专业化雏形,商品化程度高,多为自产自销。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寺院建筑,其工匠全部从外地雇请而来。建政后,碌曲县在着手开展勘探和建设现代工业的同时,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但因地域偏僻,人口稀少,文化和技术落后等原因,手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据调查,1955年全县有个体工商业12户,流动资金4800元,工商业产值13600元,小手工业从业人员30余人。碌曲县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根据上级指示和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对境内手工业采取慎重缓行的保护政策,到1958年时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48户,其中手工业占到工业总户数的100%,工业总产值13.04万元。这些手工业者和手工业作坊成为人民公社化后社办企业和县手工业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和建设基础。1961年7月,经中共碌曲县委批准,从干部职工家属和社会能工巧匠中择优招收一批职工,组建起境内首家集体所有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即碌曲县手工业联社,简称县手联社),从事铁件、木器、服装、皮革等手工加工制造。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在双岔、阿拉、拉仁关、西仓和玛艾等公社组建起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社办农牧具厂和阿拉、拉仁关、玛艾、郎木寺砖瓦厂,加工生产简单铁、木生产生活用具和手工蓝砖瓦。“文化大革命”中在“一大二公”左倾路线指导下,绝大多数个体手工业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关闭停产或并入社办企业,极少数幸存者只能闭门做少量加工定做生产生活用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牧村的全面推行,各乡社办农牧具厂和小窑砖瓦厂相继解散,个体手工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且部分手工工艺被机械化所替代。1984年全县手工业企业有8户,从业人员143人,注册资金241万元,到1995年,全县个体手工业已发展到72户。
二、现代工业
碌曲县建政后,在党和国家从政策、人才、物资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组建和发展地方现代工业即民族工业。1953年—1960年,是碌曲县民族工业的初创时期,建政初期的随军工作组和支边知识青年则是县民族工业的奠基者。1958年“大跃进”中碌曲县主要组建了副食品加工、农牧机具、小型电站、郎木寺煤矿等小型工业,企业户数25户,工业产值66.24万元。1961年—1973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地方民族工业陷入低谷,原已组建起来的工业企业相继解散停办,正在组建的工业企业相继停工。这一时期,全县工业企业锐减到4户,年平均工业产值12万元。1974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阶段,在政治形势趋于相对平稳的条件下,工业建设和生产逐步恢复,停产企业重新启动生产,停工在建工程逐步开工兴建上马,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企业户数恢复到22户,工业产值由1974年的19.42万元增长到1977年的75.87万元。1978年—1988年,碌曲县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县工业布局、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压缩企业总户数,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同时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到1988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79万元,比1978年的46.76万元增长6倍之多。1989年—1995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将工业发展重点转向矿产业和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图开辟新的财源和经济增长点,这一时期,先后建成县肉联厂卷装牛肉、羊肉生产线、库房为300吨的冷库、干酪素厂、供电公司和忠曲金矿等一批中型企业,成为工业产值大户,使全县工业发展到较好时期。到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75万元,比1989年的206.24万元增长近5倍。期间工业建设的基本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大,产品附加值高,设备和生产技术先进,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增强。
第二节 管理体制
一、国有工业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国有工业企业,在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建政以来,碌曲县先后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有尕海煤矿、县农机厂、县电站、双岔电站、县供电公司、县肉联厂、县干酪素厂、忠曲金矿等。其中,尕海煤矿、县干酪素厂和忠曲金矿隶属于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管理,县电站、双岔电站、县供电公司隶属于县水利电力局管理(后由县电力工业局管理),县农机厂隶属于县农牧业机械管理局管理,县肉联厂、县副食品加工厂隶属于县商业局管理。国有工业企业在1988年以前长期实行计划指令、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县委县政府根据州政府统一计划和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年初制定和下达生产计划指标,年末检查兑现,盈利部分上缴县财政,部分留给企业按政策规定支配使用,亏损则由国家统一负担给予补贴。1988年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的需要,县政府专门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对全县国有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改计划指令为计划指导,实行法人承包经营,企业内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税代利,多利多收,无利不收,亏损不补的管理体制。工业企业的体制改革,减少了行政对企业的干预,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者抵御风险的意识,将企业逐步推向市场。
二、集体企业
碌曲县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主要有县办手联社、县建筑公司及其下属的水泥构件预制厂,乡办郎木寺电站、阿拉锑矿、双岔青稞酒厂、玛艾砖瓦厂等。其管理体制基本参照国有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1988年以前,县办集体工业企业手联社和建筑公司实行计划指令、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县经济计划委员会行使统管职能,统一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任务,其经营规模、产量产值、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工资和职工管理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负亏盈。所有乡办工业企业由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行使管理权,盈亏风险由乡政府和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共同承担,职工工资和招工事宜由乡政府及其企业负责人共同决定。1988年以后,县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个别企业中实行班组分层承包,计件工资和利润分成的管理体制,乡办集体工业企业在利润分配、工资发放和管理形式上更加灵活。
三、个体私营工业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逐步宽松,碌曲县个体私营工业发展日益活跃,生产加工的领域更加广泛。主要有木材木器加工、铁制生活用品加工、机修电焊、工艺装潢、建材加工、粮油和副食品加工等,县委、县政府对此采取积极的鼓励扶持政策,在投资、土地使用诸多方面给予方便,除工业产值外的一切经营活动不纳入计划管理,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其合法经营许可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和发照,产品价格实行随行就市自行定价。
第二章 民族工业
第一节 工业建设
碌曲县是一个自古以来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藏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地处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以机器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处于空白状态。碌曲县建政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开始兴办和发展地方民族工业,相继兴建了机械工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皮革工业和乳品工业及采矿业,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广泛的民族工业体系。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西仓挂面厂,60年代建立起县机械厂、面粉厂、手工业联社和县电站等,70年代建起了尕海煤矿、贡去乎电站、县皮革厂、副食品加工厂、双岔电站、尕尔娘电站、吉可河电站等,80年代建起的工业企业有县肉联厂、县工程建筑公司水泥构建预制厂、县手联社综合加工厂、西仓颗粒饲料厂和县干酪素厂等,90年代建起忠曲金矿等。到1995年底,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5户,工业总产值达1560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8户,工业产值达148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值的95.45%,集体工业企业7户,产值7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5%。由于种种原因,西仓挂面厂、县机械厂、面粉厂、贡去乎电站、则岔电站、县皮革厂、西仓颗粒饲料厂等相继停产撤销,拉尔玛金矿因矿体复杂,选冶困难而搁置。
第二节 工业规模
碌曲县建政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壮大新生的人民政权,把发展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在着手进行的工业建设中,以投资少的小型加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用具和干部群众生活用品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大投资规模,建设小、中型并举的电力、食品、建材、乳业和矿业等工业,从固定资产不足5000元的西仓挂面厂起步,工业投资不断增加,到1995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15户,固定资产原值达到834.4万元,其中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755.8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90.58%,累计折旧200.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83.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701.1万元。工业产品产量和品种随着固定资产总值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丰富,从建政初的1958年仅能生产产量不多的挂面发展到90年代发电221万度、生产机砖100万块,原煤3000吨、干酪素116吨、草场围栏丝网11万米、加工副食品和鲜牛羊肉233万吨、选冶黄金50公斤的生产能力。工业企业建筑面积累计136.91万平方米。
第三节 主要行业
一、重工业
(一)采矿冶金业 碌曲县地大物博,在辽阔的草原地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主要矿产资源有西倾山北麓及尕海盆地泥炭,财宝山两翼的煤炭,尕海等五处铁矿,公主河附近的白云炭,尕海、郎木寺境内的金矿,郎木寺境内的水泥石灰岩,阿拉和玛艾九头山汞锑矿等。1956年开办的尕海煤矿是碌曲县最早的采矿业。位于财宝山南端的尕海煤矿(实在郎木寺境内,习惯仍称为尕海煤矿),从1956年起投入运营,1958年到1962年,累计产煤17032吨,主要运往四川省若尔盖县,作为工业能源。1963年因浅表矿源枯竭而封口停采至今。1971年,碌曲县与舟曲县武坪煤矿合资开采财宝山东端煤矿。位于财宝山东端的尕海煤矿地处县南,距县城直线距离40公里,矿体形成于侏罗纪,东西宽1600米,南北长2000米,勘探面积3平方公里,储量274.8万吨,尕海煤运往迭部县专供国营七九二矿,1971年到1980年累计产煤39242吨,1981年起改国营为个体承包经营。1992年,碌曲县与甘肃省地质三队合资开办忠曲金矿,忠曲金矿全名称碌曲县忠曲金矿堆浸试验站,位于尕海乡秀哇村境内距尕玛公路27公里处,由甘肃省地质三队于1989年勘探,有3个矿体,主矿长200米,宽3米~8米,厚约5米,品位4~4.5克/吨,储量不明。1993年始产黄金,1995年全年生产黄金50公斤,实现利税54.2万元,累计产黄金84.4公斤,累计销售收入708.96万元,资产总值120.13万元。1994年,碌曲县与甘南军分区、甘肃省地质三队合资筹建拉尔玛金矿,拉尔玛金矿经勘探发现金矿体13个,长760米,宽30米~147米,表内矿体品位3~7克/吨,表外矿体品位1.10~1.9克/吨,个别矿体品位可高达15~20克/吨。但因矿体化学成份复杂,冶炼极其困难而未能出金。碌曲县对锑矿资源的开采利用是从1987年开采阿拉锑矿开始的。阿拉锑矿位于阿拉乡田后村附近,矿体呈点状,俗称鸡窝矿,开采当年生产精矿石18吨,长期由外地私营企业主轮流承包经营。境内泥炭开采始于90年代,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1991年,甘肃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甘南州科委在开展被动式太阳房墙填充蓄热材料的对比研究时,从尕海乡境内采挖泥炭5吨,1994年,兰州大学从郎木寺乡境内采挖泥炭4.5吨运往兰州,作为兰花栽培母质进行研究。两项科学研究的成功说明,泥炭不仅可以作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也可以作为节能建筑材料原料和名贵花卉、植物的培育开发利用。
(二)机械修理制造业碌曲县的机械修理制造业以县农牧业机械修理制造厂(简称县农机厂)为主体。县农机厂于1967年开始筹建,1970年建成投产,财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职工28人。经1972年、1977年和1978年3次改扩建,到1988年建筑面积2965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034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0.78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正式职工12人。建厂初期,以铁件煅造、翻砂铸X铜、农牧业机具制造修理为主,建厂当年加工铁制小农具2500件,铁制生活器具3000件,维修农机具120件(台)。到1981年,有牛头牌车床、创床、铣床、镗床、钻床和其它型号的液压机、气压锤等23台,累计生产制造山地步犁3980件,铡草机16台,扬场机162台,中小修拖拉机617台,加工生产农机配件7338件,研制试产绵羊喷淋药浴装置3台,以及大量的铁制、木制生产生活用具。在碌曲县工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因生产经营状况滑坡,于1984年12月作为全县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由私人承包经营,到1987年12月,3年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8万元,利润4.8万元。1988年至1995年又进行了3轮承包。1991年,县委工作组进驻进行企业内部改革试点时,有固定资产70.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7.95万元,历年提取折旧12.59万元,国家流动资金2.5万元,专用基金6.6万元,银行信贷资金5万元,厂内设有机修、木工、焊煅造和钳工4个车间。是年,根据牧区草原建设和市场需求,从青海省西宁钉丝厂引进工艺技术和冷镀丝,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围栏丝网加工与销售。1995年,全年生产丝网11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83.6万元,累计生产丝网89.1万米,实现工业产值311.85万元。
(三)电力工业碌曲县电力工业从1959年起步,至1995年有大小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达1070千瓦,是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4.4万元。1959年,县上为解决县城机关单位和居民工作、生活用电,在县城东部滩地建起1座装机容量为80千瓦的引水式木制水轮发电站,仅能解决照明用电问题。为了初步解决县直工业企业的生产动力困难,于1961年开工兴建较大容量的县电站,动员县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开挖到水渠道,1972年竣工运行,装机容量240千瓦。是年,尕尔娘、双岔电站开工,1973年竣工,装机容量各100千瓦和240千瓦(尕尔娘电站于1990年改造为8千瓦微型电站)。1973年,则岔电站开工建设当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2千瓦。1975年,郎木寺电站即郎木寺吉可河电站动工兴建,于翌年春投入运行,装机2组,容量150千瓦。1983年、1989年,县电站和双岔电站进行机组更新和扩容改造,装机容量分别增加到480千瓦和320千瓦。从县电站试运行到1995年全县水电累计发电3085.41万度。1988年合作至碌曲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线路全长72.6公里。1995年,县电站经再次设备更新后并入兰州供电局电网,技术人员经过艰苦攻关,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并网后电流大幅振荡的技术难题。从此,碌曲县缺能少电的历史宣告结束,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筑材料业 居住在碌曲草原上的牧民群众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帐篷就是他们的住所。萨迦王朝(即唐朝中期)中后期,洮河沿岸牧民开始定居,民房与寺院所用建筑材料均以木材、石块等自然材料为主。建政以后,随着机关单位的设立和各类企业的兴办,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仅靠从临夏、合作等地运进既不能满足又运费很高。因此,从1958年开始建窑土法生产青砖青瓦,尽管产量低而不稳,抗压防冻性能差,但在50—70年代的基础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建筑材料。1977年,将玛艾青砖窑改造扩建成轮窑,购置机器设备始生产红机条砖,当年生产机砖85万块,实现产值5.3万元。1986年由私人承包经营,时有固定资产2.6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有工人33人,是年生产机砖50万块,产值达6万元(1980年不变价),到1994年时年产量达100万块。1987年初县建筑公司水泥构件预制厂试制建材,1988年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空心砼、预料楼板、地坪板等。1987年生产水泥预制构件21645件,1988年—1995年,累计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9315立方米。
(五)森林工业 以双岔林场为主体的碌曲县森林工业,自建政后开办以来主要进行森林间伐和原木销售调运,1959年—1982年24年间,累计生产原木33.1立方米,在1987年—1995年的9年间,累计生产原木1.4万余立方米,调拨木材18201立方米,年均生产收入113.844万元。双岔林场初加工原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累计生产锯材4819立方米。另外,在县城有私营小型锯材加工点3个,县建筑公司设有板材加工点1个,从事原木的加工。林区群众所用锯材主要用大刀锯和架锯人力加工而成,效率低,批量少,没有固定加工场所。
二、轻工业
(一)食品制造加工业 碌曲县食品工业起源于1958年创办的西仓挂面厂,在建政初期起了一定作用。1960年3月,洮江县桥头面粉厂开工建设,于1961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84平方米,同时能带动16盘石磨的自动水磨,日产面粉3万斤。1971年,县民族贸易公司建办副食厂,当年建成投产,有职工14人,主要生产豆腐、食醋、酱油、糕点、面包、饼干等副食品。1989年,副食厂糕点生产线建成,建筑面积531平方米,从而结束了手工生产糕点的历史,进入流水线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992年,副食厂拥有固定资产3万元,实现工业产值4.5万元,经营亏损0.4万元,后因连年亏损,虽实行承包经营仍扭亏无望而停产,副食品加工制造由迅速发展的个体私营者所取代。1986年,县手联社酒厂建成,注册商标“全贵”牌,当年酿造白酒28吨,1987年酿造3吨后停产。1993年,双岔乡投入扶贫资金5万元建成小型青稞酒厂,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技工2人,自产散装酒20公斤。
肉类食品加工始于20世纪20年代。碌曲县以牧为主,为甘南州三大牧业基地县之一,优良的天然牧场和横穿而过的国道213线,为肉类加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交通基础。县农副产品公司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收购菜牛菜羊,并少量屠宰,外调销售胴体、杂碎,并在县城南建成屠宰场,专门屠宰菜牛、菜羊。1984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屠宰场原址建设县食品公司冷库,1988年竣工投入使用,容量300吨,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84平方米,当年屠宰牛6000头,羊10000只,加工生产牛羊肉37万公斤。1990年8月,县委县政府批准将县食品公司冷库改名碌曲县食品公司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牛羊屠宰加工流水生产线1条,形成年屠宰菜牛10000头、菜羊12000只的生产能力。1991年10月5日,牛羊肉精加工车间竣工投产,主要生产卷装牛羊肉、卷装里脊肉、肉馅、头肉、口条、牛肾、百叶、净肚、羊筋和牛鞭等外销产品。1995年,牛肉干生产线开工建设。是年,有职工66人,屠宰菜牛1748头,菜羊4896只,加工牛羊肉类制品23.3万公斤,实现工业产值225.5万元。
(二)乳品工业 以干酪素生产加工为代表的碌曲县乳品工业,开始于1984年由道老等3户牧民联合创办的玛艾干酪素加工厂,道老等人凭借2.4万元银行贷款当年建成投产,到1990年,累计加工生产工业干酪素132吨,实现工业产值46万元,利润10.37万元(1980年不变价)。后因同行业间竞争激烈而停办。1990年,县上决定利用中途停建的李德明牛肉罐头厂厂址、土地和未完工的厂房兴建县办干酪素加工厂,1991年5月建成投产,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130万元,流动资产98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是年试加工“高原”牌工业干酪素4.5吨。1992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火炬高新技术产品展交会上该产品获得银奖殊荣。到1995年,年产量达116吨,实现工业产值206.48万元,利税40.5万元。
(三)皮毛加工业 1971年,县民族贸易公司建办皮革厂,从民间和干部职工家属中招录皮匠20人,用土法揉制加工皮革,生产车马挽具和皮大衣、皮鞋、皮靴等,1974年皮革厂撤销。4年间,累计生产加工皮革制成品5453件。后由县手联社综合加工厂设立的皮件加工组从事半成品皮革的加工,主要生产皮大衣、皮鞋、皮靴等。1980年,西仓乡团结村张氏在西仓开办皮革加工厂,购进机器设备,专门加工制造皮鞋和长筒靴。
(四)铁器加工业 20世纪60年代建办的县手联社、县农机厂和各乡农牧机具厂均设有铁器加工车间或钳工组,主要加工铁皮火炉、烟筒、洗衣盆、铁皮烤箱、铁制门、水桶、水缸等生活用品。80年代初开始,县、乡办铁器加工业逐渐萎缩,个体私营铁器加工业日益兴旺。
(五)木器加工业 除县手联社、县农机厂建办有木器加工车间外,县建筑公司在冬季建安工程停工季节从事木器加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90年代,个体私营木器加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木制家俱和办公桌、椅、柜、凳以及人力车架、马牛车架、木制风车、犁、奶桶等生产工具。
(六)竹木编织业 1991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租借县中学闲置房屋建办起柳编厂,聘请外地技术人员从内蒙古购进剥皮柳条,从事工艺品编制,因原材料成本高,编制工艺不精,产品销售不畅,不久停产倒闭。
(七)针织编织业 1987年9月,拉仁关乡从四川省境内聘请技术人员在县城建办小型针织厂,从外地购进织袜机3台,当年生产锦龙弹力袜28000双,棉线手套3500双,1988年停产关闭。1987年,阿拉乡建办藏式地毯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1991年,经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与阿拉乡政府协商,将阿拉乡地毯厂收回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改办挂毯厂,由归国回乡藏胞看召任厂长,到1995年累计生产羊毛地毯224平方米,后因产品质量达不到出口合同工艺要求而停产。
(八)饲料加工业 碌曲县饲料加工业起步于县电站建成以后。1974年,在玛艾、西仓和双岔社队办饲料加工小厂5处,各有加工设备1台,主要是作物秸杆、青干草粉碎,用于喂猪和冬春期间瘦弱畜补饲。农牧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社队饲料加工厂由村民个体承包经营,并得到较快发展。1980年,全县饲料加工设备增加到31台。1984年9月,甘南州科学技术委员会在西仓实施省列科研课题时投资8万元兴办起了1座颗粒饲料加工厂,以青稞、油料饼、作物秸杆和调进的玉米、骨粉等为原料生产颗粒饲料,设计生产能力200吨,实际年生产30~50吨,在西仓、尕海2个项目区向群众免费供应,用于牛羊补饲。因厂址土地所有权变更,于1990年停产拆除,将加工设备折价转让给县草原工作站。1991年后,县草原工作站用部分颗粒饲料加工设备试生产草粉,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向牧民供应,在安全渡过牲畜“春乏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时产时停。1993年,县食品公司与岷县合作在县城兴办新陇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购进机器设备,利用已停产的县副食品厂车间生产饲料营养舔块,但由于产品成本高,在试产出5吨产品后停产。
(九)医药制造业碌 曲县在建政前从事医药制造加工的主要有郎木赛赤寺院和西仓寺院所设的医学院,以动植物药材为原料,加工制造藏药。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与县医药公司联合在县城、双岔等地建厂制造中药和西药,中成药主要有归脾丸、牛黄解毒丸,西药以黄连素注射液为主。到1978年,累计生产成品药45236盒。1987年至1991年,双岔乡政府和县科委分别与四川省南充地区来碌曲的技术人员联合,在双岔、西仓办厂加工黄连素精粉,累计生产5686公斤。县藏医院藏药制剂室建成后,专门从事地产药材采集与藏药加工。1994年生产成品藏药43种,1140公斤,实现产值78436.60元。
(十)其他加工业 碌曲县手联社组建服装加工组,从事棉布、化学纤维面料的服装加工,1989年解散。1987年,双岔乡投入扶贫资金筹建香粉厂,1988年建成,1989年投产从事香粉加工,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当年实现工业产值7.5万元,1990年实现工业产值0.92万元,1991年停产关闭。印刷业起源于寺院经文印刷,县内各寺院均设有规模不同的印刷厂,自制版式,自刻自印经文。90年代初,县手联社在县城西开办印刷厂,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从事机器印刷业务。1995年,有印刷机2台,锁线机1台,印刷学生作业本、会议记录本、文头纸等2100令。
第三章 乡镇企业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碌曲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1978年,为了加强对社队企业的管理,碌曲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83年12月28日,中共碌曲县委、碌曲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农牧渔业部有关精神,决定将碌曲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更名为碌曲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89年12月,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郎木寺、尕海、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7乡经济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主任1名,副科级行政编制,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在各乡的行政分支机构。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979年以前,社队企业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管理,企业收益分配由公社或生产大队决定,职工工资则由公社或生产大队或生产队按考勤记工分形式参加社员统一分配。1980年以后,社队企业由于用工方式、职工身份的改变开始实行自负盈亏、自主招工、独立核算,乡政府或村委会只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统计管理。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的政策原则实施计划指导管理。1984年下半年开始,全县乡办、村办集体企业和联办、个体私营企业按权限由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归口管理,进行注册登记,企业收益分配以货币形式自主决策,接受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在企业产值、总收入等经济指标的计划指导。1995年全县乡办集体企业共有5户,即郎木寺电站、玛艾砖瓦厂、阿拉锑矿、双岔青稞酒厂和双岔粮油加工厂。1985年全县有村办企业3家,随着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到1995年时已全部被私营企业兼并。1995年,对联户企业的统计管理归口个体私营企业。
第三节 行业
1978年,碌曲县乡镇企业以农牧为主,有乡办牧场、农场。工业企业有农机维修、农具加工、建筑材料和小水电4个行业。时有社办工业15户,其中农具厂6户,砖瓦厂4户,水电站2座,社办企业实现总产值33.71万元,队办工业企业7户,其中砖瓦厂2户,小水电2座,炸药厂、腐肥厂和制药厂各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2万元。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发展到418户,主要分布在农机维修、建筑材料、粮油加工、小水电、养殖、服装缝纫、商贸、饮食服务8个行业,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039万元,利税70.95万元。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531.5万元,占51.1%,运输业产值226.2万元,占21.8%,商贸服务业总产值277.3万元,占26.7%,其他行业总产值4万元,占0.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