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酒泉夜光杯雕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43
颗粒名称: 历史悠久的酒泉夜光杯雕工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182-191
摘要: 酒泉夜光杯加工历史见于史料记载,真实可考的始于唐朝。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肃州出产玉石,又名喝巴石(今夜光杯原料),其琢器早就著称于世。这说明在唐代,酒泉的居民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开采境内的玉石矿藏,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酒泉夜光杯厂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民意街2号,于1956年建厂,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是专门生产“酒泉牌”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的老字号企业。 2006年,酒泉夜光杯加工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夜光杯厂成为酒泉夜光杯雕工艺保护的责任单位。此后,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并圆满完成了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夜光杯

内容

历史悠久的酒泉夜光杯雕工艺
  陈钰业
  酒泉夜光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彩夜照。冥冥出杯于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此杯因其“若倾酒入杯,对月照映,色呈雪白,反光发亮,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酒泉夜光杯加工历史见于史料记载,真实可考的始于唐朝。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肃州出产玉石,又名喝巴石(今夜光杯原料),其琢器早就著称于世。这说明在唐代,酒泉的居民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开采境内的玉石矿藏,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分裂还是统一,无论安定还是动荡,无论繁荣还是衰落,酒泉的玉石加工业、玉器雕琢工艺和玉文化,都在不断传承,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从来没有中断过。今天的夜光杯加工工艺,就是千百年来琢玉艺人和普通工匠一代又一代传承积累的结果。
  明末清初是夜光杯生产的兴旺时代,酒泉有十多家玉石加工作坊。据清人《肃州新志》记载,清朝时期,肃州红水坝河内出产一种似玉的石料,有菜色,有白色,深碧浅绿,俱可琢器,所制器皿如夜光杯、笔筒等,是此地的著名产品。
  民国时期,酒泉的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主要是加工生产生活所需工具,生产工具所需原料,衣食住行所需物品。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行会、同业工会组织也有所发展。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酒泉总工会有会员937人,分布于18个行业工会中。其中就有玉石行业工会,这个行业工会的17名会员分散于城乡各处。当时,在各行业的手工产品中都有叫得响的名品,其中玉器行业比较有名气的传统产品,就是王三忠的夜光杯。
  解放前,洒泉加工夜光杯的作坊只有4家,就是王家作坊、蔺家作坊、陈家作坊,还有一家是刘家。刘家没干几年就不干了。发展下来的3家作坊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当时没有文字性的东西,只是师傅口头传授。
  建国初期,玉器行业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私营玉器行业和夜光杯作坊被关闭,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改为国营行业,夜光杯生产、加工、销售走上全面公有制道路。酒泉夜光杯在集体的关照下,艰难而缓慢地发展。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单一的产品,统一的销售,狭小的市场,承载着传统工艺保护和玉文化传承的重任。
  酒泉夜光杯厂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民意街2号,于1956年建厂,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是专门生产“酒泉牌”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的老字号企业。
  1956年,王三忠等12位玉雕老艺人,在当时酒泉县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将民间夜光杯加工艺人组织起来,收徒传艺,使散落在民间的玉雕工艺得以传承发扬。经过县政府和琢玉艺人的共同努力,酒泉夜光杯厂初具规模,能生产十几种玉雕产品。其产品技艺精湛,做工精巧,深受顾客喜爱。1957年,老艺人王三忠在北京出席了 “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并代表酒泉人民向毛主席敬献了两只夜光杯。1958年夏天,朱德同志到西北视察酒泉时,看到夜光杯后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同年底,酒泉夜光杯厂更新了厂房、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从此,酒泉夜光杯成为政府对外接待、宣传的窗口。
  夜光杯雕技艺传承人黄越肃生于1950年6月,1967年参加工作,师从王三忠老艺人学习夜光杯雕制作工艺。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酒泉夜光杯厂的生产条件很简陋,前后有六排房子,都是土坯房,光线比较暗,特别费眼睛。加工车间有玉器组(加工夜光杯)、玉雕组、银器组、玻璃组(裁玻璃、水银渡镜、玻璃磨花)。做玉器、玉雕的有十几个人,加工设备和工具都是自制的,转速相当慢,作出一只夜光杯需要三天时间,全都是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很不容易。直到1974年,厂里才买了十几台三相电机,在酒泉市五金厂加工了磨轴,配了传动皮带和各种工具。由于电机转速太高,震动比较大,一开始无法使用。后来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加上玉工们一周多时间的练习,才基本掌握了机器操作和加工方法。
  夜光杯采用质地优良、花纹美观的祁连山老山玉、新山玉和黑水河流玉等玉石精雕细琢而成。清·黄文炜撰《重修肃州志》记载:“肃州出产之玉石,出自红水河坝内,有黄色、白色,深碧浅绿,俱可琢器。治之者,取山丹回回沙磨之。”进山采玉是非常艰难的事。玉石在祁连山的深山中,汽车进不去,采玉工人进山的时候用耗牛驮上行李、米面和简单的蔬菜,在深山里吃住。所采玉石只能靠耗牛、马驮运出山。用牦牛来回两天驮一次,一只牝牛一次最多能驮10。多斤,采玉成本相当高,既艰苦又危险。
  玉器加工图案的设计靠玉工手工绘制,玉工们设计图样全靠个人悟性。他们先是以各地出土的文物图片资料和玉器样件为参考,设计加工样品,再根据已有样本,把图案绘到玉料上,加工一些仿古玉器,比如像爵、樽、觥、觞、双龙海棠杯等饮酒器皿。除此之外,玉工们在继承前人样式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突破,努力开发了一些新的产品。
  1977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地争相敬献礼品,酒泉祁连玉(老山玉)作为礼品,代表酒泉人民的深情厚意敬献于毛主席纪念堂。
  改革开放后,酒泉夜光杯加工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1978年12月,酒泉地区成立外事办公室,负责国内外游客和国内知名人士接待工作。之后,酒泉市(现肃州区)也成立了旅游管理服务部门。1979年1月,敦煌被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旅游观光,访古探幽,猎奇览胜。酒泉夜光杯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精湛的技艺,浸润着琢玉艺人的智慧与心血,闪烁着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灵光,成为游客寄托思古幽情、追寻历史遗韵、探寻丝路迷踪最好的纪念品。市政府审时度势,将酒泉夜光杯及其生产工艺作为酒泉市的旅游形象产品大力宣传,使其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夜光杯雕工艺品市场不断扩大,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互促进,酒泉玉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众多新产品、新款式,深受游客欢迎。
  1983年初,酒泉市标准计量所联合酒泉夜光杯厂,根据老艺人口述,制定了酒泉夜光杯标准。由于当时的品种较少,制定的标准也比较简单。同年底,夜光杯厂又请地质部门对夜光杯原材料进行了技术鉴定。从那以后,酒泉夜光杯加工行业才有了比较规范的执行标准。
  20世纪90年代,工具、设备有了改进,夜光杯加工技艺从手工走向机械,由粗糙走向精细,从古拙走向细腻。玉雕机代替了手工钻、磨床,金刚粉工具代替了金刚砂工具,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进了制作工艺。夜光杯生产工艺从原来的22道,增加到选料、钻棒、开坯、切削、冲、碾、拓、掏、磨、抛光、烫腊等33道工序,分工更加精细,加工出来的夜光杯产品也更加细致精美,光滑透亮。
  随着酒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工艺品市场空前活跃,民间个体、私营夜光杯加工作坊、玉器销售商店相继开张,大多生意火爆。在市场竞争中,玉器加工、销售者相互促进,互相竞争,搞活了沉寂已久的夜光杯市场。但是,由于商家简单追求经济利益,夜光杯加工行业统一标准难以有效执行,夜光杯加工也呈现出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为保证酒泉夜光杯市场良性发展和玉器行业的有序竞争,酒泉夜光杯厂与酒泉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造假和欺客行为等措施,规范夜光杯加工生产工艺,确保酒泉夜光杯生产质量和工艺的精美。与此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新技艺,翻新花样,力促古老与现代交融,文化与艺术结合,商业与人文同兴,用现代技艺和手段,传承古老的酒泉玉文化,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现代文化的光芒。酒泉夜光杯因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引起世人瞩目,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商品研评会金奖等18个奖项。1994年,酒泉夜光杯厂被国家旅游局、国内贸易部评定为“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96年评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1998年,酒泉夜光杯厂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果断进行企业改制,由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进行改制,由股份制改为民有民营企业,产权进一步明晰,责任更加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全确立。
  2006年,酒泉夜光杯加工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夜光杯厂成为酒泉夜光杯雕工艺保护的责任单位。此后,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并圆满完成了 5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及泰国公主诗琳通的外事接待任务。酒泉夜光杯厂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对外参观、旅游景点之一,每当旅游旺季,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以目睹夜光杯的制作工艺而欣慰,以得到精美的夜光杯而满足。
  在50多年的发展中,酒泉夜光杯厂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建厂以来,中央领导同志朱德、叶剑英、方毅、陈慕华、乔石、马万琪等先后到厂视察。1956年11月,叶剑英元帅来酒泉视察,参观夜光杯厂后题写了 “风雪关山访古来,评泉品酒看光杯。班超不解安邦计,定远端从睦远开”的豪迈诗句。诗人把元帅的政治远见、民族团结和睦与国家安定大计,巧妙融进诗中,借物抒情,高远的意境与眼前的现实、悠远的历史文化与精美的玉杯巧妙融合,“诗”与“杯”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上世纪末,酒泉夜光杯厂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开发生产了酒杯、茶杯、酒具、茶具、仿古杯、玉雕、极品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全国旅游商品研评会金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轻工部优秀出口产品银质奖、甘肃名牌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等20多个奖项和甘肃省质量管理体系A级认证,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陕西、四川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
  2008年以来,酒泉夜光杯厂对老城区厂房进行了改造,并在邮电街建成集销售、展览于一体的展馆一处。征地100多亩,拟建设酒泉夜光杯文化产业园。目前,正在全面规划设计之中。产业园集夜光杯雕及玉器加工、夜光杯厂史陈列、酒泉玉文化展览、夜光杯加工技艺展示、工艺品展览选购、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将会对酒泉夜光杯加工业发展、加工技艺的改进、加工技术的全面提升和创新,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钰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