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丹县赎身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529
专题名称:
山丹县赎身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3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古代因医疗条件所限,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孩子出生后家中老人担心孩子会夭折,认为自家福浅、命薄、养不活孩子,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就将孩子保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经孩子取名“家保”即委托家神保佑,“关保”即委托关老爷保佑。意味着孩子不属于其父母所有。由此,等长到十二岁,父母必须将孩子真身赎回来,称为“赎身”。 山丹民间也有这个习俗。家里新生了婴儿(无论男女),为了保佑孩子平安吉祥,健康长大,就把孩子诚心保给“观音菩萨”或自家祖先,有的也保给民间神佛或是道家哪位神灵。并且诚心许下心愿。以求得到神灵第一时间保佑。十二生肖一轮回,在踏入下一个生肖轮回的腊月(从降生到人生第二个本年“13岁”),就要把长大的孩子赎回来,父母将许下的愿心还了——这叫“赎身”。 确定在某日赎身,首先要书写牌位,保给哪位神仙,要写哪位神仙的牌位。请长命红公鸡(此鸡用后不能买卖、宰杀,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蒸供、盒。其次要备好衣服、牲羊等。 吉日到要请孩子的舅父、姥爷、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备办酒席。 在赎身日要贴上对联,献上牲羊、供品、焚香致祭,摆上宝斗(盛满粮食的斗,斗四角要放上红枣、硬币、桂圆、核桃)让孩子手抱红公鸡,身披被面子(红),端坐在宝斗上,道士诵经。然后舅父给孩子剃头,剃完头后舅父或者长辈、道士用三丈六尺红毛线挽成铁绳样套在孩子脖子上拉着孩子在自家院内转火堆。火堆用草作燃料,分东西南北中拉开距离点燃,拉上孩子由左向右转三至五圈,再反方向转三至五圈,意在表示孩子长大了,走南走北走东西,人生路漫漫、保平安,祈求个顺利。赎买身仪式结束,孩子要穿姑母做的衣服,以保健康。 赎身当天,亲戚朋友来时要带上被面子做礼物,披挂在孩子身上,说些祝福的话,预示孩子从幼童成为少年。家里要备好酒席,相约亲朋好友一起来吃喝,庆祝孩子的长大。 总之,赎身之目的在于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幸福。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