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培黎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19
颗粒名称: 创办培黎学校
分类号: G719.28
页数: 6
页码: 118-1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路易·艾黎在在江西赣州、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陕西宝鸡和双石铺、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等地筹办为基层合作社徒工或逃难的农工子弟而设的培训学校的经过。
关键词: 路易·艾黎 宋庆龄 培黎学校

内容

1938年工合事业启动之时,路易·艾黎就意识到,在成立合作社的同时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他认为: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我越来越认为该做的事情是搞出一套培养内地工业合作社领导人的办法来,并且网罗能做这种工作的人才,把他们放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去,让他们熟悉当地的条件,并学会处理问题。他们应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而能创造性地满足以后的年代可能出现的任何新的要求。2
  为了培养工合事业的人才,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多次举办讲习班和培训班,有短期的支援培训班,也有为从事成本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大专生而开设的高级班。然而,随着工合运动在偏远地区逐步推进,培训班所能培养的技术员和指导员数量远远不够,艾黎“深深地感到,创办培养人才的学校,才是开展工合事业的基础”3。
  从1940年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江西赣州、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陕西宝鸡和双石铺、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等地筹办为基层合作社徒工或逃难的农工子弟而设的培训学校。艾黎将这些培训学校冠名“培黎”(Bailie),全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培黎工艺学校”,是为了纪念他的朋友——裴义理(约瑟夫·贝利,JosephBailie),他的名字中文谐音为“培黎”,长期在中国从事培训教育事业,在上海办过几所半工半读学校,把毕生精力和全部财富献给了中国人民。他认为,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不是大学生,而是介于普通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技术员。裴义理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艾黎,可以说,他是艾黎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恩师。另外,“培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艾黎曾说:“‘培黎’按中国的字意和近似发音,就是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在黑暗的日中国等待着‘黎明’的到来。”4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培黎工艺学校”,简称“培黎学校”,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设立的目的是为中国工合运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工合工作发展到内地农村。虽然中国许多地方开办了培黎学校,但培黎学校的发展却困难重重。两所分别设在广西桂林和湖北老河口的学校,在开办不久就被当地国民党政府解散了。陕西宝鸡和河南洛阳的学校持续时间也不长,在遭到日军轰炸后关闭了。由于这两所学校过分强调生产自给,劳动强度过大,导致学员疲惫不堪,办得并不成功。而且,学校解散后,竟然没有一个学员参加工合的工作。5由于战局、经费、人事等诸多原因,到1943年以后,基本上只存在双石铺和兰州两个培黎学校。6这两所学校中,双石铺培黎学校办学较早,还吸收了几批从其他培黎学校迁来的孩子们,办学规模较大。兰州的培黎学校则开办于1942年秋天,是作为学校西迁的中间站而建。7
  双石铺是陕西省秦岭山区的一个小镇子,位于川陕、秦陇之要冲,战略地位突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业,开展后方生产,长期支援抗战。81938年9月,宝鸡工合西北办事处成立不久,即在双石铺建立了工合锡铁社、机器社、造纸社和耐火砖社。1939年4月,西北工合双石铺事务所正式成立。艾黎从延安回来后,根据共产党人的建议,决心尽一切努力把双石铺的工合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旦日军入侵陇海铁路的终点宝鸡,陕北的八路军占领秦岭山区,双石铺可以成为人民游击区的工业基地。1939年底至1940年初,艾黎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到双石铺筹建培黎工艺学校。9筹建之初,双石铺培黎学校仅有山坡上的三间房,其中一间是纺织车间,另外两间是宿舍和教室,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学校没有固定的负责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换了9任校长。1941年春,英国人乔治·何克受工合西北总部委派到双石铺培黎学校工作。艾黎向何克表达了他的办学想法:
  我和乔治路过该处时,对他说了我们该怎么办。单有校舍并不能成为学校,而渴望学习的人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其为学校。学校应该面向生产活动,在提高教学标准的同时,不应脱离当地人民的斗争。10
  何克对此表示赞同,他运用英国管理公共学校的方法管理学校,加强学校思想作风建设。他和艾黎不断进行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双石铺培黎学校渐渐走上了轨道。到1942年,学校新建成了校舍和作业室,学生发展到80多人,开设纺织、机械、化工、会计、外语5门专业课程和语文、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添置了一台机床、一台小型汽油发动机,开办了机械车间。11至此,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已初具规模,并被西北工合办事处定为培训中心。12
  兰州培黎工艺学校创办于1942年9月,地点在兰州郊外的穆柯寨。该校校长是当时西北工合兰州事务所主任张官廉,学校事务大多由他的夫人王贤琳主持。13去兰州之前,王贤琳在双石铺培黎学校工作。当时,她并不舍得离开双石铺,艾黎鼓励她,并告诉她将会在兰州创办一个新的工合培黎学校,让她先去兰州。14创办之初,兰州培黎学校也面临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的情况,学生只有30人。1944年后,随着工合国际委员会给予的经费逐渐增加,设备逐渐扩充,学校规模也在扩大。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实习劳动,半工半读的职业训练和双石铺培黎学校是一致的。艾黎十分关心兰州培黎学校的发展,据张官廉回忆,在1943年至1944年,艾黎大部分时间是轮流住在双石铺和兰州两个培黎工艺学校。15
  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培黎学校,西北区的培黎学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开办得较为成功。西北地区的培黎学校之所以能够在战争时期坚持办学并取得一定成就,关键原因有二:第一,西北区的培黎学校是严格按照路易·艾黎的办学思想创办的新型学校。艾黎在西北区培黎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培黎工艺学校计划书》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培黎学校的师生情谊,即“师生生活打成一片”16,老师们与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们同吃、同住,一起参与劳动。在艰苦的岁月里,艾黎和何克,以及培黎学校的老师们给予这些孩子亲人般的爱与温暖,他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是西北区培黎学校能够坚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安危与共的深厚情谊,让他们在西迁至甘肃山丹的路途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山丹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学校——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附注

1.培黎石油学校校史编写组编:《培黎石油学校发展史》,1992年内部印行,第1页。 2.《艾黎自传》,第155页。 3.路易·艾黎:《农民的希望——创造性教育纪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3页。 4.孙光俊:《忆我随艾老西行所见所闻》,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路易·艾黎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5.《艾黎自传》,第157页。 6.张官廉:《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学校》,载《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97页。 7.《艾黎自传》,第158页。 8.成训、杨建斌、翟国良:《路易·艾黎与风县工合》,载《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54页。 9.《培黎石油学校发展史》,第13页。 10.路易·艾黎:《从牛津到山丹:乔治·霍克的故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11.成训、杨建斌、翟国良:《路易·艾黎与凤县工合》,载《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56页。 12.《培黎石油学校发展史》,第174页。 13.王贤琳:《忆我同路易·艾黎创办兰州培黎学校始末》,《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近现代名人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14.王贤琳:《忆我同路易·艾黎创办兰州培黎学校始末》,《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近现代名人在甘肃》,第186页。 15.张官廉:《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学校》,载《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第197—198页。 16.《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培黎工:艺学校计划书》,《西北工合》,1941年第4卷第11—12期,第24页。

知识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讲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和感人故事。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宋庆龄一生的挚友。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往事编撰成书。该书详细叙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的革命友谊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演进关系,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中国人民、为新中国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切的纪念和缅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