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赎身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54
专题名称: 山丹县赎身民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0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古代因医疗条件所限,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孩子出生后家中老人担心孩子会夭折,认为自家福浅、命薄、养不活孩子,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就将孩子保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给孩子取名“家保”即委托家神保佑,“关保”即委托关老爷保佑,意味着孩子不属于其父母所有。由此,等长到十二岁,父母必须将孩子真身赎回来,称为“赎身”。 孩子赎身时要再次宴请宾客,亲朋好友要再次向孩子馈赠礼品和礼金,以示祝贺。为孩子赎身首先要选择良辰吉日,除了要还清“再造坟茔”、“再塑金身”、“重建庙宇”的愿心外,还要向神灵献上供品,焚香化表,奠羹奠酒,叩谢神恩。若当年孩子领至寺院,许在某位神佛名下,祈求保佑“长命富贵”,为孩子赎身时,就牵着猪、羊或鸡到寺院放生,以示“还俗”。若是许给家神保佑,便将许诺的猪或羊牵在宗祠或堂屋陈设的香案前,用三份黄裱燎过,将水淋在牲身上,只要是“鸡张嘴、羊抖毛、猪拱地(即猪嘴在地上蹭几下)”,就算神灵显灵了,称为“领牲”,意在用牲灵换回孩子灵魂。接着在自家门前点燃三堆柴火,孩子穿着旧衣服、旧鞋子,怀抱一只长命公鸡,手拉一根红线,另一头由请来主持赎身的儒、道家师傅牵着,在火堆中间绕三圈,师傅诵罢经,让孩子放跑怀抱的长命公鸡,脱下旧衣服、旧鞋在火堆中烧毁,孩子从头到脚换上一身新衣,家人和亲朋好友为孩子披红挂花并赏喜钱。孩子来到香案前跪下,叩头谢恩,就视为孩子的真身被赎回了。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