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变化与感受
采访对象:夏尚成,生于1944年,金佛寺镇人。曾任金佛寺镇企业公司经理、金佛寺镇副镇长、镇长、肃州区丁家坝园艺场场长、肃州区园林局局长。
采访人:李兴华
采访时间:2020年6月23日
采访地点:采访对象家中
采访人:请您谈谈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
夏尚成:好的。我是1944年出生的,家住金佛寺镇上河清村6组,解放时我已经懂事了。我曾翻阅过《中国共产党酒泉市(县)大事记》,这本书第78页记载,仅1960年1至12月全县就饿死了10800多人。出现这种状况,天灾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瞎指挥、吹牛虚报产量造成的。1960年我们生产队只有两三万斤粮食。根据自然条件,本来秋天要把地泡好,第二年才能下种。但是,指挥生产的人不懂农业,秋天不犁地泡地,到了冬天搞抬冰积雪,组织老百姓把雪抬到地里。整个冬天,只要有雪就抬着往地里弄。到了春天,这些雪早就蒸发掉了,地干得没法下种。给上面报的粮食统计数字不少,完全够吃了,不会出现饿肚子的问题。但是一级一级层层加码,赶头报到中央,产量就大的不得了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虚的,没有那么多粮食。出现饿死人的问题以后,国家开始“大救人命”,从各处调粮食,调回来的是些豆饼、红薯干子、糖萝卜叶子等,就这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救人,酒泉提出搞代食品解决饥荒问题,各个地方就纷纷组织人挖野菜、剥树皮,搞代食品,上学的学生也在勤工俭学搞代食品。搞回来的东西乱七八糟,人能吃的也吃,人不能吃的也让吃。可以说,现在喂猪的东西都比那个时候人吃的强。1961年春,先给农民划拨了自留地。5月份,撤消了集体食堂,政府又把国家下拨的豆饼、红薯干等物直接分给农户,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才不死人了。由于政策放宽,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些。到了1965年,我们酒泉县绝大部分的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吃肚子的问题。
采访人:请您再谈谈农村后来的发展变化。
夏尚成:后来一段时间又走了点弯路。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农民搞点副业,种点蔬菜,就说你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就要割你的尾巴。几年下来,粮食不够吃,还得从外面调粮食。不过这个时候要比1960年好多了,起码不存在饿死人的问题。到了七十年代,又比六十年代强多了。从七十年代开始,农村的发展变化一年比一年快。一是各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尤其是咱们酒泉,农业面积大,水资源紧缺,各级干部都抓住了缺水的主要矛盾,不但修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沿山还修了夹山子水库、二坝河水库,使洪水片地区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基本得到了缓解。
二是大搞平田整地,兴建高标准农田。过去的农田都是小块地,斜三横四,用水用机械难度大。通过平田整地,兴建高标准农田,为今天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三是大力兴修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客车,活跃了城乡经济,方便了群众出行。五十年代,乡村干部到县上开会,自己背上行李,骑着毛驴往城里赶。六十年代,干部开会背着行李,坐上火车,换坐汽车,吃饭还得起灶。到了七十年代就有了招待所,不背行李了,自己不起灶了。现在进城更方便,村村通公路,还是柏油路,而1973年金佛寺公社修建二坝水库且自己可以开着小轿车去。现在除了农田地上有土路,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柏油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四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特别是推广优良品种后,种植的效益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地温、保墙抗旱、减少杂草、提高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广配方施肥,普及应用化肥,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收获;九十年代后期推广日光温室,解决了菜篮子问题,使城乡群众常年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大包干前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那个条件,人还是那个人,地还是那个地,但是产的粮食成倍翻番。大集体时,人们劳动出工不出力,出工不出活,一天干的三假活,也干的是八九一十个小时,但是干不下活,效率不高。大包干以后,地里产下的粮食除过缴公粮外,其余全部是自己的,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采访人:农民的日子有哪些变化?您对现在的国家政策怎么看?夏尚成:农民的日子变化就大了!你们到农村就会看到,现在好多农民家里修了小康房,花费都在一二十万,有些还在城里买了楼房,有的还有小轿车。冬天在城里过冬,不用烧火取暖,夏天到乡里种地,吃的菜新鲜又安全。过上这种生活的人,我看在农村占百分之四五十以上。大部分农民从12月份到来年2、3月份都在城里蹲着享清福,到了正月十五过了,地化了才到乡里种地。过去农民的资产就是些掀张䦆头一类的农具,外加几间土坯房,值不了几个钱。现在的农民除个别人日子过得不怎么样,一般的资产都在几十万,盖的小康房都是砖瓦房,拖拉机、摩托车、各种农机具应有尽有。当然,那些富裕的农民就更不用说了,城里有楼房,都在八九十平米以上,再加上小轿车,资产随便都在百万元以上。
说起国家的政策,那真是一个好啊!比方说,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在改善居住环境条件上,一方面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农民自己再拿一点的办法,推广普及小康房建设,使农民住上了宽敞、漂亮、舒适、安全的住房。一方面国家投资建设了农村小康路,让农民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出行方便。农村好些地方过去没有路,后来变成土路,土路变成砂石路,砂石路又变成柏油路。现在的路非常干净,有些居民点马路上还装了路灯。在改善生活质量上,一开始提倡的小康生活是增加肉蛋奶,要让人人都吃上肉,吃上蛋,喝上奶,现在这些条件已经基本上都达到了,可以说有些人吃肉、吃蛋过剩了,成了肥胖症,甚至成了高血脂、高血压。大包干以后,娃娃们上学的花费比较大,因学致贫的家庭也比较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学杂费全免,农民的娃娃都到城里上中学,受的教育和城里娃一样。从我们当地的治安秩序看,也是非常好的。现在不要说发生盗窃问题,就连小偷小摸的事件也很少发生。在农村里,过去谁家的圈里有牛有羊,小偷就惦记着想办法偷走。现在,农民养的牛羊很少有小偷偷了。实行新农合医保、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后,农村人有了病再不像过去硬撑硬抗了,看病的问题也能得到基本解决。
采访人:从历朝历代看,您觉得现在农民的日子是最好时期吗?夏尚成:可以这么说。好与差一比就看出来了。现在日子过得穷的只是极个别的,既就是穷,也是有房住,有衣穿的,并且吃的喝的政府还兜底着呢,不存在吃不上喝不上的问题。大多数人过的日子比解放前那些地主过得还要好。我知事了的那个时候,地主的房子只不过是用白土刷了刷,就说是地主的房子白生生的好看。现在老百姓住的都是砖瓦房,刷墙都不用白灰了,用的是可赛粉、乳胶漆,这些东西过去听都没有听过。屋里摆的沙发、茶几、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哪个都不缺。我之所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是因为我看了古书,从人类历史上,经过了多少个朝代,从来没有减免过农业税,就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才减免农业税,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而且给农民发放了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学生上学还给了生活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历史上那些贵族穿不愁,吃不愁,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但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今天没明天,日子都很艰难。旧社会,夏天大多数农民挖野菜,与那点点粮食搭配着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在,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六七十年代,一个县只有两辆帆布篷小车子,只供县长、书记坐。那个时候,县委书记常昆到各个公社检查生产,就坐的那么个帆布蓬车。现在老百姓都把小轿车坐上了,比那时候县长、县委书记坐得车还高级,这都是想象不到的事情。过去我们向往“玻璃窗子玻璃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人间天堂,哪里还能想到老百姓能坐上小轿车,还能买起个小轿车,这个变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想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