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农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耕
分类号:
F329
页数:
5
页码:
127-1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碌曲县耕地种植、农牧机具、农机管理等。
关键词:
农林经济
碌曲县
农耕
内容
第一节 耕地种植
境内居民沿洮河谷地从事农业耕种由来已久。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5.3万亩,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徘徊在4.2~5.2万亩,20世纪80年代初退农还牧,80年代后期,县委、县政府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发展原则,在阿拉、双岔、西仓继续实行半农半牧政策,弃耕地再度恢复。到1995年,全县耕地面积45467.9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57%其中沿河地区有耕地41497.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1.27%,绝大部分为旱地。
土地耕作实行轮歇,一年一熟,清明后开犁下种,按各类作物生育期不同和避免霜冻危害的需要,依次播种小麦(仅限于阿拉川旱地)、青稞、豌豆、油菜和洋芋。白露前收获油籽、青稞、豌豆、小麦等作物,霜降后收获洋芋等。新茬地当年不进行耕翻,得到翌年小暑、处暑时各耕翻一次,有利于灭草杀虫和提高土地肥力。粮食作物采用撒播方式,籽种浪费较多,出苗不够整齐,以青稞为例,亩播种量37~42斤。肥料以人、畜粪便为主,离居住点较远的地采用“烧生灰”办法施肥。70年代始使用化学肥料,主要有销酸铵,尿素、磷肥等。1994年,在农业科技等示范推广下引进磷酸氢二铵和肚果黄、康青3号等青稞新品种与刷金寺等油菜新品种,产量有了较大提高。50年代,青稞亩产117斤,油籽亩产65斤;70年代,青稞亩产204斤,油籽亩产64斤;80年代,青稞亩产232斤,油籽亩产79斤;到1995年,青稞、油籽亩产分别达到287斤和123斤。
第二节 农牧机具
一、传统机具
境内农牧民长期使用原始工具以原始方式从事各种劳动,剪牛、羊毛实为拔毛,到解放初,大多牧民还用刀子或镰刀从活羊体上割取,有些牧民把羊毛从羊身上卖给商贩,由买主剪毛,提取酥油初用自制皮袋摔打,后来发展到用木桶杵打,种植作物由牛羊踩埋,粮食脱粒用连枷,运输依靠人背牛驮。到建政时,境内旧式农牧工具有:老式犁、镰刀、连枷、扫杷、簸箕、木制桶等。
二、现代机具
1958年,随着农牧区人民公社成立,一些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机具引入碌曲。60年代初,开始用拖拉机耕地。架子车、胶轮车、汽车等相继应用于生产生活。1970年,耕作机械有拖拉机10混合台,折合20.35标准台,机耕面积8744亩,其中农田6275亩;机引农具有犁、耙18台;排灌机械有10眼机井配套解放牌水车;运输工具有汽车3辆,胶轮大车71辆,平均每生产大队3辆,架子车565辆,平均每生产队6辆;畜牧机械有26型电动剪毛机16台,使用11台,奶油分离器84台(均未使用),割草机5台,植保机械有手提喷雾器41架;农用动力机械及电源全县有50千瓦柴油发电机3套。全县有农机操作人员25人,其中技术员3人,拖拉机手8人,工人14人。1974年,全县拖拉机增加到2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台,手扶拖拉机11台,柴油机72台,各种农牧机械和农副加工机械224台,架子车1785辆,马车92辆。1975年全县拥有拖拉机厂30台,各社、队基本普及脱谷机、剪毛机、奶油分离器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77年,全县有场上作业机械107台,动力机械发展最快,1975年,全县动力机械为148/2395台/马力,是年达到300/5407台/马力。奶油分离器也在70年代后期迅速增加。1978年,贡巴大队有汽车1辆,大型拖拉机、拖车、机引犁、耙、割草机各2台以及一定数量的剪毛机、电动奶油分离器,胶轮大车4辆,其他中型机具57部台,总值12.8万元。1981年,全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761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3台,2363马力,手扶拖拉机27台,320马力,动力机械224台,1998马力(其中柴油机12台,148马力,电动机195台,1087千瓦);农用汽车12辆,1080马力;耕作机械102台,场上作业机械105台。1981年,全县有农机人员110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77人,农用汽车驾驶员12人,机务管理人员4人,机械作业量34.8万标亩,其中机耕1.53万标亩,机耙0.3万标亩,农业运输10万标亩,非农业运输22.8万标亩。有关资料在总结70年代农牧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问题中写到:首先是机具投放盲目性大,作为一个纯牧业县,为了适应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口号,盲目购置了大量农牧业机械。据统计,在170万元的农牧业机械总值中,农业机械总值140万元,占到82.3%,其次是没有重视经济效益,再次是配套机具少,作业不连贯,四是文化落后,技术水平差,全县110名农机人员中,文盲36%,小学文化31人,五是管理滞后,机械利用率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牧业机具的发展,首先是在经营形式上发生很大变化,即由原来的国家、集体为主发展到国家集体所有个人承包、联户经营为主,到1985年发展到以独户经营为主;其次是机型方面从大中小型发展到中小型为主。机具品种已较前丰富,全县有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5台,其中国营10台,私人15台,拥有小型农用拖拉机28台,其中国营3台,集体2台,私人2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台,大中型畜牧机械40台,手摇奶油分离器1973台,剪毛机41台1196马力/181头,农用汽车22辆。全年拖拉机作业量14.21万标亩,比1984年增长42%。到1990年,农牧业机械经营基本转向以个体经营为主,机型以小型机械及农副畜产品加工机械为主。各种型号的小型拖拉机由1989年的44台增加到91台,增长106.81%。1993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由1992年的6912.13千瓦增长到7997.05千瓦,增长15.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由1992年的128台增长到149台,增长16.41%。1993年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110万元,纯属个体经营农机专业户所得。1994年,全县拥有小四轮拖拉机82台,占总数的80.39%。大中型及手扶拖拉机拥有量逐年减少。1995年农牧业生产运输川地农田深耕作业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机械总动力7839.87千瓦,总值614.5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181.40万元,有拖拉机94台,其中大中型14台556马力,柴油机91台/866.77马力,电动机247台1525.15马力,机引犁102台,机引耙7台,脱粒机56台,手摇播种机96台,畜力大车23辆,架子车1714辆,饲料粉碎机108台,割草机7台,重汽车34辆3425.11马力,农机作业人员229人。
第三节 农机管理
自1960年到1969年,县内有少量农牧业机械,1971年11月,县委召开了为时8天的全县农牧业机械化会议,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把发展农牧业机械和引进内地先进生产工具当做大事来抓,各公社先后成立了农机站,配备了农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农牧业生产机具的购置、经营、生产、维修以国营企业和集体经营为主。在经营管理方面,县革命委员会和各公社对县、社农机经营单位和农机站,均派懂业务有创劲和实干精神的人担任领导,财务管理坚持勤俭节约和民主理财制度,劳动管理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辅之规章制度。198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农牧业机械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1984年全县进行了农机普查,对所有农牧机具造册登记,建立健全管理档案。1985年,在郎木寺、尕海、双岔等乡进行重点调查,掌握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牧机械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完成《碌曲县牧业机械化区划》。从改革之初到1995年,全县农牧业机械管理,主要是落实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县农机局与州农机处就农机作业的十多项主要指标签订责任书。1985年1月,农机安全监理站成立。农机监理站坚持每年深入乡村。1990年至1995年年均路查60台次,其中1993年纠正违章35台次,查出无证驾驶12人;1994年纠正违章29台次,其中无照驾驶8人,无牌证汽车6台;1995年纠正65台次。对违章者分别进行了处罚。坚持年度审验制度,1983年检审大中型拖拉机19台,占应审的76%,手扶拖拉机20台,占总数74%,检审驾驶员70人,占总数90%。1986年到1995年,历年审检的拖拉机和驾驶员占应审检量的90%以上。
为了在全县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牧业机械,自1958年起,省、州、县三级在境内开始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培养农机技术人员。1958年5月,甘肃省农牧厅、省民委和甘南州畜牧局在碌曲举办学习班,培训剪毛和机械维修技术人员。1962年再次在碌曲举办同类型学习班。1963年5月下旬,省、州畜牧厅、局为碌曲培训机械剪毛技术人员35人。同时,省畜牧厅在碌曲举办了全省畜牧业机械训练班,各地区的60多名少数民族学员学习了剪毛和手摇奶油分离器的安装和使用维修。1965年,省畜牧厅、州畜牧处派人在夏河、碌曲协助举办剪毛学习班,共培训153人。1965年8月24日至9月10日,全省机械割草训练班在尕海举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牧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中断。1976年,县革命委员会为推广青稞、小麦、条播技术,在双岔、西仓、阿拉举办了条播技术学习班,培训43人。1978年11月1日至1979年1月4日,县农机局在县党校举办第五期拖拉机手训练班,培训55人,其中藏族32人,通过考核,全部获得农机操作证和拖拉机驾驶证。1979年7月8日到10月8日,县农机局举办第六期拖拉机手和公社农机专干训练班,学员25人,其中各公社农机专干5人,主要学习拖拉机构造原理等知识。1979年6月15日至6月30日,县农机局举办了有21人参加的剪毛机手训练班,学习26型的发动剪毛机组的构造原理及使用、维修、保养知识。从1981年到1995年,先后举办拖拉机手训练班10期,培训拖拉机手约400人次。1989年4月10日到8月中旬的学习班长达4个月之久。1995年,县农机局为农机作业人员举办农业基本增效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25人。1994年,省农机局确定,碌曲县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为农牧业机械技术常训班。在举办各种学习班的同时,还采取以师带徒、岗位培训等方式培训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操作技术人员。1980年到1995年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00余人次,历年培训数在45至55人次之间。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