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春节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338
颗粒名称:
春节礼仪
分类号:
K892.1
页数:
10
页码:
092-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春节礼仪,分别记述了腊八节、大年夜、春节、正月初八顺心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春节礼仪
习俗
内容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叫腊日,山丹民间叫“腊八”。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天地神灵与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也有说腊是猎的意思。腊祭即子孙们猎取了野兽,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这是古代祖先崇拜的遗风。相传腊月初八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古代佛寺在腊八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祖成佛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香谷果实等熬粥供佛。
山丹腊八节早晨有吃腊八粥或腊八饭的习俗。腊八粥是用自产的五谷及其他果实,凑成八样熬成粥。也有因条件所限,以扁豆面(腊八饭)代替腊八粥的。腊八粥做成后先供奉天地神灵,之后一家人才能享用。民间习俗,腊八节供奉先人的饭,家人是不能吃的,要等冻成冰块后放在牲畜饲料中保存,等到腊月三十早上砸成碎块,掺在饲料中喂家禽牲畜,俗称“壮仓”,祈求来年六畜兴旺,膘肥体壮。腊八夜间放一盆水在院中冻冰,观察冰块内部花纹,预卜来年收成情况。有的地方在粪堆上立冰块,以祈求来年水肥充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腊八这天的冰很干净,山丹马营河两岸的老百姓,有在腊八这天要去河滩冰床上碾“麦稔”的习俗。
民间有腊八过后,人们就会乱花钱的传说。腊八过完,人们就准备过年,筹办年货,化钱不算账,有些大手大脚。即是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人家,借钱也要买些猪肉、羊肉、烟酒糖茶,给孩子的添几件新衣裳。等到过完年开始种庄稼时,一算账才知道钱已经花光,还缺许多春耕物资没有准备好,开始后悔、着急,只好找亲戚朋友借钱,或到银行贷款。过了清明节人们才清醒明白过来,开始抓紧时间种完庄稼,四处奔波挣钱,精打细算过日子。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山丹民间称为“小年”。按照传统,这一天,有送灶神、祭祖、扫尘的习俗,山丹人这天的饭食是“连汤饧面”,还要放鞭炮送“灶爷爷”上天。
根据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一年一度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祭灶全书》记述关于灶王爷的职责:“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晋葛洪《抱朴子》云“月晦之夜,灶神变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者,三日也。”说灶神专门搜集一家一户的隐私,向玉皇打小报告,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过也损寿三日。所以灶神又称为“司命神”。因此,祭灶也更为敬重,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要设香案祭祀,不仅要将灶头几案,锅碗瓢盆刷洗干净,还要献祭,糖果饴糖和灶马子(黄表纸印制的灶马两张,一是上天用之马,一是回来时用马。)焚香即首祭过后,将灶马点着烧之,便认为灶王爷已乘马上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恭敬、讨好和对付它,除了供奉专门的灶饼、一定要有芽糖敬奉,好把灶王爷的嘴抹甜全说好话;有的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送走灶神,还要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就是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正月十五。
“过小年”,民间还有“扫尘”的习俗。意在扫除积累一年灰尘、垃圾,扫除家人一年来的不快与烦恼,驱除病疫,除“陈”布新,祈求来年一家人健康平安,新一年更有新气象。
大年夜
腊月三十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古人称为“除夕”。山丹人叫作“大年三十”、“大年夜”。晋时,才有分岁守岁之俗。旧时除夕夜,祀先后,全家长幼拜毕,聚坐食饮,直到天明,谓之“守岁”。有俗语云:“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现如今,“守岁”之“守”既有对即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意。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吃着饺子或长寿面,看着《春节晚会》,话着家常,一家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山丹有的地方年三十晚上要熬一锅肉汤,放入麦稔、洋芋、萝卜、胡萝卜等等五谷杂粮都有,叫作“壮仓”,意在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年三十除了守岁、吃年夜饭,山丹还有贴对联、祭祖、三十晚上烧纸钱祭奠祖先、晚辈给长辈磕辞岁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祈愿。这些传统至今未改。
春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一青一黄是一年,一白一黑是一天”。因而,过大年最初的本意,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们,在大年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里,庆祝过去一年五谷丰登,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山丹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一说喝了腊八粥,就糊涂起来,开始乱花钱,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清明才能醒悟,又开始春播秋收和一年的辛苦劳作。山丹人过年包括若干个阶段。家家忙着置办年货,妇女们忙着洒扫、烙馍馍、炸油果子、糖花子,孩子等着穿新衣,腊八、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请神、贴对联,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拜年、初二走亲戚、女婿到老丈人家拜年、初三送神吃臊子面等。从腊月到一个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
请门神、贴春联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观,大年三十,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则捧起飘着墨香的鲜红春联,从大门一直贴到猪圈、鸡窝之上。每一扇门上都要贴上门神,门神又叫“门画”。山丹人多用“秦琼、敬德”作门神,现在多贴“福”字。形象表达了驱邪逐鬼,祈福纳财的意愿。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贴彩色小“门帘”的习俗,大都贴在街门和屋子门楣上,上端平齐,下端是锯齿形,图案花纹是打孔的镂空花纹,有花卉、“福禄寿”字样等,颜色多为红、黄、米黄色,象征“三阳开泰”。现在基本上摒弃了迷信内容,寄予了老百姓祈望生活幸福国泰民安之意。
过年的饮食也是异常丰富。以前即是生活再困难,也一定会买些猪肉、羊肉、鸡、鱼之类,做一顿比较丰盛的年夜饭图个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春节的应节食品有锅盔、油饼子、油果子、糖花子、桃子、牛鼻子、花卷、狗舌头、饺子等等。
除夕下午宗族集体祭祖,接着按辈分给长辈叩头,俗称“辞岁”。
大年初一凌晨约三四点钟,一家人早早起床,孩子们穿好新衣服,洗漱完毕,开始先打醋坛,就是用醋的蒸汽给各个房间消毒;接着是接神,就是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以及自家的先人请回家一同过年;再接着是动土,意思是请土地神到自己家过年,顺便从别处带些肥沃的土壤到自己家的地里和圈里,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这时候小孩子们开始比赛着放鞭炮、放烟花,一家鞭炮鸣,万家齐响应,其乐无穷。这时候开始吃五更饺子。
吃完饺子天还没亮,拜年就开始了,先是祭奠祖先,上供、烧香行叩头礼,接着是家庭拜年,从辈分最高的老人拜起,按辈分、年龄从高到低依次行叩头礼,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是本家户族内互相拜年。最后,全村集体拜年,街上人声鼎沸。长辈和老人是无需出门的,端坐在家里等待拜年大军的到来。每支队伍包容了一个族落,队伍十分庞大,只有领队才能进入长老厅堂,领队喊一声“给您老拜年了”,候在院子里的人们也齐声应和,并齐刷刷跪倒在地上磕头。每到一家按辈分、年龄大小依次磕头,完了再到下一家,全村家家户户拜完为止。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先向岳父、舅舅家拜年,然后向姑妈家、姨妈家拜年,最后是姊妹、朋友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月底。农村有民谚“初二初三开始走,一走走到二月头,亲戚朋友走个遍,礼节不到年不休”。年后探亲访友是春节的一大内容,平时各自忙碌无暇来往,此刻来往就显得异常重要。过年期间人们相遇都要互相问候,晚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作仪,“文革”期间行举手礼。平时被生活扯走的那份温情也会还原到每个人的身上,弥漫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之间存在的一切隔阂、不愉快都随着过年而烟消云散。春节是一个团圆节,是中华儿女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出门在外不论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打工的都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它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真正的“大年”。
正月初八顺心
每年正月初八顺心,实际也是一个团圆节。正月初八夜晚,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过晚饭(团圆饭)后点清油顺心灯。取一个盘子,里面盛上清油,用棉花搓上若干个捻子,其中有一个最粗,叫神捻,代表祖先,家庭成员每人一个捻子,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捻子由粗到细依次排列于盘子周围,一头浸入清油中,一头放于盘沿外,依次点燃,看谁的灯最亮说明这一年谁的运气最好。同时,预示着传统的春节即将过完,家人就要奔赴各处的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劳作。家中的老人借此机会教育年轻一代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发奋图强,共创美好未来。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汉代,又叫“灯节”、“上元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规定,将太阳和月亮黄经相同的日期作为一月之首,即初一,此时太阳、月亮、地球大体在一条直线上。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月十五是传统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西汉《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东汉明帝倡奉佛教,听说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就下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寺庙点灯敬佛,并命士族庶民挂灯,此后元宵节逐渐形成观花灯的重大节日。
山丹年俗从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一直有放烟火、烧秦桧、扭秧歌、耍龙、舞狮、挂灯、观灯等活动,山丹的元宵节一直是热热闹闹。这是年节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山丹人俗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就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山丹民众的闹元宵的方式很多,最“闹”的堪称闹社火、舞龙耍狮、放焰火,其次热闹的是观灯展游庙会。白天有各村各社的社火、东乐的耍龙舞狮班子在广场、社区和家家门前欢腾起舞。山丹民间有新修了房屋,邀请社火班子或耍龙舞狮团在正月十五这天进屋巡视一圈,主人家放鞭炮、端茶敬红包给社火团或耍龙舞狮班子,以图热闹吉利,一说叫“活动地脉”。晚上也是热闹异常,家家挂灯笼、居民结伴夜游观灯,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盛况空前。全家老小在元宵节这一天都出门上街观灯,尽情游乐,而不受限制。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按山丹传统习惯,元宵节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汤圆)或饺子,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正月二十补天补地
农历正月二十,山丹民间有补天补地的习俗。补天补地起源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古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极端落后,面对频繁发生的干旱、沙尘暴、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广大劳动人民束手无策,认为是天崩了、地裂了。于是效仿女娲补天的做法,以补天地之缺。山丹民间在正月二十早晨,家家户户烙上煎饼或炸上油饼,盛在盘子里,上面插上红线针,分别供于院中和房顶,一方面祭奠天神和地神,一方面补上天地的漏洞和裂口,以求消灾避害,来年风调雨顺。这一天妇女不能动针线。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山丹县腊八节
相关专题
山丹县过“小年”习俗
相关专题
山丹县大年夜习俗
相关专题
山丹县春节习俗
相关专题
山丹县正月初八顺心习...
相关专题
山丹县正月十五闹元宵...
相关专题
山丹县正月二十补天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