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15
颗粒名称: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75-177
摘要:
“酒泉地蹦子”、“酒泉福禄车”、“酒泉民歌”、“赶驴”、“二鬼打架” 5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非遗
内容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地蹦子”、“酒泉福禄车”、“酒泉民歌”、“赶驴”、“二鬼打架” 5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酒泉地蹦子: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秧歌子”,是流行在肃州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
地蹦子角色装扮由1个膏药匠、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娃以及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和柳翠等组成。
地蹦子现在通用的花样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枝梅等。
2006年,酒泉地蹦子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酒泉福禄车:福禄车是春节期间酒泉人非常喜爱的社火形式之一。肃州区流行的福禄车,因带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而备受青睐。
福禄车含有浓厚的哑剧成分,表演角色由两男一女,即:媒婆、青年男子、年轻姑娘3人组成。表演内容主要突,出乡村婚俗,以说媒相亲、回娘家等场景为主线。表演道具以彩绸或花布做成福禄车,样子酷似花轿,两侧画有车轮。行走时男子用红绳子在前面拽着,由只露上半身的姑娘带着车行,车速时缓时急。
2008年6月,酒泉福禄车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肃州区三墩镇二墩村八组农民徐建林被公布为酒泉福禄车传承人。
以酒泉福禄车改编创作的歌舞有《娶亲》等。
酒泉民歌:酒泉民歌是由肃州劳动人民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反映当地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歌曲艺术。其曲调古朴无华,诙谐风趣;歌词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尤其在“比”上有独到之处。
酒泉民歌主要分布在农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劳动类、爱情类、生活类和其他类。节奏比较规整自由,有的还配有三弦,边弹边唱。目前已收集整理的民歌有200余首,肃州区文化馆已公开出版发行了《酒泉民歌》一书。
2010年8月酒泉民歌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肃州区东洞乡石灰窑村七组村民孙进仁被公布为酒泉民歌传承人。
根据酒泉民歌改编创作的歌舞有《十朵花》、《肃州韵》等。
二鬼打架:二鬼打架是肃州区境内流传至今的民间杂技,也是酒泉重要的社火品种之一。二鬼表演动作激昂,打斗场景逼真,观者往往有身临其境之感。表演结束后,二鬼双手提鞋躬身向众人行抱“鞋”礼。
2010年8月,二鬼打架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肃州区银达镇明沙窝村八组村民龚天财被公布为二鬼打架传承人。
赶驴:赶驴是肃州民间社火舞蹈哑剧,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社火节目之一。
流传在肃州区境内的“赶驴”,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社火舞蹈。
2010年8月,赶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河西社火·肃州”,肃州区银达镇西坝村二组村民杨学兵被公布为“河西社火·赶驴”的传承人。
根据社火“赶驴”改编创作的哑剧舞蹈名为《赶驴》。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