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中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03
颗粒名称: 向往中国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5
页码: 16-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路易·艾黎牧场生活结束后,怎样被中国影响决定去中国这个被革命震撼的国家的经历。
关键词: 路易·艾黎 生平事迹 一战时期

内容

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的牧场苦苦支撑了6年,这是伴随着孤寂与奋斗的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西兰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最严重的经济恶化和失业狂潮。在资本主义经济恐慌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时候,辛勤的劳作未必会有收获,经济的因素并不是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所能控制的。他们眼看着羊毛价格从每磅26便士下跌到2便士,尽管后来回升到了6便士至10便士之间,但一车羊毛的收入甚至还抵不上收购站的费用。加上为县里的工务局干点杂活,如清理道路、修补路面等,艾黎他们还能挣一点点可怜的工资。每个星期,他们自制一些黄油,用邮车运到外面去卖,每磅可以赚10个便士。就算再加上猎杀野猪所获的政府奖金,这些收入还是不够维持牧场正常经营的开销。30于是,他们不得不在1926年11月放弃牧场。回顾在牧场整整6年垦荒创业的生活,路易·艾黎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他说:
  莫瓦蒂亚的生活给了我笑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它驱散了许多战争中的梦想,使我脚踏实地,并重新使我懂得艰苦朴素的价值。我开始学到许多斗争的知识和其他基本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大有好处。31
  牧场生活结束后,路易·艾黎回到克赖斯特彻奇与家人团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张旧报纸中看到一条有关中国的消息。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了路易·艾黎浓厚的兴趣。在西方世界的想象中,遥远的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内陆帝国,笼罩着某种神秘的东方色彩。这个孔子儒家学说塑造下的道德理想国,充满着东方情调的牧歌田园。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一种轮回循环的历史,慎终追远,安土重迁,代表着古老而凝滞的文明。
  就在路易·艾黎童年阶段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遭遇着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中国被迫与英、法、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也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警醒,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然而在不触及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这一切努力根本不能抵御列强对中国的鲸吞蚕食,无法挽救中国衰败的命运。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允许列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作为偿付赔款的抵押,海关所收之关税、盐税均由列强控制,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国人逐渐认识到,改良、变法、新政都不是根治顽疾的救世良方,只有推翻君主制度,实行民主自由,中国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路易·艾黎多年以后的中国好友宋庆龄,于1907年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在课堂上,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认为中国必须实行变革。1911年她在《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数百年来,中国的政治一直以任人唯亲和弄虚作假为特征。政府的要职都为御用文人、朝廷亲信以及靠‘政治交易’青云直上的人所把持。他们对朝政一窍不通,甚至连一点装模作样的治国本领也不具备。人民悲惨的境况,层出不穷的暴动和起义,是这种选拔‘能干官员’的可耻方法带来的后果。”32在父亲宋耀如给她的信中,宋庆龄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国内的政治形势,也进一步了解了革命领袖孙中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当宋庆龄收到父亲宋耀如寄来的共和国新国旗,兴奋地高呼:“把龙拽下来!把共和国五色旗挂起来!”她满怀兴奋地为校刊《威斯理安》撰写了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政论文,盛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革命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但是博爱尚有待于争取”,而“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身上”。33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不久即被窃取,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1915年,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终身伴侣,踏上了为祖国求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征程。在苏联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创建黄埔军校,组建起了自己的革命武装。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成立,誓师北伐,迅速统一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方的这场革命深深吸引了路易·艾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报刊上关于中国的消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士兵共同组成的一支军队正从广州向武汉进发;英国派遣一艘炮舰去炮击内地的“赤色入侵者”;英国武装部队试图登上长江中一艘被征用的船遭到失败;9月底,报纸的社论文章纷纷议论,说英国等西方国家可能进行干涉,上海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34尽管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导并不客观,而且大多不站在同情的一面,但艾黎可以从中获悉中国革命的进展情况,他对中国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新兴的革命力量正在对旧势力进行摧枯拉朽式的全面扫荡。中国在变,这个世界也必须变。到中国去!路易·艾黎脑中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回到家里以后,我宣布决定去中国这个被革命震撼的国家。我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说这是一件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应该去寻找条新的生活道路。我的兄弟姐妹们都在功立业,我是家里最无成就的一个。那时,1926年的圣诞节要到了,但我觉得自己遭到了很大失败,没心思在家过假期。于是,我决定乘船去澳大利亚,迈开了中国之行的第一步。

附注

30.《艾黎自传》,第29页。 31.宋庆龄:《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校刊《威斯理安》1911年11月号;中译文转引自[美]埃米莉·哈恩著:《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李豫生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3页。 32.宋庆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校刊《威斯理安》1912年4月号;收录《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33.《艾黎自传》,第33—34页。 34.《艾黎自传》,第29页。

知识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讲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和感人故事。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宋庆龄一生的挚友。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往事编撰成书。该书详细叙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的革命友谊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演进关系,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中国人民、为新中国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切的纪念和缅怀。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易·艾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新西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