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农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93
颗粒名称: 我所亲历的农业发展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69-174
摘要: 魏兴中回忆酒泉肃州区农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我所亲历的农业发展
  受访对象:魏兴中,生于1944年5月,总寨镇人。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曾任原红山乡、屯升乡党委书记、肃州区农业局局长、农委主任等职。
  采访人:李兴华
  采访时间:2020年7月9日
  采访地点:肃州区图书馆
  采访人:您一生致力于肃州区“三农”工作,对这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比一般人深入,请您谈谈。
  魏兴中:好!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1961年初中毕业后,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因无力上学而回乡务农。1965年参加工作以后,先后在四个乡镇和农业局、农委工作,直至退休都没有离开过农业。在至今70多岁的生涯中,我亲眼目睹了建国后“三农”发展的全过程,是肃州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依我看,建国七十多年以来,肃州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土地改革至1957年的合作化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探索了农民土地所有制问题,是由土地分到户,成立互助组,逐步发展到成立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目的是发展农业大生产,解决农民吃饭的基本问题。
  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至1978的人民公社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农业大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探索时期,坚持的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地都在搞大生产、大跃进,超英赶美,全民大搞工业,全民大炼钢铁。当时因为左的思想倾向,盲目冒进,可以说以钢为纲,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浮夸、虚报风盛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减产。1962年中央提出了以粮为纲,核算单位下放,就是以生产队为基础进行单独核算。又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和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农业生产开始了恢复性发展。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粮食亩产上纲、过河、跨江的奋斗目标,亩产达到400斤为“上纲要”,500斤为“过黄河”,800斤为“跨长江”。1965年,我记得酒泉县的粮食亩产只有260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酒泉县也和全国一样,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平田整地,兴修水利,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在农村,每年11月夏秋粮食收获入库后,便全民动员,一是大搞平田整地,建设条田;二是兴修水利,建设十、支、斗、农渠,抓渠系配套,提高水的利用率。水利建设方面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采取秋开挖、冬备料、夏配套,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七十年代中期,主抓干旱缺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矛盾,国家陆续投资打机井,抽地下水灌溉农田,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用水的矛盾。从1965年到1972年,经过7年的努力,粮食亩产由原来的260斤,增加到409斤,上了 “纲要”;又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75年,全县粮食亩产达到502斤,过了 “黄河”。从此全县的粮食基本上自给有余,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的将近40年时间,是农村全面改革、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79年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到1982年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划时代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克服了过去大集体时期出工不出力、出工不出活、等靠要的弊端,从而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1985年,粮食亩产达到866斤,终于实现了 “跨长江”的目标。从1965年到1985年近20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倍。特别是从1982年大包干到现在的38年时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成倍增加。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数据看,土地大包干前的1981年,酒泉县粮食播种面积近50万亩,粮食总产为2.9亿斤,到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从原来的50万亩减少到39万亩,粮食总产却有增不减,达到了4.2亿斤。调整出的11万亩播种面积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收入3亿多元。2019年,肃州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18000元。
  采访人:农村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您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魏兴中:我看除了党的好政策以外,起决定作用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做到渠路林配套;二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种植,发展设施农业;三是农作物良种的繁育推广。原来我在肃州区农业局工作,当时全区的制种公司只有30多家,后来发展到100多家,每年制种面积均在30万亩左右。在自给有余后,可以向国外20多个国家出口良种;四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大力推广了农业机械化。原来一个公社只有两三台大型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四轮拖拉机,各种农业机械购置齐全。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采访人:您能详细谈谈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的作用吗?魏兴中:可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的。从我的体会来说,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是一般意义的,而是刻骨铭心的。从我家里来看,1982年大包干的时候,我在总寨镇工作,家里承包了14亩地,当时我家分了一头小毛驴,因为劳动力缺乏,人口少,再没有分上其它的东西。种了9亩地的小麦,用二牛抬杠种了7天时间。收割的时候,我和家属两个人,收割了7天时间,其中还不包括拉捆子、码垛、打碾,把这些工序算上,将近11天时间。仅仅只是9亩地的小麦,种用了7天,收用了11天。现在,播种由原来的7天时间缩短到2个多小时,秋天的收割,由过去的11天,缩短到3个多不到4个小时。这说明,农业机械化对解放生产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我们酒泉这地方来看,从五十年代末的7吋步犁、双轮双铧犁,到六十年代的山地犁,又到七十年代的小手扶、小四轮拖拉机,以至发展到现在的大马力、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等各种2020年肃州区直升机农机防病虫喷洒农药农用机械,经历了一个由畜力向机械转变的过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现在的农民,费力气费时间的农活都由机械来干,从11月中下旬到次年的3月,将近4个月时间都在家里闲呆着。过去的土地深耕,用二牛抬杠的老犁头,犁地得三遍,耙耱镇压又得三遍,到了冬季,要用人工打土块,对土地耙耱镇压又得两三次,还要积肥,拉运古沙古土。因为当时农作物的秸秆一要饲喂牲畜,二要烧锅做饭。土地所用的肥料,靠的是仅有的牲畜积肥造粪,而大量的土地都得用古沙古土来肥田,这就是所说的黄土搬家。现在的农民都是3月15号开始犁地,耙耱镇压,一次就完成了。过去的二牛抬杠,犁地只有3吋深,现在的联合深松机深度达到一尺二深。这种机械从旋耕、深松、镇压联合作业,一次性进行,耕过以后,土地成了海绵状。土地被深松一次,免耕三年,同时地膜也是覆盖一年,连续种植三年。从这些事例来看,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不仅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且种植成本大幅度下降,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走南闯北经商办企业,两全其美,收入增加不说,人也不苦不忙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